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7三壅

2021-01-08 潯陽野老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三壅:內立(位)朕(勝)胃(謂)之塞,外立(位)朕(勝)胃(謂)之(亻費)(費力bèi),外內皆朕(勝)則君孤直(置)。以此有國,守不固,單(戰)不克,此胃(謂)一雍(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胃(謂)之[亂]。外內遂諍(爭),則危都國,此胃(謂)二雍(壅)。一人主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胃(謂)重雍(壅)。外內為一,國乃更,此胃(謂)三壅。三兇:一曰好兇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胃(謂)三兇。

【譯文】

所謂「三壅」,受制於皇后勢力,就會造成政令壅塞不通;受制於權臣就會受到脅迫;既受制於皇后勢力,又受制於權臣朋黨,君王也就真正成為孤家寡人了。這種情況下治理國家,防守不能堅固,戰鬥不能取勝,這是「一壅」。篡權幹政者如果假藉中央的名義號令於地方,就會給下面造成困惑;如果以地方勢力來脅迫中央,就會造成混亂,極容易造成中央與外部力量的爭鬥,國都便危在旦夕。這是「二壅」。如果僅僅是一人僭越幹政,這就是遮蔽君王的威儀。如果此人勾結地方勢力內外呼應,這就是最危急的「重壅」。一旦內外合謀行動,也就江山易主了。這是「三壅」。所謂「三兇」,其一,對外兵戎爭鬥,對內酷吏殺伐。其二,對外倒行逆施,對內喪盡天良。其三,玩好嗜欲魅惑於心,無所顧忌,隨心所欲這是「三兇」。

【詳解】

上一次我們聊了造成「危根」的「六危」和「三不辜」。接下來講解「三壅」和「三兇」,這些也是關於可能造成「危根」的因素。

《黃帝四經》作為一個論述治國之道的書籍,雖然託名於黃帝,但也絲毫不影響其價值之高。這一點和《黃帝內經》是一樣的。人們都知道《黃帝內經》,但鮮有知道《黃帝四經》的,甚至很多對道家感興趣的道友都對此書一無所知。

原因主要是歷史上《黃帝四經》曾經失傳兩千餘年,其影響力也就自然很小。再加上1973年才出土,八十年代才公布其內容,真正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還是之後的事。當然也還有一個翻譯不是很到位的緣故,不說普通人,就連絕大多數愛好者的古文閱讀能力也是相對有限的,自然社會的影響力就沒有那麼大。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國力的上升,文化方面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空間,研究的學者會增加,讀者也會更加廣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估計也有不少,估計會成為各個國家領導人的手頭書。所以,雖然潯陽野老(百家號)今天只能自媒體發表,未來還是有機會成書的。

回到正題,「內位勝之塞,外位勝之[被],外內皆則君孤置」。先來解幾個字,熟悉我過去解《老》的朋友知道,先秦有很多通假字,「立」就是「位」,「朕」就是「勝」,「胃」就是「謂」,「直」就是「置」。然後還有一個死字,在今天的電腦字庫中沒有,左邊是單立人,右邊是個「費」,這個字通另一個字,但那個字在今天的電腦字庫裡也沒有,左邊是「費」右邊是「力」,這個字讀被,挾持的意思。

「內位勝之塞」,那麼「內位」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不難,只不過現在不這樣稱呼了,就需要解釋,其實就是皇后的意思。「勝」不是指勝利,而是佔優勢的意思,也就是佔主導地位。比如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是個典型的「內位勝」。「塞」就堵塞、壅塞、不暢通的意思。這當中蘊含的道理就不解釋了,相信小夥伴們都能理解。

《黃帝四經》和《老子》、《莊子》一樣,都是哲學,雖然西方Philosophy的意思是愛智慧,但是其實西方的哲學裡根本沒有智慧,有的只是概念和邏輯關係。什麼叫智慧?「般若」是智慧,可以讓人內心喜悅,了悟生死和釋然得失的通透。兩個西方哲學家能爭論爭論能打起來,但這種事在中國的出家人之間是不太可能發生的,這樣的事只有機會發生在中國武俠劇中的和尚和道士之間。

