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上海《書城》雜誌上推薦過一本自認為難得的好書。
給《書城》編輯的信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名閱讀者和寫作者,我深切體會到讀書對於一個人的至關重要。世界上的書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而我們的時間又實在太有限太寶貴,所以選擇就顯得甚為關鍵。梭羅提出『要讀最好的書』,康德在論到閱讀時也說『必須在那廣大的領域中分辨什麼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就屬於『最好』和『最重要』的那一類書。」
它是當之無愧的。它似乎也在告訴人們,只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竭盡全力去實踐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奇蹟。
其實本書作者弗蘭克爾,他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震撼靈魂的奇蹟,是從奧斯維辛集中營走出來的生命奇蹟。
納粹時期,猶太人弗蘭克爾全家被分別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都慘死在毒氣室中,而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囹圄三載,劫後餘生,他沒有頹廢,從不抱怨,反而對生命、對他人、對事業、對大自然充滿了極大的熱愛和熱情。他在維也納擔任醫科大學教授和首席專家達25年之久;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匹慈堡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教授職位;他先後出版了39部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其中《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十多萬字,他只用了9天時間就寫作完成,而且銷售已超過1200萬冊,僅英文就印刷了100多版次,被選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他67歲還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幾個月後就領到飛機駕照,80歲時還攀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90多歲時還與世界各地的來訪者親切交談,每周親自回複數百封來信中的一部分,直至臨終前不久還在繼續他的意義療法實踐,為病人排憂解難;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他在自己的心理療法中不斷強調,要幫助別人通過自我超越來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他滿懷深情地對他的學生說:「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如此蓬勃葳蕤的生命,如此驚心動魄的奇蹟,究竟是如何「走」出來的?請看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中的描述,這是「倖存者親口講述的故事」。他不僅講述了一個死牢囚徒的求生故事,還向人們啟示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集中營生存之道」。
當我一口氣讀罷全書,感動和唏噓之際,仿佛聽見那位白髮耄耋者的諄諄箴言:集中營裡最關鍵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就是「有信仰有信念充滿愛心」,唯有如此,方可在集中營的死亡毒霾中頑強地存活下來。除此之外,還有幾點也不可或缺,那就是:敬天由命不懼死亡、急人所難無私幫助、樂觀開朗注重精神、對美好事物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人們也許很難想像,豐富的想像力與生死存亡之間居然有著如此這般的神奇關聯。
其實,全書的字裡行間已經不斷地向我們透露了這樣的信息:弗蘭克爾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他對自己的信念很執著,對自己活著的意義很清楚,對上帝、對人類、對親人、對獄友、對事業、對大自然充滿愛心。在集中營的日子裡,他正是仰賴著自己堅定的信仰信念以及刻骨銘心的愛,每日每夜和死神對峙交鋒、撕咬摔打,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生死存亡的艱難卡口。
正如書中所寫:「集中營的生活是一種『臨時的存在』,是『未知期限的臨時存在』。著眼於未來,讓精神專注於未來,在極端困難的時刻,這就是救贖之道」;「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正如尼採所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集中營的經驗表明,人還是有可能選擇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決定將使你要麼屈從於致命的暴力,要麼保持自我的內在自由,戰勝那些經歷,將生活轉化為內在的勝利」。
弗蘭克爾尊重自己的天賦使命,他總是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夢想著戰後能夠到各地舉辦心理學專題講座,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與愛妻重逢。他在書中寫道:「手稿是我活下來的希望,我要不惜一切代價保留這個耗盡我半輩子心血的手稿」;「我在腦海裡用幾個鐘頭組織語言,重新構思我在奧斯維辛傳染病房裡丟失的手稿」;「拯救人類需要愛與被愛……我又從監獄的現實回到夢想世界,繼續與愛人對話。沒有什麼能阻擋我的愛、我的思想以及對於愛人形象的回憶」;「看守走了過來,侮辱我,而我繼續與愛人的交談。我強烈感覺到她的存在,我甚至有伸手觸摸她抓住她的衝動」;「我在與絕望的生存作垂死掙扎,我意識到我的精神已穿透圍繞我的沮喪情緒,超越了絕望的、無意義的世界,我隱隱約約聽見某處一聲勝利般的『是的』回答了我的生存的終極問題……」
弗蘭克爾終於生存下來了。當他從集中營解放出來,獨自一人在田野漫步,獨自面對宇宙蒼穹時,他情不自禁、充滿敬虔地跪倒在至高無上的造物主面前:「那一刻我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整個世界的存在。腦子裡來來回回只有一句話:『我從心底裡呼喚著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間回答了我』。」他在書中滿懷感恩地寫道:「對於回家的犯人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經受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是啊,因為信仰和信念,因為博大而深沉的愛,他在集中營遭受了一千多個日夜的非人折磨出獄之後,不是抱怨和發洩,也不是頹廢或放縱,而是感恩戴德,是英勇無懼,是體驗無與倫比的美妙!在體驗了無與倫比的美妙之後,他又在令人嘆為觀止的集中營生命奇蹟基礎上,創造了另一種令世人側目和汗顏的生命奇蹟!
當然,在集中營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有時候,「能夠存活,純屬幸運和上天的庇佑」,即使知曉了集中營生存之道,也不見得一定能生存下來,能生存下來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但是,不懂得集中營生存之道,沒有信仰信念和愛的支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的人,卻必定不能存活,只有死路一條。弗蘭克爾的集中營經歷、他的泣血之作《活出生命的意義》,為我們提供了最有力最鮮活的明證。
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環境,擁有憲法所規定的自由,不一定能深切體會和理解弗蘭克爾所經歷的一切。然而,弗蘭克爾的經驗和生存之道對我們卻有著不可小覷的啟示意義。
實質上,集中營就是一種極端的生存處境和限制,是一種每時每刻與死亡短兵相接、瞬息之間就會被死亡扼住咽喉的極端困境。我們一般人不會遭遇如此極端,然而我們卻時常可能遇上各種各樣的不利、不堪甚至不測,或者會攤上非常惡劣的處境和限制。即使是在看似一帆風順乃至春風得意的時候,實際上也潛藏著許多危機,其中最大的危機就是死亡。死亡正在悄然而至,如影隨形,亦步亦趨,隨時都有可能與我們短兵相接,扼住我們的咽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隨時隨地可能遭遇、或者極端一點說正在慢性遭遇「集中營」——死亡帶來的集中營。所以,不要以為奧斯維辛和集中營與我們無關,不要以為我們無需了解和學習集中營的生存之道,不要以為我們只要麻木不仁、及時行樂,就可以高枕無憂、安然無恙地度過此生。
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我對下列話語同樣印象深刻:「人生在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決定的,但是,最終還是自主決定的。你現在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人的內在力量可以改變外在命運,要摒棄環境侵擾,尋找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尋求快樂和成功,也不僅在於體驗愛和美,還在於承受、超越並升華苦難;生命是有終極意義存在的。」
弗蘭克爾對生命終極意義的堅定信心和肯定闡述,讓我聯想到中華民族古老的經典。我相信《詩經》所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和「皇矣上帝,臨下有赫」、「上帝臨女,無二爾心」,相信儒家所言「天理良心」以及老子所論之「道」,相信生命是有終極意義的。
此時此刻,我仿佛看見弗蘭克爾正在推心置腹地向我們表白自己,不厭其煩地給我們面授他的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理念:「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