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2020-12-14 博史通今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劇中,秦昭襄王出場時,已經垂垂老矣,但餘威仍在,讓人望而生畏。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決戰,最終秦國大勝,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放眼望去,東方六國再無獨立與秦國抗衡的能力。次年(前259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趙雙方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以此為背景。這一年,秦昭襄王已經66歲,在秦王的位置上坐了47年之久。47年的苦心經營,讓他具有傲視天下的實力。

秦昭襄王在戰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幾乎所有秦國的名人都和他有聯繫。那個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孝公是他的爺爺;那個攻佔巴蜀,任用張儀「連橫」策略的秦惠文王,是他的父親。那個臨朝稱制、霸氣十足的羋太后,是他的母親。那個舉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他的哥哥。後來統一六國,建立帝制的秦始皇,是他的重孫。

秦昭襄王共計在位56年,他的爺爺、父親、哥哥在位時間加一起,也比不過他。他的兒子、孫子和重孫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沒超過他。史學家翦伯贊曾說:「秦昭襄王年間,秦國對六國的鬥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秦昭襄王19歲登基,他在位期間秦國不斷東擴,歷經並主導了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野心昭然,霸氣十足。那麼,在《大秦賦》的時間範圍內,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時間到底幹了什麼呢?

第一,擴張、擴張、再擴張!

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取勝,然而國內消耗巨大,秦昭襄王不顧反對,繼續出兵攻打趙國,逼趙國割讓六座城池換取和平。趙王答應後又反悔,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派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和楚國求援,秦昭襄王不惜和三國開戰。雖然最後沒有打敗三國,但打出了秦國的氣勢。

三年後(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大將趙摻攻打韓國,斬首4萬,佔領韓國陽城。又出兵攻打趙國,佔領20多個郡縣,殺俘虜9萬,把趙孝成王打得沒一點脾氣。

公元前254年,秦昭襄王攻打魏國,佔領了吳城,魏國被逼無奈,向秦國投降,淪為秦國的附屬國。韓國國君韓桓惠王也親自到鹹陽覲見秦昭襄王。這一年,離秦昭襄王去世還有兩年時間,他雖然老邁,但餘威足以震懾六國。

總之,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野心勃勃,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他的目標只有兩個字:東出!

第二、寡人不僅殺敵人,還殺自己人!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被稱為一代殺神,長平之戰,白起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後來,王陵久攻邯鄲不下,秦昭襄王欲派白起到前線,白起當時因病不能起身,王陵戰敗,損失八千多人,秦昭襄王本就不高興。接下來白起病癒,秦昭襄王立即派白起支援邯鄲,白起卻不贊成繼續攻打邯鄲。白起的理由有三點:

其一、邯鄲易守難攻。

其二、長平之戰後,秦國空虛,應當及時休養。

其三、諸侯怨秦已久,逼之太急,他們必將抱團抗秦。

秦昭襄王見白起不樂意,改派王齕頂替王陵,繼續攻打邯鄲,結果在趙、楚、魏三國的聯合下,秦軍大敗。白起因此諷刺秦昭襄王不聽自己之言,秦昭襄王大怒,強令白起帶兵出徵,在大軍經過杜郵時,秦昭襄王派使者攜天子劍賜死了白起。

從白起之死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的霸道性格,敵人也好,功臣也好,惹急了寡人都能殺!

三、周郝王,別對他太客氣!

因秦昭襄王太過霸道,連續重創山東六國,作為東周王室的掌門人,周郝王看不下去,他帶領燕、楚、韓等國打算建立聯軍,再次合縱攻秦,大軍直逼函谷關。此舉徹底惹怒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立即命秦軍攻打洛邑,直逼周王室。聯軍聽聞周王室被攻打,急忙撤軍救援,如此,函谷關之圍被解,周王室卻遭了大難。

秦昭襄王派人攻打洛邑時,許多人都有顧慮,畢竟,周王朝是天下共主,若秦軍真的攻入皇城,到底如何對待周郝王,需要秦昭襄王給個限度。結果秦昭襄王說了一句話:周郝王這個老東西,對他不用太客氣!

