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2020-12-16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

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不欲道,不欲名,遠離文字障,直心契悟為修道根本。最後章再次重申遠離文字障,遠離言辯。

這是首尾呼應,大宗師唯恐弟子忘卻這一要旨,使修道陷入文字假象,不能獲得真趣,不能實證生命真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

第八十一章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聖人不積,既以為(wèi)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章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經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經文:信言不美。王弼註:「實在質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

經文:美言不信。王弼註:「本在樸也。」河上公註:「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經文:善者不辯。河上公註:「善者以道修身,不文採也。」

經文:辯者不善。河上公註:「辯者,為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鑿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經文:智者不博。王弼註:「極在一也。」河上公註:「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經文:博者不知。河上公註:「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真要也。」

詳細比較王弼注和河上公注,可以看出王弼注的讀者是有極高玄學深度的文化人,文字簡略,用玄哲學術語。學術界把魏晉何宴、王弼開創的道家思想稱為玄學,但稱為玄哲學更為確切。玄學被世俗學者蒙上了玄乎之學,不切實際的陰影。

但玄哲學是嚴肅的文化思想,具有極其嚴密的邏輯思維,屬於最高級的哲學。玄哲學的思想高度和成就完全可以與古希臘哲學相比,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了古希臘哲學。概念分離能力、邏輯嚴密和玄覽覺照是古今獨一無二的。

今天科技發展更加契合玄哲學,而不是古希臘哲學的原子論和理念論。這就是老子、莊子和偉大的繼承人王弼等玄學家開創的玄哲學的偉大價值。河上公註解相對詳細,對部分文字和概念都進行了註解,同時又闡發了《道德經》的玄理。

「信言不美」句經文,王弼註:「實在質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博者不知」句經文,王弼注「極在一也。」河上公註:「不博者,守一元也。」比較王弼河上公二家解讀,《道德經》經文的內涵就被揭示出來。

王弼注本來不是為普通文化人解讀的,河上公注顯然是為普通文化人註解的。因此二家註解可以互參,發明妙理。王弼注不含原始文化信仰,受眾是高級人士。

毓鋆先生認為今人讀懂王弼注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河上公注十分重視原始文化信仰,受眾較廣,後來張道陵創立道教,河上公注的影響力是十分明顯的。

經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語言要返樸歸真,心要返樸歸真,知要返樸歸真。整部《道德經》都是要世人返樸歸真,一句話,《道德經》就是要返樸歸真。

老子宣說天地萬物未創造之前(在帝之先)的道,又宣說道如何下化,從無形到有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說了這個世界為什麼如此混亂不堪,人心如何失無入有,被欲望牢牢控制,最後形成一個爭鬥不休的世界。

《道德經》曲盡其妙,使弟子心靈大開,聞未成有,各各歡喜踴躍。各家學派都認為這個世界的混亂是必然的,不可救藥的,孔子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救藥,但出於文化人的良心還是要拯救。

《道德經》與所有的學派不同,認為這個混亂的世界是可以獲得拯救的,也必然獲得拯救。老子顯然是一位樂觀主義者,而不是悲觀主義者,因為老子入玄同大定,實證玄同得一、玄之又玄的無上妙理。老子實證天道,天道站在老子一邊,世人即使是萬乘之主也不可能違抗天道。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違抗天道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天道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一直在掌握人世間的公平正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不會失效,世人肉眼看不見天道法則,看不見報應神速,因為世人壽命太短,感知力太弱,不能穿越時空。只有聖人能夠超越時空,不受時空限制,更不受肉體壽命限制。

世人的心流是與肉體壽命同步的,聖人的心流是超越肉體壽命的,與天地同步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我的肉體是物化的一部分,只是一種顯形,其本原來源於天地,所以可以說「與天地並生,與萬物齊一」。

莊子對世人孤立的看待自己的肉體不可理解,肉體不是「我」,只有心靈才是「我」。肉體死並不可悲,心靈死才真正可悲,所以說「哀莫大於心死」。肉體從來沒有死亡,只是物化而已。聖人懷有一顆超越時空的心,所以能「見天道」。

四十八章說:「不窺牖,見天道」,聖人的心流不是流向肉體,不是流向時空之內(六合之內),而是流向虛空法界,流向時空之外(六合之外)。這是「長生久視之道」,「生」(生命力)和「視」(玄照力)都是超越時空的,所以說「長生」和「久視」。

