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陶 | 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英文摘要及尾註)

2021-02-09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

1. 勞格文著,蔡林波、李蘭譯:〈從儀式的角度解讀道教〉,《世界宗教文化研究》,第3期(2011),頁58。

2. 松本浩一:〈道教と宗教儀禮〉,初刊於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1卷,《道教とは何か》(東京:平河出版社,1983)。此據朱越利中譯本:《道教》,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頁184–185。松本氏注意到,宋代道教黃籙齋儀較之唐代增加了破獄、召靈、咒食、煉度、升度等儀式。

3. Judith M. Boltz, 「Opening the Gates of Purgatory: A Twelfth-Century Taoist Meditation Technique for the Salvation of Lost Souls,」 in Michel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83), v. 2, 487–511. 感謝胡銳教授提供此文。

4. 柳存仁:〈五代至南宋時的道教齋醮〉,初刊於《明報月刊》,第241、242期(1986),收入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753–780。

5. 陳耀庭:〈以生度死,以己度人――論煉度儀的形成及內容〉,收入《道家思想文化――海峽兩岸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宗教哲學出版社,1994),頁239–256。並見氏著:《道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103–115。陳先生認為,南宋時期施食僅為煉度的一個節次,之後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且不包含水火交煉的施食科儀。

6. 劉仲宇:〈道教科儀在近代的傳承和演變〉,《宗教學研究》,第2期(1996),頁51–55。並參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頁330–337。

7. 劉仲宇:〈太乙教的唯一傳世科儀――蓬壺煉度科〉,《宗教學研究》,第2期(2013),頁15–22。

8. 丸山宏:〈臺灣南部の功德について――道教儀禮史からの考察〉,收入野口鐵郎編:《中國史における教と國家》(東京:雄山閣出版,1994),頁15–47。此據張澤洪中譯文:〈論臺灣南部的功德儀禮――從道教儀禮史角度的考察〉,《宗教學研究》,第1期(1999),頁33–41。丸山氏對功德儀禮(包括煉度儀)的歷史考察是以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為主要材料,結合高雄永安的功德事例來探討該類儀式的歷史變遷。他進而指出,煉度儀的多樣化反映了從宋代至當代的歷史進程中,地方基層道士在儀禮方面的創造力。

9.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頁168–175。書中對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所載煉度儀作了譯釋。

10. 橫手裕:〈張宇初の齋法觀とその周邊――南昌派考察序說〉,收入小林正美編:《道教の齋法儀禮の思想史研究》(東京:知泉書館,2006),頁117–135。感謝郭佳興同學提供此文。

11. 黎志添:〈道教施食煉度科儀中的懺悔思想:以當代四種廣東與江浙道教科本作為中心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期(2013),頁277–298。

12.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2012),頁739–777。並參氏著:《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頁71–116。

13. 劉屹:〈死後成仙:晉唐至宋明道教的「煉度」主題〉,《唐研究》,第18卷(2012),頁225–247。並參氏著:《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頁713–732。

14.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1),並參氏著:《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頁275–321。

15. 王馳:〈宋元清微雷法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4),頁208–219。

16.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6),頁35–62。感謝祝逸雯博士惠賜此文。

17. 葉聰霈:〈宋元時期道教「太極煉度」考探〉(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17),頁89–138。

18. 比如,鄭所南本為儒士,其編集的《太極祭煉內法》在道門中頗具影響。參見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37–40。

19. 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17),頁68–100。

20. 通常情況下,法師先行破獄之法以拔魂出獄;次攝召眾魂赴集壇場施予法食,以濟其飢渴之念;次行沐浴之法,以為亡魂蕩除陰穢;復以水火煉度行陶鎔冶煉之法,為亡魂聚其精神、煉就純陽;而後為其宣戒授籙,以示亡魂皈依大道;最後,發遣亡魂超升天界。諸儀節皆有相應的外儀與內法,尤以內法為重。

21. 「先水後火」是宋代道教水火煉度中較常見的一種行煉順序,這類儀式通常以「天一生水」釋其原理,主張五行之生水為先、火為後,故當先行水煉,次以火煉。「先火後水」則是基於「玉眸煉質、黃華蕩形」與「取坎填離」兩種說法。在《度人經》唐代註本中,出現了以「玉眸」指代火煉,用「黃華」表示水煉之說。更為重要的是,唐註中有一明顯的傾向:「火煉」之用重於「水煉」。這具體表現為兩點:其一,唐註中提及「火煉」的次數明顯多於「水煉」;其二,「火煉」的對象較之「水煉」更為廣泛,前者適用於生者與亡魂,而後者則僅涉死魂。宋人在註解《度人經》時,承襲了唐註「火煉重於水煉」之傾向,並有更進一步的發揮。如《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上明確提及「玉眸煉質」(火煉)為先,「黃華蕩形」(水煉)為次。部分道門中人遂因襲此說,並以之作為「先火後水」的行煉依據。至於「取坎填離」說,則是根據內丹修煉中先進陽火、後退陰符之序,以闡釋煉度「先火後水」之理。「水火交煉」則是將內丹心腎相交、坎離交媾之法引入煉度儀的一種表現。參見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102–131。

