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禁忌

2021-02-17 彝族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而彝族人禁忌也是如此,彝族人主要表現在行為禁忌、語言禁忌、飲食禁忌等方面。
一.行為禁忌:
1、忌騎馬遇人不下馬。
2、忌孕婦來往於他人婚禮。
3、未滿月的嬰兒忌見狐臭之人。
4、不準用腳蹬鍋莊石,更忌從火塘上方跨過。
5、忌用糧食在手中拋玩。
6、忌打布穀鳥。
7、靈牌是祖靈的化身,禁外人挨近或不潔之物擺放周圍。
8、忌訂婚、過年所殺的豬羊等畜無膽汗或脾臟暗淡翻卷。
9、忌殺牲時未先燒內祭祖先,而先被狗、貓、雞碰著。
10、忌火把節時,在田地中間隨意走動,如此會招來蟲災。
11、忌白天點著火把到處走動,忌從屋裡相繼點著兩把火把走出。
12、家中有人出門遠行,忌隨後掃垃圾出門。
13、忌在屋內彈口弦、吹口哨,夜間不關門。
14、禁砍神樹或在神樹旁高聲喧譁打鬧。
15、忌鋤、斧一起扛或擱放在一起。
16、忌與人有冤讎時當著對方的面折斷樹枝、吐口水、打雞、打狗、砍掃把、拍打頭帕。
17、不能隨意抓摸男子的「天菩薩」。
18、不許婦女撫摸男人的頭,更不準從男人帽子上跨過。
19、忌當眾放響屁。
20.、到彝家作客,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鋪的下方和左方。
21、主人酒肉款待,客人要品嘗,以示謝意。
二.語言禁忌:
1、忌對嬰兒用「胖」、「重」、「漂亮」之類讚詞。
2、忌在眾人面前直言小便、大便、放屁、生育之類的話,更忌口頭禪中帶有類似兩性生殖器內容的語言。
3、忌翁媳和兄媳之間隨意開玩笑。
4、忌隨便與畢摩、蘇尼嘻笑打鬧。
5、忌在家人外出時說不吉利的話。
6、忌在人有病時說死傷之類的話。
7、忌無故惡語咒罵他人。
三.飲食禁忌:
1、禁食馬、騾、狗、貓、猴、蛇、蛙等肉。
2、忌食攪拌時筷子折斷的食物。
3、拉羊到堂屋備殺時,羊突然叫者忌食。
4.、忌吃糧種。
5、.雞跳過的飯菜忌食。
6、忌用鐮刀割肉而食。
7、男子忌食推磨時磨軸折斷的麵粉。
8、禁孕婦吃獐肉、兔肉,禁小孩吃雞胃、雞尾、豬耳、羊耳。禁吃雞迴腸。
9、忌燒蕎面粑、包穀粑從火塘右側(客位方)放入取出。

彝族飲食禁忌由來!

狗,屬哺乳動物,傳說在遠古時代的人的同類。彝族人居住在深山老林,喜歡狩獵,在狩獵生活中,獵狗是其最好的助手,是守家看門的依靠。在彝族人的觀念中,狗最能代表人的意願,出於對狗的寵愛和憐惜,吃狗肉是一種殘暴行為。打狗和吃狗肉,視為一種可恥和無人性的舉動。