現在的西方言必及古希臘,不提古希臘都顯得沒文化。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經過羅馬和基督教的統治,中世紀的歐洲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古希臘文明這回事。直到11世紀後,才在中東那裡知道有個古希臘,原來老厲害了。後來也就到了14世紀,才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文藝復興」,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西方哲學發展到今天,奧地利裔英國籍哲學家維根斯坦(可能是歐洲的最後一個哲學大師),才終於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可以說得清和說不清的兩個部分。維根斯坦對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梳理了邏輯與語言的關係。他認為:哲學是基於語言的思辨,而語言有自己的邊界。於是他清晰地指出了語言邊界的存在,並斷言人生意義(智慧)在語言的邊界之外。

說到這裡,小夥伴們一定會想起盡人皆知的「道可道,非常道」吧。其實,這句話是被篡改了的,同樣出土於馬王堆漢墓的珍貴典籍,帛書《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想知道更多《老子》原文及解讀,可以在我之前的潯陽野老百家號中查找。

我為什麼會扯上這麼一通呢?其實是想告訴大家,雖然今天聽讀或閱讀的你,不太有可能去有治理一個國家的實踐機會,但不可以放棄感悟智慧的努力。今天解讀《黃帝四經》的內容看上去是治國,但是背後的智慧難道就不能用於一個公司的管理上嗎?難道就不能開釋如何做人的真諦嗎?你品,你細細品。

回到解讀,「外位勝之[被]」,這個「外位」是相對於「內位」而言的,因為沒有「外位」這個詞,「外位」指的就是朝中的大臣,也就是受制於外的意思。受制於外必然就等於是被別人綁架了,就好像劫匪槍口前的人質一樣被裹挾了。

「外內皆勝則君孤置」,「內勝」已經很慘了,「外勝」更慘,「內外皆勝」那皇帝就是一個案板上的臘肉。什麼時候切,什麼時候煮,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全憑人家高興。「孤」就是孤助無援,「置」就是擺設。這麼慘的皇帝有嗎,有,漢末的漢靈帝劉宏,就有這麼慘。劉宏既受制於董太后,又受制於宦官十常侍,同時還受制於自己的何皇后和大將軍何進。所以就只能幹點賣官鬻爵,淫亂後宮的事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黃帝四經》是西漢初期入土的,馬王堆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后二年,就是公元前186年,漢靈帝出生於公元後156年。漢高祖劉邦要是知道三百年後自己的江山會陷入這麼慘的境地,一定會好好保存這本書的。你覺得《黃帝四經》值得讀嗎,請在下面回復我。

