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九州分別指的是是什麼地方,這與九鼎有何關係?
歷史上中國被稱之為九州,分別指的是哪九個州?
豪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震九州。在中華歷史文化中,如九州四海、華夏九州、一言九鼎、言重九鼎這樣的成語不勝枚舉。那麼這裡的「九州」分別指的是哪裡,和「九鼎」又有什麼關係呢?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
《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
所以,這裡的「九州」並非確定的數字,「九」只是泛指,表示很多,「九」在數字中屬於極數,表示最多的意思,如九九歸真。
至於「九鼎」與「九州」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鼎」者定也,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據傳為大禹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 象徵九州。因為九鼎是古代皇帝才有的禮節,所以九鼎也成了天下的代名詞,自古就有「的九鼎者得天下」之說。只是後來經歷六國之亂,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九鼎」已流落各方,不知所蹤。
因為大禹治水有功,他又丈量了當時的每一處土地,所以「九鼎」和「九州」的傳說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更成為了天下江山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