在宗教的觀念中,狗又是一種神的武器,所向無敵,是一切魔鬼的勁敵。傳說,不管是在什麼地方遇到了鬼神,只要有狗的叫聲,魔鬼就會逃遁,因此人們在出門時,總要帶上一條如意的狗。每一家人戶至少都養上一隻狗。這不僅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且是心理的需求。因此,吃狗肉被視為一種大逆不道,天理難容且不可思議的越軌行為。
在宗教法事中,咒鬼、咒人時,不得已才動用打狗儀式,打狗咒鬼,鬼將被重罰。打狗咒人,人會遭難。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有名的畢摩因為喝了泡死狗的酒,使其喪失了法力,結果因佔卜錯誤而被害。畢摩的祖師畢阿史拉則以高超的法術識破了狗屍浸泡的酒,衝破了重重障礙,闖過了道道陷阱,戰勝了敵手,完成了一件件盛在、複雜的法事。從這些傳說中,說明了對狗的傳統觀念成為一種人生中的忌諱之物。在彝族人的傳統意識中,吃了狗肉,人的身心會被汙染,人的靈魂會被遭踏,人的善性會被扭曲。吃了狗肉,人將被病魔糾纏。
彝族人的觀念認為,遇到狗屍,是一種兇兆,必須請畢摩做除邪潔淨的法事。吃了狗肉的人,其靈魂將永遠是孤獨的,不能歸回到祖先神靈的身邊。在過去,有的人因誤吃了狗肉,被開除了族籍,成為終身的遺憾。
彝族人不吃狗肉,成為一種禁忌,一種難以改變的禁忌。
現在,有一些年青人有吃狗肉的,都出於一種新的觀念。但是,在農村,那些年老的彝人,仍然是談狗肉色變,說起吃狗肉便有發嘔的感覺。說實在的,傳統的涼山彝族人絕對不會吃狗肉的。
不興吃馬肉
馬,草食哺乳動物,彝人認為它是有靈性的。彝族人的先民屬遊牧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與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這是彝族人不吃馬肉的一大原因。彝族人從古以來,喜歡騎馬、放牧、狩獨行其是、打仗、馱運食品、迎接賓客、迎接新娘都用馬,把馬作為一種生活伴侶及依靠。因此在彝人看來吃馬肉是一種罪過、一種獸性、一種野蠻。彝族忌諱殺活馬,忌諱看見殺活馬,忌諱吃馬肉。從這方面可以表明彝族是個善良的民族。
在古典文學中,彝族人把馬歸為雪族十二子之一,與人類相近。彝族人傳統的生物觀和血統觀,只要相近都屬同一 起源的生命,不能相互傷害。相互傷害是違背天意的行為,將受到良好譴責和祖靈的懲罰。
歷史傳說中,彝族英雄支格阿魯就是因為有一匹通人性的神馬幫助,才有了如此的大智大勇:射死了八輪狠毒的太陽,除掉了人間妖魔,降福於人間。遠古部落酋帶領部落氏族大遷徙時,多次迷路,在茫茫無邊的原始森林高山峽谷就靠馬的靈性走出了困境。從此,彝族人與馬有了生死之交,把馬視為最忠誠的朋友。
戰爭中馬是彝族英雄最好的幫手,戰死的馬,騎士要將馬當人舉行安葬儀式。
生活中,馬是彝族人最好的助手,只能讓其老死,不能殺死。因為,只要不是人為地讓馬死,自然死亡,是天意。
彝族人不食馬肉,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場所,都沒有人吃馬肉。吃馬肉,視為靈魂的墮落,人格的低賤。假如誤吃了馬肉,須由祭師殺雞宰羊祈求神靈不要降罪,並進行「中裡和」,除汙去邪,不然將永遠是不潔之人。
不食貓和蛇
在彝族人的觀念中,貓,是雪族十二子中的老大,傳說是虎的兄長。貓是人的朋友,但死貓是骯髒的汙物,能汙害人體、汙害人的靈魂。人吃了貓肉,或者接觸了貓屍,會患病甚至癱瘓,是因為人的靈魂被玷汙。在彝族人的宗教法律中,打貓咒鬼咒人,視為最嚴重的討伐,使鬼魔置於死地,使人遭殃倒黴。貓比老虎兇殘,死了的貓具有無比的降妖除邪神力。形成不吃貓肉的習俗,出於傳統的宗教信仰,可能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萬物有靈,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支配著傳統彝族人的行為。不吃貓肉的習俗,雖然主觀唯心,但也包含著飲食文化的內容。
從另一方面看,貓是人類的寵物,它長年與人生活在一起,幫人逮耗子,為民除害,與人建立了濃深厚的感情。所以從情感的角度上說,食用貓者為不仁不義。
從宗教信仰觀念出發也罷,從人性的情感需要也罷,彝族人從來沒有吃貓肉的習慣。
蛇,在彝族人的傳說中,是麻瘋鬼的化身,是被治服後的龍,因此,遇蛇脫皮、吞蛙、交尾是不吉之兆,得趕快請畢摩算命佔卜,打雞打羊驅鬼降災,以免災難。蛇為不吉之物,不祥之兆。所以,彝族人幾乎談蛇色變,不用吃吃蛇肉了。
,是爬行動物,並有毒性,十分可怕。光它的形和色,就給人的是一種不寒而顫的感覺。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的原因,彝族人對蛇知之不多,缺乏科學的觀點,只是一味地用傳統的觀念去認識蛇。他們認為,吃了蛇肉,人死後會變成惡鬼,活著也要染上各種疾病。
彝族人不吃貓肉的習俗,與蛇有直接的關係,因為貓是吃蛇的,而蛇又是吃老鼠的,這種食物鏈的形成,把三種動物聯繫在一起了,不吃 貓、蛇肉,形成彝族人飲食上的禁忌,誰也不能違背這一傳統的規矩。假如你不是彝族,最好不要在彝族同胞面前說吃貓、吃蛇的事,否則會發生不愉快的事。

