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鐵四局二公司蘇錫常太湖隧道項目部又迎來重大節點,項目管段內564餘萬方土方全部開挖完成。這是繼鑽孔樁工程全部完工後,又一關鍵節點目標完工,標誌著全面進入隧道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本標段全長5.73公裡,隧道開挖土方564餘萬方,回填土方336餘萬方。太湖隧道採用築堰法施工,需經歷插打圍堰、抽水、土方開挖、主體施工、土方回填、回水等施工步驟,土方開挖是進行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前的關鍵一環,施工作業面成型速度與土方開挖的速度成正比,尤為關鍵。
太湖隧道以全隧方式穿越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梅梁湖水域,自2018年6月28日土方開挖以來,項目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克服了三個汛期、複雜地質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以隧道中線為界兩家開挖班組同步出土,智能渣土車、挖掘機、灑水車等施工機械齊上陣,分層分區域協同施工,加快土方開挖施工進度,單日最高出土量達2.1萬方。
項目土方開挖施工要經歷三個汛期,每一次都是嚴峻的考驗。夏季汛期持續強降雨,超強颱風肆虐,太湖水位持續高漲,開挖後的基坑如同巨大的「漏鬥」不斷匯集雨水,對隧道圍堰、隧道基坑、開挖工作面等造成嚴重侵擾。為保護成型基坑安全,坑底採用早強混凝土施工墊層,做到隨挖隨澆、前挖後澆,各項環節環環相扣,做到進度與質量雙把控。
雨水是土方開挖最大的「天敵」,江南梅雨季節持續的強降雨更是讓項目部舉步維艱。考慮到軟土段地基特點,淤泥、淤泥質粉質粘土含水量高以及深基坑開挖風險,項目部在嚴格做好圍護結構、地基加固、管井降水等措施後方進行土方開挖,將「嫩豆腐」點成了「老豆腐」,降服了地質惡劣的「攔路虎」,並通過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及時將數據分析匯總,加強對深基坑安全狀況的監測、研判,為土方順利開挖創造了有利條件。
土方如何外運是項目部面臨的頭號難題。為降低土方外運對周邊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破壞,在設計上採取了土方「自平衡」的策略,一部分用於對已完工的隧道進行回填,另一部分用於臨近路基標段的路基填料,真正做到「取之太湖,用之太湖」,做到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是江蘇省「十五射六縱十橫」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十五射」的組成部分,其中太湖隧道是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全長10.79公裡,是國內在建最長的水下隧道工程。下一步,該項目將全面推進隧道主體工程施工,加快實現春節前本標段隧道主體底板工程貫通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