戰國末期,周王室徒有其名,並無和諸侯抗衡的能力。如此以來,秦軍輕易俘虜了周郝王。佔領了東周王室名下的城池,並且運回象徵皇權的九鼎。周郝王隨後去世,周朝879年國祚就此結束。

秦昭襄王滅周,不僅僅是佔領土地這麼簡單,此舉向山東六國展示了秦國的報導,更表示秦國有獨立對抗六國的實力。在信心上,對六國是沉重的打擊。

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在運回九鼎的過程中,有一隻豫州鼎在泗水彭城落水丟失,只有8隻鼎被運回鹹陽。巧合的是,秦朝末年,彭城有一位叫劉邦小吏,擔任泗水亭長,他後來攻入鹹陽,建立了大漢王朝,似乎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生命的最後8年,不顧國內民生凋敝,窮兵黷武,仍然堅持東出,最終創造輝煌戰績,這就是秦昭襄王!

筆者認為,秦昭襄王在歷史上雖然存在爭議,他雖然冤殺功臣,雖然蠻不講理,但他的功績卻不能被掩蓋。大秦時代,有劃時代意義的秦王只有三位,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秦始皇稱帝前)。若無秦孝公的改革變法,秦國不可能崛起,若無秦昭襄王的強勁發展,秦國不可能傲視山東六國,秦始皇更不能完成統一。