22.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〇稱,受度者「以凡身度於未死之前,預備將死之路」,須憑借預修功德與水火預修煉度,方能令其死後不墜地府、逕登天界。《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第4冊,頁66上、頁72下–73上。

23. 參見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56中–下。

24.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37–49。並見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頁343–344。

25.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上。

26.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79–83。並見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頁423。

27. 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頁424。

28.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69–75。

29.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570。

30. 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頁424。

31.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五七,《道藏》,第9冊,頁728上。

32.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59。

33. 參見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六、一九、二五、四〇,《道藏》,第31冊,頁432中–下、460上、506上、625下。

34.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〇,《道藏》,第31冊,頁625下。

35. 《太極祭煉內法》,凡三卷,卷上為《內法》,卷中與卷下為《議略》,後者為前者的釋文。據該書卷下載:「此祭煉說,在胸中久矣,集而成《祭煉議略》則庚午歲也。」「庚午歲」即公元1270年,這一年南宋年號為鹹淳六年,元朝年號為至元七年。《道藏提要》亦推斷《太極祭煉內法》應成書於1270年,只是其依從的是元朝年號。此外,《道藏提要》稱「庚午歲」為「至元六年」,此說有誤。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年號「中統」為「至元」,即至元元年,1270年應為至元七年。參見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頁397。

36.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38–40。

37.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48。

38. 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頁422。

39. 祝逸雯博士指出,《太極祭煉內法》是以靈寶儀程內化為特點。而靈寶大法中的祭煉文獻,通常遵循著一套道教科儀獨有的官僚主義程序,需要神祇的臨場監督和神將功曹的協助。參見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48。

40. 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40–49、65–67。

41. 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136–190。

42. 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151–152。

43. 《玉堂大法》「九天煉」是以「九方」對應「九炁」,而靈寶法的「九天煉」則延續了《九天生神章經》「九炁受生」說,通常以「九月」對應「九炁」。參見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162–164。

44. 丁培仁:《元前道派研究》,頁424。

45. 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2中。

46.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35下。

47. 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卷一一,《道藏》,第28冊,頁44上。「方諸」即月下承露取水的方形器皿,「陽燧」即日下取火的圓形凹面銅鏡,二者所取水火上應日月之氣。

48. 參見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火池法」與「水池法」,《道藏》,第9冊,頁536下–537中;卷三一,「火池法」與「水池法」,《道藏》,第9冊,頁560中–561上。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變火池法」與「變水池法」,《道藏》,第31冊,頁417上–中。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立水池」與「立火池」,《道藏》,第31冊,頁250上–中。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變煉」法,《道藏》,第4冊,頁57下–58上。宋·《靈寶玉鑒》,卷三八,〈煉度更生門〉,《道藏》,第10冊,頁398下–402上。

49.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中。

50. 參見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2中。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卷三一,《道藏》,第9冊,頁535下、560上。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三,《道藏》,第8冊,頁492中–下。

51. 常見的取火符有「請火符」、「請真火符」、「慧光符」等。參見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2中。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道藏》,第31冊,頁414上。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三,《道藏》,第8冊,頁492下。

52. 宋·《靈寶玉鑒》,卷三八,《道藏》,第10冊,頁399下–400上。

53.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三,《道藏》,第8冊,頁498中–499上。並見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1下–252上。

54.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三一,《道藏》,第9冊,頁560下–561上。

55.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下。

56.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稱:「淨霐者,丹池東井黃華,諸天真仙鍊形之所。故下世罪魂,若以淨霐黃華之泉,鍊其陰翳,即得升陽境。」《道藏》,第3冊,頁633上。

57. 法師用「降真水符」、「十二河源符」、「月魄符」等變降真水,以化水池為淨霐;用「變火沼符」、「降真火符」、「擲火萬裡符」、「日魂符」等,存變火沼化為流火神庭。宋·《靈寶玉鑒》,卷三八,《道藏》,第10冊,頁400上–402上。

58.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道藏》,第31冊,頁417中。

59. 「南昌受煉司」即南昌上宮,乃煉化度仙之所。上文「主火大將軍」、「主水大將軍」、「掌水池使者」、「掌火池使者」等神將,在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六五「南昌受煉司主職神將」,以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煉度師尊官吏」中皆有跡可尋。《道藏》,第31冊,頁328下–329上;《道藏》,第3冊,頁945下–946上。

60. 宋·《靈寶玉鑒》,卷三九,《道藏》,第10冊,頁405上。

61. 宋·《靈寶玉鑒》,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10上。

62.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37上。

63.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37中。

64.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六一,《道藏》,第3冊,頁957下–958中。

65.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37上。

66.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道藏》,第31冊,頁417上。

67. 宋·《靈寶玉鑒》,卷一,《道藏》,第10冊,頁145中。

68.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三〇,《道藏》,第4冊,頁120上。

69.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48中。

70.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稱:「蓋自己造化之出現者,即我之元神也,與遽然存想太一天尊不同。」《道藏》,第10冊,頁450上。

71. 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2中。

72. 如《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云:「諸上仙萬帝皆以立秋之日,悉詣廣靈之堂、東井之泉,沐浴自鍊,更受津源通真之容也。」又稱:「秋分之日,月宿東井之上、廣靈之堂,沐浴東井之池,以鍊月魂,明八朗之芒。當此之日,月受陽精於日暉,吐黃氣於玉池。秋分之日,諸天人悉採環樹之花,以拂日月之光,月以黃氣灌天人之容。」《道藏》,第1冊,頁824下、826中。

