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冷霜話梅花——中華民國之國花

2021-02-13 史學偵查兵

     梅花,中華民國國花,由「行政院」在

「民國」53年(1964年)7月21日正式核定[1]。

牡丹在明清時期已被稱為「國花」,北洋政府時期未明定國花,但牡丹仍多被認為是中國國花,但也有呼籲將菊花等其他花卉定為國花的。1928年,國民政府內政部禮制服章審訂委員會首先提出以梅花為國花,行政院轉交教育部審議,教育部審議後表示支持。期間,財政部為鑄造新幣請求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選定國花。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採用梅花為各種徽飾,但至於是否定為國花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國民政府在1929年2月8日通令全國指定梅花為各種徽飾紋樣。儘管國花案在1929年3月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最終無果而終,但梅花的國花地位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可。1964年,內政部建議行政院明定梅花為國花,行政院於1964年7月21日答覆稱梅花為國花「事實上早為全國所公認」,「不必公布及發布新聞」,梅花作為中華民國國花被認為屬既定事實而被行政院承認。

梅花作為國花的主要寓意包括:

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

梅花凌冬耐寒(愈冷愈開花),象徵堅貞、剛毅、聖潔,代表中國人的精神。

梅開五瓣,象徵五族共和,具有敦五倫、重五常、敷五教的意義。

梅花「枝橫」、「影斜」、「曳疏」、「傲霜」同時亦代表易經中「元」、「亨」、「利」、「貞」四種高尚德行。[1]

       〈一〉歷史 的由來與寓意

1912年,《少年》刊物上出版時事雜談《民國花》一文,認為北洋政府勳章、貨幣上的嘉禾圖案包含平等和重農的進步思想,稻花可稱為「民國花」,該文是中國最早以現代眼光談論國花,並將其視作民族國家象徵的例證[2],但在民國最初的十年,沿襲明清習慣稱牡丹為國花的更多一些[3]。1914年,侯鴻鑑應約編寫「國花」一課教材,明確國花的意義地位為「與國旗同為全國人民所敬仰尊崇者」,是「一國之標識」、「國民精神之所發現」,同時他認為中國古代雖「無國花之稱」,民國國花應為牡丹[2]。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將「國花」闡釋為「一國特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國性者,如英之玫瑰,法之百合,日本之櫻,皆是。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4]。

受1919年五四運動後興起的反封建思潮影響,贊成牡丹為國花的逐漸減少,梅、蘭、菊等精神寓意鮮明的花卉漸受推崇[3]。牡丹國花說雖有減少,但仍有不少支持者,如1920年,《申報》發表黛柳《我中華民國之國花》一文,認為牡丹為「我華之特產」,「吾華所特藝」,「花之至美者」,「吾國性所寄,吾國民所同好」,「以言國花,則無寧牡丹」[2];魯迅於1925年7月19日創作的雜文《論「他媽的!」》中曾提到牡丹為國花的說法[5]。

1927年至1928年,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和東北易幟的發生,對國旗、國徽、國花等國家標誌的討論逐漸擺上議程。民間又一次興起對國花的討論,《申報·自由談》在1927年10月「雙十」國慶日前發表張菊屏文章《規定國徽國花議》,該文認為牡丹浮豔不足為國花,梅、蘭、荷等「恬退獨善」,不適合在「競爭劇烈,弱肉強食」的世界中代表國家,主張將菊花定為國花。儘管有人因菊花是日本皇室象徵等原因提出異議,但隨著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以菊花為國花的呼聲越來越高[3]。

1928年10月26日,國民政府內政部禮制服章審訂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首先提出以梅花為國花,該委員會是內政部部長薛篤弼提議成立的議事機構,由軍委會、外交部、 大學院(教育部)、工商部、司法部等單位派員參加,主要職能是審定各類制服式樣、軍政徽章圖案乃至公私各類禮儀程式。薛篤弼在10月份已經改任衛生部部長,其時正等待交接。11月1日,薛篤弼正式離任,當日呈文行政院稱「茲經職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擬定梅花為國花,其形式取五朵連枝,用象五族共和、五權並重之意。且梅花凌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堅貞剛潔之概,頗足為國民獨立、自由精神之矜式,定為國花,似較相宜」,並請求行政院「核轉國民政府鑑核施行」。1928年11月6日,行政院第二次會議議及此事,決定發交教育部會核。11月28日,教育部審議認為「定梅花為國花,備極妥善」,對內政部的意見極表支持,僅改以梅花五瓣象徵五權,建議改為三朵連枝「取喻三民主義」[3]。

