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和合本有五次紀錄「巴不得」三字於聖經內,南方讀者(包括港臺)初閱時常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其實此語為華北用詞,即懇切盼望之意。特別的是,此用語綿延近百年,在當代華人教會中,竟成屬靈用詞。
提到新約和合本聖經的用詞,就必須從翻譯聖經的團隊說起,尤其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美國北長老會狄考文牧師(Rev.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狄考文1836年生於美國賓州,1863年初抵山東芝罘(今煙臺),1908年逝於中國青島,葬於芝罘美國人公墓,來華45年,享年72歲。
狄考文在華的貢獻,除了創立登州文會館(山東基督教大學-齊魯大學前身),當屬文字傳教的事工,尤其晚年在新約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工作上,鞠躬盡瘁、不捨晝夜。他曾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聖經的修訂工作,這項工作花費了我大量的心血,不過這大概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1890年第二次在華傳教士大會決議,合作翻譯一本屬於中國人共同使用的中文聖經,狄考文被選為官話(今稱國語或白話)組的主席,團隊中的傳教士,除狄考文,尚有富善、林亨理、陳克拉克、文書田,各人隨即分頭著手新約聖經的籌備與試譯。首輪會議是1898年9月7日至11月19日在狄考文位於登州(今蓬萊)家中舉行,每位成員首先認真修訂或翻譯自己所負責的部分,之後把翻譯好的文稿交給其他人校閱,之後再把他們的修改意見分欄寫在對應文稿的旁邊。由於爭辯激烈與堅持己見,譯經工作的速度顯得極為緩慢,兩個半月密集的成果是《使徒行傳》的中文譯本,並於隔年試行出版。
狄考文在委員會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是官話的提倡者,曾撰寫《官話教程:以方言為基礎》,使之成為眾望所歸的官話譯經領袖。富善牧師(Rev. Chauncey Goodrich)提到與他朝夕相處的狄牧師時,曾說:「狄考文博士擅長說山東方言,他筆耕不息地預備,致力於翻譯一部使所有的人都可以明白的聖經,擇其愛而固執,像是一塊花崗巖,而且他是與生俱來的領導者。」早期中文譯本均採用文理(文言文)翻譯,強調中國文學書寫特性;官話譯本有別以往,屬於在華首次嘗試的白話譯經文體,狄考文不得不格外謹慎與堅持。
相對地,由於行使他的強烈意志,以及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所以狄考文難以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因為狄考文固執己見,反而為官話和合本聖經,展現出與日常生活中較平易的語言,不單為讀者所理解,更被聽者所明白。簡單的說,狄考文堅持和合本聖經所有的句子,必須符合口語的表達習慣,使用普通語言,不用本地土話與方言,最終實踐聖經的口語流暢性。
最後十年在世的工作,狄考文一直是以新約官話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工作為主,這是一項費力且艱苦的工作,不像牧會佈道可以接觸人群,也不像學校教育可以傳授學生。但狄考文深知文字的影響力,尤其是讓中國人可以看見上帝至今仍然在說話。上帝不只是西方人的上帝,也是中國人的上帝。
譯經委員會在煙臺召開(1906)
右第四人為狄考文其左(右三)為王元德,左第三人為富善
1907年新約官話和合本聖經出版,口語譯文準確,但文字流暢性不足,此後又屢經修訂,至1919年《聖經全書》出版時,與初版相比,改動甚多。遺憾的是,狄考文的辭世,使他無法參與及見證舊約官話和合本的翻譯與出版。
狄考文在去世那一年11月份的《教務雜誌》(Chinese Recorder)發表〈官話聖經翻譯的心得〉寫道:「沒有一個人可以把聖經翻譯的令人滿意,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語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有人想要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侷限性,那麼就讓他加入到聖經翻譯委員會裡面來吧!」他深知傳教士與宣教差會賦予聖經翻譯的重要性,因為這工作不單是中國基督教傳教事業的起點,更是核心問題之一。
官話和合本的成功,除了有共同合作的傳教士夥伴,還有從旁協助的中國助手。早期中國助手默默無名,頂多有姓,但在官話和合本譯經團隊中,卻為中國教會歷史留下了多位中國助手(甚至是中國籍牧師)的名字,像是:劉大成、張洗心、王元德、李春蕃。
無法容忍只是把中國人培養為外國人跟隨者的狄考文,以師徒制方式教導來自山東昌樂的王元德(字宣忱)。王元德在1903至1908年間擔任狄考文的助手,也在狄考文逝世後開始研習神學。富善牧師稱讚他說:「王先生是一位頭腦敏捷、見解深刻、思維縝密的年輕人。他博覽群書,官話本的所有優秀書籍都讀過。而且能很快的發現句子結構中的錯誤,並堅持把他們改過來。我想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受到狄考文博士性格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是出於對此項工作的熱愛。」
王元德後來獨立將新約和合本聖經再行修訂,1933年出版《新約王宣忱譯本》,更是被華人聖經學者於力工、劉翼凌等人推崇。這第一本完全由中國人翻譯的聖經,在序言中描述當年新約和合本譯經團隊的現場實況:
每逢夏季,各持譯稿,集煙臺東山安歇樓,薈萃一室,各抒所見,互資考證。時而和樂可親,時而爭執紛紜,時而拍岸大叫,負氣四散;少焉含笑以歸,從頭商量。每定一稿,恆滔滔雄辯,數日不決;終以西教士為主體,但求原文(希臘文)之苟同,難計文字之工拙。如此者歷五年之久,餘未嘗一日或離也。書既成,印行海內,毀譽參半,餘實未愜於心焉。埋首官話和合本的狄考文牧師,在中國山東生活了45年,完成外國傳教士在華集體翻譯的最後一版中文聖經。他為翻譯聖經盡心戮力,更為上帝打過那美好的仗。他一生最大的盼望,就像他最鍾愛的一句聖經經文:「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