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2020-12-16 潯陽野老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大殺服民,僇(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十)之。

【譯文】

防守一方如果僅憑地勢險要固守,其國防力量將遭受嚴重削弱。進攻一方倘若僅憑國力強盛而強攻猛打,國力也必然遭到損失。興兵出師無名,徵伐不合天道,雙方都將遭天道懲罰。遭遇對抗如果成功抵擋住了,那算上天保佑;如果遭遇對抗沒有能抵擋住,上天不會延續其天命,而必然給予重重的懲罰。徵伐如果大勝,就必須使社會儘快安定,行動舉措都要公允端正。如果大勝還不知安定秩序,這就是失道。行動舉措都有失公允端正,那就是步亡國的後塵。大肆殺害已然臣服的百姓;已經歸降的也要殺戮;無罪之人慘遭刑牢之災,這都是引火燒身的行偽。討伐當罪之國,禍福尚且各半,但是討伐不當,就只有禍患了。

【詳解】

《黃帝四經》雖然是一部治國之書,但並非是停留於簡單的權謀術數,而是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思想指導。所以從哲學這個層面上解讀,《黃帝四經》對於普通人也是大有裨益的,對於理解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社會和人性,都有所幫助。所以說《黃帝四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讀物,更何況其思想在歷史上被成功地踐行過,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輝煌成就,所以,對於我們當前人類面臨的「地球村」中的治理,也是有所幫助和借鑑意義的。

自從1973年《黃帝四經》從馬王堆漢墓出土以來,先後有多人翻譯過,並付諸出版。不過,過往的翻譯並不十分準確,鮮有「智慧」被深入發掘,故而,「潯陽野老」(百家號)不自量力地重新翻譯,以深入挖掘古人的「智慧」為重點,希望今人可以鏡鑑。

這一段探討了國家安全的問題,提出來順應「天道」攻防,不可「失天」。「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從攻守兩個方面闡述了用兵的原則。「守國」就是防守的一方,這個似乎並不難理解,而「用國」就有點費勁了,雖然理解上不難,但要解釋「用」字的用法,還是著實費了些周章的。在同為出於戰國時期的《禮記·大道既隱》中有這樣一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具體內容就不詳細翻譯了,「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意思就是: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發生,戰爭也由此興起了。這裡的「用是作」和「由此起」是互文,所以,「用」的意思就是「由」。

回到本文中,「用」就是「由」。《爾雅》:「由,自也。」也就是指發起的一方。我翻譯的原則就是「錙銖必較」,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所以叫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

「守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防守的一方,那「用國」就是發起挑戰的一方。我覺得「守國」也可以理解為守成之國,「用國」也就是發起挑戰的國家。西方哲學是二元對立的,東方哲學是混元一體的。所以,今天的西方人用「修昔底德陷阱」來看待中美博弈。中國擁有五千年光輝的歷史積澱,我們作為「東方智慧」的繼承者則不應該簡單地附和西方。我們應該使用我們的語言和理論來解讀當今的時局。這就是「文化自信」。

「守國」仰仗地利險要而守,其能力必然被削弱。也就是本來有十分的國力,但僅憑地利而固守,不做他圖,那麼十分的國力,也就等於只有七八分了。同樣的道理,「用國」如果僅僅憑藉自己的國力強大,恃強猛攻,本來十分的國力,也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並且這一段其實也是互文。「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與「守國而恃其強者弱,用國而恃其地險者削」是差不多的意思。表面上是說攻守雙方的作戰原則,但實際上暗指的更多。好比女孩對男孩說:「聽說最近有一部電影很好看。」其實,這句話的後面暗含著好幾個意思,聽不到畫外音的就是憑實力單身的直男癌。而西方人就是直男癌類型。

今天的那個守成大國,難道不就是「恃其強者弱」的典型代表嗎?軍事上圍堵,經濟上打貿易戰,科技上打斷供牌,政治上栽贓污衊抹黑,妥妥地雙重標準症候群。本來擁有十分的國力,被他這樣一陣折騰,等於只有七、八分國力了。再加上天災人禍的疫情沒有控制好,其國力就只剩下四、五分了。

未來,中國也會成為守成大國,也一定會有來自其他新興國家乃至老牌帝國的挑戰,我們是不是也要用這樣的方法應對呢?動輒制裁、圍堵、打壓,顯然不行,這難道不需要「智慧」嗎?

作為應對守成大國的花式打壓,我們是不是可以憑藉我們的實力以超強硬對待強硬呢?顯然,那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辦法。你圍堵我,不跟我玩,我就找其他小夥伴一起玩,於是RCEP就籤訂了,是不是加了一分?然後,國內國際雙循環,妥善處理好自己家裡的事,是不是又加一分?科技上不斷出成果,惹的其他國家側目,希望能分一杯羹,紛紛爭取合作,是不是又加一分?傾舉國之力研製出多款疫苗,並且和國際上分享成果,是不是就阻止了守成大國用疫苗收割和綁架的機會?同時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減敵一分的同時自己再加一分。

狠狠地打擊那個上躥下跳的袋鼠,道義上掀開他的遮羞布,經濟上狠狠地打擊。即瓦解了對手的聯合,同時,讓他們為了那點蠅頭小利相互拆臺。殺雞儆猴的操作下來,是不是減敵一分的同時,自己再加一分?

