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人類"生老病死",從細胞研究中要答案

2020-12-17 大眾網

航母的電磁彈射器可以在幾秒鐘內將重達幾十噸的艦載,以每小時幾百公裡的速度彈射至高空。你想過細胞也能「電磁彈射」嗎?

軍事醫學研究院張學敏院士將線粒體的「鈣閃」現象比喻成一次「電磁彈射」: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期,處於能量不足狀態,細胞內鈣離子會快速大量進入產生能量的線粒體,以調節其產能狀態。

「細胞在新的生命單元產生高強度能量,為自己放了一把『生命的禮花』,以示慶祝。」張學敏用上述詩意的語言解讀了細胞的神奇——能精確感知自身能量狀態,並快速自我調節以維持平衡。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

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張學敏說,細胞自身會呈現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現象,這種細胞的生命屬性也被概括為細胞命運。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即細胞可塑性,貫穿於多細胞生物機體的重大生理、病理過程。

「生命的執行最終是落到細胞,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張學敏以肆虐的新冠病毒為例,「病毒狡猾且不斷變異,我們要從防控角度找到病毒的共性機制,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如何理解細胞的可塑性?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曾藝研究員以幹細胞為例解釋道,幹細胞分化為多種細胞類群表明其具有可塑性;分化後的細胞在應激的情況下可以轉換細胞身份和屬性,參與到組織修復和再生等生命過程中,這說明分化後的細胞也具有可塑性;分化的細胞可以被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進一步表明終末分化的細胞可以人工改變其身份和屬性。

曾藝透露,她們團隊首次發現了Procr+標記的胰島成體幹細胞類群,在小鼠1型糖尿病T1D模型中,通過移植這類胰島幹細胞,使其胰島素的水平得到恢復。「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可塑性有多種含義,包括細胞類型的轉換、細胞對環境信號的應答以及記憶,甚至還包括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變化。」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員從細胞命運的決定、維持、記憶3個角度講述了表觀遺傳從多個層面對細胞命運可塑性的調控。

與會專家認為,細胞命運可塑性調控的機制研究,可從基因組不穩定性、表觀遺傳及非編碼RNA、細胞代謝、細胞與微環境互作等方面展開。

研究不正常細胞,找到癌症治療的新路徑

除了研究正常的細胞,研究不正常細胞或能為疾病治療找到新路徑。細胞可塑性的異常變化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就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更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細胞可塑性調控和細胞研究,有望實現癌症等重大疾病機理的基礎性前沿突破,解決臨床診療的瓶頸問題。」張學敏介紹,比如可以研究腫瘤細胞在外界壓力和微環境變化狀態下的重塑與適應機制,解析腫瘤細胞可塑性的信號轉導調控與表觀遺傳調控網絡,揭示免疫系統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係,進而通過細胞修復(例如PD-1抗體治療)、細胞改造(例如CAR-T細胞治療)、細胞調控(例如巨噬細胞功能調控)等手段來達到治療惡性腫瘤的目的。「這既是細胞生物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醫學發展賴以進步的動力。」

「我希望以後醫院不僅有外科和內科等,還要開設細胞科。」張學敏呼籲,應建立和發展細胞醫學這一新型學科,促進細胞生物學與醫學交叉融合。細胞醫學就是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發生機制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和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與會專家認為,通過實現細胞可塑性的人工精準操控和功能性細胞的應用,可以為癌症等人類重大疾病的有效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當然,該研究還面臨一些技術挑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姚雪彪教授指出:「調節細胞可塑性的無膜細胞器與蛋白質機器具有高度動態性,在分子水平實時研究其行為機制面臨巨大的技術瓶頸。因此,研究細胞可塑性需要綜合利用成像技術、質譜、單細胞組學等重要技術方法。」

「從5年前懵懵懂懂,到現在取得很多成果,我們希望不僅是做項目,而是進行學科規劃和項目集成,整合優勢力量和技術,在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李林院士說。

專家建議,按照「裝備一批、研發一批、預研一批」的思路,在該領域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對具備「0到1」水平的重大發現,既要鼓勵持續性的跟蹤研究,更要支持原創性的更多探索。

