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沒有哪一座城門能比中華門更宏大了。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南大門,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設有三道甕城四通劵門,各門間均有千斤閘和雙扇木門,城牆高21.45米。這樣的城門在冷兵器時代可謂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中華門不僅有堅固的城牆和城門,還設有藏兵洞,內可藏精兵3000多人,敵人一旦攻入甕城,即刻可放下千斤閘將敵人分割圍殲。
中華門不僅布局嚴謹,攻防兼備,最令人稱道的,我覺得是它的建造質量,堪稱一流,是明代最典型的質量保證體系的完美體現。
為了保證城防建設的品質,明王朝實施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常言道「沒有考核的管理就是無效的管理。」朱元璋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
南京城牆的建設是一項大工程。朱皇帝牢記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奠基南京後便著手建造南京的城牆。為保證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明朝廷動員了京師、江浙、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力量來大量採集石料和製做城磚。據史料記載,參與此項工程的州、府、縣多達200多個。為保證城磚的製做質量,朝廷要求凡參與製做的府、州、縣的官員、軍隊的衛所、以及縣以下的裡、甲負責人,都要在城磚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追究責任,甚至是要掉腦袋的。如此嚴格的考核誰還敢糊弄?
每塊磚必須長40-5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重量達20公斤。不但城磚的品質得到了保證,而且還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書體形式。既有印章模式,也有文化人的書齋模式,更有普通百姓創造的用樹棍「書寫「的木棍模式。而書法形式可謂真、草、隸、篆、行、魏碑等等俱全。漫步在南京中華門的古城牆上你會發現許多城磚的側面都刻有許多字,有的甚至多達幾十個字,猶如一本書。
更有意思的是,朱皇帝為他興建的這座城門取了一個土財主式的名字,叫做「聚寶門」。而真有一位財主為了這「門」而付出了性命的代價。中華門這個名字還是當年國民政府時改的。
朱皇帝想修築他的都城,可是新政權沒有錢,囊中羞澀。於是朱元璋想到了距南京不遠的吳縣首富沈萬三。這沈萬三姓沈名富,家財萬貫,富可敵國。與當年一位曾與朱元璋一爭高下的主兒張士誠是同鄉。朱皇帝原本就對富人看不貫,更兼此人與張士誠是同鄉,生怕這人哪天「撒錢而起」,拉支隊伍與他再爭天下,那可比一個窮光蛋可怕得多了。於是借南京城建設過程中地基總塌陷為由,妄稱算了卦,要讓城牆不塌,必須在城門下埋一個聚寶盆。誰家有聚寶盆?當然是沈萬三家有呀。於是派出大將到沈家借聚寶盆,言明皇帝要借聚寶盆一用,「三更借五更還」。同時又令全城所有更夫,誰也不準打五更邦。這一番神折騰之後,沈財主不但沒能收回聚寶盆,還要拿出建城牆所需要的三分之一資金。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家就這樣在朱皇帝的「斡旋」下,被加以罪名,發配到雲南去充軍,最後客死他鄉了。而巍巍南京城卻巍然屹立在了那裡。
自從朱元璋造了這南京城,他的後世子孫們沒有忘記的大概就是建造城牆。修南京城,修北京城,修內三關長城,修外三關長城。有明以來,修建城牆成了大趨勢,無論哪位皇帝登基有兩件是不會遺漏的,一是修城牆,二是修陵墓。可是他們忘記了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腳步。這一點與清王朝的康熙大帝比,他們顯然遜色了些。
《鷓鴣天·登南京中華門》
中華門前興水波,
彈壁樓關唱壯歌。
三甕城內槍如海,
千堞城頭勤篩鑼。
疊石擂,
馳馬坡,
興亡成敗舊事多。
英魂惡鬼決眥處,
淺草沽塘偎田螺。
1、交通:乘坐遊2路、2路、16路、26路、33路公交車均可到達中華門。
2、美食:秦淮八絕、小燒賣、小茶饊、回滷幹、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幹、梅花蒸兒糕、雨花石湯圓、鹽水鴨、小籠包、赤豆元宵、美齡粥、桂花糕、獅子頭、素燒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