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環繞南京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鐫刻了這座六朝古都千百年的滄桑。今日屹立在金陵大地上的石城基本是明朝城牆的鋒芒。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都城,南京明城牆開創了中國建城史上空前恢宏的規模。
明史記載,1356年起兵反元的朱元璋召見隱居的老孺朱升,詢問奪取天下的策略,朱升說了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欣然採納了朱升的建議,終在十年後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定都南京之後,他仍將城防建設作為首要工程實施,對原先的歷代城牆進行全面改造。
朱元璋歷時21年,在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代城牆的基礎上,修建了世界第一規模的磚石城。城周34公裡,東連鐘山,西據石頭,南守秦淮,北鎮長江。關於老城門舊時的南京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裡13外18,一根門栓朝外插。這裡13便是城東的朝陽門,城南的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城西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懷遠門、儀鳳門,城北的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這13座內城城門。
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是南京13座內城城門中最為雄偉壯觀的一座,這座甕城結構的軍事堡壘設計巧妙。東西寬128米,南北深129米,佔地16500餘平方米。前扼長幹橋,後倚鎮淮橋,南有雨花臺和秦淮河作為天然屏障,地勢險要,稱為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作戰時,中華門可起到攻守兼備的作用,20餘米高的城牆四道孔門,三座甕城,兩側各有80餘米長的馬道,從城堡底部直通向垛口,是戰時往城頭運送軍需物資的快道亦可策馬快速登城。城牆內側及馬道側面分布有27個藏兵洞,可藏甲兵3000。在中華門甕城內,可以看到冷兵器時代設計最精巧的戰爭機器,藏兵洞、千斤閘、石磙、飛弩、藏身洞中的虎視眈眈的3000甲兵,所有的機關都將目標集中在一處,讓血型的生命在劍拔弩張的瞬間灰飛煙。遇有有敵人強攻時將城門打開,誘敵深入,接著放下每道拱門上方的千斤閘,將進入甕城的敵軍,截為三段分而殲滅,恰如甕中捉鱉。
中華門的興建耗時21年,採用巨型條石,大磚與糯米汁、石灰、桐油攪拌後砌成。城磚每塊長約5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10釐米,重達15-20公斤。厚重的磚石固守著那份沉默和隱忍,雖歷經了6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依然保持著當年宏偉的氣概和巍峨的雄姿。
在中華門的腳下流傳的一個於江南富商沈萬三有關的傳說。據說朱元璋初建聚寶門時,屢建屢塌,術士說是地下的水妖作祟,向朱元璋獻策,借用沈萬三的聚寶盆鎮在牆城角下,城就可以順利建成。朱元璋向沈萬三借來聚寶盤,答應五更時歸還,聚寶盆埋入土中城門果然穩穩噹噹的建好了,為了讓聚寶盆永遠鎮守京城的南大門,朱文章下令經常內嚴禁打五更。從此,這座城門就叫做聚寶門。
其實聚寶門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城門南面坐落著一座聚寶山,也就是現在的雨花臺,便用聚寶來命名這座城門了。從此,聚寶山和聚寶門南北呼應,構成了南京南大門最易守難攻的防禦體系。1937年12月,這個冷兵器時代最堅固的防禦工事開始了與現代戰爭機器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侵華日軍第六師團以瘋狂而密集的火力直撲南京城下,堅若磐石的中華門面對日軍的硝煙鎮定自若,惱羞成怒的谷壽夫調用了30餘架飛機對付這一座孤堡,除敵樓被炸毀,整座城堡迎著槍林彈雨巋然不動。日軍久攻不下,師團長谷壽夫一度懷疑自己的指揮能力,甚至想到自殺。最終日軍只得繞過中華門,炸塌了東側靠近光華門的一段城垣才侵入城內,在歷經了長達一個小時的肉搏戰後,堅守雨花臺,中華門一線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殘部被迫撤離。中華門下的陰魂無愧於歷史和民族。如今,中華門附近那段在炮火中坍塌的城垣已經修復完畢,唯有中華門正南面的城磚上還留有凹凸不平的彈痕。
歲月無聲,永遠屹立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風骨。石頭,因為緘默不言,成為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宋代學者郭熙說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走在中華門古城牆上,依稀可見刻在城磚上的斑駁的字樣和圖案。明政府為了確保成磚的質量,命令鑄造成磚的工匠和監造官員在造出的磚塊上壓出自己的名字和鑄造的日期。如今建造這些城磚的一雙雙粗糙的手已經失去了溫暖,千百年前的血脈在僵硬的城磚裡得以延續。
石頭是最忠於職守的史官,它們以殘破的身軀作為職業,穿越了時光的桎梏,以烙印的形式記錄著一幕幕被人淡忘的畫面。江南的風一旦掠過這些石塊變一掃綿軟,增添了幾分倔強和堅毅。作家筱敏說過:「遺址是記憶的棲身之地,也是記憶的失散之地,人類的手跡流徙在歷史的滌蕩中,許多風化了的故事在這裡縈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多少朝代更迭,不可一世的帝王將相也都化作了塵土,唯有這一座座城門和蜿蜒矗立的城牆依舊,記錄著風雲變幻後的沉重滄桑歷史。風雲變幻後,唯有石城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