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語》《史記》《左傳》等史料記載,大禹曾經鑄造過九鼎,是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徵。《史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之所以是九個鼎,是因為當時有九州,每一個州的長官為牧,漢代叫做「州牧」。這裡的九州應該是九個部落或者九個諸侯。九鼎就象徵著大禹對九個諸侯的宗主權。
從此,鼎就成為了中國古代權力的象徵。而擁有大禹鑄造的九鼎,就成為了正統的象徵。夏朝滅亡後,九鼎被商朝搬走;商朝滅亡後,九鼎又被搬到了東都洛陽,即所謂的「定鼎洛邑」。《墨子》說:「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九鼎在夏商周三代的傳承,也是其王朝更替的表現。
至少在春秋時期,九鼎還在一直在洛陽的。公元前607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到達了洛陽,將軍隊駐紮於洛陽附近。此時周王派遣王孫滿去會見楚莊王,楚莊王就問鼎的大小和輕重,有對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問鼎中原」。戰國前期,九鼎也同樣在洛陽。前307年,秦武王經過宜陽之戰,打通了通往關東的通道。勝利之餘,他和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到洛陽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氣絕而亡。
到了戰國後期,九鼎就消失了。前249年,秦國最終滅了周國,佔據了洛陽,但是卻沒有發現九鼎。清代的王先謙認為,周王東遷之後,各諸侯國都想奪取九鼎,導致危機四伏。而周王又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於是就把九鼎銷毀了鑄造為銅錢,對外則宣稱九鼎不知去向。然而,他的說法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難以讓人相信。
實際上,在《史記》中有九鼎去向的一些線索。《史記·封禪書》:「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這裡出現兩個說法,一個說法就是秦滅周后,九鼎被秦國遷徙到了鹹陽;第二個說法就是九鼎早已搬到了宋國,後來在徐州沉沒到了泗水之中。古代的徐州範圍比今天大,包括山東南部一帶。第一個說法之所以不被人們接受,就是因為秦朝和之後的朝代都沒有看到過九鼎。
第二個說法似乎更可信,因為漢代的人們記得秦始皇曾經在徐州泗水打撈過九鼎,但是並沒有打撈成功。《秦始皇本紀》記載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漢朝的磚瓦像有秦始皇《泗水撈鼎》的繪畫。漢初許多人都是從秦朝過來的,對這段歷史應該是比較清楚的。
問題是,為什么九鼎會被遷徙到宋國呢?這依然和秦國有關。秦人雖然被關東六國污衊為「西戎」,實際上秦人是東夷嬴姓後裔,和徐國是同屬於一族。周滅商後,秦人西遷到了關中,幫助周天子守西垂邊疆,於是在關中發跡。所以,周朝的關東諸侯實際上基本來源於關中,而秦人貴族來源於東方徐州一帶。徐州算是戰國時代一個特殊的地方。早在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就在徐州相王,相互承認其地位,平分霸主。
秦國在得到九鼎之後,就將九鼎運往了徐州進行祭司,之後也放在這裡。班固記載是在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年)沉沒到泗水的,小編認為這個記載不可信,因為後來還有秦武王在洛陽舉鼎之事。秦國能夠遷徙九鼎到徐州,至少也是戰國後期。前286年,齊國滅宋國,於是將陶邑(今菏澤定陶)送給了趙國李兌,之後又被趙國用來換取了秦國佔據的河東九城,從此陶邑成為了秦國的飛地。秦國極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將九鼎遷徙過來。前254年,陶邑被魏國攻陷,可能九鼎也不知道去向了。
泗水取鼎
秦始皇打撈九鼎沒有成功,漢朝的皇帝也希望得到九鼎。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說「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他很快就因詐稱「金寶氣」被誅殺。但是後來的漢武帝十分迷信神仙,於是在山西發現一個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這個鼎極有可能是偽造的。武則天時期,就直接自己鑄造新的九鼎,北宋時期也鑄造了新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