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2020-12-22 澎湃新聞

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2020-08-21 15: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錢俊妮 上海外國語大學

本文刊載於《光明日報》8月21日第8版

●●●●●

如何讓課程思政從「乾巴巴的說教」變成「熱乎乎的認同」?上海外國語大學努力將教師「我要告訴你」向學生「我想學什麼」轉變,讓教學更加有情、有義、有溫度。2017年起,上外連續三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於2018年年底實現全校所有外語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覆蓋,2019年實現課程思政課程在所有院系、所有專業全覆蓋。

周力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塞爾維亞語專業大一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與11名同學一起用塞爾維亞語錄製視頻,向當地人民傳播防疫小貼士。這個視頻在微博獲得近百萬次的播放和點讚,還被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官微轉發。周力凡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都期待能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祖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交往構建橋梁。」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與家國情懷密不可分。俄文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日語語音學課程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從經典外文文獻閱讀、中外文化比較、中外時政翻譯,到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市場微觀結構等各專業教學課程,上外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骨血,在潤物無聲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外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外課程思政的力量更是從課本裡走出來,灌注在了實踐裡——全校千餘名師生運用專業特長在抗疫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翻譯防疫物資往來文件、各類政府新聞發布文稿,或是將我國抗疫方案翻譯成多種語言支援他國;前往邊境、邊關,協助當地防控疫情;編撰了上千篇有關各國疫情動態和分析的文章……他們用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架起全球抗疫的一座座橋梁,成為閃耀在各個領域的「上外名片」。

上外現有46個授課語種,每個語種的授課教師都通過有針對性、新穎的方式與視角開展教學,發掘外語專業的思想價值滲透作用。

學校設立「課程思政專項」,打造多語種課程思政群,各類語言課堂中,師生探討如何規範表述中國現實、中國立場;慕課課程中,專設思政拓展板塊和「治國理政」課堂;在給留學生開設的「報刊閱讀」「高級口語」等課程中,教師在開展語言技能訓練時,常常選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經典句子和例文。不僅如此,近年來,上外提出了「課程鏈」理念, 從聚焦單門課程到打造多門課程「串聯」而成的「課程鏈」,發揮多門課程協同育人效應。

作為國內首批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的試點高校,上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將外語教育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積極推動外語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有機融合。僅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共有461人次教師參加了21場次的相關培訓,啟動了69冊相關教材的編寫出版,推動109門課程建設和內容更新,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開設的93門課程中融入相關內容,涉及5341人次學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資料庫綜合平臺也已經完成了初步搭建。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介紹說,學校正在修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更新編寫出版教材內容、提升師資隊伍素質能力、建設多語平行語料庫和多語種資料庫綜合平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 | 光明日報

