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吳堡石城 那片漫漶歷史

2021-02-08 吳堡新聞

夕陽下的石城

光影記錄著石城的歲月

窯洞頂上精美的飛簷

石城的南門

有年份的石牆石門樓

規整的石牆石門樓

城門洞前遠望黃河對面

古樸的石城老街

遊人在老街上感受歷史

  甲午十月,因為尋找作家柳青的成長蹤跡赴榆林吳堡,突然卻闖進了那座漫漶璀璨的歷史古城。
  這個歷史古城,叫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位於距吳堡縣宋家川東的吳山孤立山巔上,城東俯瞰黃河,據隨行的當地人小薛介紹,河東為山西省柳林縣軍渡村;古城南側為南壇峁;西側下臨大橋溝,一溝之隔,是新莊山。襟山帶水的石城,自古即為扼守險地。要說清古城堡來歷,先得說建城歷史:史載,吳堡石城始建於五代時期之北漢,初為吳堡寨,延至北宋依然為寨壘。1226年,即金朝正大三年,金廷設吳堡縣治於此,此後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均設吳堡縣城於此。具體而言,這裡設寨千餘年,縣城歷史也有710年了。1945年,縣治遷移至宋家川今址,吳堡古城遂成城關鎮的一個行政村,即古城村。
  夕陽西下,我們沿石路以進,滿城空曠,仿若剛剛結束了一場激戰。城內靜到只有荒草拂動,寒鴉悲啼,腳步聲在草叢裡誇張地異響。站在古城上向東或南眺望,唯見長河奔湧,裹挾冰凌,莽莽蒼蒼。悲悽秋景被冬天的壯美取代,西風拂面,滿是蒼茫,真的是天高地遠,雄渾無比。
  吳堡城是一堆石頭,是石頭被人工藝術化的結果:從西面遠遠望去,但見一條巨大的石龍蜿蜒於河頂谷巔。當地人知情者說,城圈大約1125米,佔地約10萬平米。城牆外為石砌,內為黃土夯築。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據說原來都有城樓。城門石刻題額現存西、南二門。據當地宣傳部李部長介紹,城裡原有一條南北大街,有數十處遺存,還有歷代遺留的衙門、娘娘廟、祖師廟等舊建築,可惜我們去時 都已不辨蹤跡。
  當地人講了個故事:1940年前後,侵華日軍佔據山西省,隔黃河用大炮轟擊吳堡石城,迫使居高臨下守城國民黨軍隊和當地政府撤出古城。日軍猛烈炮火使得城內石頭建築以及城牆遭受嚴重破壞。我們進得城內,有探險之感,現存幾處清代及民國民居窯洞,還依然完整保留,人去室空,依然講述著70多年前悲慘往事。
  1992年,古城被陝西省政府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追溯歷史,對古城的重要修葺有,金朝於公元1137年曾對石城進行過維修;明代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十七年(1538年),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進行過修復;2001年和2003年,吳堡縣對石城西城、南門及城牆局部進行了加固維修。看得出來,除過2000年後的維修之外,之前各朝的維修,都在異族虎視眈眈,漢人金戈鐵馬、中原據守維艱年代。我們去時據聞城內有一老住戶,系民國年間的讀書人叫王象賢,他寫過一本叫《吳堡古城》的書,可惜未及拜訪。

  踩著夕陽的餘暉,我們來到西門,此時落日低垂,滿目金色山河起舞,隨行的老王說,這真是國畫寫生的好去處。我的心中卻浮出一幅幅鏖戰後的古戰場圖,耳邊迴響起那首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一轉眼,一千多年了。
  還是聽聽著名考古學家李乃夫先生考察吳堡古城後的結論吧,這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一座古縣城。

