在海寧與海鹽交界的地方,因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有座石城虎踞於此。談仙石城位於如今南北湖風景區的談仙嶺上,登至高處,可以略覽大美風光。
據傳,談仙嶺的嶺名與南唐道家譚峭有關,當時古文「談」與「譚」通。在宋《澉水志》有記載:嶺上有譚仙廟。就是譚峭煉丹得道的地方,至今仍留著仙人腳、石浴缸、煉丹井等遺蹟。
有趣的是因為談仙石城地理位置微妙,一些遺址因處於海寧境內,如果你到屬於海鹽的南北湖景區遊玩,就並不一定能去探個究竟,即便相隔不遠。
走進談仙石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掛滿紅飄帶的名木古樹。茂密的枝葉有紅有綠,把身後的譚仙廟遮擋得嚴嚴實實。因為四面都壘有石牆,這裡的環境就格外詳和,只要遊客不大聲喧譁,尤其顯得寧靜。
石牆巍峨,一側有石階可以直接上去。身臨其境後,感覺相當開闊,其結構造型毫不遜色於國內各地的長城古牆。城牆總體為「口」字形,因為面積不大,走一圈也就十幾二十分鐘的事。當然,一路的山色盡收眼底,如果貪戀美景,自然會多花些時間。
航拍視角下,談仙石城全貌如斯。2000年上半年,「談仙石城」經過各方面專家的測量和公證評定,確認是我國最小的石城,入圍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也奠定了它「天下第一小城」的地位。
登上石城時,會經過徐行健將軍的雕像和點將臺。徐行健是明初時期的合肥人,嘉靖年間負責守御在乍浦。任職期間鋤強扶善,汰革弊規,兵民帖服。據史書記載,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徐行健曾在這裡率軍出擊,追殲倭寇,大漲國威。
清朝順治三年,反清志士黃宗羲等奉南明政權之命,也曾駐軍談仙嶺,計劃復明大業。到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巡撫劉韻珂在這裡建石城,置炮臺兩座,官廳五間,營房十間,清末漸漸荒廢,僅存石城。
如今的石城內部,依然是中空的,並建有閻羅殿,地藏菩薩殿,三寶娘娘殿等等,大概都與道家文化相關吧。因為個人對這些並不太感興趣,並沒有一一打卡。
雖然不多,但裡這裡的鐘聲卻悠揚婉轉,連綿不斷。似乎大家都願意為祝福和祈禱「埋單」。
走出石城,可以看到門前的廣場正中,用黑白兩色石磚砌有標準的道家陰陽圖,石階石欄古井間,點綴著古柏青松,顯得古樸自然而不失大氣優雅。
再一回頭,注意到石城上的這些「龍頭」,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這也可以說是古人智慧的寫照。經導遊確認,每到雨季,它們的排水功能就會正常開啟,涓涓細水從口中流出。
陽光下,石欄仿佛被賜予了生命,如一排排整齊的士兵,守衛著這座古老而「微小」的石城。到海鹽,南北湖是必選的景點,到南北湖,這座談仙石城也千萬別錯過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