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15: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錢俊妮 上海外國語大學
本文刊載於《光明日報》8月21日第8版
●●●●●
如何讓課程思政從「乾巴巴的說教」變成「熱乎乎的認同」?上海外國語大學努力將教師「我要告訴你」向學生「我想學什麼」轉變,讓教學更加有情、有義、有溫度。2017年起,上外連續三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於2018年年底實現全校所有外語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覆蓋,2019年實現課程思政課程在所有院系、所有專業全覆蓋。
周力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塞爾維亞語專業大一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與11名同學一起用塞爾維亞語錄製視頻,向當地人民傳播防疫小貼士。這個視頻在微博獲得近百萬次的播放和點讚,還被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官微轉發。周力凡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都期待能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祖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交往構建橋梁。」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與家國情懷密不可分。俄文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日語語音學課程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從經典外文文獻閱讀、中外文化比較、中外時政翻譯,到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市場微觀結構等各專業教學課程,上外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骨血,在潤物無聲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外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外課程思政的力量更是從課本裡走出來,灌注在了實踐裡——全校千餘名師生運用專業特長在抗疫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翻譯防疫物資往來文件、各類政府新聞發布文稿,或是將我國抗疫方案翻譯成多種語言支援他國;前往邊境、邊關,協助當地防控疫情;編撰了上千篇有關各國疫情動態和分析的文章……他們用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架起全球抗疫的一座座橋梁,成為閃耀在各個領域的「上外名片」。
上外現有46個授課語種,每個語種的授課教師都通過有針對性、新穎的方式與視角開展教學,發掘外語專業的思想價值滲透作用。
學校設立「課程思政專項」,打造多語種課程思政群,各類語言課堂中,師生探討如何規範表述中國現實、中國立場;慕課課程中,專設思政拓展板塊和「治國理政」課堂;在給留學生開設的「報刊閱讀」「高級口語」等課程中,教師在開展語言技能訓練時,常常選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經典句子和例文。不僅如此,近年來,上外提出了「課程鏈」理念, 從聚焦單門課程到打造多門課程「串聯」而成的「課程鏈」,發揮多門課程協同育人效應。
作為國內首批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的試點高校,上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將外語教育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積極推動外語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有機融合。僅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共有461人次教師參加了21場次的相關培訓,啟動了69冊相關教材的編寫出版,推動109門課程建設和內容更新,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開設的93門課程中融入相關內容,涉及5341人次學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資料庫綜合平臺也已經完成了初步搭建。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介紹說,學校正在修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更新編寫出版教材內容、提升師資隊伍素質能力、建設多語平行語料庫和多語種資料庫綜合平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 | 光明日報
記者 | 孟歆迪 錢俊妮
原標題:《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