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城堡中華門

2021-02-13 旅途拾彩

我想沒有哪一座城門能比中華門更宏大了。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南大門,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設有三道甕城四通劵門,各門間均有千斤閘和雙扇木門,城牆高21.45米。這樣的城門在冷兵器時代可謂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中華門不僅有堅固的城牆和城門,還設有藏兵洞,內可藏精兵3000多人,敵人一旦攻入甕城,即刻可放下千斤閘將敵人分割圍殲。

中華門不僅布局嚴謹,攻防兼備,最令人稱道的,我覺得是它的建造質量,堪稱一流,是明代最典型的質量保證體系的完美體現。

為了保證城防建設的品質,明王朝實施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常言道「沒有考核的管理就是無效的管理。」朱元璋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

南京城牆的建設是一項大工程。朱皇帝牢記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奠基南京後便著手建造南京的城牆。為保證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明朝廷動員了京師、江浙、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力量來大量採集石料和製做城磚。據史料記載,參與此項工程的州、府、縣多達200多個。為保證城磚的製做質量,朝廷要求凡參與製做的府、州、縣的官員、軍隊的衛所、以及縣以下的裡、甲負責人,都要在城磚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追究責任,甚至是要掉腦袋的。如此嚴格的考核誰還敢糊弄?

每塊磚必須長40-50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重量達20公斤。不但城磚的品質得到了保證,而且還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書體形式。既有印章模式,也有文化人的書齋模式,更有普通百姓創造的用樹棍「書寫「的木棍模式。而書法形式可謂真、草、隸、篆、行、魏碑等等俱全。漫步在南京中華門的古城牆上你會發現許多城磚的側面都刻有許多字,有的甚至多達幾十個字,猶如一本書。

更有意思的是,朱皇帝為他興建的這座城門取了一個土財主式的名字,叫做「聚寶門」。而真有一位財主為了這「門」而付出了性命的代價。中華門這個名字還是當年國民政府時改的。

朱皇帝想修築他的都城,可是新政權沒有錢,囊中羞澀。於是朱元璋想到了距南京不遠的吳縣首富沈萬三。這沈萬三姓沈名富,家財萬貫,富可敵國。與當年一位曾與朱元璋一爭高下的主兒張士誠是同鄉。朱皇帝原本就對富人看不貫,更兼此人與張士誠是同鄉,生怕這人哪天「撒錢而起」,拉支隊伍與他再爭天下,那可比一個窮光蛋可怕得多了。於是借南京城建設過程中地基總塌陷為由,妄稱算了卦,要讓城牆不塌,必須在城門下埋一個聚寶盆。誰家有聚寶盆?當然是沈萬三家有呀。於是派出大將到沈家借聚寶盆,言明皇帝要借聚寶盆一用,「三更借五更還」。同時又令全城所有更夫,誰也不準打五更邦。這一番神折騰之後,沈財主不但沒能收回聚寶盆,還要拿出建城牆所需要的三分之一資金。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家就這樣在朱皇帝的「斡旋」下,被加以罪名,發配到雲南去充軍,最後客死他鄉了。而巍巍南京城卻巍然屹立在了那裡。

自從朱元璋造了這南京城,他的後世子孫們沒有忘記的大概就是建造城牆。修南京城,修北京城,修內三關長城,修外三關長城。有明以來,修建城牆成了大趨勢,無論哪位皇帝登基有兩件是不會遺漏的,一是修城牆,二是修陵墓。可是他們忘記了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腳步。這一點與清王朝的康熙大帝比,他們顯然遜色了些。

《鷓鴣天·登南京中華門》

中華門前興水波,

彈壁樓關唱壯歌。

三甕城內槍如海,

千堞城頭勤篩鑼。

疊石擂,

馳馬坡,

興亡成敗舊事多。

英魂惡鬼決眥處,

淺草沽塘偎田螺。

1、交通:乘坐遊2路、2路、16路、26路、33路公交車均可到達中華門。

2、美食:秦淮八絕、小燒賣、小茶饊、回滷幹、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幹、梅花蒸兒糕、雨花石湯圓、鹽水鴨、小籠包、赤豆元宵、美齡粥、桂花糕、獅子頭、素燒雞等等。

