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接《少林易筋經內功——拜佛式》
二、排山式
練功姿勢:接拜佛式,下肢馬步站樁動不變;兩掌分開,分別向左右旋轉,拇指相對,雙手掌心向前,手掌直立,並向前推出,手臂不可伸直,兩肘彎曲,兩掌與胸部同高,兩掌間距離一拳半左右,兩掌與胸部相距一尺到一尺二寸左右。(見圖十五)
練功要領:頭頂百會微有上頂之意,下額微動,兩眼平視,神光外放,雙眼盯著前方的大山(假想的),但不要用力,使面部放鬆,呼吸自然,上肢要保持放鬆,指尖徽用力後翹,突出掌根(使掌根微有沉實之感即可),兩肘微外撐,但肘尖要有下墜之意,兩肩放鬆,大椎穴要向後突出(微後靠)腰部下榻
意念活動:意想面前有座大山,向自己緩緩逼近,用自己的雙掌推住大山,使它不能向自己逼近,同時意想背後也有一座大山擠迫脊背,前後同時受大山的擠壓,意念兩手推山,背靠大山,意念始終貫注於兩掌和脊背,不可松意,但必須用意不用力。
此樁每日習練10分鐘。
三、三盤落地
練功姿勢:接上式,下肢馬步站樁動作不變;兩手五指鬆開,分別向左右旋轉,由上向下,按於兩胯前,兩虎口對,掌指朝前,掌心向下,掌根下按,兩手相距約三拳左右,兩肘外撐,兩肩(肩井穴)放鬆,含胸圓背,軀幹中正,腰部下塌(見圖十六)。
練功要領:頭頂百會微有上頂之意,兩眼向斜下方,眼神內斂,氣沉丹田,自然呼吸。掌指有前叉之意,掌根有後拉之意,勁含於掌心,背部微微有向後靠、向外撐之意;上肢儘量保持放鬆,腳趾扣地,腳心微懸起。
意念活動:身體的下肢如騎在一隻老虎的脊背上,兩膝夾住虎頸部,雙手按緊虎頭,十指插入虎頭骨之內,手指微用力,腕下塌,將其坐按於地,使之不能動彈。此樁法每日練習15分鐘。
四、海底撈月
練功姿勢:下肢馬步站樁動作不變;雙手內旋掌心相對,十指分開朝下,後微向上抱,兩臂抱有圓形,兩時外撐,肩井穴放鬆,身體要中正,腰背不可前傾,兩手心相距四拳左右(見圖十七)。
練功要領:頭頂放鬆,兩眼微閉,神光內斂,呼吸自然,指尖微用力,腕部微有外頂之意,兩臂內側微有環抱之意,含胸投背,上肢保持放鬆。
意念活動:身體如同站在腰深的水裡,雙手從水裡抱出一塊大石,隨著水的波動,所抱的石頭也有搖搖欲墜的感覺,在此基礎上,意想下肢深深插入地下,使自己穩如泰山,逐漸使自身不隨水的波動而動,穩穩地抱著水中的石頭。
此樁每日練習15分鐘。
五、千捶拳
練功姿勢:下肢馬步站樁動作不變;兩手握拳,收於腰部,拳心朝上,身體微向左轉,隨著身體腰胯轉動衝右拳,同時拳心旋轉朝下,兩腳不動,左肘微向後拉;然後身體微向右轉,右拳收回腰間,拳心朝上,左拳向前方衝出,拳心旋轉朝下,如此反覆(見圖十八)
練功要領:出拳時要放鬆,在即將落點時全身爆緊發力,力從腳底生,衝拳時腳與地的作用力傳至腰間,經背、肩到拳端。發力時頭要把勁領起,腳緊蹬地,氣沉丹田,同時發哼聲(從丹田發出)。
意念活動:衝舉發力時兩眼神外放,舉有穿牆過屋之意。
此式練功時間(衝拳次數)根據自己身體素質而定,衝拳速度要緩慢均勻,衝拳時要心舒氣平,不得喘息或憋氣。心浮氣燥,強勞過度會生疾病,順著拳動出擊的時候「哼」氣一聲,聲音不宜太大,以免傷及心氣。
以上各樁每日按要求時間練習,如時問不允許,可選擇1—2個樁法加長站樁時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