相關焦點

  • 【文苑縱覽】劉文西的吳堡石城情結
    劉文西在吳堡縣城對岸作畫劉文西的吳堡石城情結——記我與國畫大師劉文西的三次交往文/慕生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堡石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建築歷史久遠,文物價值極高的「中國第一石城」,並享有「華夏第一石城」之美譽。
  • 搖籃文苑●​們吳堡——吳堡黃河國際漂流賽見聞隨想
    這是外界形容吳堡的第一句話。銅吳堡,其實說的是吳堡石城,歷史達千年之久。後面的葭州、綏德州指的是佳縣、綏德,可惜後面的兩座古城都在現代化的發展中拆掉了老城。唯有吳堡,因為石城缺水吃而幾乎荒廢,吳堡的新縣城建在了石城之下往南幾公裡的黃河川道上,因此,吳堡石城得以在現代城市發展的浪潮中得以保存,這是吳堡的大幸、石城的大幸,而現在千年吳堡石城被人們稱為「華夏第一石城」。
  • 回望陝北「銅吳堡」千年風煙: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也許,吳堡東渡,在主席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分量,有著難以言喻的意義。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以散文的形式帶讀者一覽黃河文明的璀璨名片、「華夏第一石城」——古吳堡石城,穿貫千年歷史,感悟黃土地這一陝北人的生命舞臺的雄厚遼闊。文章說,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在此之前,多少英雄豪傑曾在這片黃土地上大展雄才一抒偉略,但都以失敗告終。
  • 記憶市北丨人文歷史系列片《循源》港灣之憶(中集)
    」到「『小港』漁碼頭」;從「舊時的海關後一帶,遍布著與港口有關的船運公司、修船廠、捕撈公司、漁行、煤場、貨棧、旅館、舞廳、酒吧、澡堂、雜貨店等」到「延續至改革開放前海關後一帶的別樣繁華」;從「 因為建港口、修鐵路,華人勞工在此集聚」,到海關後『裡院』的形成,以及2006年小港灣片區改造、「曉港名城」建成,中港變成了郵輪母港,大港也正在建設郵輪母港城的陳述,進一步詮釋了青島、市北以港而興、港城共榮的歷史現象
  • 尋訪石城桂花屋,探秘百年傳奇!
    它是桂花屋百年歷史的古宅石城記憶的載體石城人喜歡桂花屋,是因為它承載了清末年間一段波詭雲譎的歷史風雲,是因為它見證了一個農民王朝的隕落,演繹出了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諸多傳奇。石城北門人氏黃性存,清道光末年因經商而聚斂資財數十萬,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豪。黃髮家之後,便擇址縣署之南、熊黃二祠堂之間,建造了一棟豪宅,高牆深院,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 巍峨中華門,記錄著石城千百年的歷史,見證著南京的滄桑變化
    石城,環繞南京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鐫刻了這座六朝古都千百年的滄桑。今日屹立在金陵大地上的石城基本是明朝城牆的鋒芒。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都城,南京明城牆開創了中國建城史上空前恢宏的規模。厚重的磚石固守著那份沉默和隱忍,雖歷經了6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依然保持著當年宏偉的氣概和巍峨的雄姿。在中華門的腳下流傳的一個於江南富商沈萬三有關的傳說。據說朱元璋初建聚寶門時,屢建屢塌,術士說是地下的水妖作祟,向朱元璋獻策,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鎮在牆城角下,城就可以順利建成。
  • 中國醉美蓮鄉——石城
    )就開始在民間盛行,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石城重紙:自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生產歷史,以「明如玉,質如扣」聞名於世,其紙具有不易生蟲,吸水性好,光滑細嫩,書寫流暢,字跡不易脫落,書寫效果堪比徽宣的特點。清乾隆時期,曾經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貢品。目前,石城重紙已遠銷港澳臺及日本、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奉為練習書畫、製作典籍之上乘佳品。
  • 【今日頭條】嘉興日報全媒體記者直播吳堡「紅渡口」
    吳堡新聞訊(任建民)12月23日,浙江省嘉興日報全媒體記者跨越1500多公裡來到吳堡,在川口村園則塔渡口直播「從紅船到紅渡口:黨中央為什麼東渡黃河?」追尋毛主席東渡黃河光輝的足跡。
  • 石泉石美—石城
