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昆蟲志》是一套記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昆蟲的系列志書,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組織編寫。當年主持撰寫的多是昆蟲學界的老先生,從1959年陳世驤先生的鞘翅目天牛科開始,到1997年韓運發先生的纓翅目,一共出版了55冊,期間除十年動蕩外,均保持每1~2年更新一冊。雖是昆蟲志,但也有幾冊是蛛形綱的蜱蟎類群,因此這套系列志書是指導性很強的實用類圖書。
由於出版年代持續較長,這套圖書在國內昆蟲學界重要性較大,對圈子外的研究人員和相關人士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無疑也帶動了《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的編寫。又因為印刷量較少,收集這套書並非易事,好在十多年前就有電子版本流通了。今年我有幸得到一本該系列圖書的第二冊,是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楊惟義教授編寫的,在編寫時他已經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該書針對我國各地的「蝽科」昆蟲,從識別特徵、分類分布、發生特點和防治利用等方面做了總結性闡述,並十分難得地繪製了彩色和黑白插圖。該書於1962年出版,距今已經過去近一甲子了。
楊惟義先生(1897~1972)(引自 百度百科)
拿到此書,我摩挲著那個年代特有紙張的紋理。泛黃的色調和檔案館裡的味道帶來一股懷舊氣息。封面設計遵循極簡主義,封面的圖片是一張華麥蝽Aelia nasuta Wagner的黑白插圖。
封面
書的扉頁蓋著暗紅色的圖書館章。顯然這是一本從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流落出來的書,可能是圖書館搬遷,也可能是舊書淘汰,還可能是不知哪位同學借完未還,然後被收書的人帶走了。
扉頁
翻過扉頁,可以看到作者對本書進行了一個簡要的說明,言簡意賅,實用懇切,無半句多餘的話。不過第一句就將「蝽科」昆蟲以簡單的益害而分,足見本書的立足點,而第二段的服務對象也對此加以印證。
扉頁背面一
扉頁背面二
不得不說,以現在的視角觀察那個年代,有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其中之一便是排版。如今看來,類似這樣的印刷品,很難出現如圖所見的勾劃修改痕跡,但在當年出現了錯誤以後重排印刷的難度相當大,所以才留下這樣的塗抹痕跡。另外,本書的定價是2.20元。
第三版人民幣2元(引自 中郵網)
雖然今天看上去2.2元的價格不貴,但在那個需要以各種票來換取指定貨品的年代,能手握現鈔去購買這樣一本書的人,並非等閒之輩。那是一場電影1毛,一斤豬肉8毛,大學畢業月薪50元的年代,那是我父親出生的年代。
說起書的內容,當然不能按後人的眼光去挑剔。除卻一些因當代認知進步而帶來的改動,不得不說,這本書還是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的。以形態特徵圖為例,其「中片」和「側片」對應蕭採瑜先生在1977所著《中國蝽類昆蟲鑑定手冊 第一冊》中的「中葉」和「側葉」,足見影響後人之深。
形態特徵圖
楊先生把「蝽科」分了亞科,如今這個類群有了很大修改,「盾蝽亞科」和「荔蝽亞科」都已經單獨是科了,楊先生所述「半益蝽」,現在叫做「益蝽亞科」,「九香蟲亞科」則是現在的兜蝽科。
亞科檢索表
當年的鑑定資料匱乏,且大多是不易獲得的外文文獻。很多蝽類雖然被老百姓熟識,甚至早已被國外學者研究透徹,但在國內並無確切記載,也沒有準確的中文名,因此想必楊先生是一邊編寫,一邊收集中文俗名,力求能將大多數沒有中文名的蝽類名稱在國內傳播。
書中「大臭蝽」的描述。此種即為今天的碩蝽
「大臭蝽」(碩蝽)彩色插圖
碩蝽Eurostus validus Dallas 在本書中稱為「大臭蝽」,可能是楊先生根據其體型較大且有強烈氣味而起的中文名。碩蝽現在歸到了荔蝽科,而後人稱的「大臭蝽」為Metonymia glandulosa (Wolf),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的中大型單子葉植物上,是蝽科的另一物種了。
大臭蝽Metonymia glandulosa (Wolf)生態照片(作者 攝)
大臭蝽Metonymia glandulosa (Wolf)標本照片(作者 攝)
