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66歲的丁阿姨「感冒」後一直不好,還接連出現頭暈、聲音嘶啞、手腳麻木無力等症狀。輾轉多家醫院,丁阿姨才在廣州醫院找到了病因:罕見的多發性硬化症。
10月中旬的一天早上,丁阿姨醒來後覺得喉嚨痛,還有點咳嗽,她以為自己是「感冒」了,便到附近醫院就診。吃過幾天的感冒藥後,病情卻沒有好轉。
「平時感冒一般兩三天就好了,這次有點奇怪,不僅沒好,還加重了。」接下來幾天,丁阿姨相繼出現了頭暈、聲音嘶啞、右側上唇麻木等症狀。於是她又到上級醫院檢查。醫生檢查發現丁阿姨顱內雙側基底節、左側額葉、中腦及左側延髓有多發異常信號,懷疑是感染性病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對症治療,症狀仍沒有改善。
半個月前,丁阿姨還出現了右側肢體麻木無力的症狀,經常站不穩,家屬陪同丁阿姨來到了廣東三九腦科醫院。
入院後,我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鍾水生為患者完善了相關檢查。我院複查頭顱MR顯示患者顱內有多發性病變,且病變部分呈環形、半環形強化。
醫生對患者影像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由於患者年紀比較大,顱內多發病變首先考慮是常見於老年人的轉移瘤。從症狀和影像結果上看,也存在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此外,患者是在「感冒」後才起病的,也符合脫髓鞘病變的早期症狀。為明確病情,醫生又邀請了影像科、神經外科、腫瘤科等專家進行聯合會診,經過討論分析,排除了轉移瘤及寄生蟲感染等可能,考慮是脫髓鞘病變、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
經過激素衝擊治療後,丁阿姨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頭暈、聲音嘶啞、手腳無力等症狀均有改善。複查MR提示丁阿姨顱內的病灶明顯縮小了,且環形、半環形強化病變也都消失了,證實了診斷。目前丁阿姨已經康復出院了。
專家介紹,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好發於20-40歲的青年女性。
「之所以叫多發性硬化症,就是因為這種病具有空間和時間的多發性。」醫生解釋,空間多發指病變部位多發,視神經、大腦、腦幹、小腦、脊髓等可能同時或相繼受累;而時間多發則指疾病多有復發。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常見的症狀有視力下降、頭暈、單側肢體麻木無力、走路不穩、三叉神經痛等症狀。由於疾病累及部位廣泛,反覆發作後可能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但不同患者症狀差別很大,加上有些症狀並不典型,所以經常被誤診。
醫生提醒大家,如果發現自己在短期內出現視力下降、手腳麻木、走路不穩等情況,除了到眼科、骨科等相關科室進行排查,還應到神經內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