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危險越把孩子往裡送,那些家長都在想什麼?

2020-12-22 騰訊網

日本東京有一個「危險」公園,不走尋常路的它,甚至公開聲稱自己「沒有安全保障」,孩子在這裡磕破頭摔傷腿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儘管如此,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家長把孩子送來這裡玩耍,孩子更是在這裡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沒有安全保障的公園,卻有超高人氣

在日本東京的羽根木公園裡有一個園中園,叫「羽根木遊戲公園」,小田急線梅が丘站下車走5分鐘就到了。

與我們的公園遊樂場對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同,這個公園不走尋常路,公開聲稱自己「沒有安全保障」。

在羽根木遊戲公園,孩子們可以挖坑、鋸木頭、敲釘子、點火、打水仗、爬樹、上房頂,在泥地裡打滾。

公園的志願者甚至會幫著孩子們「撒野」,實現他們瘋狂的想法,當然,也會在必要時會告訴孩子如何使用工具,如何避免受傷。

可就是這麼「危險」的公園,還有不少父母會帶孩子來「冒險」,這些家長並不介意孩子是否在玩耍中能得到100%的安全。

他們認為,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缺少在自由環境中玩耍的機會,規則太多不能隨心所欲,適當讓孩子接觸一些「危險」的東西,反而對他們成長有好處。

公園入口的牌子上寫著:「自由玩,對自己負責。」

在「危險」公園,孩子們玩些什麼?

在羽根木公園裡的「玩具」,全部都是利用自然材料手工製作而成,顏色沒有那麼鮮豔,品質沒有那麼好,但勝在特別真實。

使用工具

這裡更像是一個手工作坊,公園準備了各種五金工具,並有專門的志願者教孩子們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危險物品」。

釘子、錘子也是公園裡常見的「玩具」,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木頭釘在一起。

孩子們還能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嘗試自己鋸木頭,他們也會小心翼翼不讓自己的手劃傷。

玩火

玩火也是被允許的。

生活在公寓裡的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遠離火和電,平時也許只能在生日時吹一根蠟燭,更不要說自己點篝火了。

但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學著自己搭篝火,生爐子做燒烤。

野餐

除了這些,這片小公園裡還有耕地,鼓勵小朋友親手種下食材。公園會經常舉辦野餐會。

食物當然要自己做,家長帶著小朋友在這裡學切菜做飯。

從磨刀學起,孩子們嘗試自己切菜,體驗做飯的樂趣。

爬高

沒有樓梯,但是可以爬到屋頂的小房子,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

在房屋底下,放著體操用的軟墊,膽子大的孩子可以直接從房頂往下跳。

玩泥巴

玩泥巴,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有什麼關係呢?洗個澡換件衣服,又是個愛乾淨的小孩了。

時光就仿佛倒回了從前的夏天,玩具很粗糙,大家都很髒,但都帶著開心的笑臉。

飛簷走壁

這是一個孩子們更願意在圍牆上酷跑的迷宮。

女孩子也不甘示弱,一個個飛簷走壁比男生還猛。

這個女孩子就住在附近,她經常來這兒玩。僅僅頭頂上抓的和腳下踩的這兩根繩子,讓她可以在樹間穿梭自如。

看到新來的小朋友不知怎麼玩兒的時候,她便主動過來,告訴小朋友怎樣能爬上去,並且還提醒說,如果抓不住上面的繩子會很危險。

玩水

大熱天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玩水了,一個最簡單的水滑梯,給孩子們帶來無數的樂趣。

這裡有給小小朋友們專用的水池。周圍有各種盆、碗、罐子、勺等等供小朋友們隨意使用。

有專門的打水仗區域,水一直是開著的,孩子們想用多少都可以。

把孩子帶去「危險」公園的家長,都在想什麼?

在羽根木公園,除了地上的墊子和零星幾個志願者之外,就沒有其他保護設施了。如果孩子切到手,磕到頭,摔破腿可怎麼辦?

公園的工作人員承認,這裡的確是存在危險的。市政府在40年前公園剛開始建立時就強烈反對這個項目的進行,也是考慮到安全因素。在與消防部門的多次長談後,園長解釋了園方有完善的消防計劃,最終才得到了批准。

既然這個公園無法確保孩子的安全,那家長們為什麼還把孩子往危險的地方送呢?

一個經常帶孩子來的母親這麼解釋:「孩子當然會受些小傷,但這通常都是他們學習技能和成長必經的道路。我們是知道這樣潛在的後果才帶孩子來的。

羽根木公園的確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也不是每個家長都願意冒風險把孩子送過來,但看到羽根木門口懸掛的「自我介紹」,還是讓人心頭一暖:

親愛的小孩:

這裡是羽根木遊樂場,一個你可以玩樂的地方。我們想,你可以在這裡通過點燃篝火,挖土坑,建堡壘,潑水,仰望太空,玩耍或只是看著別人玩耍獲得一段快樂的時光。

讓我們試著做自己想嘗試的東西!