      儘管官方尚未定論,但社會媒體已開始對定梅花為國花進行宣傳,如《蜀鏡》畫報11月29日以《梅花將為國花》對教育部審議結果進行了報導,而《革命華僑》雜誌11月《國內大事紀要》、《申報》12月1日《中國取梅花為國花》等也有內容大致相同的報導[6];上海《國民日報》則於1928年12月5日發表教育部社會教育處處長陳劍儷的《對於定梅花為國花之我見》一文,文中有對教育部具體審議情況的介紹。《申報》12月8日在訪談欄目發表《國花誕生矣》一文,直稱國民政府已經「以梅花為我中華民國之國花矣」,其後數日連續刊文讚譽,憑該報的傳媒地位對社會認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教育部在審議會議後委託藝術院分別繪製三朵連枝和五朵連枝的折枝全開梅花圖樣,至1929年1月14日才將審議結果上報行政院秘書處[3]。

       1928年12月,財政部籌劃鐫刻新的硬幣模型,計劃在邊沿刻上國花作裝飾,呈文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選定並公布國花。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致函教育部了解情況,匯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為國花。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193次會議,會議討論了宣傳部的報告並形成決議,專函國民政府稱:「經本會第一九三次常會決議:採用梅花為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為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國民政府接到中央執行委員會通知後,在1929年2月8日發布第109號訓令,內容幾乎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專函原文,下發直轄各部門和全國各省市。至此,梅花由國民政府通令指定為各種徽飾紋樣[3]。

     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9年3月召開,國花案在3月21日的第6次和第7次會議上討論,但因分歧較大,且國花案被認為是「不急之務」,與會的212名代表中164票「贊成撤回原案」,討論無果而終,會後大會秘書處函告中央執行委員會稱國花「不必規定」。儘管如此,國民政府2月8日的通令實際上已經承認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梅花的國花地位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可[3]。當時,不僅軍服帽徽和軍階均採用梅花,郵政局大量發行梅花郵票,中央銀行以梅花為造幣圖案,紀念碑等建築物以及各種公共場所也多以梅花為裝飾圖案[6]。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後的1964年,內政部建議行政院明定梅花為國花,行政院於1964年7月21日以臺(五三)內字第五〇七二號指令答覆稱「準照該部所呈,定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惟梅花之為國花,事實上早為全國所公認,且已為政府所採用,自不必公布及發布新聞。」至此,梅花作為中華民國國花被認為屬既定事實而被行政院承認[3],而1964年7月21日也被視為梅花被正式核定為中華民國國花的日期[1]。

      〈二〉應用場合

作為中華民國國家象徵之一,梅花意象的圖案經常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相關標誌的設計主題,例如總統府府徽及中華民國在參加國際體育賽事時迫於政治現實而使用的國旗代用旗幟「梅花旗」等。

此外,梅花圖案也運用於下列標示物當中:

中華民國國軍校級軍官標誌

新臺幣五角硬幣正面

新臺幣十元硬幣背面

新臺幣鈔票水印

梅花意象基本式樣

中華民國總統府府徽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徽

中華民國考試院院徽

 

中華民國法務部部徽

中華民國外交部部徽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徽

 

中華民國海軍軍徽

中華民國空軍軍徽

 

中華民國憲兵軍徽

 

中華民國後備徽

 

中華民國政戰徽

中華民國海關徽

 

中華民國國道標誌

 

中華民國奧會會徽

 