「以此有國,守不固,戰不克,此謂一壅」。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治理,守,守不;戰,不能取勝。這就是「一壅」的道理。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5聲華實寡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6六危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老子所言不「虛」——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3贏極必靜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4國受兵而不知固守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xié恆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胃(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廈)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六危:一曰適(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所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fú)。<六>危不朕(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0約而倍之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2興兵失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六分》48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
    讀《黃帝四經》,你就知道有哪個國家是可以無敵於天下的《經法》篇《六分》章,六個分際【原文】凡觀國,有大(六)順。主不失其立(位)則國[有本。【詳解】詳解《黃帝四經》也有一段時間了,平時沒事的時候,基本上按照每天一篇的進度在撰寫。偶爾遇到比較忙的時候,也會斷更幾天。我做這件事並不是因為我的水平高,而是出於看見沒有人做這件事。我們欣幸生活在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國,這要感謝偉大的總設計師。但是我不同意他說過的一句話,他說:「窮了幾千年了,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四度》67名功相抱
    《經法》篇《四度》章,四項衡量【原文】因天時,伐天毀,胃(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失>道,離人理,處狂惑之立(位),處<而>不悟,身必有瘳(戮)。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翟((忄翟)jù),是胃(謂)柔弱。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四度》65日月星辰之期
    《經法》篇《四度》章,四項衡量【原文】規之內曰員(圓);拒(矩)之內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鬥dǒu 石dàn之量曰小(少)多有數;<繩墨之正曰曲直有度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39號令者,連為什伍
    讀《黃帝四經》,理解為什麼能民死節的欲《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俗者,順民心殹(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廢)禁拕(弛)關市之正(徵)殹(也)。號令者,連為什伍,巽(選)練賢不宵(肖)有別殹(也)。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4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
    可見道家和法家雖然都是講「法」,但做人的差別,不是一般的大。黃老道家「去私而立公」的理論來源一以貫之的是來自對「道」的理解。在另一本託名之作《黃帝陰符經》中有:「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簡單的翻譯一下:「天性造人,但,人心唯危。所以,要以天之道來定人心」。在《黃帝四經》的《經法》篇《國次》章中說「天地無私,四時不息」。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黃帝四經》對儒墨思想也有所吸收《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詳解】《黃帝四經》已開篇就講了「道生法」,可見對「法」的重視程度。這一篇專門講君王施政,又針對性地強調了「法」的重要性。「法度者,正之至也。」這裡的「法度」並沒有明確是天道法度,還是人間的法度,或許二者都包括在內了,我們按照這個邏輯解讀一下試試看。
  • 【合一醫學】第139期:《黃帝四經》與《九眞要》互校補遺
    《黃帝四經》 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黃帝四經》出土,經過今人唐蘭先生考證後,確認為《黃帝四經》。這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黃帝四經》與《歸藏》、《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 《黃帝四經》白話文摘要
    《黃帝四經》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經典之一,包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此文摘於經法篇中的部分,傳遞傳統中華文化,弘揚文化自信。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違逆四時節候就會有怨恨。
  • 針灸禁忌 —— 來自《黃帝蝦蟆經》的建議
    《黃帝針灸蝦蟆忌》即《黃帝蝦蟆圖》,亦稱《黃帝蝦蟆經》,是中國古老的針灸文獻,為第一部論述人神禁忌、時間禁忌的專著,在古中醫針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為了便於各位簡便和深入了解,現將《黃帝蝦蟆經》的主要思想歸納如下: 1.年神舍九部避灸刺法
  • 八宅派,也叫八卦遊年法。以漢代最為盛行,代表作是《黃帝宅 經》
    宅的類別 八宅派,也叫八卦遊年法。以漢代最為盛行,代表作是《黃帝宅 經》。以東西四宅法為主。東西四宅法,分男女(以戶主論),將人 的年命和陽宅分為東、西兩組,叫東四宅,西四宅。
  • 讀經:《黃帝內經》素問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帝曰:餘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餘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譯文】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上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以應一年之日數,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
  • 解讀《黃帝地母經》
    《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注》「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清·梁啓超《譚嗣同傳》「經世之條理」。(三)、《地母經》來歷《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正因為地母具有著生育,豐產與呵護的強大能量,她們使得天下富饒肥沃,人丁興旺,欣欣向榮,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 黃帝龍首經(序)
    經名:黃帝龍首經。撰人不詳。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街類。
  • 經疏部——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
    但所造法非。於色不可耳。二約住果而不在因。如說八地入無功用道現十種身。是亦不妨教道之說。從於初地下。帖釋。言不動轉而能動轉者。即華嚴十地菩薩隨力隨分住十度中。其於事行無礙自在故也。六字恐誤。應作十。若觀下。圓詮諸法本唯理性故無生滅。以圓見事理一念具足故。雖無生滅而生滅宛然。失唯生滅宛然則約俗以名照。本無生滅。則約真以言亡。是亦照真照俗以言照。遮真遮俗以言亡。則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亡照叵得而契乎中道。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脈絡,非獨十四脈絡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