73. 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1冊,頁251下–252上。

74.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37上–中。

75. 宋·《靈寶玉鑒》,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10上。

76.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道藏》,第31冊,頁417上。

77.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道藏》,第31冊,頁417中。

78.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3上。

79. 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七,《道藏》,第9冊,頁541上。

80.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七,《道藏》,第3冊,頁825上。

81.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八,《道藏》,第3冊,頁947下。

82. 筆者按:需要說明的是,該法屬「生身受度品」,其煉度的對象為生者。這類儀式仍以「水火煉」為核心儀節,亦有建、變池等環節,旨在為受度者煉俱身神、去除屍魄,以圖令其死後不經地府而逕升天界。

83.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中。

84.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下。

85. 即「素華真玄玉光黃誥」和「元陽自然鍊魂赤籙」,前者用於變降真水,後者用以變降真火。《玉堂大法》中僅載有「玉光黃誥」的書寫內法,如其稱:「此『黃誥』者,即是變真水之法也。當引月芒灌筆書之,焚時,存月華入混水池。」這表明法師在書誥與焚誥時的存想對象為太陰真精。據此可推,與之對應的「赤籙」,其書籙、焚籙時存想的對象當為太陽真精。換言之,「黃誥」與「赤籙」所寓之炁為法師存想中的日精月華,而非坎離交媾之炁。《道藏》,第4冊,頁57下–58上。

86.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9上。

87.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9中–60上。

88.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上。

89.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7中。

90. 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道藏》,第4冊,頁59中。

91. 「玉宸經法煉度儀」的儀節依次為:存神啟告、建火池、建水池、混合水火、解釋(解冤釋結)、醫治、沐浴化衣、咒食(施食)、火煉、水煉、混煉超度。

92.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4下。

93. 《玉宸經法煉度內旨》云:「心火腎水,離火坎水,皆指後天之水火,非先天之真水真火已。……夫真火者,坎中之陽也;真水者,離中之陰也。」所謂「坎中之陽」,意即真火出於腎;「離中之陰」,意為真水出於心。此種炁法呈水上火下之勢,乃水火既濟之象。由此可知,「玉宸經法煉度儀」之「真火」,蓋指腎中真火;「真水」乃心府真液。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3上。

94.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5上。

95. 筆者按:通常情況下,雙手稱「印」,單手謂「訣」。

96. 其「先火後水」的行煉順序,亦是遵循內丹修煉先進陽火、後退陰符之說。如其稱:「故修鍊之工要,不可不先火而後水也。……鍊度之法,蓋取諸此而推以及人,則運吾身純陽之道炁,而點化純陰之鬼魂,則是以我之陽而鍊彼之陰。」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3中。

97.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6中。

98.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6中。

99. 「淨霐」通常有三種釋義:第一,指元始天尊治下玄都玉京山玉清殿下的「森羅」、「淨霐」兩池沼,在人則為泥丸九宮之一。參見宋·陳椿榮集註:《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二,《道藏》,第2冊,頁484上。第二,指玉京山三清殿下之雨池。參見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道藏》,第31冊,頁361中。第三,以「淨霐」為東井黃華之池、仙人煉形之所。參見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道藏》,第3冊,頁633上。上文「淨霐」應為第三義,即東井黃華之池。

100.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6下。

101. 北宋·張伯端著,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註:《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悟真篇序〉,《道藏》,第2冊,頁973下。

102. 元·李道純:《中和集》,卷二,《道藏》,第4冊,頁489下。筆者按:內丹著述隱語頗多、晦澀難明,且多涉易理、術數。為便於讀者理解「水火」之內法,同時,鑒於內丹道法的延續性與傳承性,本文除運用宋代內丹材料外,還使用了幾部元代釋義清晰、圖文結合的內丹道書,如《中和集》、《修真十書》等。前者成書於元初,後者乃宋元丹道著述之彙編,二書有關內法的闡釋相對較為明了。

103. 元·《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卷一,《道藏》,第4冊,頁606中。

104.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云:「凡坎離交遘、水火既濟之後,造化皆上朝泥丸,……運我一點靈光化為火鈴,上透泥丸,現前幽魂皆隨我一念而生天,正是祭鍊幽魂要緊處。」《道藏》,第10冊,頁449下。

105. 元李道純《中和集》卷三云:「澄心定意,性寂神靈,二物成團,三元輻輳,謂之成胎。愛護靈根,謂之溫養。所謂溫養者,如龍養珠,如雞覆子,謹謹護持,勿令差失,毫髮有差,前功俱廢也。」《道藏》,第4冊,頁499中。

