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秦昭襄王滅周取九鼎與鹹陽,那麼如今九鼎又在何方?

2020-12-14 陝西法制網

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

劇中九鼎

周天子號令諸國,合縱五十萬大軍伐秦。

秦昭襄王命贏摎二十萬兵馬直撲天子國都洛邑,破解合縱連軍。

秦昭襄王答應西周君的求和,但必須獻出轄下三十六座城池及土地、人口,周天子仍可居住洛邑。

後由公子子楚和將軍贏摎水運九鼎回鹹陽。劇情中九鼎運至泗水時豫州鼎不慎落入水中,只運得八鼎回鹹陽。

那么九鼎後來都去哪了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九鼎的由來

九鼎又稱傳國九鼎,是我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根據史料記載,在部族時代,大禹治理水患後,將天下劃分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等九個州,每州設置州牧。各地州牧都非常愛戴大禹,紛紛將本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及珍奇物產等畫成圖冊,連同貴重的青銅一起進獻給他。大禹便以青銅鑄成九鼎,代表九州,並將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仿刻在各州的鼎上。鑄九鼎、安天下,護佑萬民。

周天子食九鼎

傳世九鼎

到了夏代末年,夏桀昏庸無道,其統治被商湯推翻,商人奪九鼎奪搬到他們的都城亳邑。作為傳國之寶。

後商王紂暴虐無道,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隨即命人將殷人九鼎、三巫等寶器遷於自己的都城。到周成王時,還在郟鄏(周之洛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營建宮室,奉安九鼎。

據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再鑄九鼎

自始皇之後,九鼎下落不明傳國重器便採用玉璽,不再用鼎。於是,九鼎逐漸淡化了其作為禮器象徵帝王統治權力的作用。然而後世皇帝也有鑄造九鼎的大事發生,如女皇武則天和徽宗皇帝。

女帝武則天

武周時代武則天為鞏固權威,於天冊萬歲元年敕令重鑄九州鼎,用時兩年鑄成九鼎。

武則天將新鑄九鼎搬運到通天宮去安置,但唐王朝滅亡以後,武則天所鑄九州鼎亦不知去向。

在女帝武則天鑄鼎四百多年之後,宋徽宗趙佶也曾兩次鑄造九鼎。崇寧三年正月,魏漢津上書請鑄九鼎,徽宗同意,鼎於次年鑄成。九鼎最初被安放在九成宮裡,後來又徙置於環像徽調閣。

到了政和八年,宋徽宗又採納方士的建議,鑄神霄九鼎。

可惜沒過幾年,北宋就滅亡了,宋徽宗也做了亡國奴,十八鼎及其他財寶也被金人劫去,至下落不明。

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的《史記》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

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入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禹鑄九鼎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懷疑,現如今九鼎是否還存在?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九鼎,作為我國文明更替的見證,它傳世2000多年,又遺失了2000多年,它是否有重現天日的時候?這只能交給時間來見證了!