「看起來很好玩啊!」「看起來好嚇人呀!」「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這個」「我又想了一下,還是算了吧」

一切由你來決定。如果有些事你很在行,那很棒。如果你還不會做,那你可以學到新的東西。

在這裡,你可能會遇到問題,困惑甚至受傷。但放心,你旁邊的人會幫你。男人和女人,爸爸和媽媽,男孩和女孩,大家都在這裡,當然工作人員也在這裡。

這是一個大家共同創造的遊樂場,你不孤單,來打個招呼吧!玩得開心呀!

童年,需要一點冒險

日本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危險」遊戲公園,羽根木遊戲公園的主辦機構,在東京開有4家分園。年輕的父母越來越體會到讓孩子一定程度面對風險和危險,並不是一件壞事。

相反,我們對孩子安全的嚴防死守,不讓他們接觸任何風險,看似是保護,實際上是剝奪,剝奪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真實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克羅斯曾說:「自信的孩子是最安全的孩子。(並不是被保護的最好的孩子才安全,孩子總要長大,要一個人面對危機四伏的世界。)

自信源於哪裡?自信一定來源於「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不能做什麼」。若是以安全名義剝奪孩子學習獨立應對危險的機會,就會非常束縛孩子的成長。

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習如何管理面臨危險的「恐懼」過程。通過參與有危險的遊戲,孩子做那些自己害怕的事情,以克服自己的害怕,從而戰勝對「危險」的恐懼。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這樣的體驗,這種恐懼就有可能成為心理學上的恐懼症。

比如很多父母擔心摔傷會使孩子變得恐高。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5歲至9歲時有從高空跌落受傷的孩子,18歲時比較少會懷有對高度的恐懼。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沒有機會用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體驗冒險,有些孩子就會轉向更魯莽、極端的行為,比如暴力、嗑藥、酗酒。另一個極端就是變得懦弱、膽小,這種屬性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犯罪分子優先針對的目標,校園霸凌的對象。

所以,正確的方法就是在我們能掌控的範圍 ,給孩子多一點冒險體驗。

挪威心理學家艾倫·桑德斯塔教授建議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要體驗七大冒險遊戲:

1、探索高度,高度能激起對恐懼的知覺;

2、拿危險玩具,如鋒利的剪刀,或沉重的錘子,要學習去掌控它們;

3、接近危險的地方,如池塘、湖海和火,鍛鍊孩子對環境危險的敏銳度;

4、混打遊戲,如摔跤、玩樂性打鬥,學會處理攻擊,學習合作;

5、速度,騎自行車或滑冰;

6、迷路和尋找方向,迷路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感受是類似的;

7、探索一個人獨處。

在泥土森林過一個不保證安全的假期,你願意帶孩子體驗這樣的冒險嗎?