106. 元·《道法會元》,卷一七,《道藏》,第28冊,頁776中。

107. 筆者按:《靈寶玉鑒》中沒有「靈寶九煉返生儀」這一稱謂,該稱謂是我們根據其卷三八開篇所題「靈寶九煉返生符法」,並結合該卷及之後五卷內容而命名,詳如下。《靈寶玉鑒》卷三八至卷四三《煉度更生門》,此六卷所載實為一場黃籙普度大齋中的數種連續性的煉亡儀法。卷三八開篇題有「靈寶九煉返生符法」,但事實上該卷內容乃水火煉度的預備環節,即建變水、火池之法,並列有建變池沼所用符誥及祝咒。卷三九述「水煉法」及其所用符咒。卷四〇載「火煉法」與「水火交煉」以及相應符咒。卷四一述「太陰混元化形煉」及其符咒。卷四二載「陰屍九煉」及其符誥、祝咒。卷四三述「五芽煉」及其符咒。這幾種煉法前後相續,法師須依次第如法行煉。如卷四〇末稱:「鍊至此矣,當滅水火有形之相,返其清淨自然之質,庶得更生再造,聚炁回靈,次第而行,不失於次序矣。」這是說「水火交煉」應以「無相水火」(內水火)行事,交煉之後「次第而行」之儀即卷四一的「太陰混元化形煉」,此法旨在為亡魂攝炁取靈、全形復性。《道藏》,第10冊,頁415上。「太陰混元化形煉」煉畢後,其卷末云:「師行九轉生神之道」,此即卷四二「陰屍九煉法」。《道藏》,第10冊,頁424上。又,據卷三八稱:「是故靈寶大法有受鍊更生之道。外則置設水火,內則交媾坎離,九炁以生其神,五芽以寓其炁。」其「九炁生神」即「陰屍九煉」,「九煉」之後還要以「五芽寓其炁」,即卷四三「五芽煉」。《道藏》,第10冊,頁398中。由上可知,《靈寶玉鑒》卷三八至卷四三諸種儀法共同構成一場黃籙齋的煉亡儀式,這些煉法極為重視符、誥、咒、訣的運用。同時,據卷三八開篇所題「靈寶九煉返生符法」,而該卷內容僅述建、變池之法,不涉具體的行煉儀式(如水火煉、水火交煉、陰屍九煉等),也沒有以「靈寶九煉」或「九煉返生」為名的符篆。因此,本文認為,「靈寶九煉返生符法」應當是對卷三八至卷四三所有煉法及其煉度符法的統稱。換言之,「靈寶九煉返生符法」之題應解為「靈寶九煉返生儀及其書符內法」,該儀式由水火煉、太陰混元化形煉、陰屍九煉、五芽煉組成,煉亡時須依次第施行。

108. 宋·《靈寶玉鑒》,卷三九、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05上、410上。

109. 宋·《靈寶玉鑒》,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14下。

110. 宋·《靈寶玉鑒》,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15上。

111.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48下。

112. 北宋張伯端撰、南宋翁葆光註、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八云:「存性即玉液鍊己之功,修命則金液還丹之道。」《道藏》,第2冊,頁967中。又如元李道純《中和集》卷六稱:「學道在乎存性。若欲存性,必先以慧劔斬群魔,火符消六慾。次以定力忘情絕慮、釋累清心,至於心清累釋、慮絕情忘,是謂存性。真性既存,則無造化。」《道藏》,第4冊,頁523上。

113. 宋·《靈寶玉鑒》,卷四〇,《道藏》,第10冊,頁415上。

114. 據陳文龍博士考證,《靈寶玉鑒》與《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同屬於東華派典籍,前者出於宋代,後者成書於元代。參見氏著:《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77–88、95。

115.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四,《道藏》,第8冊,頁501上–中。

116.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四,《道藏》,第8冊,頁501中。

117. 「水煉七符」即水煉符、月華符、月簡符、真水煉形符、黃華蕩形符、太陰玄生符、水煉變仙符;「火煉七符」即火煉符、日精符、日簡符、真火煉形符、玉眸煉質符、太陽玄生符、火煉變仙符。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四,《道藏》,第8冊,頁500下–501下。

118.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一,《道藏》,第8冊,頁476下。

119.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四,《道藏》,第8冊,頁501中。

120. 宋·寧全真授,元·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四,《道藏》,第8冊,頁501下。

121. 元李道純《中和集》卷三云:「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謂之『五氣朝元』,運入中宮,謂之『攢簇五行』。」精、神、魂、魄、意分別對應腎、心、肝、肺、脾五臟,「攢簇五行」就是將五臟之氣交匯於中宮(黃庭)。《道藏》,第4冊,頁499上。

122. 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中,《道藏》,第4冊,頁370下。

123. 元·《修真十書》,卷一五,《道藏》,第4冊,頁665中。

124. 上文關於「內」與「外」的劃分,是依據法師存想的對象或內容來判定,即以存想之客體為劃分標準。若以存想之主體為標準,則無所謂「內外」之別。因為,無論其所存之對象為何,皆屬於主體意識中事,在此意義上說,其所存皆為內事。筆者按:承蒙評審人提示,筆者在此處加以補充說明,並向評審人致謝。

125. 「丹陽祭煉」不設水池火沼,儀式內容及所涉外物亦甚簡易。其祭煉儀程依次為變神(丹陽內煉)、破獄召魂、沐浴、施食、水火煉、宣戒、授籙、發遣(祝白生天)等八項。整個煉亡過程是由法師一人於「端坐靜默」中完成。儀式所涉外物主要有淨飯、竹枝水盂、沐浴池、丹陽符及升天寶籙。其淨飯與竹枝水盂用於施食環節,丹陽符與沐浴池用於為亡靈濯形蕩質,升天寶籙用以超度亡魂。其中,既無建、變水火池的儀法,也無存想亡魂入池受煉的內容。《道藏》,第30冊,頁320下–321上。其次,「丹陽祭煉」之水火皆出自「黃庭」,其水火二煉有取於內丹炁法。《道藏》,第30冊,頁315上。

126. Judith M. Boltz, 「Opening the Gates of Purgatory: A Twelfth-Century Taoist Meditation Technique for the Salvation of Lost Souls,」 487–511.