經過這樣分析,大家應該能明白了吧。不能以險固守,不能用強硬奪。有可以固守的險要當然是好事,有強大的實力更是好事。但不知道順應天道,因勢利導,全盤考慮,只知道以強用強,那就是自縛手腳。

對於我們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假設某人情商極高,左右逢源,結果他處處用他的強項,混得風生水起。他因此而放棄了踏實的做事和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那麼,他這一生充其量也就是個混社會的角色,很難有大出息,是不是這個道理?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8逆之所在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老子是流氓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天長地久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3贏極必靜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2興兵失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7三壅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三壅:內立(位)朕(勝)胃(謂)之塞,外立(位)朕(勝)胃(謂)之(亻費)(費力bèi),外內皆朕(勝)則君孤直(置)。以此有國,守不固,單(戰)不克,此胃(謂)一雍(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胃(謂)之[亂]。外內遂諍(爭),則危都國,此胃(謂)二雍(壅)。一人主擅主,命曰蔽光。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0約而倍之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4國受兵而不知固守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xié恆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胃(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廈)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六危:一曰適(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所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fú)。<六>危不朕(勝),禍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殺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四度》67名功相抱
    《經法》篇《四度》章,四項衡量【原文】因天時,伐天毀,胃(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失>道,離人理,處狂惑之立(位),處<而>不悟,身必有瘳(戮)。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翟((忄翟)jù),是胃(謂)柔弱。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六分》48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
    讀《黃帝四經》,你就知道有哪個國家是可以無敵於天下的《經法》篇《六分》章,六個分際【原文】凡觀國,有大(六)順。主不失其立(位)則國[有本。作為國君就要端正其位。大臣肅立恭敬,不敢蒙蔽君主。對下屬近親和順,自然不敢以下滿上。百姓和睦甘願為君主效力。如果人眾地廣,兵強馬壯,可無敵於天下。【詳解】詳解《黃帝四經》也有一段時間了,平時沒事的時候,基本上按照每天一篇的進度在撰寫。偶爾遇到比較忙的時候,也會斷更幾天。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四度》65日月星辰之期
    《經法》篇《四度》章,四項衡量【原文】規之內曰員(圓);拒(矩)之內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鬥dǒu 石dàn之量曰小(少)多有數;<繩墨之正曰曲直有度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39號令者,連為什伍
    讀《黃帝四經》,理解為什麼能民死節的欲《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俗者,順民心殹(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廢)禁拕(弛)關市之正(徵)殹(也)。號令者,連為什伍,巽(選)練賢不宵(肖)有別殹(也)。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4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
    可見道家和法家雖然都是講「法」,但做人的差別,不是一般的大。黃老道家「去私而立公」的理論來源一以貫之的是來自對「道」的理解。在另一本託名之作《黃帝陰符經》中有:「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簡單的翻譯一下:「天性造人,但,人心唯危。所以,要以天之道來定人心」。在《黃帝四經》的《經法》篇《國次》章中說「天地無私,四時不息」。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黃帝四經》對儒墨思想也有所吸收《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詳解】《黃帝四經》已開篇就講了「道生法」,可見對「法」的重視程度。這一篇專門講君王施政,又針對性地強調了「法」的重要性。「法度者,正之至也。」這裡的「法度」並沒有明確是天道法度,還是人間的法度,或許二者都包括在內了,我們按照這個邏輯解讀一下試試看。
  • 【合一醫學】第139期:《黃帝四經》與《九眞要》互校補遺
    《黃帝四經》 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黃帝四經》出土,經過今人唐蘭先生考證後,確認為《黃帝四經》。這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黃帝四經》與《歸藏》、《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 針灸禁忌 —— 來自《黃帝蝦蟆經》的建議
    為了便於各位簡便和深入了解,現將《黃帝蝦蟆經》的主要思想歸納如下: 1.年神舍九部避灸刺法 《黃帝蝦蟆經》理想中人的壽命規定為一百零八歲,從一至九,人體神氣共運行十二次。以 9 年為節律來推算人體元氣或其他精氣之所在,治療時根據其年歲之別,擇時刺灸,如表 1。
  • 《黃帝四經》白話文摘要
    《黃帝四經》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經典之一,包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此文摘於經法篇中的部分,傳遞傳統中華文化,弘揚文化自信。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違逆四時節候就會有怨恨。
  • 讀經:《黃帝內經》素問 ●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餘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為「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帝曰:餘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餘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 解讀《黃帝地母經》
    《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注》「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清·梁啓超《譚嗣同傳》「經世之條理」。(三)、《地母經》來歷《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正因為地母具有著生育,豐產與呵護的強大能量,她們使得天下富饒肥沃,人丁興旺,欣欣向榮,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 黃帝龍首經(序)
    經名:黃帝龍首經。撰人不詳。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街類。
  • 八宅派,也叫八卦遊年法。以漢代最為盛行,代表作是《黃帝宅 經》
    宅的類別 八宅派,也叫八卦遊年法。以漢代最為盛行,代表作是《黃帝宅 經》。以東西四宅法為主。東西四宅法,分男女(以戶主論),將人 的年命和陽宅分為東、西兩組,叫東四宅,西四宅。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169經
    【7】二、佛引導比丘知見正法,疾得漏盡(一)修習菩提分法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齊一穴。胷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黃帝曰:餘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