相關焦點

  • 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甕城:南京中華門
  • 他也是南京-中華門城堡大、豐富的門
    #的一天南京中華門城堡是明代南京的13扇內門之一,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大門,也是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要塞甕城。明太祖朱元璋從開始修建南京城垣,其中南門是在南唐都城南門遺址上重建的。據說聚寶盆埋在江南和沈萬山門下,古代稱之為最富門,又稱「聚寶門」,更名為「中華門」。門東西寬度118,5米,南北長128米,佔地面積15168平方米。有三個甕城,由四個檢票口連接,第一道門高21.45米。每扇大門都有一扇千金門和一扇可以上下啟動的雙開木門,現在只剩下門槽和門址了。在甕城和左右馬道有14個藏族士兵洞穴,可以儲存戰時的軍需和伏擊士兵,據估計他能容納3000人。
  • 江蘇24|南京——中華門
    春季自駕遊第23天(3月16日)上午8:30,從速8酒店步行約600米到中華門,遊南京中華門甕城。各券門有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整個甕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藏三千人。甕城兩側設有登城馬道,可以策馬直登城頭。據說:在古代戰爭中遇有敵兵攻入,城門「千斤閘」會自動降落,切斷敵人退路,伏兵四出,恰如甕中捉鱉。遊完中華門,我們不僅讚美它的雄偉、壯觀,而且讚美它的工程質量和管理。中午11:30點回酒店退房,開車離開南京去揚州。
  • 中華門,南京的皇城根兒.
    擠出中華門地鐵站2號出口,你需要沿著應天大街和雨花路走出一個L型,最後穿過長幹橋,才能氣喘籲籲地抵達真·中華門。畢竟大部分南京人是沒登上過中華門的,他們更多情況下只會有個印象,然後在坐公交車經過時仰視它。
  • 巍峨中華門,記錄著石城千百年的歷史,見證著南京的滄桑變化
    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是南京13座內城城門中最為雄偉壯觀的一座,這座甕城結構的軍事堡壘設計巧妙。東西寬128米,南北深129米,佔地16500餘平方米。前扼長幹橋,後倚鎮淮橋,南有雨花臺和秦淮河作為天然屏障,地勢險要,稱為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 尉天池為南京中華門書寫春聯
    南京城的春節,從這副中華門春聯亮相開始。
  • 中華門古城牆的保護者——朱偰
    陳老師介紹說:「 建國後,有關部門要拆中華門城牆,南京大學朱偰老師趕到現場阻止,奔走呼號才把這一段古城牆保存下來。」                  2015年採訪陳西民老師      南京中華門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
  • 雲上線下齊論劍 15名「創將」登頂「中華門」
    15名選手突出重圍,在現場專家和線上近百萬觀眾的「檢閱」下,問鼎中華門,攜手描繪「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新華章。「中華門創將」大賽總決賽現場脫穎而出,中華門喜迎全球「創將」「中華門創將」大賽今年進入2.0版本,賽事設計比起上屆更加多元化。
  • 南京中華門街道殘障人士獲贈暖心手工編織圍巾
    向殘障人士發放愛心圍巾和愛心福袋 一早,南京中華門幸福綠蔭殘疾人之家活動室內歌聲笑語環繞。南京牙博士的部分員工和殘障人士志願者陳斌、張勇、蔡克寧等,帶著對街道殘障人和弱勢群體的關愛之心,將牙博士志願者剛剛編織完成的紅圍巾送給雙橋新村社區的殘障居民,他們還看望了正在中華門幸福綠蔭殘疾人之家參加活動的殘障人士。志願者們還為殘障人士送上牙博士新年福袋。
  • 「喜為復興重聚寶 欣謀兼濟共迎春」 庚子年中華門春聯亮相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喜為復興重聚寶 欣謀兼濟共迎春」 庚子年中華門春聯亮相
  • 日本鬼子老照片:圖2鬼子炮擊中華門,圖4是日本鬼子強佔南京城!
    【日本鬼子老照片:圖2鬼子炮擊中華門,圖4是日本鬼子強佔南京城!】圖1.1939年中國,一個日本軍官正在部署手下人對這個無辜的村莊實行三光政策。圖2.1937年12月9日,南京保衛戰已經進行了數日,此時的日軍憑藉優勢火力迅速突破了中國軍隊的外圍陣地。
  • 「中華門」的牌匾掛了200多年,摘下之後,才發現背面還刻有3個字
    朱元璋一開始是建都南京的,而且在南京修建了一個「中華門」,然而他想不到的是後面他的兒子朱棣奪了他的孫子朱允炆的天下。朱棣不僅僅在北方建立了一套比南京的都城更壯麗的都城,也模仿南京的「中華門」,建立了一個「大明門」,作為當時明朝名義上的國門。
  • 民國時期,當局想把大清門背面改成中華門,牌匾拆下翻過來一看,不敢...
    在民國時期,因為清朝時代已經結束,民國當局有想法將城牆上的大清門替換成中華門,但是當人們把城牆上的匾額拆下來之後翻過來一看卻都不敢改了。 大清門是故宮城門其中的一座,現在一提到故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天安門,但這是其中之一。古時候的故宮以大清門為正門,紫禁城成為禁宮後大清門也被稱為國門。
  • 「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2020掛春聯儀式將在中華門舉行
    據悉,2020年城門掛春聯將於1月12日上午在中華門舉行盛大的揭幕儀式,據悉,中華門城頭春聯「經六百年風雨,七十載輝煌,喜為復興重聚寶;得全中國文章,五大洲朋友,欣謀兼濟共迎春」,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尉天池書寫。
  • 城堡風景畫:諾丁漢城堡、聖多納城堡、沃裡克城堡-約翰·尼曼
    城堡風景一:阿倫德爾城堡,西薩塞克斯郡和溪流城堡風景二:黑色城堡,威克洛郡城堡風景三:諾丁漢城堡城堡風景四:聖多納城堡>城堡風景五:從古柏山眺望倫尼梅德,溫莎城堡盡收眼底城堡風景六:沃裡克城堡阿倫德爾城堡,西薩塞克斯郡和溪流美術作品:阿倫德爾城堡,西薩塞克斯郡和溪流_Arundel Castle, West
  • 【巍巍鐵籠山 三國古戰場】航拍武山鐵籠山古戰場
    巍巍鐵籠山 三國古戰場天水在線走進武山鐵籠山古戰場「不到鐵籠山,不解三國古戰場文化」。鐵籠山,位於天水市武山縣西南35公裡處的高樓鎮境內。姜維在鐵籠山修築城堡、地道,山前設營盤、中軍帳,拉開張弓之勢,等待魏軍前來交戰。出兵二百,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以誘敵出籠。司馬昭不知是計,被困在山上,斷了水路,幸得王韜一計,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湧出,救了性命。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姜維與魏將在此爭戰的故事。附近村民在耕作時,間或撿到漢時的五銖錢和戈、劍、刀等古代兵器。山因人增色,人因山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