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石城
光影記錄著石城的歲月
窯洞頂上精美的飛簷
石城的南門
有年份的石牆石門樓
規整的石牆石門樓
城門洞前遠望黃河對面
古樸的石城老街
遊人在老街上感受歷史
甲午十月,因為尋找作家柳青的成長蹤跡赴榆林吳堡,突然卻闖進了那座漫漶璀璨的歷史古城。
這個歷史古城,叫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位於距吳堡縣宋家川東的吳山孤立山巔上,城東俯瞰黃河,據隨行的當地人小薛介紹,河東為山西省柳林縣軍渡村;古城南側為南壇峁;西側下臨大橋溝,一溝之隔,是新莊山。襟山帶水的石城,自古即為扼守險地。要說清古城堡來歷,先得說建城歷史:史載,吳堡石城始建於五代時期之北漢,初為吳堡寨,延至北宋依然為寨壘。1226年,即金朝正大三年,金廷設吳堡縣治於此,此後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均設吳堡縣城於此。具體而言,這裡設寨千餘年,縣城歷史也有710年了。1945年,縣治遷移至宋家川今址,吳堡古城遂成城關鎮的一個行政村,即古城村。
夕陽西下,我們沿石路以進,滿城空曠,仿若剛剛結束了一場激戰。城內靜到只有荒草拂動,寒鴉悲啼,腳步聲在草叢裡誇張地異響。站在古城上向東或南眺望,唯見長河奔湧,裹挾冰凌,莽莽蒼蒼。悲悽秋景被冬天的壯美取代,西風拂面,滿是蒼茫,真的是天高地遠,雄渾無比。
吳堡城是一堆石頭,是石頭被人工藝術化的結果:從西面遠遠望去,但見一條巨大的石龍蜿蜒於河頂谷巔。當地人知情者說,城圈大約1125米,佔地約10萬平米。城牆外為石砌,內為黃土夯築。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據說原來都有城樓。城門石刻題額現存西、南二門。據當地宣傳部李部長介紹,城裡原有一條南北大街,有數十處遺存,還有歷代遺留的衙門、娘娘廟、祖師廟等舊建築,可惜我們去時 都已不辨蹤跡。
當地人講了個故事:1940年前後,侵華日軍佔據山西省,隔黃河用大炮轟擊吳堡石城,迫使居高臨下守城國民黨軍隊和當地政府撤出古城。日軍猛烈炮火使得城內石頭建築以及城牆遭受嚴重破壞。我們進得城內,有探險之感,現存幾處清代及民國民居窯洞,還依然完整保留,人去室空,依然講述著70多年前悲慘往事。
1992年,古城被陝西省政府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追溯歷史,對古城的重要修葺有,金朝於公元1137年曾對石城進行過維修;明代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十七年(1538年),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進行過修復;2001年和2003年,吳堡縣對石城西城、南門及城牆局部進行了加固維修。看得出來,除過2000年後的維修之外,之前各朝的維修,都在異族虎視眈眈,漢人金戈鐵馬、中原據守維艱年代。我們去時據聞城內有一老住戶,系民國年間的讀書人叫王象賢,他寫過一本叫《吳堡古城》的書,可惜未及拜訪。
踩著夕陽的餘暉,我們來到西門,此時落日低垂,滿目金色山河起舞,隨行的老王說,這真是國畫寫生的好去處。我的心中卻浮出一幅幅鏖戰後的古戰場圖,耳邊迴響起那首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一轉眼,一千多年了。
還是聽聽著名考古學家李乃夫先生考察吳堡古城後的結論吧,這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一座古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