127.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4下。

12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記作「丹田」、「水府」。《道藏》,第3冊,頁945上。《靈寶大煉內旨行持機要》稱:「水府,經云:兩部水王對生門,即水部。聚九炁之光結一嬰兒,此造化正在兩腎中間一點明,即此處也。」其「兩部水王」指左右二腎,「生門」即兩腎中間,這一區域可統稱為「水府」。《道藏》,第6冊,頁556上。

129.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4下–945上。

130.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5上。

131.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5上。

132.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5中。

133. 此證據有二:第一,《度人經大法》卷三五〈自煉形神品〉稱:「一為泉曲之府,是名腎宮,此主天一水位之精,則當存水神為水沼,以洗滌孤魂;二為陽明之府,是名心宮,此屬地二火位之精,則存火神為火池。」文中將泉曲之府(水府)與陽明之府相對應,前者存為水沼,後者存為火池。「水沼」通常用於水煉亡魂,而文中則稱「洗滌孤魂」,這說明在其語境中,水煉與浴煉是同義。《道藏》,第3冊,頁800中。第二,《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稱:「沐浴與水鍊自是兩義,沐浴則滌體,水鍊則生精,今人多不能辨之。」儘管這是在表達鄭氏對將沐浴與水煉混為一談的不滿,但其中透露出當時確有將沐浴與水煉等而視之的情況。《道藏》,第10冊,頁456上。據此可知,「陰煉法」所謂「浴魂」應即水煉。

134.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5中–下。

135. 筆者按:「一多相即」本是華嚴十玄門的重要概念,華嚴宗認為世間一切法性相不二,事事無礙,是故一可以攝多,多亦可以容一,是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是概念上的借鑑,即借用「一多相即」一詞以闡明「神」與「我」的關係,與華嚴義理有著本質的區別。

136. 在破獄和水煉儀節中,法師先存想兩腎為豐都宮門。破獄時,存諸魂集於豐都宮前;水煉時,法師存想眾魂於水府(下田)洗煉。煉畢,遂行施食之法。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度人經大法》未明確記載亡魂受食之處,但通過聯繫上下文可知,下田水府應即法師存想施食之所。換言之,救苦天尊「步景雲而下」之處即是水府,而「太一、十方救苦天尊」是由法師泥丸宮中元神所變。故可推知,其內炁的運行軌跡是從水府沿督脈升入泥丸,次第化為「嬰兒」、「寶珠」、「元始上帝」、「救苦天尊」;復自泥丸沿任脈還歸下田,即「救苦天尊步景雲而下至水府」。

137.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58下。

138.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云:「太一天尊即是自己元神」,又稱:「蓋自己造化之出現者,即我之元神也。與遽然存想太一天尊不同。」《道藏》,第10冊,頁448下、450上。

139.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道藏》,第3冊,頁945下。

140. 宋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云:「有百千火龍自火池中乘火焰躍出,載諸亡者,歷十二重樓,飛空而上,直至玉清境,面拜元始上帝,致身寶光之中。」《道藏》,第3冊,頁945下。

141. 「龍負長庚瓶」(「庚」亦作「綆」)約出現於晉末,《洞玄靈寶二十四生圖經》〈上部第一真炁頌〉即有此句。《道藏》,第34冊,頁338中。宋代以降,此頌又被稱作「東井咒」、「東井頌」、「沐浴東井咒」等,通常出現於煉度儀「沐浴」或「超度」儀節中,大致有兩種用法:其一,用作「沐浴」咒頌。參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二六,《道藏》,第9冊,頁532下–533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九,《道藏》,第3冊,頁951上;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八,《道藏》,第31冊,頁605下–606上。其二,將「龍負長庚瓶」一句單列出來,用以表示亡靈獲度超升。如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九天煉度」將「火龍負嬰兒而上」釋為「龍負長庚瓶」,以示超度亡靈。《道藏》,第31冊,頁251中。

142. 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九「靈寶大煉」稱:「官吏引魂自脊骨天階而上,登朱陵火府。師焚度橋符,存諸魂度橋而去,再為陽光所鍊,骨相不凡。火沼中有無限火龍,各乘載嬰兒上昇,欝羅蕭臺隨品受生。」同卷「九天煉度」云:「師存水火二池,結為流火之庭,在心府官君,次第引魂上登流火之庭,運化無限火龍,此乃『龍負長庚瓶』,各載嬰兒上昇,……隨品受化。」《道藏》,第31冊,頁250下、251中。

143. 元《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卷十〈金丹問答〉曰:「何謂火龍、水虎?答曰:虎,西方金也,金生水,反藏形於水。龍,東方木也,木生火,反受剋於火。太白真君曰: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裡出是也。」《道藏》,第4冊,頁639上–中。

