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的成長角度來看,教育無疑應該幫助一個人最大的發揮其潛能,讓他成長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應該考慮這個問題,每一個家長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其實,每一個家長,也都在為一個問題而困惑:自己的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潛能,究竟如何才能讓他的潛能發揮出來。
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父母們也很難在孩子早期就發現孩子的天賦。
現在我國的教育體系,雖然說提供了不少的成才渠道。
但是,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一系列考試,仍然是孩子成才的一道道難關。
我國的考試制度,是以總分定輸贏的。
這就要求,不偏科,是最好的學習策略。
然而,也就是這個策略,極大限制了孩子的潛能。
一個孩子英語好,好到什麼程度呢?
對考試來講,能拿140多分就夠了吧?餘下的精力,還是去複習數學語文之類的課程。
140多分,就成了初中生高中生的一個能力瓶頸。
一定有人會反駁我說,可以去參加競賽呀!
可是大家知道,競賽的獲獎名額太少太少了。
所以,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會把寶押在競賽上面,而是放在高考上面。
所以,目前的高考制度,並不能極大地發揮人的潛能。
曾經一個教育專家講,西方高校招收學生,雖然也用考試這一招。然絕對不會過於依賴分數。
比如,清華大學的招生分數線實際上重本線就夠了,沒有必要高到700多分。那麼清華一定會有大批的候選人,如何在這些候選人中挑選學生呢?這可以通過人的潛能和天賦來挑選。
其手段主要是面試來觀察學生的某方面特長,或者更具學生之前的一些社會活動,競賽,學習愛好等分析該生的潛能。
顯然,西方的這種招生方式更能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和潛能。
我國之所以不敢這樣做,主要是怕招生中出現大量的腐敗行為。
大部分老百姓也是這麼認為:以分數定輸贏是最公平的競爭手段。
但是,這看似公平的競爭真的就公平嗎?
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如此公平的競爭為什麼沒有讓我們產生大師呢?
我想,至少20年內,這個問題還會讓千千萬萬的家長們糾結不已,也會讓我國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糾結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