【歡迎您關注彝族微信公眾平臺!加微信號yizuwxpt投稿郵箱yizuqn@163.com】

相關焦點

  • 作為彝族人自己民族的禁忌一定要知道!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而彝族人禁忌也是如此,彝族人主要表現在行為禁忌、語言禁忌、飲食禁忌等方面。
  • 基督教傳入黔西北彝族聚居區後彝族心理習俗的變異
    「黔西北彝族以竹為祖先靈筒體,以山水和植物名連稱宗支代號,即所謂的「諾溢」和「侯瀆」,意為歷史源流,即為自然圖騰崇拜的具體體現」。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先崇拜,對各種神靈的祭祀主要服務和服從於這一核心。彝族信仰鬼魂,有「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的靈魂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生時附體,死後遊蕩人間,彝語稱為「撮補」。「靈魂不滅」的觀念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彝姓彝名是出生時村裡的長輩根據彝族的命名制度給我取的,漢姓漢名即學名是我上學的第一天我的班主任王老師根據漢族的命名方法給我取的。 四、彝族人的忌諱禁忌是人們關於「神聖」的東西與「不潔」的事物等約定俗成的一種禁制。彝族禁忌與其原始宗教觀念有著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它是這種宗教觀念在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 【圖說非遺】彝族泥染
    彝族傳統印染技術歷史悠久。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先民很早就探索出了利用植物製成染料,染制嚓爾瓦、毛裙、衣褂、頭帕、披氈等羊毛、葛麻、絲織物的技法。南詔時期,彝族人就已掌握了包括練、漿、浸、煮、媒、埋、蒸、曬、泡、洗、晾等多道工序在內的整套印染技藝。
  • 彝族習慣法與摔跤規則的關係
    第五條:民事活動應尊重社會公德、習俗和禁忌,違者要受到懲罰。程序習慣法(神明裁判及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第二十一條:……經當時雙方家支的同意,可以採取神明裁判的方式解決案件。神明裁判的儀式由畢摩(法師)協同德古進行。刑事習慣法(侵犯人身權利)第二十二條至三十二條:傷及五官要做出相應的賠償。刑事習慣法(侵犯人身權利)第四十一條:過失致人死亡,給予開除家籍或陪人命金。
  • 彝族人的信仰是什麼
    彝族電影《大山走出的瑪薇》點擊觀看 彝族人的信仰:崇奉多神,主要有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和崇拜祖先。 從彝族的家支家譜看,往往把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涼山彝族有姓「拉(虎)馬」、「吉媽(竹)」「切的(雕)」。 擴展資料: 彝族認為祖先去世後靈魂照樣存在,可給活人以禍福,所以要加以崇拜,祈求其給子孫降福。彝族認為人死後有三個靈魂,其中一靈魂守火葬場和墳墓,一靈魂歸祖界與先祖靈魂相聚,一靈魂居家中供奉祖先的靈牌處。
  • 彝族傳統崇拜文化介紹
    以祖先崇拜為核心,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靈物崇拜為一體的傳統俗信是彝族民間宗教信仰的主要表現形式,各種宗教祭祀、巫術、佔卜、禁忌是其常見的信仰活動。據摩爾根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調查,摩其人以熊、鹿為圖騰,他們確信靈魂會轉移的,人死了以後,將成為熊和鹿。  今彝族認為虎是自己的祖先,在危難時刻會得其保佑和庇護,人死後經火葬,靈魂會還原為虎,有俗語說人死一隻虎,虎死一枝花,有生之日,則要披虎皮,顯虎威。《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載:羅羅即烏蠻也。……酋長死,以虎皮裹屍而焚,其骨葬於山中。……人死往往化為虎也。
  • 彝族第一美女馬嘿阿依出演首部彝族母語電影《我的聖途》
    點擊彝族 一鍵關注為彝族之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讓我們大家更了解彝族,民族一家親,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 彝族人對虎圖騰的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鬚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
  • 滋滋普烏 |彝族人的靈魂家園
    彝族人認為,人去世後,魂靈必須回到祖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 《指路經》是彝族「六祖」後裔遷徙的信史。畢摩必須準確無誤地念誦《指路經》,方能指引死者魂靈返回祖先的發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經》證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飲用過的甘泉,他們從這裡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荊斬棘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歷史上有一個大的事件彝族六祖分支確實是發生在這裡。
  • 彝族
    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曆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基本簡介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776萬多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區)內。
  • 彝族兄弟阿普的創業夢
