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教師職稱評聘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偉大創舉,在世界應該享有舉世無雙的地位。有多少老師為了評職稱勤勤懇懇抗下所有的辛酸,儼然成為了風雨無阻的超人。
從國家和社會層面來講,職稱制度顯然是成功的,這麼龐大的教師隊伍哪個不是為了職稱高一級而油盡燈枯?
要真說老師是春蠶,吐絲也不完全為了教育學生,我想,大頭還是在評職稱上。
職稱職數少,評比並不透明公開
因為名額有限,一個學校裡幾百號幾千號教師擠破了頭皮往裡鑽,實際情況是,領導先上,而後是那些擅長拍領導馬屁的老師上,最後才有可能輪到本本分分搞教育的老師。
所以,在這一制度下,誰能上、誰不能上完全憑藉領導的喜好。所有人削尖了腦袋想擠進去,可是籠子就那麼大,總有人要被關在門外。
與待遇掛鈎很心塞
如果職稱僅是涉及到榮譽也好,致命之處就在于于待遇相掛鈎。所以,有多少老師為了評職稱不斷去出書、出論文,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講座,實際上,這麼做真學到本事了嗎?
無非是為了搶佔一些頭銜和資質罷了。
到了最後,職場評上了,人也不上進了。從我身邊的人來看,那些上了高級職稱的老師大多數都不再像當初打了雞血似的拼命工作了。
職稱弄丟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初心
教育學生本是教師的天職, 可是摸著良心說話,有多少老師可以完全拋開評職稱的心思,全心全意研究學生的。
恐怕是沒有。
這也怨不得老師,職稱上去了工資就多了,為了生計,誰能自甘墮落呢?
結束語
年輕老師確實為了評職稱為學校幹了不少的髒活、累活,從這個角度來講是成功的。但是,承攬下來的這些活中與學生的教育緊密相關的又有多少呢?
最終誰受益了呢?
既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本身,要說是學校也談不上。我看是這個制度本身而已。
我想,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心甘情願並且是愉快的,老師也應該有更多的心思投放在培養學生身上。如果將來國家能夠把職稱作為一種榮譽,而不是與教師的工資待遇相掛鈎就好了。
我是朱老師,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歡迎你參與討論並且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