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斯維辛走出生命奇蹟

2021-01-10 子君to君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我曾經在上海《書城》雜誌上推薦過一本自認為難得的好書。

給《書城》編輯的信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名閱讀者和寫作者,我深切體會到讀書對於一個人的至關重要。世界上的書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而我們的時間又實在太有限太寶貴,所以選擇就顯得甚為關鍵。梭羅提出『要讀最好的書』,康德在論到閱讀時也說『必須在那廣大的領域中分辨什麼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就屬於『最好』和『最重要』的那一類書。」

它是當之無愧的。它似乎也在告訴人們,只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竭盡全力去實踐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奇蹟。

其實本書作者弗蘭克爾,他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震撼靈魂的奇蹟,是從奧斯維辛集中營走出來的生命奇蹟。

納粹時期,猶太人弗蘭克爾全家被分別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都慘死在毒氣室中,而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囹圄三載,劫後餘生,他沒有頹廢,從不抱怨,反而對生命、對他人、對事業、對大自然充滿了極大的熱愛和熱情。他在維也納擔任醫科大學教授和首席專家達25年之久;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匹慈堡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教授職位;他先後出版了39部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其中《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十多萬字,他只用了9天時間就寫作完成,而且銷售已超過1200萬冊,僅英文就印刷了100多版次,被選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他67歲還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幾個月後就領到飛機駕照,80歲時還攀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90多歲時還與世界各地的來訪者親切交談,每周親自回複數百封來信中的一部分,直至臨終前不久還在繼續他的意義療法實踐,為病人排憂解難;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他在自己的心理療法中不斷強調,要幫助別人通過自我超越來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他滿懷深情地對他的學生說:「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如此蓬勃葳蕤的生命,如此驚心動魄的奇蹟,究竟是如何「走」出來的?請看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中的描述,這是「倖存者親口講述的故事」。他不僅講述了一個死牢囚徒的求生故事,還向人們啟示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集中營生存之道」。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當我一口氣讀罷全書,感動和唏噓之際,仿佛聽見那位白髮耄耋者的諄諄箴言:集中營裡最關鍵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就是「有信仰有信念充滿愛心」,唯有如此,方可在集中營的死亡毒霾中頑強地存活下來。除此之外,還有幾點也不可或缺,那就是:敬天由命不懼死亡、急人所難無私幫助、樂觀開朗注重精神、對美好事物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人們也許很難想像,豐富的想像力與生死存亡之間居然有著如此這般的神奇關聯。

其實,全書的字裡行間已經不斷地向我們透露了這樣的信息:弗蘭克爾是一位有信仰的人,他對自己的信念很執著,對自己活著的意義很清楚,對上帝、對人類、對親人、對獄友、對事業、對大自然充滿愛心。在集中營的日子裡,他正是仰賴著自己堅定的信仰信念以及刻骨銘心的愛,每日每夜和死神對峙交鋒、撕咬摔打,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生死存亡的艱難卡口。

正如書中所寫:「集中營的生活是一種『臨時的存在』,是『未知期限的臨時存在』。著眼於未來,讓精神專注於未來,在極端困難的時刻,這就是救贖之道」;「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正如尼採所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集中營的經驗表明,人還是有可能選擇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決定將使你要麼屈從於致命的暴力,要麼保持自我的內在自由,戰勝那些經歷,將生活轉化為內在的勝利」。

弗蘭克爾尊重自己的天賦使命,他總是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夢想著戰後能夠到各地舉辦心理學專題講座,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與愛妻重逢。他在書中寫道:「手稿是我活下來的希望,我要不惜一切代價保留這個耗盡我半輩子心血的手稿」;「我在腦海裡用幾個鐘頭組織語言,重新構思我在奧斯維辛傳染病房裡丟失的手稿」;「拯救人類需要愛與被愛……我又從監獄的現實回到夢想世界,繼續與愛人對話。沒有什麼能阻擋我的愛、我的思想以及對於愛人形象的回憶」;「看守走了過來,侮辱我,而我繼續與愛人的交談。我強烈感覺到她的存在,我甚至有伸手觸摸她抓住她的衝動」;「我在與絕望的生存作垂死掙扎,我意識到我的精神已穿透圍繞我的沮喪情緒,超越了絕望的、無意義的世界,我隱隱約約聽見某處一聲勝利般的『是的』回答了我的生存的終極問題……」

弗蘭克爾終於生存下來了。當他從集中營解放出來,獨自一人在田野漫步,獨自面對宇宙蒼穹時,他情不自禁、充滿敬虔地跪倒在至高無上的造物主面前:「那一刻我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整個世界的存在。腦子裡來來回回只有一句話:『我從心底裡呼喚著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間回答了我』。」他在書中滿懷感恩地寫道:「對於回家的犯人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經受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是啊,因為信仰和信念,因為博大而深沉的愛,他在集中營遭受了一千多個日夜的非人折磨出獄之後,不是抱怨和發洩,也不是頹廢或放縱,而是感恩戴德,是英勇無懼,是體驗無與倫比的美妙!在體驗了無與倫比的美妙之後,他又在令人嘆為觀止的集中營生命奇蹟基礎上,創造了另一種令世人側目和汗顏的生命奇蹟!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當然,在集中營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有時候,「能夠存活,純屬幸運和上天的庇佑」,即使知曉了集中營生存之道,也不見得一定能生存下來,能生存下來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但是,不懂得集中營生存之道,沒有信仰信念和愛的支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的人,卻必定不能存活,只有死路一條。弗蘭克爾的集中營經歷、他的泣血之作《活出生命的意義》,為我們提供了最有力最鮮活的明證。