「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答案,一切疾病的關鍵問題也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答案。」張學敏希望,我國科學家能在細胞可塑性研究和應用中搶佔先機並取得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從細胞研究中要答案
    曾藝透露,她們團隊首次發現了Procr+標記的胰島成體幹細胞類群,在小鼠1型糖尿病T1D模型中,通過移植這類胰島幹細胞,使其胰島素的水平得到恢復。「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可塑性有多種含義,包括細胞類型的轉換、細胞對環境信號的應答以及記憶,甚至還包括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變化。」
  • 你想過細胞也能「電磁彈射」嗎?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21 10:09:07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從細胞研究中要答案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 千百年來,"長生不老"一直是無數人熱議的一個話題。不管是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是如今的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想。衰老和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卻又不想面對的事情。但是,在人們的固有思維中,生老病死就是常態,是一種生命更新換代所必然經歷的一件事。
  • 為什麼人類不能實現永生?科學家:人類只是在給基因打工
    所以,在科學時代,我們並不會去研究什麼永生之法,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你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對於永生的探索研究不僅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高。在科學家的眼裡,這個宇宙的一切都離不開科學,都能夠用科學來進行解釋。生命的生老病死自然也是一種科學法則,只要我們破解了生命的奧秘,那麼就有可能會實現永生。
  • 人類大腦中的「時間細胞」,能讓記憶變成一場電影,還有更神奇的
    筆者:扶蘇當人們回憶一件事情時,總會在腦海中湧現出大量與之相關的片段,一些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會構成主體,從而呈現出電影一樣的記憶。直到今天,科學家還沒有徹底了解人類的記憶是怎樣在大腦中形成的,只能掌握一部分線索,並且努力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面對複雜的記憶問題,仍然還有很多方面無法解釋。
  • 陳根:研究解密衰老,「乙醯輔酶A」或能續充人類壽命
    文/陳根細胞是組成生命體的基礎,而線粒體則是細胞裡的「發動機」。實際上,線粒體除了負責能量代謝外,還與細胞的壽命息息相關。在線粒體中進行的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胺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這些營養素生物氧化後都會生成乙醯輔酶A(CoA),然後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降解,這個過程對維持呼吸和產生能量十分重要。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或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多少?科學家研究推算,你能接受這個數字嗎?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多少?科學家研究推算,你能接受這個數字嗎?經濟高速發展讓人類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現如今人類已經越來越開始享受生活,日常生活中會選擇美容來維持自己的面容,任何人都不想看到自己衰老的模樣,想盡一切辦法,不惜花高價都要維持自己的美貌。
  • 神雁幹細胞丨看一看細胞研究競賽
    成體幹細胞不能產生全部類型的組織,因為它們並不「多能」。例如,骨髓幹細胞可以再生免疫系統,但不能再生胰腺或腦組織。當時,多能細胞的唯一來源是人類胚胎。胚胎先由試管嬰兒診所培育,然後捐贈給研究機構,但胚胎幹細胞研究在倫理上面臨極大挑戰。
  • Cell Stem Cell:人類幹細胞中是否含有致癌突變
    2020年12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一項開拓性的新研究取得了關鍵性突破,消除了對人類幹細胞可能含有致癌突變的擔憂。來自埃克塞特大學旗艦生命系統研究所的一組科學家表明,幹細胞以最原始或最原始的狀態生長時,它們不會包含任何癌症突變。
  • 首張人類骨骼肌「發育路線圖」,推動幹細胞製造肌肉細胞
    近日,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關於人類骨骼肌如何發育(包括肌肉乾細胞形成)的首個路線圖,鑑定了骨骼肌組織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從早期胚胎發育一直到成年
  • 人類最多能活到多少歲?科學家給出了這個答案讓人意外
    我相信大部分人對死亡都是有著恐懼心理的,人類的生老病死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但在歷史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人開始追求長生不老,追求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人們一直在探尋各種各樣有效的延緩衰老、永葆青春的方法。
  • 研究解析人類腎臟纖維化中的成纖維細胞起源
    研究解析人類腎臟纖維化中的成纖維細胞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5 0:57:54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afael Kramann小組解析人類腎臟纖維化中的成纖維細胞起源。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該研究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科學家首先將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iPS),這種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包括精子和卵子。自2012年10月開始,京都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Katsuhiko Hayashi和幹細胞學家Mitinori Saitou等人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後,就陸陸續續收到了許多夫妻的郵件,這些夫妻大多人到中年,仍然在為了一件事情焦急:要一個孩子。
  • 科學家繪製人類胸腺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胸腺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55:25 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Sarah A.Teichmann、Muzlifah Haniffa和比利時根特大學Tom Taghon課題組合作提出人類胸腺發育的細胞圖譜定義T細胞庫的形成。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調節性T細胞的行為來了解牙周病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福賽斯研究所(Forsyth Institute)和智利大學(Universidad de Chile)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解開謎團的機制。在觀察牙周病小鼠模型時,科學家們發現一種特定類型的T細胞,即調節性T細胞,開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
  • 研究揭示SARS-CoV-2細胞進入因子ACE2和TMPRSS2在人類胰腺的表達情況
    研究揭示SARS-CoV-2細胞進入因子ACE2和TMPRSS2在人類胰腺的表達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55:18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Alvin C.
  • 為何人類不能永生?生物學家:人類只不過是打工仔而已
    地球上的萬物一直在進化發展,但是擁有億萬年生物史世界萬物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就連走在時代頂端的人類至今都沒能探究出能逃過此命運的特效藥;從古至今,永生一直是人類畢生的追求,為了永生人類想了太多的辦法,最後的結果還是一無所獲,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解密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這一重要發現進一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重編程調控機制,也為研究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等相關應用和胚胎發育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類的個體生命起源於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發育早期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染色體重編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