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心臟病早期不典型,極易漏診、誤診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鄭智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及早發現症狀並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本例要點

風溼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是一類發病隱蔽和進展緩慢的心臟瓣膜病。疾病早期症狀不典型,容易忽略而使病情進展,部分患者出現併發症(如房顫、左房血栓、腦梗、心衰等),才被明確診斷。常見累及單個瓣膜(二尖瓣),也可以累及多個瓣膜(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心臟彩超和心電圖是診斷和評估風心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及早發現症狀並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平時自覺身體狀況良好,還能幹農活。但是最近半年總覺得心裡莫名的不舒服,走路快了也容易出現喘氣。我自己沒覺得是病,以為只是累了沒休息好。而且平時孩子不在家,看病也不方便。等到最近心慌、喘氣症狀越來越嚴重了,只好到醫院。

結果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是風溼性心臟病,比較嚴重還引起心衰了。而且這種情況估計病的時間比較長,有好幾年。自己回想起來,確實是很長時間有不舒服症狀了,沒想到竟然是風溼性心臟病。在醫院期間,醫生給我們做了風心病的科普宣教。

什麼是風溼性心臟病

風溼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是指由於風溼熱活動,導致心臟瓣膜病變而造成的心臟疾病,主要表現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中有一個或幾個瓣膜狹窄和(或)關閉不全。如果把心臟比喻為房子,那心臟瓣膜就猶如房子裡的門,控制血流方向。門(瓣膜)出現問題,必然導致房子(心臟)也出現問題(圖1)。

圖1 左圖為心臟及瓣膜示意圖,右圖將心臟瓣膜比喻成「房子裡面的房門」

風溼性心臟病的臨床症狀

風溼性心臟病發病過程比較隱蔽和緩慢,通常經歷數年甚至上10年的緩慢發展,同時心臟本身具有一定代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臨床症狀沒有引起患者注意。一旦出現症狀,可能已經到了疾病的中晚期了。因此,如何在早期識別臨床症狀很關鍵。

一、心慌

心臟瓣膜結構發生改變早期,心臟的第一反應是心率上的變化,醫學上稱為:心動過速,有的還出現心律失常。這就是心慌症狀。通常心慌在活動當時發生,休息後能自動緩解。因此給患者造成假象,沒引起重視。隨著病程發展,心慌症狀發作頻率可能越來越高,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甚至造成嚴重心律失常,如下文將介紹的晚期併發症房顫。

二、水腫

當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心臟功能上的損傷,可以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夜間明顯,休息後可緩解。水腫早期局限於腳踝以下,隨著病情加重可以向上發展至小腿,甚至嚴重者超過膝關節至大腿。

三、氣促

有部分患者以為心臟疾病只會表現為心臟方面的症狀,而忽略了呼吸道症狀,如氣促、咳嗽、甚至咯血等。實際臨床工作中,有部分風心病患者是以呼吸道症狀就診,如二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導致左心房血液淤積,引起肺淤血而出現呼吸道症狀。

四、夜間不能平臥

當心功能進一步損害時,部分患者出現夜間睡覺不能平臥的症狀,這與平臥時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功能難以承受有關,於是患者會出現將枕頭墊高,甚至半臥位睡覺的特殊體位。

五、消化道症狀

部分患者由於右心功能不良導致胃腸道血液回流不暢,胃腸道淤血而出現消化道症狀,包括胃腸道消化不良、脹氣及上腹部不適感等。

本例患者實際上在疾病早期均不同程度出現過上述症狀,只是當時沒有在意和檢查,而錯過了早期發現的機會。

風溼性心臟病的常見類型

風心病單個瓣膜病變最常見累及的瓣膜是二尖瓣,引起風溼性二尖瓣狹窄。正常瓣膜結構就像一張紙厚薄(如圖1),而風心病導致的瓣膜病變引起瓣膜增厚,鈣化(圖2)。

圖2 手術切除的二尖瓣(患者為風心病二尖瓣狹窄)

除了單個瓣膜病變外,風心病還可以導致聯合瓣膜病變,如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圖3)。三尖瓣出現風溼性病變的概率比起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小得多。