長生久視的本體是聖人的心流,只有見天道才能具有如此超勝的心流。肉體總是速朽的,見天道的心流是不朽的。返樸歸真是見天道的唯一途徑,舍此別無他途。最後幾章,老子反覆申述天道不已,最後一章以見天道結束。

老子要入涅槃了,或者說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了。大宗師宣說,我所說的都是真實語,雖然不是你們最想聽的。世人想聽的是華美的虛辭,是溢美之辭,不是返樸歸真的真實語。信是真實,信言就是真實語。美就是虛辭,溢美之辭。

王弼河上公都註解的很清楚。王弼說:「實在質也,本在樸也。」河上公註:「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二位早期的注釋家都在定中領會老子的返樸歸真的要旨。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

(二十章)返樸歸真的人顯現上就是大愚人,智是愚的反面,所以老子說「絕聖棄智」。《道德經》的反智守愚思想本質就是返樸歸真,這樣不會聽到「絕聖棄智」就暈過去。

相關焦點

  • 萬經之王!用《道德經》給孩子起名,個個品學兼優,情操高尚!
    萬經之王!用《道德經》給孩子起名,個個品學兼優,情操高尚!《道德經》是老子所作,以哲學一樣之「道德」為綱宗,講述修身、治國、平天下、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今天小編推薦的名字個個都來自《道德經》,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老子生於東周時期,其流傳於後世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一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那麼, 《道德經》中就記載了什麼,能夠被後世稱之為萬經之王?一直稱讚至今奉為寶藏?
  • 《道德經》作為萬經之首,《聖經》知名度卻更大,原因你想不到
    《道德經》作為萬經之首,《聖經》知名度卻更大,原因你想不到作為東方的文人墨客肯定知道老子的一本書——《道德經》,但是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很多書的年輕人、甚至老人家他們可能不知道《道德經》,但是他們知道西方的《聖經》,而且有時候會拿起這本書來看,在東方的這片土地裡建有很多的西式教堂,那些老人家和信徒他們周日會去朝拜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國館酒小酒禮盒再添新品:《道德經》入酒,執杯品箴言
    年8月21日,國館酒小酒禮盒系列再添新品——國館·道德經古籍經典限量臻藏小酒禮盒。這一新品凝聚了「萬經之王」——《道德經》之精華,承華夏千年智慧、經大師匠心釀造而成,在兼具優質品飲風味和高端白酒審美的產品體驗上,更賦予了其不同以往的文化意義與收藏價值。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幹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
  • 《道德經》:「有容」乃大!
    《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因為「話粗理不粗」,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明白:「有容」乃大!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教哲學創始人老子《道德經》以哲學意義的「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老子《道德經》6句精華,道盡人生智慧,不愧是傳承2000年的經典
    《道德經》作為老子作為集老子大成之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評為「萬經之王」,由此可見《道德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含十分廣博。
  • 汪羅海:天師府的晚課為什麼選用《道德經》
    天師府道眾每天習誦道德經的傳統,道末認為有以下幾點:01《道德經》是我們的道祖--老子所著,每天念誦可以團結在道祖的旗幟下,使我們打破門派之間的壁壘,時時牢記我們都是太上之弟子,具有萬法歸宗之意。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天的念誦,接觸譯著版本的增多,我逐漸的喜歡上了這部「萬經之王」。現在可以說,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中我最喜愛的經典就是這五千言了。這也許是日久情深,誦了十多年的緣故吧!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裡還藏著這樣絕美的名字,智慧滿滿,意想不到!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文化底蘊極其的深厚,每個字都是悟性滿滿,隨著我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們都喜歡引經據典,在古籍中翻找適合自家寶寶的好名字,但是找名字容易,找一個寓意好又動聽的名字難。《道德經》中的句子極具悟性,用來起名對於孩子來說有不一般的美好祝願,希望孩子聰慧可人,學識淵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藏在《道德經》中的美名,一定有一個是你中意的!之玄出自《道德經》中:「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的這一段話,理解了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文|時小墨ZYT《道德經》原名《老子》,漢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道經》37章,《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是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孔子是一個時代的大人物,卻年長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