這個假期,我們去更多的地方一起探索與冒險~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家長越過度保護孩子,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學會3點教孩子直面危險
    孩子出生後,家長擔心的問題,從來沒有斷過。常聽家長說「不要碰這個,危險。不要去那兒,危險。」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几乎把所有危險,都屏蔽在外。為了讓孩子可以遠離危險,家長也是絞盡腦汁。對孩子來說,家長的過度安全保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身為家長,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操碎了心,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事事聽自己的,畢竟自己是「過來人」,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可以傳遞給涉世不深的孩子,而孩子卻表現出令家長不能滿意的舉動,讓家長大惑不解。為此,家長不妨要多了解一下「白熊效應」及其原理,教育孩子就會有的放矢了。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想必每個家長都幻想過自己以一個慈母的體態教育孩子,但是,這樣的想法大多都隨著孩子成長一點點磨滅。原本可愛、聽話的孩子到了兩、三歲以後就逐漸變成了「小惡魔」!每天上躥下跳仿佛有無限的精力,從早玩到晚都不嫌累。
  • 日本渡輪觸礁,52名小學生全員淡定跳海自救:這個世界越危險,孩子越...
    而要想讓他能對環境做出清晰的判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扔到那個環境裡,親自去嘗試,去觸摸。 但現實生活裡,對兒童過度的保護安全保護意識,卻讓他們早早失去了探索「危險」的機會。
  • 孩子越不好帶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3種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好像一整天都撒不完一樣。真想把他直接丟給他爹來帶。沒辦法,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就自己想辦法。在這些天裡我看了很多關於2-3歲寶寶的育兒經驗,終於理清楚了一件事:這個年齡的孩子難帶,並不是壞事,甚至還可能是件好事!
  • 為啥越「髒」的孩子越「健康」?髒著養孩子對身體更好,家長注意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隨著經濟狀況提高,孩子更是成為了家長們的掌中寶」看著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猶如放在玻璃罩裡養著一樣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現在家長們想方設法的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但是孩子們生病的機率更高了,並且各式各樣的病症還都出現了。反而在過去家長沒有很管著保護著孩子的時候,這些孩子身體更健康,並且孩子會患有的疾病也很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以下性格缺陷越明顯,家長別盲目高興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家長省心又驕傲。但真的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嗎?其實都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期待中,被迫成長的懂事。① 很多孩子懂事,只是因為壓抑自己的欲望很多家長誇自己孩子懂事時,都說孩子從來不給自己提要求。出門在外,從來不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樣,看見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想要,太乖了。但是想想這樣的孩子正常嗎,我們大人還有很多欲望呢,出門在外,碰到新奇好玩的東西還想嘗試一下呢,更別提孩子了。
  • 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去做,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
    家長都希望小孩能夠聽話。但很多家長發現,家長不讓小孩去做的,小孩越會想去做,和家長對著幹成了小孩的日常。這讓家長感到非常無奈。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小孩喜歡和自己對著幹?是小孩的叛逆期在作祟嗎?
  • 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家長別收拾的太勤快
    在大人眼裡,孩子就像一個小惡魔,走到哪裡哪裡就凌亂不堪,尤其是0-6歲的孩子,弄亂也就算了,還不讓人幫忙收拾。多數家長這種時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不是責怪就是罵,孩子將家裡弄得越亂,說明孩子的創造能力和想像力越強。
  • 孩子是個「玻璃心」,父母想讓孩子越挫越勇,得教會孩子蘑菇定律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在面對一些挫折之後,便會產生比較痛苦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不能快速地將其轉化,就會使得人整體較為頹廢。而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較為執拗,對錯只在一念之間。所以當自己表現出來較差的狀態,自然而然會出現不適的情況。
  • 為什麼家長越著急,孩子抽動症越嚴重?
    有一部分抽動症的孩子已經進行了評估,也制定了方案,開始一對一情商課了,但在課程前期,家長也還是會非常著急和焦慮,不停的在溝通群裡問情商老師孩子能不能好,症狀什麼時候消失,能不能加快治療等等!這是課程前期家長們經常出現的一個情況。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情商老師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在幫助緩解家長的焦慮。
  • 為何退休老師說孩子成績越差,越不適合補課?其中有什麼秘密呢?
    為何退休老師說孩子成績越差,越不適合補課?其中有什麼秘密呢?每一位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都有一定的「望子成龍」心態,所以當孩子孩子成績下滑或者成績不佳時,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提高成績。
  • 孩子總怯場,可能與家長常說這句話有關,越說孩子越緊張
    其實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碰到過這個問題。孩子平時人來瘋,又吵又鬧的;但是真的要在人前表演個什麼,卻又緊張都行。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還可能與家長常說這句話有關,那就是「上臺了別緊張」,可孩子真的不緊張嗎?孩子怯場究竟是因為什麼?第一、 人本身的原因這裡我們先不說孩子,就算是家長,站在人前進行表演,心裡會不緊張嗎?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孩子磨嘰,家長催促埋怨,結果越催越慢,家長該如何做?
    案例:又一個孩子很磨蹭,家裡人不停地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裡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矛盾。有一次媽媽接孩子回家,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了,孩子只有自己走回家,對於一個整天被接送的孩子突然告訴他要自己走回家,這是一個挑戰。回到家以後,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於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孩子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並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家長只是一味地埋怨,從不曾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更沒有發現孩子的進步。
  •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
    家長在這4個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本事,別不當回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孩子的家庭生活越來越好,小時候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現在太苦孩子又怕委屈了孩子,到底是該富養孩子還是窮養孩子呢?別著急,家長在這些方面越摳門,養出來的孩子越有出息,別不放在心上。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個話題很火,「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父母都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畢竟自家寶寶是真的難帶,屬於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今天婷婷就帶各位父母一起看看,是不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小時候越黏人的孩子,長大了跟家長越疏遠,如何避免這些現象
    孩子已經長成了一個150左右的女孩子。妹妹很有禮貌地跟我們打招呼,然後就去自己屋寫作業了。等孩子去寫作業了,我姑姑就跟我們說,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孩子就長大了。我們都聽出了姑姑的懷舊之情。當時我跟姑姑說對呀,還記得妹妹小時候愛哭鬧,就喜歡黏著姑姑。那時候我們一起去逛廟會時,妹妹就就讓姑姑抱,一抱就很久,自己也不下來走路。
  • 白熊效應:越制止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家長要警惕,及時改善
    父母讓孩子幹什麼,他就不幹什麼。就像一句老話說的:父母要讓孩子往東走,孩子就偏偏往西走。面對孩子的叛逆,多數父母會以暴力來糾正孩子,但過度的暴力會使孩子越來越叛逆,得不償失。小強不知從何時起,脾氣變得非常古怪。有時,小強父母叫他吃飯時,小強就是偏偏不吃。只有等別人吃完之後,他才自己拿起碗筷夾著吃。
  • 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
    很多孩子再青春期時,都難免會遇上叛逆期。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對孩子硬碰硬。其實,家長選擇硬碰硬的方式,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方式並不實用,且並不適合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在小時候本來是比較安靜的,就是因為自己身邊環境以及來自父母的遺傳因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方面會有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