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環境,擁有憲法所規定的自由,不一定能深切體會和理解弗蘭克爾所經歷的一切。然而,弗蘭克爾的經驗和生存之道對我們卻有著不可小覷的啟示意義。

實質上,集中營就是一種極端的生存處境和限制,是一種每時每刻與死亡短兵相接、瞬息之間就會被死亡扼住咽喉的極端困境。我們一般人不會遭遇如此極端,然而我們卻時常可能遇上各種各樣的不利、不堪甚至不測,或者會攤上非常惡劣的處境和限制。即使是在看似一帆風順乃至春風得意的時候,實際上也潛藏著許多危機,其中最大的危機就是死亡。死亡正在悄然而至,如影隨形,亦步亦趨,隨時都有可能與我們短兵相接,扼住我們的咽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隨時隨地可能遭遇、或者極端一點說正在慢性遭遇「集中營」——死亡帶來的集中營。所以,不要以為奧斯維辛和集中營與我們無關,不要以為我們無需了解和學習集中營的生存之道,不要以為我們只要麻木不仁、及時行樂,就可以高枕無憂、安然無恙地度過此生。

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我對下列話語同樣印象深刻:「人生在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決定的,但是,最終還是自主決定的。你現在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人的內在力量可以改變外在命運,要摒棄環境侵擾,尋找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尋求快樂和成功,也不僅在於體驗愛和美,還在於承受、超越並升華苦難;生命是有終極意義存在的。」

弗蘭克爾對生命終極意義的堅定信心和肯定闡述,讓我聯想到中華民族古老的經典。我相信《詩經》所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和「皇矣上帝,臨下有赫」、「上帝臨女,無二爾心」,相信儒家所言「天理良心」以及老子所論之「道」,相信生命是有終極意義的。