144. 宋·曾慥:《道樞》,卷三八,《道藏》,第20冊,頁822下。

145. 金·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下,《道藏》,第4冊,頁402上–中。

146. 筆者按:《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稱「太極祭煉」源於葛仙公,並稱葛玄因度鬼而獲受「太極左宮仙公之職」,這種說法屢見於宋元道書。經考證,「仙公祭鬼」說當出自唐代《太上洞玄靈寶淨供妙經》,該經應是現存較早的一部專述施食祭鬼的道經。經中「仙公淨供祭鬼」的故事,應即後世葛仙公創祭煉法之說的原型。《淨供妙經》糅合了佛教功德說與早期道教為防崇禍而祭祀先亡的觀念,其「淨供」之概念明顯受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住相布施」的影響,同時還透露出佛教中觀與道教重玄學的特點。這提示我們,道教施食之法最初即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並非僅限於以往學界所認為的唐密焰口一繫,其他大乘經典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參見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263–274。

147.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72上。

148. 參見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38–40。

149. 宋代道書編纂者並不僅限於道士,皇帝、官員乃至普通文人亦參與其中。參見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209–212。

150.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72上。

151.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48。

152. 陳文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頁78–79。

153.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35–62。

154. 「正煉」即祭煉當日的所有儀節。在祭煉前一日,行煉者需發「城隍牒」奏申「本府城隍主者」,奏告本壇將於某日奉行太極祭煉法以拔度孤魂一事。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2下。

155.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2下。

156. Isabelle Robinet, Taoism: Growth of a Religion, trans. Phyllis Brook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83. 並見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41–42。

157.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62中。

158. 鄭所南主張將「煉毓陽神」與「祭煉陰鬼」合二為一。在祭煉儀式中,「非惟鬼神獲大利益,而我一身精神亦大充盈,神仙可覬也」。《道藏》,第10冊,頁448中、449下。

159.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48中。

160. 筆者曾將宋代煉度儀的變神之法歸納為兩種:「存想變神」與「以神變神」。前者是傳統存神之法的延續,其「存」的成份居多,「變」的比重較少,這類存變之法比較常見。後者在內法上有取於內丹道,在煉度儀中出現的頻率不多,注重以內炁的升降運轉將「我之元神」變為「煉度大神」,即「元神化神」。《太極祭煉內法》的變神之法即屬「以神變神」。參見劉陶:〈宋代道教煉度儀研究〉,頁192–204。

161.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云:「兩腎中間曰丹田。」《道藏》,第10冊,頁443上。

162.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3上。

163.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48下。

164. 筆者按:前述「內外水火」煉中,《靈寶玉鑒》卷四〇「交煉法」亦有「焚身」之說,但其與「太極祭煉」之「焚身」略有區別。《玉鑒》是先「變神」,次「焚身」。其「焚身」不是用於變神,而是表示以「心腎相交」之炁(洞陽流火)煉化法師與亡魂之形神,以返其清淨自然之性。此外,《玉鑒》中亦沒有存「己身復完如故」或類似之說。是知,《玉鑒》中的「焚身」應當從「法身」的層面理解。

165. 宋·《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道藏》,第3冊,頁102上。該書撰人不詳,明正統《道藏》另有宋人蕭道存撰《修真太極混元圖》,兩書之間是否存在聯繫有待進一步考證。

166. 金·丘處機:《大丹直指》,卷下,《道藏》,第4冊,頁400中–下。

167. 宋·曾慥:《道樞》,卷一三,《道藏》,第20冊,頁674上。

168. 鄭所南稱撰此祭煉法「以指初學者之路」,但又雲此法「非深定者不足以至之,如不永斷妻妾念者,決不可入定,縱能入定,斷斷落於魔道,可畏可畏」。此外,其書中屢次提到「泰定」、「真定」、「深潛靜定」、「深靜之天」,以及「念而無念」、「一心不動」、「百脈歸源」等,這又非一般初學者所能達到之境界。《道藏》,第10冊,頁467下、471上。

169.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5下–446上。

170. 「太極祭煉」是坐煉法,其「丹陽符」和「生天寶籙」的焚用需在「默坐」之前進行,入坐後祭煉者不得妄動。

171.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56上。

172.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56上。

173. 《太極祭煉內法》中既無布炁於池、變降「真水火」等內容,亦不存外像二池(水盂、香爐)為煉亡之處,更無存神召將引魂入池受煉之說。而這些內容正是「外池沼」煉與「內外水火」煉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174.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4下–445上。

175.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上,《道藏》,第10冊,頁445上。

176. 《清微丹訣》,《道藏》,第4冊,頁964中。該書著者不詳,疑由元代清微派道士所撰。參見任繼愈:《道藏提要》,頁206。

177.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中,《道藏》,第10冊,頁449下–450上。

178. 元李道純《中和集》卷三云:「默朝上帝,舌拄上顎,三田還返,閉息行氣……。」《道藏》,第4冊,頁497下。

179.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64中。

180. 祝逸雯博士注意到,「太極祭煉」中的「內煉法」是以「閉息」行事。筆者受此啟發,在重新釋讀《太極祭煉內法》後,進一步推斷該祭煉法不僅是「內煉」變神,其餘儀節亦應當是在胎息的狀態下進行。參見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煉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頁42。