圖3 手術切除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

隨著風心病的進程發展,心臟大小會發生改變。如原本單純的二尖瓣狹窄,隨著疾病發展,心臟發生一系列改變,先出現左房增大,隨後肺動脈壓力增加,導致右心增大,同時引起三尖瓣繼發性關閉不全,更嚴重者出現全心擴大,進而發展到心臟病終末期心力衰竭(圖4)。

圖4 風溼性二尖瓣狹窄合併關閉不全,疾病發展至終末期全心擴大,心胸比例超過90%。

本例患者為二尖瓣狹窄及關閉不全,同時合併了右心擴大及三尖瓣關閉不全(圖5)。

圖5 心臟彩超顯示二尖瓣狹窄合併關閉不全,同時左房及右心擴大,三尖瓣關閉不全。

風溼性心臟病的併發症

一、心律失常(房顫)

風心病,特別是二尖瓣狹窄患者,如果病程長,可引起房顫,有的是陣發性的,有的是持久性的。大部分出現房顫患者,心室率比較快,引起血流動力學方面的不穩定。

本例患者心電圖顯示房顫心律(圖6)

圖6 心電圖顯示房顫心律

二、左房血栓

風溼性二尖瓣狹窄患者出現房顫後很容易產生左房血栓(圖7,8),如果及時發現,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可以預防血栓形成,但大部分患者發現時血栓形成時間長,無法通過抗凝治療消除,甚至有部分患者發生血栓脫落而出現腦梗的併發症。

圖7 心臟彩超(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顯示二尖瓣葉增厚狹窄(紅箭頭所示),左房內雲霧影為血栓(白箭頭所示)

圖8 心臟增強CT顯示左房內血栓形成(紅箭頭所示)

三、腦梗

臨床上有部分二尖瓣狹窄合併房顫及左房血栓患者出現腦梗併發症(圖9)

圖9 腦梗後遺留下的軟化灶(紅箭頭所示)

四、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所有類型心臟病發展到終末期的轉歸。當風心病瓣膜病變時間較長時,會引起心腔擴大。如二尖瓣狹窄可以導致左房增大,進一步進展最終導致全心擴大,進而出現心力衰竭(圖4)。

風心病的檢查

風心病最重要的檢查就是心臟彩超,主要評估心腔大小、瓣膜情況及開合狀況、血流通過瓣膜狀況,左房內是否存在血栓、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

心電圖也是評估風心病的重要檢查,主要看是否合併心律失常。本例患者合併房顫。

風心病的處理

風心病的治療應及早,等到併發症(特別是那些嚴重併發症)出現,治療效果就受到影響。首先針對原發病治療包括:瓣膜置換、瓣膜成型、球囊擴張(極少部分患者適用)。其次,併發症的治療:(1)房顫的處理,在外科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手術消除房顫;(2)左房血栓處理,清除血栓,結紮左心耳,術後加強抗凝預防血栓再次形成。

本例患者接受了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型手術及射頻消融。術後房顫心律轉成竇性心律(圖10)。

圖10 術後恢復竇性心律

風心病患者術後管理

風心病患者手術後院外治療視心功能情況決定是否繼續服用強心利尿控制心率等治療。對於瓣膜置換的患者,如果是植入機械瓣膜應該終身服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定期抽血檢查凝血功能調整華法林用藥。如果植入瓣膜為生物瓣膜,華法林抗凝治療維持3個月到半年,隨後轉為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

術後進行心臟彩超、心電圖、胸片及凝血功能等定期監測隨訪。

總 結

(1)風心病早期臨床症狀不典型,容易漏診、誤診;

(2)及早做心臟彩超檢查,明確風心病的診斷;

