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地標解碼〗
平臺:渤海灣文化地標
作者:棗娃娃 攝影:劉育新 等
郛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市區北部,佔地面積為40萬平方米。為戰國晚期、西漢早期間的歷史遺存,是「海上絲綢之路」全國僅有的五處聚落類遺存點之一。2019年10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甕棺葬群——郛堤城外有戰漢時期的甕棺葬群,是國內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甕棺葬群之一。甕棺葬墓地和郛堤城同為戰漢時期遺存。根據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也發現了同時期同類型的甕棺葬,說明甕棺葬習俗對整個東北亞地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是早期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的旁證。入選「2016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正文
郛堤城遺址城牆略呈方形,四面城牆殘存,東南西北各約500米,城牆版築而成,城內見有建築臺基9處,地表可採集有戰國至隋唐時期的遺物,出土有綠釉殘陶缽、三稜銅箭鏃、古盔等。根據郛堤城所採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戰國至漢時期遺蹟。
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侯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係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稱武帝城,今稱郛堤城。
而直到這座土城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之前,圍繞郛堤城,黃驊當地就有許許多多的傳說和猜想。在相關史書記載及研究中,多數被當作戰國至漢時期軍事防禦城池,但出現大規模兒童墓葬的發現,對此古城單純為軍事城池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說到當地百姓對於郛堤城神秘且神聖色彩的猜測和傳說,通過許建國先生撰文的《郛堤城賦》,或許大家能夠領略其中。
郛堤城賦 撰文:許建國郛堤古城,遠始戰漢,延至隋唐,尚存當世。兩千餘載,蒼然如歌,默然而立,卓然不凡。斯城也,四方形勝,六時氣旺,八盤人和,萬民福佑。古有勇士劍戈舞天,仙童枕甕尋仙;今逢盛世遇機振興,俊賢承勢雄起。此之謂:玄靈之地,神偉之城,昌達之運也。謂其玄靈之地者。一曰:先民合力築城以防猗盧,伏狄之訛便傳於今;二曰:漢將公孫敖受封合騎侯,畿輔封地乃成史證;三曰:史載徐福求仙在此留住,近考甕棺葬群重大發現,東渡出海即為共識。據史憶事,研物斷真。是城也,逾數代而無衰,歷滄桑而挺立,不言自身榮與辱,只留玄秘與靈光。謂其神偉之城者。今渤海之地,古齊燕轄區,史言:「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故人物輻輳,天下歸心,財畜貨殖,世為強國。今黃驊之名,因烈士而稱。英雄捐軀,熱土血染,後人承志,慨當以慷。神偉之力,古今貫通。謂其昌達之運者。撫憶古蹟,瞻陳新顏。黃土溫潤,古藤斑斕;環路平坦,綠樹盎然;神木靈草,朱實光燦;波光粼粼,芳菲芷蘭。此得天之佑,享地之福,人信而昌,心誠則達。故城域盛旺,福德無疆!頌之,聯曰:小城何奇?溯萬載荒海濤濤,源千代劍戈震震,歷百歲苦雨悽悽,奮十年笑語聲聲;嘆古今之巨變,感悠悠之民心;諸君試看,黃驊境東臨渤海,大運河西接滄州,韓村界南極齊魯,至津門北望京都,贊秀麗哉美景,頌偉偉哉壯志。
2016年5月,在黃驊郛堤城遺址西北200米發現甕棺葬群,出土戰漢時期甕棺葬113座,據勘查共計2000餘座,以兒童甕棺葬居多。而且勘探發現,在發掘區以南,南北200米、東西90米範圍內仍有甕棺葬分布。該處甕棺葬群是戰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甕棺葬墓地之一。
根據發掘和勘測,郛堤城遺址內的甕棺葬時代為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至西漢(前202年—8年)早期。甕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對研究戰國秦漢(前5世紀—1世紀)時期的歷史和黃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發現後和確認,受到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2017年5月,在黃驊召開「甕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權威專家認為郛堤城及甕棺葬群的形成與徐福東渡在此僑居有密切聯繫。據目前的考古研究和文獻記載推測,郛堤城是秦朝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時所修建的城池和出發點。
2019年5月,郛堤城遺址入選全國21個城市的55個「海絲」申遺史跡點。遺址內的甕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不僅對研究戰國秦漢(前5世紀—1世紀)時期的歷史和黃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成為了東亞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當前,在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的背景下,結合郛堤城遺址文物保護利用、將該區域建設成為黃驊市城市客廳與多元綜合呈現的城市名片。
項目總佔地面積1735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郛堤城遺址540畝,擬投資2.6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6500萬元,主要在遺址公園內打造一條文化展示長廊,對周邊環境以綠化遊園和水系連通為主進行綜合整治提升;城牆內按照文物專家意見進行保護展示,主要對城牆進行修復、鋪設遊覽木棧道、種植綠化苗木。二期擬在城牆外建設一座2萬平米的綜合性博物館,建設考古工作站和甕棺葬展示大廳等,按照旅遊景區進行精心打造,充分展現郛堤城遺址的重要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