對於秦孝公來說,秦昭襄王是最好的繼承者,對於秦始皇來說,秦昭襄王是最好的引領者。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秦昭襄王滅周取九鼎與鹹陽,那麼如今九鼎又在何方?
    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劇中九鼎周天子號令諸國,合縱五十萬大軍伐秦。秦昭襄王命贏摎二十萬兵馬直撲天子國都洛邑,破解合縱連軍。秦昭襄王答應西周君的求和,但必須獻出轄下三十六座城池及土地、人口,周天子仍可居住洛邑。後由公子子楚和將軍贏摎水運九鼎回鹹陽。劇情中九鼎運至泗水時豫州鼎不慎落入水中,只運得八鼎回鹹陽。那么九鼎後來都去哪了呢?
  • 汾城之戰一役定乾坤,秦昭襄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但秦王嬴稷的野心不止於此,而是統一天下,重塑對天下對天子的認識, 「天子之事只是個虛名,縱然寡人今日做了天子,你們也不願臣服於我,我大秦只有滅了六國,我大秦才能真正的一統天下」,大顯秦王為王之道。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與宣太后之子,秦武王異母弟,秦始皇的曾祖父。早年在燕國做人質。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
  • 秦國7年內連續滅掉了西周和東周,東西周同時存在?會不會搞錯了
    劇中,先後出現了四代秦王,分別是嬴稷(昭襄王)、嬴柱(孝文王)、嬴異人(莊襄王)、嬴政(秦始皇)。特別是在秦昭襄王嬴稷生命的最後10年間,在取得長平之戰後,他持續「東出」,六國無力招架 ,周王室也忌憚不已,周朝最後一代君王周郝王姬延不惜聯絡諸侯再次「合縱」對抗秦國。
  • 秦昭襄王丨語文課本上的終極大反派,竟然差點統一六國!
    這裡不討論她和義渠王之間到底是否產生過情愫,或是單純的出於利益,單看最後的結果,我們至少能看出宣太后是個十分理智的人,她分得清什麼是政治,也知道如何做是對秦國最有利的。秦昭王消滅了義渠這個北方最強勁的敵人後,順勢拿下隴西、上郡、北地,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秦昭襄王嬴稷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名嬴稷。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間,帶領秦國南徵北站,努力擴張秦國疆土。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24萬人,擄魏國大將犀武。
  • 「大秦帝國」真正殺死六國的秦王--秦昭襄王
    東周天子戰戰兢兢,王孫滿已逝,群臣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秦武王當場被砸暈!秦武王用生命測量了龍紋赤鼎的重量,驟然而薨!大秦的命運頓時陷入動蕩 。鹹陽,風雲捲動。魏文後、羋八子、諸公子、重臣,蠢蠢欲動!千裡之外的邯鄲,趙武靈王剛剛扶起了燕國的燕昭王,秦國突然空出王位,乾脆也替大秦找個新王!惠文后支持公子壯,並得到贏疾認同。羋八子支持公子芾。
  • 秦昭襄王如果長壽幾年,能否統一六國?其兩個決定使秦國失去希望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如果可以延長几年或者十幾年,秦國是有可能統一六國的,但是秦昭襄王在晚年時做出了兩個「錯誤」的決定,使得秦國再也無望在短時間內兼併六國。 秦昭襄王此時統一六國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如果秦昭襄王舉全國之力欲滅六國,還是有一定的可能吞併六國,但即使秦國帶甲百萬,也需要一位善於用兵,進行大軍團作戰的優秀將領做主帥才行。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的平王東遷,春秋戰國這段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的分裂局面,戰國時代宣布結束,而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間的這段時間,隨著東周被秦昭襄王攻滅周國,同年周赧王姬延死後,周王朝覆滅。
  • 堂堂天子兩次被趕出王宮,還欠了一屁股債,周赧王活得確實是窩囊
    公元前307年,樗裡疾帶著幾百輛戰車來到東周王畿,傳達秦武王要用王室的「九鼎」與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比試力氣。九鼎象徵天子威嚴,豈有用於遊戲之理,被天子嚴辭拒絕。樗裡疾一怒之下將周赧王趕出王宮,此後周赧王寄居西周國。秦武王比賽時被鎮國神器龍紋赤鼎砸死,也算是遭到了報應。隨後秦國內部忙於王位之位,嬴稷被從燕國迎回來繼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 秦昭襄王的試探,完璧歸趙其實是場陰謀,趙國已是外強中乾
    作為戰國最後的贏家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連出六位明君,一步一步將秦國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六國。在這六位君主中,超長待機的秦昭王作為除秦始皇外,教科書中經常提到的最大的幕後黑手為人們所熟知。將楚懷王囚禁至死,間接逼死屈原的是他;攻陷東周王都,遷九鼎於鹹陽,結束周朝八百年統治的是他;竊符救趙的幕後黑手是他等等一系列。難道秦昭襄王就沒有吃癟過嗎?
  • 周赧王是首個發行國債的人?他在位59年,被秦昭襄王欺負了59年
    白起作為主帥,先後擊敗過趙魏韓楚四國,還差點把趙國給滅了。 從此以後,大家對待秦國,比對待周天子還要懂禮貌。可以說秦昭襄王已經完全取代了周赧王在諸侯國心目中的地位。
  • 秦滅六國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斯 也不是滅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自西周實行分封制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就沒有休止,直到替周天子牧馬的嬴秦崛起,經過幾代秦王的努力,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滅了六國:齊,楚,韓,魏,趙,燕,兼併了六國的土地,一統了天下,才熄滅了幾百年的戰火,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試問秦國能滅六國最大的功臣是誰?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能力和貢獻來排序,秦始皇團隊只能排第二
    嬴駟在公元前325年自稱為王,改元為更元元年,是大秦帝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嬴駟當政期間,文有張儀,武有公孫衍、樗裡疾、司馬錯等,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駟之子,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嬴稷早年在燕國為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嬴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 。
  • 為什麼戰國七雄只有秦去滅周,而其他六國還能允許周的存在?
    秦滅的周是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並不是周王朝。這兩個公國是從周室分裂而出,地位類似於春秋初期的鄭國。雖然這兩個公國幾乎囊括了周室所有直屬領地,實際代表著周室,但和周王朝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周王朝名義上的代表是末代君主周赧王。解釋完畢,先來捋一下秦國滅周的具體時間線。
  • 《大秦賦》背景:都東周了,為啥還有西周公,是不是編劇搞錯了?
    所以,基於以上兩個常識的考慮,可以很容易判定,這個西周公絕對不是東周的王,不是周王室的天子。那麼此時周王朝是什麼狀態呢?此時還是東周,此時的王是周赧王,在位長達五十九年。東周最後一位王,也是整個周王朝的最後一位王。
  • 秦昭襄王如果活得久,他能統一天下嗎?從理論上來說,完全可以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些年頭,能統一六國嗎?我的分析結果是:可以。歷史發展到秦昭襄王晚年的時候,對秦國而言,統一六國的唯一難題不是在外、而是在內:如果秦王的人選不要頻繁更換,政壇格局保持穩定,就能一鼓作氣拿下六國。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聊滅六國首先要從楚國的特殊性談起,楚國自身挺強但從春秋開始一直受制於晉,終於熬到戰國結果發現晉是沒了,但東西兩國又壓著它。於是楚國選擇誰也不惹、兩邊交好。直到樂毅聯軍一戰,讓秦國發現齊不是不可戰勝的,開始打起了齊國的主意。
  • 《大秦賦》中的九鼎,現在還在不在洛陽
    但是裡面涉及到一個關於洛陽的故事情節啊,就是裡面說到秦昭襄王從洛陽遷九鼎入鹹陽。結果九鼎遺失在泗水,後來九鼎不知所不知所蹤。從此九鼎的下落也成了一個歷史謎團,如果說你在洛陽想找尋九鼎,應該去哪裡呢?首先咱們要說一下這個九鼎的來歷。九鼎是大禹治水時鑄造九鼎以鎮中原。後來九鼎就成了王權的象徵代表了皇權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