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一件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幾乎每一片大陸都被戰火蔓延,不同的國家以不同的形式,捲入到戰爭當中。中國也不例外。當時中國為了取回德國在青島的主權,曾先後派出14萬勞工,遠赴歐洲,參與一戰。不過,除了派出勞工,當時的中國,還發生了另外一些事情。
一戰從1914年的7月開始,到1918年的11月結束。所以,我們的講述,也以時間作為基本線,講一些當時的大事件。
第一年:1914年。一戰爆發的時候,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考慮到民國成立只有三年,國力有限,便宣布中立,不參與到戰爭當中。不料,此時的日本早已虎視眈眈。他們知道山東青島過去曾是德國人的租界,於是,他們以對德國宣戰的形式,強行佔據青島。其實在一戰初期,德國曾表示願意把膠州灣一帶的土地歸還給中國,只不過被日本從中作梗,才不得已作罷。
不過,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對日本的入侵,卻毫無辦法。因為實力實在相差太多了。而在同一年,袁世凱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總統任期無限延長,並且由自己指認下任總統人選。這就意味著,袁世凱的總統,其實跟過去的皇帝,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並且有可能成為袁家的總統。
同年,因為歐洲各國忙於戰爭,無力顧及中國市場,使得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因為弟子有限,所以,發展的大多是麵粉、紡織、火柴這一類的輕工業。這段時期,也是中國輕工業的一段黃金時期。
第二年:1915年。因為日本不斷提出的要求,袁世凱開始跟日本據理力爭。袁世凱確實是盡力了。但爭取到的結果,並不讓很多人滿意。所以,國內很多人開始反對日本提出的條約,也就是「二十一條約」。袁世凱當時曾說過,埋頭幹十年,跟日本抬頭見。不夠,給他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因為他開始宣布自己要稱帝了,並定下「洪憲」的年號。一開始時,袁世凱因為國內外都有人支持,沒想到稱帝後,卻是海內外共同反對。紛紛掀起「討袁」的聲號。
圖為袁世凱稱帝
第三年:1916年。袁世凱因為稱帝失敗,不僅聲望驟降,而且各地手握實權的總督,也紛紛反對,只好宣布放棄稱帝,轉而讓段祺瑞執掌大權。同年6月,袁世凱去世。中國從此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
這一年也是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出國到菲律賓比賽,只是成績並不理想,兩場球賽都失敗了。
第四年:1917年。軍閥混戰的苗頭開始顯現。由不同人支持的不同軍閥,開始粉墨登場。袁世凱去世前,曾指認黎元洪擔任總統。黎元洪聲望不錯,只是沒有實權。而段祺瑞則是當時北洋軍中的實權人物。兩人明爭暗鬥。
圖為黎元洪
圖為段祺瑞
除了這兩個,還有張勳這個留著辮子的北洋軍閥也不甘寂寞,帶著著他的辮子軍,到北京,找了康有為和攝政王載灃,準備拉著溥儀,搞一次大清朝復闢。當然,張勳的這次復闢,很快就宣告失敗。
這一年的中國,混亂更加明顯。不過,因為歐洲戰爭上,德國的節節失利,中國趁著這個機會,收回了德國在中國天津、漢口兩個租界。
第五年:1918年。這是一戰結束的一年。原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本該收回德國在青島的主權。所以,一戰消息傳回國內時,全國上下都非常高興。
可誰也沒想到,在第二年的時候,在凡爾賽和約上,中國被英、法等過徹底出賣,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完全割讓給日本。這件事對中國打擊很大,但也讓中國明白,只有真正的自強不息,強大起來,才能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