    根據楚雄彝族自治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全州總人口為2684174人,彝族人口為716627人,佔總人口的26.7%,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8%。其中楚雄市總人口為588620人,彝族人口為107546人,突破十萬人,佔總人口的18.27%,成為楚雄彝族自治州九縣一市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市),而楚雄市的大過口鄉、三街鎮是楚雄市彝族人口最多的兩個鄉鎮。
  • 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係
    本文詳細考察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各種宗教儀式所體現的竹崇拜,探索彝族「竹王神話」與日本物語鼻祖《竹取物語》的相似性源頭,嘗試分析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的關係。[15](P.102)馬場紀美史運用畢摩的神枝儀式研究日本與彝族的關係,而筆者發現隼人的竹文化與彝族的竹文化也有若干驚人相似。7世紀前後隼人被大規模遷入當時的首都奈良一帶,作為一個有悠久文化的強大部族,其文化也被傳播到奈良,繼而傳播到整個西日本,如果隼人與彝族有淵源關係,那麼日本文化與彝族文化的相似就非空穴來風。隼人居住的九州是竹的原產地,隼人是日本竹文化開創者。
  • 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後裔
    他們使用文字的時限可追溯到上萬年前;統治集團內部有著嚴格的根深蒂固的家族血統觀念,等級森嚴,層次分明,不可逾越。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民族所到之處,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迷團。 有人認為彝族與古越族同族,有人認為彝族來源於西藏高原,還有「濮人」說、「僚人」說、「盧人」說,也有國外學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種」說等眾多學說,但在一度時間裡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是「彝族源於古羌人」這一學說。「彝族是古羌人之後裔」這一觀點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葉提出來的。
  • 日本人種彝族根是同源共祖的彝族後裔?
    蘇傑兵日本人種和文化與彝族有著「根」與「源」的關係——日本有學者近半個世紀通過研究稻作農耕文化入手,研究彝族傳統文化,包括語言、服飾、生活起居方式、用具、心理特徵、宗教信仰等等,認為日本人的先祖發源於雲南彝族。
  • 彝人生活 | 彝族傳統印染技術「泥染」大起底,快來看看吧!
    泥染成品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先民很早就探索出了利用植物製成染料,染制擦爾瓦、毛裙、衣褂、頭帕、披氈等羊毛、葛麻、絲織物的技法。南詔時期,彝族人就已掌握了包括練、漿、浸、煮、媒、埋、蒸、曬、泡、洗、晾等多道工序在內的整套印染技藝。泥染是彝族印染技術中重要的一項,以黑色、藍色、深藍色、藍黑色等深色為主調,被稱為「涼山彝族染黑」,它以玄虛、嚴肅、冷穆,豐富的審美層次表現出彝族人尚黒習俗和大氣、淳樸的自然之風。
  • 彝族《指路經》對彝族傳統文化內涵的反映
    仔細研讀其中的內容,可以發現它是以生動的文學形式,在反映彝族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露出科學的歷史、地理內涵。  一  由於《指路經》在彝族喪禮中應用極為頻繁,也是彝族人最早接觸到的傳統經籍之一,同時也是其他民族了解彝族傳統經籍的一個便捷門徑,因此對《指路經》的翻譯和介紹倍受學界重視。
  • 歷史地理學視域下彝族密岔支系服飾的出現分布及文化衍生
    由於《皇清職貢圖》是由清乾隆皇帝下令編著,圖像和題記對該民族的地理位置、歷史狀況、衣食住行、婚喪風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習俗禁忌等作了較為完整的介紹,應該說其圖像來源和圖像內容基本上是客觀準確的,繪畫水平也是相當高的。清人繪《廣輿勝覽》完全按照《皇清職貢圖》繪製,與原圖基本一致。《清代民族圖志》中《摩察圖》未註明具體採自何種圖冊,但從題記、繪畫水平、人物形象來分析,其準確性也是較高的。
  • 【趙 蕤】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係
    本文詳細考察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各種宗教儀式所體現的竹崇拜,探索彝族「竹王神話」與日本物語鼻祖《竹取物語》的相似性源頭,嘗試分析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的關係。[15]( P. 102)馬場紀美史運用畢摩的神枝儀式研究日本與彝族的關係,而筆者發現隼人的竹文化與彝族的竹文化也有若干驚人相似。7 世紀前後隼人被大規模遷入當時的首都奈良一帶,作為一個有悠久文化的強大部族,其文化也被傳播到奈良,繼而傳播到整個西日本,如果隼人與彝族有淵源關係,那麼日本文化與彝族文化的相似就非空穴來風。隼人居住的九州是竹的原產地,隼人是日本竹文化開創者。
  • 淺析彝族火塘習慣法文化
    彝族的家支習慣法是家支內部成員人皆須遵守的家規支約,對每個家支成員都有約束作用。它的內容涉及到彝族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維護家支個體家庭的私有財產,保護家支安定,建立公共道德,選擇配偶通婚等等方面發生著獨特作用。涼山彝族家支習慣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人身佔有與保護法;土地、財產所有與繼承法;租佃、買賣、典當、債務法;搶劫、盜竊及侵犯人身法;以及婚姻、家庭與家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