    ,搖籃客石城」的輝煌與燦爛。石城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是客家人向閩粵播遷的集散地,客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石城是中國白蓮之鄉、菸葉之鄉和民間燈彩之鄉。石城現有人口32萬。有漢族、畲族、回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6%。《石泉石美•石城》
  • 你來或者不來 石城都在等你
    你來,或者不來,石城美景就在那裡。通天神寨、南廬古屋、百荷園裡、贛江源頭、九寨溫泉、八卦腦上、琴江河畔、千年宋塔…… 嘆為觀止,美不勝收。但我期待你能投進石城的懷裡,或者讓石城住進你的心裡——清新、幽靜、凝望、遐想……來源:新浪微博作者:子燕1984
  • 在海寧與海鹽交界處,有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石城,歷史悠久
    在海寧與海鹽交界的地方,因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有座石城虎踞於此。談仙石城位於如今南北湖風景區的談仙嶺上,登至高處,可以略覽大美風光。據傳,談仙嶺的嶺名與南唐道家譚峭有關,當時古文「談」與「譚」通。在宋《澉水志》有記載:嶺上有譚仙廟。
  • 『泰旅·喀旅在線』靜等萬年,海枯石不爛—吉木乃草原石城
    這是靜待萬年的愛情與傳說在石城凝聚而成的,這片自然用最純粹的方式向人們表達著原始的愛意,有情人的所想都在吉木乃得到了實現。 繁花綻放,配上桃心朵朵,海枯石不爛的萬年傳說都在這片土地之間沉澱。 草原石城更是位於浪漫駕道G219之上,沿途風光怡人,公路兩旁遍布牧場。
  • 活化歷史資源,傳承城市文脈!看南岸如何打造「歷史人文風景眼」
    圖|南岸微發布南岸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厚且多樣,特別是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的南岸濱江地帶,密集分布著眾多歷史文化遺蹟,人文氣息十分濃鬱。這些歷史文化遺蹟代表著大禹文化、古巴渝文化及近代開埠、抗戰、革命文化精髓,是南岸人文之景的精粹。近年來,南岸通過挖掘梳理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內涵,加大文物保護性修繕工程力度,使遺留在江畔的這些歷史文化遺蹟煥然一新,展現濱江人文畫卷。
  • 周瑩故裡——涇陽安吳堡鄉村遊火爆
    每天晚上7時30分,準時坐在家中客廳裡,手拿遙控器,調至東方衛視觀看孫儷主演的74集電視連續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劇中以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史實為背景,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引起了我們對歷史人物周瑩
  • 石城第一高峰——雞公崬
    石城最高峰:雞公崬雞公崬是石城的第一高峰,不消說,這樣的高山很難為一個地方所獨佔。因為高峻,影響氣流的抬升下切,造成自然環境的差異;同樣因為其高峻,影響行人往來民俗交流。日漸一日,自然造就的高山在歷史上遂往往先為自然環境和地貌的分界線,進而成為文化的分水嶺。就像珠穆朗瑪峰不能被中國獨有一樣,海拔1389米的雞公崬,歷來是兩省三縣的分界山,兩省,指的是江西和福建,三縣,則指的是位於西部北部的江西石城和位於東部南部的福建寧化和長汀。最早聽到雞公崬,是和「雞公蛇」的傳說連在一起的。據說,以前有人走汀州的時候,曾經看到過有雞公蛇。
  • 馬 珍丨漫漶
    漫漶
  • 江西石城客家燈彩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
    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石城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燈彩之鄉」,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體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燈彩融燈具、燈歌、燈舞、燈調、燈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 鄧小南、包弼德、薛鳳、魏希德、陳熙遠:數字人文與歷史研究
    鄧小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點滴想法」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帶領北大歷史系的一批研究生長期參與與哈佛大學合作的CBDB項目,在她主持的北大人文社會研究院的工作中,也有諸多涉及數字人文研究的內容。本次研討會中,她首先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點滴想法」為題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