楊先生對不同蝽種的益害之別特別看重,常在文中討論。如對「純藍蝽」的討論:「這種昆蟲分布既廣,個數又多,為害植物的種類又繁,是一種大害蟲……仍應設法防治」,但又引用同行的建議和文獻中對其捕食害蟲的記載,似乎困惑於其益害身份,可見當時楊先生對這種蝽的經濟地位尚無把握。如今看來,「純藍蝽」即「藍蝽」,是一種捕食性蝽類。2012年《環境昆蟲學報》曾刊出一篇《藍蝽對馬鈴薯甲蟲低齡幼蟲的捕食潛能初探》。藍蝽作為益蝽亞科的一員,按照楊先生的劃分標準,當然是屬於生防天敵昆蟲了。
藍蝽Zicona caerula (Linnaeus)生態照片(作者 攝)
藍蝽Zicona caerula (Linnaeus)標本照片(作者 攝)
關於中文名,可能的確為難,楊先生根據蝽的分布或發現地來取名的種類甚多。現在這些中文名基本都已棄用,如「金平蝽」Lamprocoris lateralis (Guerin-Meneville)現為紅緣亮盾蝽,「瀾滄蝽」Poecilocoris rufigenis Dallas現為黃寬盾蝽,「海南蝽」Cantheconidea concinna (Walker)現為厲蝽,「貴陽蝽」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 Yang現為綠點益蝽,「大理蝽」Pinthaeus humeralis Horváth現為並蝽,「芒市蝽」Amyotea malabarica (Fabricius)現為丹蝽,「峨嵋蝽」Priassus spiniger Haglund現為尖角普蝽,「景東蝽」Priassus exemptus (Walker)現為景東普蝽,「蒙古蝽」Rhaphigaster mongolica Puton現為內蒙潤蝽,「伊犁蝽」Piezodorus lituratus (Fabricius)現為伊犁璧蝽,「內蒙蝽」Menida scotti Puton現為北曼蝽。
紅緣亮盾蝽Lamprocoris lateralis (Guerin-Meneville)標本圖(作者 攝)
其中還有誤定的種類:書中的「屏邊蝽」的拉丁文為賽蝽屬的Salvianus lunatus (Distant),但該種在我國並無分布,根據後人的鑑定,應為黑角賽蝽S. ditatatus (Distant)。
書中「屏邊蝽」插圖
當然書中很多根據形態特徵起的名稱現在很多也不再沿用,例如,現在已經不再有「八點蝽」、「十點蝽」這樣的中文名了。「八點蝽」即八點彎角蝽Lelia octopunctata (Dallas),「十點蝽」即彎角蝽Lelia decempuctata (Motschulsky)。不過,這種八點彎角蝽除楊先生外目前沒有再在國內記錄,可能是誤定,也可能是種的地位存疑,還可能是研究不夠,甚至別的可能。
書中「八點蝽」插圖
《中國經濟昆蟲志》系列難得地有彩色插圖。當年能有這樣的精美圖畫對於鑑定識別真是大有幫助。插圖是楊先生精心製作的,可見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得十分完美,扉頁的簡介中說顏色簡單的種類繪製了3張黑色的圖版,但從繪圖風格上看,這些黑白圖的原圖應該也是彩色的,為何改用黑白印刷,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書中的彩色插圖
書中的黑白插圖
作為一本應用型的專業工具書,本書面向的讀者範圍相對狹窄,即使放在北京師範大學這樣的圖書借閱頻率較高的機構,借閱者也寥寥無幾。從借閱信息登記上看,這本書1975年3月19日調撥到生物系,僅在1977年7月28日被借走閱讀過一次。借閱人名叫姜在階,他當年一定是沿著587·89 /378 : 2的索取號找到這本書並與其相伴幾日的。
圖書館借閱信息登記卡一
圖書館借閱信息登記卡二
1991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鄧國藩研究員與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的姜在階一起出版了《中國經濟昆蟲志 第三十九冊 蜱蟎亞綱 硬蜱科》,那一年,楊惟義先生已辭世近20載。
蟲書名片
楊惟義. 1962. 中國經濟昆蟲志 第二冊 半翅目 蝽科. 北京: 科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蕭採瑜等. 1977. 中國蝽類昆蟲鑑定手冊(半翅目異翅亞目)第一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 林毓鑑, 章士美. 1996. 賽蝽屬中國一新記錄種(半翅目:蝽科). 江西植保, 19(2): 20.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
微信互動:actias
加入好物圈圈子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