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考文的新約和合本聖經

2021-02-08 隨手傳福音


新約和合本有五次紀錄「巴不得」三字於聖經內,南方讀者(包括港臺)初閱時常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其實此語為華北用詞,即懇切盼望之意。特別的是,此用語綿延近百年,在當代華人教會中,竟成屬靈用詞。

提到新約和合本聖經的用詞,就必須從翻譯聖經的團隊說起,尤其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美國北長老會狄考文牧師(Rev.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1908)。狄考文1836年生於美國賓州,1863年初抵山東芝罘(今煙臺),1908年逝於中國青島,葬於芝罘美國人公墓,來華45年,享年72歲。

狄考文在華的貢獻,除了創立登州文會館(山東基督教大學-齊魯大學前身),當屬文字傳教的事工,尤其晚年在新約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工作上,鞠躬盡瘁、不捨晝夜。他曾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聖經的修訂工作,這項工作花費了我大量的心血,不過這大概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1890年第二次在華傳教士大會決議,合作翻譯一本屬於中國人共同使用的中文聖經,狄考文被選為官話(今稱國語或白話)組的主席,團隊中的傳教士,除狄考文,尚有富善、林亨理、陳克拉克、文書田,各人隨即分頭著手新約聖經的籌備與試譯。首輪會議是1898年9月7日至11月19日在狄考文位於登州(今蓬萊)家中舉行,每位成員首先認真修訂或翻譯自己所負責的部分,之後把翻譯好的文稿交給其他人校閱,之後再把他們的修改意見分欄寫在對應文稿的旁邊。由於爭辯激烈與堅持己見,譯經工作的速度顯得極為緩慢,兩個半月密集的成果是《使徒行傳》的中文譯本,並於隔年試行出版。

狄考文在委員會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是官話的提倡者,曾撰寫《官話教程:以方言為基礎》,使之成為眾望所歸的官話譯經領袖。富善牧師(Rev. Chauncey Goodrich)提到與他朝夕相處的狄牧師時,曾說:「狄考文博士擅長說山東方言,他筆耕不息地預備,致力於翻譯一部使所有的人都可以明白的聖經,擇其愛而固執,像是一塊花崗巖,而且他是與生俱來的領導者。」早期中文譯本均採用文理(文言文)翻譯,強調中國文學書寫特性;官話譯本有別以往,屬於在華首次嘗試的白話譯經文體,狄考文不得不格外謹慎與堅持。

相對地,由於行使他的強烈意志,以及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所以狄考文難以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因為狄考文固執己見,反而為官話和合本聖經,展現出與日常生活中較平易的語言,不單為讀者所理解,更被聽者所明白。簡單的說,狄考文堅持和合本聖經所有的句子,必須符合口語的表達習慣,使用普通語言,不用本地土話與方言,最終實踐聖經的口語流暢性。

最後十年在世的工作,狄考文一直是以新約官話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工作為主,這是一項費力且艱苦的工作,不像牧會佈道可以接觸人群,也不像學校教育可以傳授學生。但狄考文深知文字的影響力,尤其是讓中國人可以看見上帝至今仍然在說話。上帝不只是西方人的上帝,也是中國人的上帝。

譯經委員會在煙臺召開(1906)
右第四人為狄考文其左(右三)為王元德,左第三人為富善


1907年新約官話和合本聖經出版,口語譯文準確,但文字流暢性不足,此後又屢經修訂,至1919年《聖經全書》出版時,與初版相比,改動甚多。遺憾的是,狄考文的辭世,使他無法參與及見證舊約官話和合本的翻譯與出版。


狄考文在去世那一年11月份的《教務雜誌》(Chinese Recorder)發表〈官話聖經翻譯的心得〉寫道:「沒有一個人可以把聖經翻譯的令人滿意,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語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有人想要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侷限性,那麼就讓他加入到聖經翻譯委員會裡面來吧!」他深知傳教士與宣教差會賦予聖經翻譯的重要性,因為這工作不單是中國基督教傳教事業的起點,更是核心問題之一。

官話和合本的成功,除了有共同合作的傳教士夥伴,還有從旁協助的中國助手。早期中國助手默默無名,頂多有姓,但在官話和合本譯經團隊中,卻為中國教會歷史留下了多位中國助手(甚至是中國籍牧師)的名字,像是:劉大成、張洗心、王元德、李春蕃。

無法容忍只是把中國人培養為外國人跟隨者的狄考文,以師徒制方式教導來自山東昌樂的王元德(字宣忱)。王元德在1903至1908年間擔任狄考文的助手,也在狄考文逝世後開始研習神學。富善牧師稱讚他說:「王先生是一位頭腦敏捷、見解深刻、思維縝密的年輕人。他博覽群書,官話本的所有優秀書籍都讀過。而且能很快的發現句子結構中的錯誤,並堅持把他們改過來。我想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受到狄考文博士性格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是出於對此項工作的熱愛。」