此時此刻,我仿佛看見弗蘭克爾正在推心置腹地向我們表白自己,不厭其煩地給我們面授他的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理念:「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去奧斯維辛看什麼
    一句話: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讓我們體驗人性之幽暗、人的罪惡墮落之深遠、人的罪行之浩大、人摧毀人滅絕生命的手段之高明與殘酷。所以,永遠不要對人性抱有幻想,這個來自基督教文明的概念,在奧斯維辛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與體驗。
  • 書摘|奧斯維辛大逃亡:憑空消失的"黨衛隊"
    他們走得特別慢,仿佛是想延長他們的生命。」打算逃跑的囚犯還有另一個困擾,那就是一旦被發現越獄,他身邊的獄友將面臨可怕的懲罰。在馬克西米利安·科爾貝神父的例子中,逃犯所在的營房有十個人被挑出來活活餓死。「這讓有些人完全沒法採取行動,」皮耶霍夫斯基說,「但總是有人不怎麼考慮後果,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離開這個地獄。」
  • 怎樣活出生命的意義?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災難的維也納醫生如是說
    奧斯維辛之後震撼靈魂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戰爭,維克多·弗蘭克爾可能只是維也納一名默默無聞的醫生;但是戰爭,讓他成為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在那裡,弗蘭克爾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
  • 東歐旅蹤之二十三: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一瞥
    下車之後,遠遠眺望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不由的使我想起2019年在大連旅順參觀「日俄監獄舊址」的情景,那裡稱它為「東方奧斯維辛集中營」,是沙俄和日本先後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屠戮中國人民的魔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昭示著那段屈辱的歷史,也警示著國人勿忘國恥。   今天,我們來到了奧斯維辛,它原本是波蘭南部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小城。
  •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2017.6.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
  • 奧斯維辛的警鐘長鳴
    克拉科夫是個中等城市,卻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一處是維利奇卡鹽礦,一處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本來是波蘭的一座兵營。二戰中,波蘭淪陷以後,納粹德國就看上了這裡:這裡猶太人多,鐵路通暢,將兵營改成監獄很容易,奧斯維辛的黑暗歷史就翻開了第一頁。這是1940年10月27日。到二戰末期,此地成了處決「犯人」的集中營。
  • 踏訪奧斯維辛
    空蕩蕩的廣場,擺放著幾十把鋼製的靠背椅,用以紀念那些抗擊納粹、英勇犧牲的凡人。對我而言,關於納粹和猶太人的歷史課才剛剛開了個頭,因為第二天,我就將去往離此地54公裡的一座遺址,那是全世界都不會忘記的地方——奧斯維辛。
  • 奧斯維辛,上帝把淚水流幹的地方
    是的,以色列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不論這個國家的公民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有難,國家都會不惜代價來解救:可以用一千名被抓捕的恐怖分子去交換一個被俘的以軍士兵;可以出動一支軍隊,到數千公裡外的地方去解救被劫持的一架飛機上的以色列公民;可以允許為國家服務的特工人員在被捕後向敵方提供他所知道的任何國家機密,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 奧斯維辛的《美麗人生》:野蠻的詩化
    ,絲毫不在乎身邊的罪惡與他人的命運——可以說正是這樣詩化的野蠻導致了奧斯維辛的發生。在納粹這個同一性的體系中,無論是旁觀者還是參與者,他們如往常一般各司其職,雖然手上沒有沾染一滴鮮血,卻共同製造了奧斯維辛。 而圭多作為奧斯維辛的眾多迫害者之一,他顯然無法阻止其發生——但他並未被動地成為一個受體,而是主動選擇把降臨而來的野蠻詩化——影片最後,圭多因為去找妻子多拉而暴露行蹤,被執行死刑之前對著藏在箱子裡的兒子,上演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場鬧劇。
  • 我是奧斯維辛的臥底
    但在演變為「屠宰場」之前,奧斯維辛只是羈押波蘭政治犯的場所。作為這一轉變過程的經歷者,波蘭軍官維託爾德·皮萊茨基有著不同於其他犯人的「隱情」。他實則是波蘭抵抗組織中自願前往集中營的「臥底」。為獲取奧斯維辛的更多信息,1940年9月 ,皮萊茨基「被捕」。三年間,依靠過人的體能、智慧與意志力,依靠堅定的信仰,皮萊茨基在集中營內成立了秘密組織,援助同胞,並不斷向外界傳遞信息。
  •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志願者》新書將在上海首發
    烏爾馬一家為了營救別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除了烏爾馬一家,波蘭還有很多在世界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伊雷娜?森德勒(IrenaSendler)和卡爾斯基(JanKarski),他們和成千上萬名波蘭的無名英雄一樣為了援救二戰中的猶太人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他們的名字卻漸漸被世人遺忘。1995年,烏爾馬夫婦被列入國際正義義人名單。2004年,紀念烏爾馬一家殉難紀念碑正式落成。
  • 奧斯維辛:罪行的記憶一直被修改和重塑
    「奧斯維辛」在我們的時代幾乎成為二戰中納粹惡行的代名詞。1945-1946年間的紐倫堡審判只觸及盟軍眼中最主要的戰犯,波蘭當局於奧斯維辛當地進行的審判也只處理了不過幾十人,而當年集中營中的黨衛軍官兵共有7000餘人。更重要的是,這些審判不是盟軍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國權威(如波蘭)的清算,沒有在德國人的心裡掀起多少漣漪,沒有揭露,沒有反思。在奧斯維辛作惡無數的黨衛軍成員,戰後都悄悄隱匿在人群中,幹著普通人的職業,過著平靜的生活。
  • 這位奧斯維辛倖存者如何戰勝極端痛苦並逆襲成為千萬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他們當中有這樣一個人,在經歷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煉獄般的痛苦後不但活了下來,而且,從未停止思考,最終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 尹月|奧斯維辛的「特別工作隊」:「幫兇」還是抗爭者?
    《奧斯維辛:一部歷史》總覽這段歷史的全貌。著名奧斯維辛倖存者普裡莫·萊維和讓·埃默裡的作品,以及《天生倖存者:集中營裡三位年輕母親與命運的抗爭》《逃離奧斯維辛》《吶喊——大屠殺回憶錄》等以自述和他述的形式回顧了囚禁於集中營的慘痛經歷。
  • 豆瓣評分8.5|《逃離奧斯維辛》:希望是煉獄絕境中綻放的玫瑰
    ——布魯諾·貝特爾海姆01《逃離奧斯維辛》是一部關於二戰時期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實回憶錄,1946年出版問世。七十多年來一直暢銷於世,成為感動世界的經典之作。《紐約書評》認為這本書是讀者所能見到的關於奧斯維辛的最好的短篇紀實。
  • 漢娜·阿倫特如何「審判奧斯維辛」
    【編者按】2015年1月27日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本周,歐洲多地都將陸續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當我們重新回顧歷史的時候,也需要思考,這一慘無人道的反人類罪行是怎麼造成的,是制度之惡還是人性之惡?
  • (原創攝影)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位於克拉科夫西邊54公裡處的奧斯維辛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和滅絕營。
  • 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著藍白條服飾出席紀念活動
    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著藍白條服飾出席紀念活動 (5/8) "← →"翻頁
  • 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囚犯」為愛冒死逃脫卻無緣相守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關押者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離開該集中營的唯一通道是火葬場的煙囪。但也有個別幸運者能夠騙過警衛的盤查從大門走出去,現已89歲高齡的波蘭老人耶日·別萊茨基和他的同齡戀人齊拉·齊布爾斯卡便是其中一例。
  • 「東方奧斯維辛」的拷問
    新華社哈爾濱9月17日電 題:「東方奧斯維辛」的拷問    新華社記者鄒大鵬、王建、楊思琪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羅森塔爾59年前的這篇報導讓納粹的罪惡昭然若揭。    然而,遠在7000公裡之外,中國最北省會哈爾濱市平房區的一片廢墟已默默佇立70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