(3)避免風心病晚期併發症的發生,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專家簡介

鄭智

鄭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心臟病學院(ACC)國際附屬會員;國際血管聯盟(IUA)中國分部胸主動脈專業委員會委員;亞洲心血管及胸腔外科學會(ASCVTS)成員;世界華人醫師協會(WACD)會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委員;提出A型主動脈夾層微創腔內治療及「以醫學人文關懷為導向」的主動脈夾層個體化治療理念,倡導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中的「醫學創新、人文創新、科普創新」,在國際期刊(SCI)及國內雜誌發表醫學論文三十餘篇。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鄭智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原標題:《這種心臟病早期不典型,極易漏診、誤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種動脈夾層極易漏診、誤診!6大診治要點必須牢記!
    患者多有身體及情緒上的刺激因素,通常與易感性動脈病變有關,在大約70%的病例中發現患者會存在肌纖維發育不良(FMD)。SCAD作為一個有挑戰性的疾病,經常被誤診。由於管腔實際壓縮的百分比不同,從輕度到完全閉塞不等,因此單純血管造影經常導致誤診及漏診。SCAD可發生於任何冠脈,以左前降支發病率最高(35%-46%)。研究顯示,在所有冠脈節段中,中遠段是常見發病部位。多血管SCAD發病率約為9%-23%。
  • 「不抖」的帕金森病更容易被誤診,帕金森患者怎麼避免被誤診?
    當帕金森患者出現震顫、手抖等症狀之後,已經是進入了帕金森病典型症狀的臨床期,而對於大部分帕金森患者來說,還有一個尤為重要的一個階段是「前驅期」,也就是在帕金森病典型運動症狀出現以前,有些特異性表現已經開始早期預警了。
  •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醫生提醒,帕金森病初期症狀不典型,易被誤診
    看了許多醫生,但得到的診斷結果卻各不相同,多次診療後,依伯仍舊沒有好轉。近日,依伯來到福建省級機關醫院,被確診為帕金森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他的病情明顯好轉。網絡配圖依伯神疲愚鈍 竟是帕金森纏身黃依伯平時身體健康、手腳麻利,家中九十多歲的老母親都是他一人照顧。
  • 如何早期識別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隱匿,常被漏診及誤診,約有40%的雙相障礙患者曾被誤診為單相抑鬱症,平均誤診時間長達7.5年,還有約1/3的雙相障礙患者因未使用心境穩定劑而影響療效。因此,早期識別和恰當的治療對雙相障礙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提高治療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 聚焦醫療人工智慧:輔助醫療,減少誤診漏診
    導診導醫,滿足服務需求;輔助醫療,減少誤診漏診人工智慧+ 看病快準佳(聚焦高質量發展?關注人工智慧⑧)醫療人工智慧正在從概念走進現實「內科怎麼走?」「請問您想找哪個內科?
  • 為什麼枕骨大孔腦膜瘤早期易被誤診?手術難在哪?為何併發症多?
    枕骨大孔腦膜瘤為何易誤診、落診?枕骨大孔區腦膜瘤患者初始症狀不明顯,患者多出現頸枕部的疼痛,頸部活動或者咳嗽等用力動作時均可誘發或加重症狀,臨床上常與頸椎病等相混淆。而且其症狀表現多樣,且大多數患者當腫瘤體積發展較大時才出現較重的臨床表現,故早期常被誤診或漏診。
  • 股骨頭壞死早期唯一的症狀是疼痛
    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早期的症狀非常不明顯,但是如果早期發現及時治癒的話就能夠得到非常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股骨頭壞死早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很容易導致誤診或者是忽略。
  • 這種罕見病極易誤診,身體出現這些症狀需要注意啦!
    半個月前,丁阿姨還出現了右側肢體麻木無力的症狀,經常站不穩,家屬陪同丁阿姨來到了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入院後,我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鍾水生為患者完善了相關檢查。我院複查頭顱MR顯示患者顱內有多發性病變,且病變部分呈環形、半環形強化。醫生對患者影像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由於患者年紀比較大,顱內多發病變首先考慮是常見於老年人的轉移瘤。
  • 女孩吃辣條腹痛半年,這種「藏」在肚裡的疾病最易被誤診
    {"title":"女孩吃辣條腹痛半年,這種「藏」在肚裡的疾病最易被誤診", "url":"https://www.cqcb.com/manxinwen/manxinwen/2020-12-18/3443365.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
  • 運動時膝蓋突然疼痛,不只是扭傷!千萬別漏診