中華體總會徽

臺灣省政府府徽

臺北市第二代市徽

相關焦點

  • 國花之爭:牡丹PK梅花,令人頭痛的抉擇
    我國的國花是什麼?媽媽回答是牡丹。從那以後,國花是牡丹,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記憶裡。一直到去南昌上學,進了校報當了一名學生記者之後,我才從學園藝的學姐那知道了,牡丹並不是我國的國花。當時,我非常納悶。 牡丹不是我國的國花嗎?難道是梅花?也不是。學姐告訴我,我國暫時還沒有國花。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樣,記憶裡的國花是牡丹的。
  • 牡丹or梅花?中國國花之爭背後的複雜糾葛
    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人們的民族國家和國民意識迅速興起,「國旗」「國歌」等作為國家符號徽識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尊敬,而「國花」也就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期待。但是出於某種現代立場,雖然牡丹已有國花之稱,因其傳之帝制時代,未經新生的共和政府或現代國民會議確認,卻很難名正言順,視為當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談及國花問題都明顯的底氣不足,心存遺憾。
  • 程傑:牡丹or梅花?中國國花之爭背後的複雜糾葛
    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人們的民族國家和國民意識迅速興起,「國旗」「國歌」等作為國家符號徽識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尊敬,而「國花」也就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期待。但是出於某種現代立場,雖然牡丹已有國花之稱,因其傳之帝制時代,未經新生的共和政府或現代國民會議確認,卻很難名正言順,視為當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談及國花問題都明顯的底氣不足,心存遺憾。
  • 還是梅花?國花評選之路,走了近四十年還沒有結果
    頤和園國花臺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並沒有考慮到要改變國花。因此,一直到1915年出版的《辭海》中,還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的內容。到了1929年前後,國民政府內政部與教育部聯合通令,「以梅花為國花」。國民黨潰敗臺灣以後,臺灣當局沿用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至今。新中國建立後,一直沒有選定國花。這當然歸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
  • 牡丹、梅花,誰為「國花」?
    國花的確立和宣揚,不僅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而且能增強民族的進取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於形成民族凝聚力。我國疆域遼闊,地跨寒、溫、熱三大氣候帶,植物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然而,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尚未確定國花。中國花卉協會曾公開表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迄今尚未確定國花的大國,與「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和國際地位不相稱。
  • 毛主席獨留牡丹卻反其道而用之--也說國花評選
    1903年,清朝將牡丹花定為國花,取意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富貴吉祥,然而,清朝終究沒有「富貴吉祥」下去,七年後便亡了。1929年,民國政府將梅花定為國花。國民黨跑到臺灣後,又於1964年追加決議,正式定梅花為「國花」。理由是梅花三蕾五瓣,剛好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梅花凌冬耐寒,象徵堅貞、剛毅、聖潔,代表中華民國國人的精神。
  • 你心目中的國花是哪種?國花評選引爭議 院士王文採:贊成牡丹梅花並為國花
    這份意見書全文如下:「我國花卉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堪任國花之選者眾多,人們愛之多,擇之難,割愛更難。認識長期難於統一,分歧主要集中在牡丹、梅花兩花上。陳俊愉先生主治梅花,30多年前曾提出『雙國花』的主張,即牡丹、梅花並為國花,我贊成這一寬廣包容、大公無私的主張。兩花都為我國原產,種植歷史悠久,形象各有特色,都有被作為國花的歷史。牡丹象徵物質文明,象徵國家富強;梅花象徵精神文明,象徵民族品格。兩花並尊,象徵意見就比較全面充分,也會更能反映我國花卉植物資源的豐富多彩。我認為兩花並舉是最理想的方案,贊成牡丹、梅花並為國花。
  • 湖南青年作家建議把杜鵑花作為「國花」
    凌霜傲雪的梅花曾是中華民國時期的國花張一一表示,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確定國花的世界大國,由於並沒有明確確立國花,2001年APEC會議上的新聞報導一度出現了「以中國國花牡丹為背景」的笑話,而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國花的空缺更成為文明古國的世紀遺憾,而梅、蘭、荷、菊、牡丹等「中國十大名花」的國花之爭多年相持不下被認為是制約我國國花評選始終難以塵埃落定的主要原因。
  • 我國的國花到底是不是牡丹?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國花,比如英國的國花是玫瑰,俄羅斯是向日葵,義大利是雛菊,韓國是木槿花,墨西哥是仙人掌。但也有些國家沒有法定的國花,比如日本,很多人稱日本為櫻花王國,但櫻花卻不是日本的國花。其實日本國是沒有法定國花的,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日本皇室喜愛的菊花看作日本國花。