王元德後來獨立將新約和合本聖經再行修訂,1933年出版《新約王宣忱譯本》,更是被華人聖經學者於力工、劉翼凌等人推崇。這第一本完全由中國人翻譯的聖經,在序言中描述當年新約和合本譯經團隊的現場實況:

每逢夏季,各持譯稿,集煙臺東山安歇樓,薈萃一室,各抒所見,互資考證。時而和樂可親,時而爭執紛紜,時而拍岸大叫,負氣四散;少焉含笑以歸,從頭商量。每定一稿,恆滔滔雄辯,數日不決;終以西教士為主體,但求原文(希臘文)之苟同,難計文字之工拙。如此者歷五年之久,餘未嘗一日或離也。書既成,印行海內,毀譽參半,餘實未愜於心焉。


埋首官話和合本的狄考文牧師,在中國山東生活了45年,完成外國傳教士在華集體翻譯的最後一版中文聖經。他為翻譯聖經盡心戮力,更為上帝打過那美好的仗。他一生最大的盼望,就像他最鍾愛的一句聖經經文:「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

相關焦點

  • 和合本聖經由來
    1906年,官話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官話《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官話《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並在1983年起進行了修訂,使其更貼近現代文意修正錯譯,在2010年完成出版《和合本修訂版》。
  • 紀念《和合本聖經》一百周年生日
    1919年4月22日,北京城外通州小縣,82歲的美國人富善牧師(Chauncey Goodrich),手捧剛剛出版、墨香尚未散盡的中文和合本《聖經》,喜樂縈懷。過去近29年,他和十數位世界各國傳教士,為中國人帶來了這部嘔心瀝血的翻譯之作。
  • 和合本聖經與中國
    最早的聖經是由希伯來文(舊約)、希臘文(新約)和亞蘭文(一小部分)寫成的,直接閱讀原文固然好,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學習這些語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要依靠翻譯成本民族和本國語的翻譯版本。因此,傳教士初到一國,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就是將聖經翻譯成為所在國的語言,中國也不例外,在聖經的中文翻譯上,傳播福音的基督徒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和合本聖經出現以前就翻譯了很多譯本。
  • 和合本《聖經》,一本影響全中國的書 | 100周年紀念
    因為時至開會的前夕,中國已經有超過15種《新舊約全書》和新約單行的中文聖經。 但是到底使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來進行翻譯工作,在這時再次開始被熱火朝天的討論。,狄考文去世後,他的遺體被海運至煙臺,下葬於玉皇頂美國長老會墓地。
  • 【基督教新聞】和合本聖經與中國
    最早的聖經是由希伯來文(舊約)、希臘文(新約)和亞蘭文(一小部分)寫成的,直接閱讀原文固然好,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學習這些語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要依靠翻譯成本民族和本國語的翻譯版本。因此,傳教士初到一國,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就是將聖經翻譯成為所在國的語言,中國也不例外,在聖經的中文翻譯上,傳播福音的基督徒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和合本聖經出現以前就翻譯了很多譯本。
  • 和合本聖經問世百年紀,誰知富善?
    大會隨即成立三個執行委員會,富善被分別推選為《深文理和合本》和《官話和合本》兩個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幾經篩選、斟酌,最早期的《官話和合本》聖經翻譯委員會委員除富善外,還有白漢理(Henry Blodget) 、狄考文(Calvin W. Mateer)、文書田(George S. Owen)、海格思(John R.
  • 看《和合本聖經》面世一百年有感
    現在通用的中文聖經和合本聖經,又稱為和合本官話聖經或國語和合本聖經,是一本一百萬字的巨冊,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由於和合本聖經乃是白話文,不像以往的文言體裁的聖經譯本,為一般民眾看得懂,讀得出,深獲中國教會信徒的喜愛。
  • 和合本聖經與中國(全集) 上
    在這些事情之中,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和出版也許是大事中的大事,因為,從此,全體中國人有了一本可以奉為圭臬的聖經譯本,從此,曾經改變西方國家的神的話也開始在中國生根發芽,從此,看不見的國度進入了看得見的國度,改變發生了……就讓我們一起穿過歷史的隧道,試著了解和合本聖經翻譯、出版和流傳的過程,並看看神是怎樣借著這本聖經來改變中國的吧!
  • 《聖經》和合本與新譯本之比較
    1919年和合本出版標誌著《聖經》漢譯已達到**階段。此後,和合本受到各基督教會推崇喜愛,成為第一部被全國各地教會廣泛使用的白話文《聖經》。因此,對於多數中國讀者來說,中文《聖經》就等於和合本《聖經》。繼和合本後五十多年悠長歲月,戰火連綿,中文也隨之產生很大變化。
  • 《中文和合本聖經》方言之再思