181. 鄭氏關於「火鈴透頂」的說法亦與內丹「調神出殼」極為接近。其稱:「運我一點靈光化為火鈴,上透泥丸,現前幽魂皆隨我一念而生天,正是祭鍊幽魂要緊處。……若度眾魂生天,則念念升我之造化於泥丸上,茍力行之,則頂門微動。如無慾事,能勤行數年,火鈴自然常現後,頂門當豁然,初如萬蟻集而甚癢,後如巨石裂而大開。」所謂「靈光」、「造化」皆象徵祭煉者之元神,「火鈴透頂」即以「我」之元神自絳宮上入泥丸透出頂門,幽魂亦隨之而生天。文中「勤行數年」一句,暗示著該法很可能是將祭煉幽魂與修煉內丹融為一體的儀式。同時,結合該祭煉法可每夜行之的特點,以及鄭氏將「煉毓陽神」與「祭煉陰鬼」合二為一的主張,筆者認為,一次「祭煉」或可視為一次內丹煉養。《道藏》,第10冊,頁449下。

182.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67上。

183.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67上。

184. 鄭所南特別強調「意識」(識神)與「元神」的區別,甚至在誦經之法中亦作此區分,如其稱:「有一內鍊法,不打坐,不入真定境界,但存鍊嬰兒化為元始天尊,端坐絳宮中朗誦《度人經》,謂之元始天尊親行鍊度。殊不知,乃『我之意識』誦也,非我元神也,非真元始天尊親口誦經說法也。」文中前一位「元始」是煉度者以意念(識神)存想所變,其「元始誦經」乃「意誦」。後一位「元始」為「我之元神」所變,是謂「真元始」,其「元始誦經」為「神誦」。《道藏》,第10冊,頁467下。

185. 宋·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議略》,卷下,《道藏》,第10冊,頁471上。

186. 「丹陽祭煉」亦有類似的說法,如其稱:「至大鍊日,廣設醮筵,曲盡威儀,以塞俗眼,但令知有罪福,清潔高士攝行法事,師乃入室靜默志誠懇奏,只作一籙,密行祭鍊,廣度沉滯,庶得兩全其美。」這也是由兩位祭煉者共同完成一場儀式,即由「清潔高士」闡演科儀以慰藉齋主(以塞俗眼),「師」則入室密行祭煉,以此為「兩全其美」之法。元·《道法會元》,卷二一〇,《道藏》,第30冊,頁316下。

187.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七,《道藏》,第31冊,頁587上。

188. 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七,《道藏》,第31冊,頁588中、589上。

189. 宋·《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一一,《道藏》,第28冊,頁654下–655上。