  • 中國國花是梅花還是牡丹?十大名花誰是花魁?
    中國目前仍延用梅花為國花,所以中國僅只有:「梅花、桂花、荷花(不含睡蓮)有國際登錄權。故此中國臺灣省的華航客機標微、和體育運動隊旗都以梅花為標誌。國花名稱必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政府發布主席令,才能獲得國際上認可。至今,中國尚未確定發布過新國花的法規。
  • 國花的評判標準:牡丹花與梅花,你更支持哪一種
    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均有自己的國花,每個國家的國花都含有獨特、深切的寓意。國花並非是獨有和單一的,有一國數花及一花數國的狀況。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確立國花的大國,中國花協最近推薦牡丹為國花,引發網友關注。同時也在邀請網友投票,是否同意推薦牡丹為國花。
  • 中國選擇「國花」時,梅花人氣並不差,為什麼最終落選了?
    "國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門面,所以在選擇國花上面,人們也會非常的謹慎。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國花,而中國的國花則是代表著雍容華貴的"牡丹",而在牡丹還未當選我國的國花之前,其實梅花也在人們的考慮之列。中國選擇"國花"時,梅花人氣並不差,為什麼最終落選了呢?
  • 各國國花一覽:如果要在牡丹和梅花中選,你選哪個做國花?
    寫過市花,也寫過市樹,當然也不能錯過完整的國花信息。說明:1,本人對花卉不甚了解,若圖表中有用錯之處,歡迎指正。2,花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搜索,若源圖片侵犯了你的版權,請聯繫本人刪除。今日的數據,分享一組各國的國花。各國國花的信息整合於網絡,有些國家實在找不到國花,只好用「無」來代替。
  •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花,下面十個國家的國花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象徵自己國家的花卉,我們稱之為國花。我們可以通過國花了解其國家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國花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徵。那麼,世界各國的國花都是什麼?你知道嗎?下面初綻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各國的國花。中國——?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亦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
  • 網友為何會一直以為牡丹是國花?晚清被官方承認,民國則創議梅花
    但以名義觀之,自唐宋以來就飽受國人喜愛的牡丹終得以「國花」之銜綻放於中華帝制的最後十年,自民間而至廟堂,留下一抹權勢的餘豔。牡丹與梅花:百年國花之爭民國之後,現代國家民族的概念興起,人們逐漸建立起對國旗、國徽、國歌等政治文明禮儀的認知。然而,被清廷封為國花的牡丹,卻沒能在新時代中延續這一尊貴地位。
  • 程傑 || 中國國花:歷史選擇與現實借鑑(上)
    癸卯歲(引者按:萬曆三十一年),一中貴修此堂,甫落成,時漢陽王章甫寓焉,予偶至寺晤之。其人邀章甫飲,並邀予。予酒間偶點《白兔記》,中貴十餘人皆痛哭欲絕,予大笑而走,今忽忽十四年矣。」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萬曆末年,寺院漸衰,清乾隆後期、嘉慶初年,寺院園林復興,「於寺左葺國花堂三楹,繞以曲闌,前有牡丹、芍藥千本」,「遊人甚眾」[ 法式善(1752-1813)《梧門詩話》卷四,清稿本。]。
  • 梅花為何能位列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你希望它為中國國花嗎?
    並有所謂「春蘭花、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中國有「梅雨」一詞,因為在梅子成熟之際,江南正值雨季。在華人圈為傳統名花,中華民國定之為國花,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梅花與牡丹齊被視為最具競爭力的國花候選花種。另外在民間常用作女子名。「摽梅」是指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中國「國花」是什麼?90%的人都答錯了
    50%回答:梅花40%回答:牡丹9%回答:菊花、蘭花、荷花等 的確,中國花文化情結的歷史源遠流長,陶淵明之「採菊東籬」、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周敦頤之「出汙泥而不染」、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蘇東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中國繪畫的一大半兒就是畫花卉。
  • 在他的故事裡,國花當數梅花
    晉太元中,武陵人有桃花源之奇遇,而唐建先生在尋梅路上,也到過一處「世外梅源」。 唐建先生欣喜若狂,畫梅之餘,還拍了不少照片。其中一張照片裡,古老蒼勁的梅樹,繁花似雪滿枝頭,樹下老人背著手信步而來,身形落在梅花的影裡,幾乎渾然一體。 「我相信我和梅花是有緣分的。」唐建先生收回思緒,望著在場眾人,認真說道。 二、古梅售價7000元?
  • 我一直以為牡丹就是中國國花……
    通過一個國家的國花也能看出該國的文化底蘊及歷史。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尚未確立國花的為數不多的大國。可是為什麼中國國花長期以來缺位呢? 清朝時期,慈禧太后曾以懿旨形式將牡丹定為國花。孫中山先生倡議將梅花定為國花。因為梅花代表著堅韌和傲骨,很多的文人雅士都喜歡畫梅花和以梅花為題材吟詩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