    經醫生診斷,這些都是髕骨脫位造成的,由於初期的漏診,導致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是很容易漏診的,最常見的發生年齡在青少年,女孩明顯多見。並且髕骨脫位很容易復發,首次脫位時的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什麼是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顧名思義,就是髕骨從髕股關節的正常位置脫出去,通常情況下都是向外側脫位。
  • 誤診的思維「陷阱」
    醫生對患者說不必擔心,有可能是過度勞累、肌肉拉傷,不太可能是心臟的問題。第二天一早,該患者以急性心梗再次被送至醫院。不穩定性心絞痛是心臟病發作的預告,但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半數心電圖檢查結果是正常的。醫師查體未發現明顯異常,從患者的職業和身體外表認為患者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很低,因而出現了漏診。
  • 易被誤診為骨折在影像上如何鑑別診斷?
    影像學特徵 具有典型的好發部位:如肱二頭肌肌腱附著處撕脫引起的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透亮線邊緣略顯寬而不銳利、不移位。側位見透亮線位於髕骨後緣不是前緣(一般骨折多在前緣)。 經驗 1. 臨床仔細查體,觸摸髕骨是否有裂隙,有無異常活動及骨擦音。 2. 清晰的高質量的X線片是關鍵。
  • 甲亢早期有哪些異常?出現這5個表現,最好上醫院檢查
    患有甲亢需要長期的接受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正確,還會引起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性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甲狀腺危象等嚴重併發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還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雖然甲亢常見且具有較大的健康「破壞力」,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對於甲亢有較深的了解。
  • 一些心臟病的早期症狀表現
    這幾天網絡頭條新聞都在報導,一代球王馬拉度納突發心臟病去世,讓很多愛好足球的人非常傷心,最主要的是他才60歲,讓人很惋惜的同時我們也要多關注自己的心臟問題。像突發心臟病這種情況,就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是日積月累出來的疾病。那今天說一些心臟病早期有哪些症狀表現,給朋友們提個醒!
  • 小兒出現心臟病症狀≠心臟病,還有是許多其他疾病
    所謂心悸,就是指病人自覺心跳、心慌或心前區搏動感,心加快或心律不規則:至於氣短胸悶,也是自覺氣不夠用、憋悶遇到此種情況,容易誤診為心臟病,因而造成誤診誤治。實際上,在兒童及少年能引起心臟病症狀的除心臟病外,還有許多其他疾病:1.甲狀腺功能亢進本病在小兒少發,所以容易誤診,加之小兒甲狀腺腫大和突眼症狀不如成人明顯,更易漏、誤診。本病5歲就有發病,在兒童中以10~15歲最多,女孩多發。
  • 白血病的早期症狀
    那麼,白血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呢?原血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經性負感組織增生,還有許多因素如食物的礦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藥物變異、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1、貧血:貧血常常為白血病的首發症狀,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自覺虛弱乏力、多汗。
  • 這種病太容易誤診
    據統計,這種7%國人中招的疾病,經常披著慢性咽炎咳嗽、哮喘、心絞痛、背痛等病症的外衣,極具迷惑性,一不小心就容易誤診、漏診!「哮喘」多年治不好 竟是胃食管反流惹得禍李大伯今年70多歲,平時菸酒不離手的他幾年前開始頻繁胸悶、咳嗽,甚至出現哮喘症狀,話沒說幾句就上氣不接下氣,有時飯後還會出現胃反酸,食物反流和燒心,家人都以為他患上了哮喘,帶著他到醫院的呼吸內科看了很多次,醫生針對李大伯的哮喘症狀開了不少藥,但吃過之後仍不見好轉
  • 女性小中風 容易被誤診
    腦卒中俗稱中風,可能造成偏癱、麻木、言語不清等功能障礙,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小中風也叫小卒中,指的是症狀相對較輕的腦卒中。雖然症狀較輕,但小中風很容易被誤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於男性,女性患小中風更難被診斷出來。
  • 麻風病未絕跡,易誤診!深圳女子誤診19次險致殘
    很快,紅斑處開始伴隨疼痛,她覺得不對勁,前往醫院骨科就診。醫生將其診斷為脈管炎,這是一種因血管閉塞導致相應肢體缺血壞死的疾病。經過強的松藥物治療後,紅斑有所緩解。好景不長。2個月後,陳小姐的腿又出現十多處相似的皮膚損傷,還伴隨肌肉疼痛。這一回,她又到醫院皮膚科就診。醫生看過皮損處,認為這很符合結節性紅斑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