相關焦點

  • 劉陶 | 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以行煉方式為中心的考察
    >劉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學博士,專業為宗教學。研究方向為中國道教。本文原發表於《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十期(2018),頁125-175,因內容較多,我們將本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和尾註信息放在本期推送的第二欄。感謝作者賜稿並授權我們發布。摘要「水火煉度」是道教煉度亡靈的核心儀節,旨在以法師身中陰陽二炁為亡魂煉聚靈識,度其超升。
  • 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出版(附:黎志添/引言)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這些橫跨物質文化、藝術、考古、文本研究、田野調查、歷史研究等領域的豐富圖景,共同構成一部開放多元、富有活力的宋代道教史。
  •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研究中英文學術論叢徵稿啟事
    為了提高道教學術研究水平,擴大道教研究出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近日簽署協議,合作出版「道教研究學術論叢」,該叢書主要為英文系列,計劃每年將出版英文道教研究著作。
  • 2019年度港臺期刊中國中古史研究論文摘要彙編
    」、「皇太后」制度』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關於北魏皇后、皇太后制度如何在華夏制度與鮮卑習俗的交匯中發展變化,以及其與國家體制的關係,至今仍有許多研究上的空白。」廢省寺僧之實施』李猛(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 摘要: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後不久,李淵即以「偽亂地僧,是非難識」為由,下敕在「偽亂地」採取「州別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的嚴厲廢省措施。
  • 姜生《漢帝國の遺産:道教の勃興》出版
    における仙界の時空の構築一、六博図と漢墓の仙境化(一)関連する研究と問題(二)漢墓中の「儀禮言語」としての六博図(三)六博は仙窟の比喩二、「穿胸國」、「羽民國」と「軒轅の國」の畫像が示す不死の世界三、墓室――煉形の宮第二節 畫定するもの――漢代畫像石縁飾りの寓意一、縁飾り――空間の性格を畫定
  • 【無量壽經摘要】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之「無三惡趣願」(一)
    點擊標題〡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無量壽經摘要】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之「五劫思惟文」(四)【無量壽經摘要】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之「五劫思惟文」(三)【無量壽經摘要】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之「五劫思惟文」(二)【無量壽經摘要】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之「五劫思惟文」(一)【無量壽經摘要】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之「速成正覺文」(四)【無量壽經摘要】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之「速成正覺文」(三)【無量壽經摘要
  • 尹志華:說「道氣」
    內容摘要:「道氣」一詞是漢代道教為了強調本體之「道」的實在性、貫通形上與形下而創造的概念。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氣」成為道經中普遍使用的詞彙,其含義有 6 種:根源性的存在、諸神和鬼怪的本質、覆護救度世人的神秘力量、修煉證果的先決條件、特殊的稟賦、「天下有道」時代的來臨。到了唐代,「道氣」成為文人作品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亦有多種。
  • 三字經先天解:「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三字經先天解:【本文】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水、火、木、金、土這五行:中原古代思想家認為,水、火、木、金、土這五行,是構成萬物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本:根據、起源。在奇門遁甲中,則成:一白坎水「休門」、二黑坤土「死門」、三碧震木「傷門」、四綠巽木「杜門」、五黃寄「中宮」、六白乾金「開門」、七赤兌金「驚門」、八白艮土「生門」、九紫離火」景門。九宮學,亦古時戰時排陣所應用。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受之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而生,春夏秋冬四季24節氣,為月令,年月日時四柱立,命運之形成,皆在氣數之中。
  • 【無量壽經摘要】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之「速成正覺文」(一)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之「速成正覺文」(一) 點擊標題〡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無量壽經摘要】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之「我行精進文」(四)【無量壽經摘要】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之「我行精進文」(三)
  • 會議預告|第五屆「臺灣道教」學術研討會───內丹西派的源流與發展
    由李涵虛(1806-1856)所創始,源自清末中國四川樂山一地的內丹西派(又稱「大江西派」),其創立的時間雖較南、北、中、東等宗派晚,但自創立後,無論是就著作的數量、傳承的人數、傳播的廣泛及影響的層面來看,都可說是除北宗全真之外,最重要的內丹流派。
  • 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 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出版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閭山派與閩臺傳統社會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專案「臨水夫人信仰的現代轉型研究」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博士論文獲第七屆「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博士論文獎。
  • 專著丨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閭山派與閩臺傳統社會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專案「臨水夫人信仰的現代轉型研究」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博士論文獲第七屆「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博士論文獎。
  • 「加油」的英文怎麼說?
    在講中文的地方,遇到比賽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口號就是「加油」。「加油」用中文說出來節奏感十足,但換成英文,該怎麼說?「加油」其實沒有英文對應詞「加油」的確很難從英文找到對應詞。在運動場上,老外會直接對著加油的對象說:」Come on, you can do it!」,或者 「Come on, go!」。
  • 道教天尊文化。「地母至尊后土皇地祇」
    大地一切萬物、花草樹木也都得到「地母」靈氣的滋養,包括五穀雜糧等..都是「地母」長來養育她的子民的,人人在世的時候依靠這些東西來過活,死後還是將肉體葬在「地母至尊」的懷抱中。各府州縣雖然劃分了區域,但是各個區域還在「地母」的土地上。各廟宇、寺院大大小小的神祇也都是用「地母」身上的東西建造或雕塑而成的。歷代的帝王、文武百官也都是得到「地母至尊」靈慧的孕育才能統攝國政,治理萬民。
  • 淺析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的普遍性規律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作為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科技知識傳播、學術交流中發揮著橋梁作用。一般來說,英文摘要對原始文獻不加詮釋或評論,只是準確而簡明地概括原始文獻的主要信息。它要求作者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清楚表達論文的目的、主要研究過程、所採用的方法、得到的主要結果、得出的重要結論。醫刊彙編譯結合工作實踐經驗,對英文摘要的普遍性規律進行了如下總結。一、內容新穎,語言簡潔。內容新穎和語言簡潔是一篇優秀的摘要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特點,撰寫得好的英文摘要也應具備這兩個基本特點。
  • 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線上課程開課
    >2020年2月26日,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呂鵬志與人文學院助理教授吳楊兩位老師組織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正式開課。課程主講團隊來自國內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除我院呂鵬志、吳楊、趙川三位老師外,還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鴻、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文龍、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許蔚、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祝逸雯、威尼斯大學兼任教授甘雪松(Jacopo Scarin)、韓國東國大學博士甘沁鑫、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林振源七位海內外道教研究學者以及武漢大道觀住持任宗權
  •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常見問題回顧
    ,以期提高英文摘要的規範性,更利於文獻的收錄與檢索。 關鍵詞: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編輯加工;Ei 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是國內外眾多檢索平臺的收錄內容之一,是全文內容的概括,是展現我國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它的編寫質量受到了高度關注。不同學科的期刊工作者對於英文摘要的編寫要求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包括時態、語態、標點符號及縮寫[1]、寫作範式[2]、文體格式[3]、信息完整性[4]等。
  • 李豐楙《從聖教到道教》榮獲2019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CAS)圖書獎大獎
    2019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中文國際圖書獎秉持亞洲國際學者研究大會的理念,中文版國際圖書獎同樣旨在提升國際學者關注亞洲研究的學術出版物的意識。儘管提交過程完全是用中文進行,但是著作的標題與內容摘要將被翻譯為英語,從而讓全球的亞洲研究學者知曉他們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獎項僅頒給圖書。
  • 正本溯源|媽祖(媽祖信仰)是屬於道教神祇還是佛教?
    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人立廟於本嶼。」又南宋寧宗朝丁柏桂《順濟聖妃廟記》云:「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 莆寧海有堆,元佑丙寅,夜現光氣,還堆之人,一夕同夢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館我。 』於是有祠在聖堆。 」宋代的這兩則史料,都說媽祖是巫祝、神女,其神格屬性,屬於道教,和佛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