作者/來源:歷史小十七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中的九鼎,現在還在不在洛陽
    最近一部電視劇大火,這部電視劇就是《大秦賦》。雖然這部電視劇的發生地是在長安。但是裡面涉及到一個關於洛陽的故事情節啊,就是裡面說到秦昭襄王從洛陽遷九鼎入鹹陽。結果九鼎遺失在泗水,後來九鼎不知所不知所蹤。
  • 《大秦賦》九鼎是什麼意思解析 九鼎缺一缺少的是哪個
    《大秦賦》中秦王稷秦王稷命令嬴異人運送九鼎入秦,「九鼎」意味著權威,誰能獲得「九鼎」就能成為天下的共主,但是最後「九鼎」只取回了8鼎。那麼《大秦賦》九鼎是什麼意思?九鼎缺一缺少的是哪個?  《大秦賦》九鼎是什麼意思  九鼎分別是豫州鼎、冀州鼎、青州鼎、徐州鼎、兗州鼎、雍州鼎、荊州鼎、梁州鼎、并州鼎等九鼎,象徵著天下九州。
  • 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劇中,秦昭襄王出場時,已經垂垂老矣,但餘威仍在,讓人望而生畏。
  • 《大秦賦》九鼎缺一是怎麼回事?豫州鼎落入泗水疑暗有所指
    《大秦賦》中的九鼎缺一是怎麼回事?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伏筆,也是稍微有點玄幻的地方,那個鼎難道是真的有靈性嗎?還是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周天子被打敗向秦國妥協,割讓了36個城池,在把九鼎運回到秦國都城鹹陽的時候,路上丟了豫州鼎,落入泗水中,也就是說當時運回鹹陽的只有八個鼎。王權的象徵九鼎卻遺失了一個,這無疑是有遺憾的。很多人說,這裡是一處伏筆,預示著秦國沒有取得九鼎,所以統一天下也只是暫時的,秦始皇雖然後來橫掃六國,但二世而亡,焉知不是上天的旨意呢?
  • 大秦賦:周天子投降,異人運九鼎歸國丟了一鼎,嬴稷說此乃是神物
    正在熱播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後受到很多歷史迷的喜歡。這部大製作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在戰國晚期,七國割據,戰亂頻發,其他六國戰力低下,唯秦國獨強,天下統一的形勢逐漸出現,而真正帶領秦國掃除六合的始皇帝嬴政,還在遭受他人生中最苦難又沒有選擇的日子。
  • 象徵王權的九鼎到底去了哪裡?
    周定王連忙派出大臣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軍,隨便也去探探楚國的虛實。楚莊王咄咄逼人,於是就想向周天子挑釁一下,他藉機詢問九鼎的輕重。儘管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但王孫滿仍然不卑不亢的說:九鼎乃國之重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你一介臣子,有何資格問鼎的重量?楚莊王聽了大怒,說:我楚國兵器森然,即使從兵器上敲掉一小塊,就足夠做九鼎了。
  • 秦人為何對九鼎情有獨鍾?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九鼎是國之重器,據傳是大禹治水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是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這也是正熱播《大秦賦》幾代秦王追求的終極目標——一統天下。
  • 大秦賦「三周並立」,是尊重史實還是史實錯誤?讀懂了解三者關係
    可在最新的電視劇《大秦賦》中我們似乎發現不同的東西,那便是西周和東周並立,並且被秦滅了兩次,這真的是他們搞錯了嗎?周公國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桓公,第二任是周威公,但是他有個兒子根,擔心王位傳不到自己這裡,於是密謀韓國和趙國企圖篡位,最終導致周公國分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周天子則是居住在東周公國,所以在《大秦賦》中有一個東周君,還有一個西周君,還有個天子,有周朝,還有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出現「三周」三周並立。
  • 《大秦賦》背景:都東周了,為啥還有西周公,是不是編劇搞錯了?
    我老婆在看大秦賦的時候,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此時自然要顯擺一番。我可喜歡老婆看歷史劇了,總顯得我很博學^_^。首先說的是西周公,明顯是個公爵,不是王。而此時朝代還是周,如果西周公是周王朝的國君,自然是王。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 「大秦帝國」真正殺死六國的秦王--秦昭襄王
    大秦的命運頓時陷入動蕩 。鹹陽,風雲捲動。魏文後、羋八子、諸公子、重臣,蠢蠢欲動!千裡之外的邯鄲,趙武靈王剛剛扶起了燕國的燕昭王,秦國突然空出王位,乾脆也替大秦找個新王!惠文后支持公子壯,並得到贏疾認同。羋八子支持公子芾。秦法雖嚴,管不了王權的變更!趙武靈王表示你們選的我一個也看不中,都讓開我來選!
  • 大禹鑄造的九鼎去哪裡了?秦始皇曾經在徐州進行過打撈
    此時周王派遣王孫滿去會見楚莊王,楚莊王就問鼎的大小和輕重,有對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問鼎中原」。戰國前期,九鼎也同樣在洛陽。前307年,秦武王經過宜陽之戰,打通了通往關東的通道。勝利之餘,他和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到洛陽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氣絕而亡。到了戰國後期,九鼎就消失了。
  • 九鼎到底是幾個?一個?九個?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象徵九州、王權、天命所歸、至高無上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是統一昌盛的象徵。作為中國文明時代入口處的一塊裡程碑,已經遺失了2000多年。古時就有楚王問鼎的故事,那麼大家對九鼎又了解多少那?九鼎是九個還是一個那?
  • 《大秦賦》之楚考烈王:救趙國,退秦軍,滅魯國!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 傳國重器華夏九鼎究竟去了哪裡?史書對九鼎的記載也大多語焉不詳
    九鼎 ,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傳國寶器。
  • 九鼎,可能已經被這些人融化掉了,大禹哭暈在了廁所
    而在秦始皇之前,象徵天子權威的,則是九鼎。關於九鼎,傳說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在治水過程中,整理了天下九州的地理情況,而後將這些資料分別鑄在九個鼎上,在大禹之後,九鼎成為了天子的象徵,因此商朝的確立和西周的確立,都是在從前朝手裡奪取九鼎的那一刻確立的。東周末代天子去世後,秦昭襄王沒有許可周王室繼續冊立新天子,自此,周的法統斷絕,周朝滅亡。
  • 夏朝真的鑄造了九鼎嗎?從技術、考古和文獻分析九鼎存在的可能性
    商亡,鼎遷於周。從夏代(公元前21世紀)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在前後長達1800年的時間裡,九鼎一直是上古神器,國家權力的象徵。鼎到底來自何方?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器物嗎?鼎為何會成為國家社稷的象徵呢?一起來看看吧。 鼎有三名,鼐,鼎,鼒 深入了解鼎的來歷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文獻是怎麼說鼎的。
  • 《大秦賦》這些冷知識可比劇情有意思多了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這部劇掀起了大秦粉的狂歡。然而劇情有些偏重於宮闈之亂,也引起不少觀眾的反感,其實這樣的歷史劇還是應該尊重歷史,這樣觀眾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查歷史資料,不僅可以通過看劇了解到真實的歷史,還可以學到一些歷史冷知識。
  • 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
    商湯滅夏「鼎遷於商」: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舉兵滅夏,建立商朝,遷都西亳(今洛陽偃師市境)。據《左傳·宣公三年》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今本《竹書紀年》說:「商湯『二十七年,遷九鼎於商邑』。」「商邑」即商都西亳。這說明夏朝滅亡,九鼎遷於商都。後來,由於商代王都的變化,九鼎也就隨著不斷遷徙。
  • 大秦賦之,周天子指天怒罵秦先祖,豫州鼎顯神跡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不韋向子楚獻上攻周破縱之計,與秦昭襄王不謀而合。秦昭襄王命,子楚帶父監軍,與大將軍贏摎攻打西周都城洛邑,連破數城,周天子被困,打不過就談,秦國趁機提出讓西周割地三十六座城池,並送象徵王權的九鼎,才會撤兵。周朝九鼎,乃大禹王所鑄分為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