記者 | 孟歆迪 錢俊妮

原標題:《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日報社與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創立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中心
    高爾強 攝1月20日,中國日報社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在上海聯合創立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中心,致力於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研究、闡釋、傳播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副總編輯曲瑩璞,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校長李巖松及有關專家出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 上海外國語大學編譯東非疫情簡報 助力構築疫情防控共同體
    上海外國語大學編譯東非疫情簡報 助力構築疫情防控共同體 2020年07月05日 15: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自2020年4月起,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斯瓦希裡語班的師生發揮區域國別研究優勢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核心】國家 社會 家庭和個人成為一個共同體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家國情懷。史書萬卷,字裡行間都是「家國」二字。《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論述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奠定了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
  •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翁鐵慧調研上海外國語大學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翁鐵慧調研上海外國語大學 2021-01-05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誠忠堂》獲《光明日報》點讚:挺立經世救國風骨
    正在央視八套黃金強檔熱播的《誠忠堂》講述了一代晉商喬映霽在辛亥革命的時代風雲中經世救國的傳奇故事,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晉商精神深受好評。這部由著名作家、編劇朱秀海創作,路奇執導,孟凡耀擔任總製片人,張博、童瑤、潘虹、喬欣等主演的年代劇,以濃鬱的歷史筆觸再現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
  • 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成立「家國情懷」講師團,厚植中國文化根基,通過新媒體途徑,講述各地自然人文景觀、優秀歷史文化,將視頻植入地方課程或思想品德課堂,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開展堅定製度自信主題教育活動,加大主題作品生產和傳播,用青少年易於接受的話語體系、身邊的鮮活事例,以小見大,深化愛國主義情懷;引導理性分析時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入「儀式感」豐富集體主義教育,強化青少年對中國制度凝聚力的感悟。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家國情懷厚植於青少年心中
    琅琅書聲正傳遍城市和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時間的足跡也或深或淺在青澀的目光裡留下倒影。  如果把時間撥回17年前,在抗擊「非典」的歲月裡,今天被我們不斷點讚的青年醫務工作者,何嘗不是身處學堂「被保護」的懵懂少年。海南省人民醫院護士劉啟慧那年是只有8歲的小學生,如今是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 第五屆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山東社會科學》雜誌社、上海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雜誌協辦。
  • 綜合消息:激揚家國情懷 與祖國共奮進——海外青年學子表示願以...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海外青年學子紛紛表示願以實際行動踐行五四精神,激揚家國情懷,與祖國共奮進。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黃子康目前在哥倫比亞的大哥倫比亞理工大學交流學習。他說: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正是這牢固的精神紐帶凝聚起萬千中華兒女,身在海外的我們應主動承擔起時代的重任,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北京多所中學日語教材明年換新,添情景對話重家國情懷
    本周末,全國中等日語教學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北京召開,新教材的一些細節「曝光」:將增加情景對話,同時重視家國情懷的部分。北京市月壇中學是全國惟一一所全校都以日語為第一外語,英語為必修課的公立完全中學。該校校長張文生說:「學生不僅要學語言,更要了解彼此的文化。未來要達到的是『我不是你,但是我可以理解你』的效果。」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走進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國...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      7月29日,「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同濟大學等10所高校。截至目前,直播累計觀看總量約為1100萬人次,其中同濟大學為178.9萬人次,上海財經大學為67.5萬人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60.2萬人次,寧波大學為98.9萬人次,天津職業大學為98.5萬人次,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111.5萬人次,長春科技學院為108.6萬人次,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為72萬人次,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為63.3萬人次,遼寧裝備製造職業技術學院為47萬人次。
  • 百強名校訪談|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 林敏
    中國國際化教育的真正培養目標,是培養紮根本土,有根有源,又兼具國際視野情懷的世界公民,將小我與民族國家、全人類命運連接一起。教育人的擔當,任重而道遠。本期,遊美特邀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總校長林敏,對於國際教育的實踐和未來展望,我們來看看他有什麼見解......
  • 嚴復 林紓 10後的家國情懷
    「鄉園」字面指他的福建老家,實指國家,因為大丈夫心中,家即國,國即家。假使山河完整太平,鄉園應近在咫尺,何來「遮掩」。「嚴復的元宵莫惜壚頭醉,長夜漫漫漸向晨。」當快要升國旗時,看見他從教室裡扶著牆跳出來,立定、站直,看著國旗,直到國旗升到最高點,他又跳回到教室裡去。」所以我理解的家國情懷是熱愛祖國。熱愛祖國,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就是升國旗時的莊嚴肅穆。
  • 涵養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江風暖暖,吹動著少年的心。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怎麼樣?多國大學校長紛紛致函!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實力怎麼樣?好不好?為充分利用校際間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外語特色教育品質,開拓教育視野,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成為高校提升實力的主流方式之一。作為一所外語院校,國際交流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辦學特色和優勢。
  • 上海外國語大學怎麼樣-2021上海外國語大學錄取分數線-中公教育...
    上海外國語大學(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創建於1949年12月,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
  • 家國情懷,才是中華民族永恆的傳承
    01什麼是家國情懷?家:貫穿人的一生,人生的開始,最終的歸宿;國:人生理想的源泉,人心的歸屬;情懷:感情、寄託、希望。「家是小的國,國是千萬家」,這就是中國人樸素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國、家、個人從來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家庭與個人才會好是人們的一種共識。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國與家始終是唇與齒,巢與卵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