    當時聖經已有多種版本,其中文理本聖經及淺文理本聖經都還在使用,但和合本聖經問世,便結束了以往的各種聖經版本,並展開和合本聖經之嶄新世紀。「胡適推崇和合本聖經為五四運動的尖兵。「聖經公會」在無奈之餘,不得不重視全球華語教會對和合本聖經之偏愛與執著,又再回頭來修訂1919年出版之和合本聖經。和合本修訂版遂於2010年完成並正式印行。   筆者從事文字工作已五十餘載,手邊桌旁所伴以寫作之經,正是和合本聖經。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適逢此時,特別推出深入一窺中文聖經的過往史跡與現況。過去100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實際上這本最受華人基督徒或慕道友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還有許多各種譯本的源流。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約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即羅馬;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
  • 聖經版本介紹
    《聖經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簡稱和合本;今指國語和合本(Kuoyü Union Version),舊稱官話和合本(Mandarin Union Version)),是今日華語基督新教教會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問世一百年以來,一直是華人教會的權威聖經譯本。
  • 聖經舊約與新約有衝突嗎?
    最近有讀者在我的文章中吐槽稱:舊約與新約是有衝突的,也就是說,聖經前後是有矛盾的。介於這個問題,小編特詳細寫一篇文章予以辯駁,同時也歡迎弟兄姊妹一起來查考聖經。我們讀經不是讀字句,乃是讀精意。看經文,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或譯:聖靈)是叫人活。 (哥林多後書 3:6 和合本)大家注意看括號裡的字聖靈,精意是指聖靈,也就是說,讀經當在聖靈裡讀,在聖靈裡解經,就是以經解經。
  • 聖經的中文翻譯
    觀察其發展脈絡,約略可以整理出幾個主要原因:1、因應不同的宗派背景或神學立場。比如天主教不願採用更正教的和合本,因而發展了自己的白話譯本-思高本。2、更貼近現代語言。儘管官話和合本開創了新的格局,一度成為最貼近生活用語的譯本,但隨著時間過去,人們的語言習慣改變,它本身也需要被革新。
  • 中文聖經主要譯本概述
    當時有一個響亮的口號:「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 )。 《淺文理和合本新約》於1904年出版,《深文理和合本新約》於1907年完成。後來兩者合併,於1919年出版《文理譯本全書》。此譯本對原文忠實,文筆流暢,可是發行後已不適合時代需要。1919年4月,由狄考文(C. W.
  • 和合本不是聖經原文,不要當成偶像!
    隨手按:許多中國基督徒對中文和合本聖經有著近乎迷信一般的尊崇,以至於杜絕其他的譯本,完全神化了和合本譯本。在他們眼中,和合本就是聖經原文,聖經原文就是和合本。以至於他們在網上閱讀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文章時,也要不厭其煩地糾正文中所引用的經文,導致他們不僅無法領會文章整體思想,更是浪費時間和生命。
  • 中文聖經是怎麼來的
    明清時代,天主教傳教士來到大明帝國傳教,有人翻譯過新約的《福音書》,但沒有完整地翻譯過聖經全書。直到清代,天主教的巴設(Jean Bassett,又譯為「白日升」)將拉丁文聖經的新約《福音書》到《希伯來書》譯為中文《巴設譯本》。這是第一個流傳下來的聖經中文譯本。但這個譯本並沒有正式出版,以手抄本的形式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
  • 讀和合本聖經,思富善牧師
    現在通用的中文聖經和合本聖經,又稱為和合本官話聖經或國語和合本聖經,是一本一百萬字的巨冊,已經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於和合本聖經乃是白話文,不像以往的文言體裁的聖經譯本,為一般民眾看得懂,讀得出,深獲中國教會信徒的喜愛。中文和合本聖經  九十年前,也即是1919年,當和合本聖經在中國面世時,曾引起發行中文聖經空前未有的高潮。
  • 中文聖經譯本簡史
    1890年,歐美差會再度合作,準備組成三個翻譯小組,將聖經統一翻譯為一個官話版本,一個淺文理版本,還有一個深文理版本。 官話和合本翻譯組成員包括: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美長老會,翻譯委員會主席)、富善(Chauncey Goodrich,美公理會,後代為翻譯委員會主席)、鮑康寧(Frederick W.
  • 整本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聖經是分兩個部分,即舊約部分和新約部分。聖經總共66卷,其中舊約是39卷,新約是27卷。因此,這66卷經文都是事所默示的。所以,聖經不是小說、更不是童話故事。聖經是一本天書、是一本生命之書。你讀聖經是不可向讀小說、讀故事那樣讀,更不是讀其字據,乃要讀其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