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聖經主要譯本概述

2021-02-19 聖經國學

中文聖經主要譯本概述

1822年,馬士曼博士(Joshua Marshman)中文聖經全譯本《新舊遺詔全書》在印度出版,史稱《馬士曼譯本》。繼《馬士曼譯本》(1822)後,有馬禮遜的《神天聖書》(全稱為《神天上帝新舊遺詔聖書》)(1823)及其修譯本《新遺詔書》和《舊遺詔書》、郭實臘修訂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太平天國刪改的《舊遺詔聖書》及《新遺詔聖書》相繼出版。馬士曼譯本雖然出版較早,但因為馬禮遜的譯本是在中國境內最早推行的,所以一般仍以馬禮遜譯本為第一本中文聖經。 馬禮遜於1807年前往中國,並抵達廣州,1814年出版了他單獨翻譯的新約全書。1823年,他和另一位新教傳教士米憐合作完成舊約全書之後出版中文聖經全譯本,取名《神天聖書》,共21冊,史稱「馬禮遜譯本」。從此,基督教的全部經典得以完整地介紹給中國人民。《神天聖書》的文體類似當時暢銷的《三國志演義》,譯文流暢,廣為流通。這也是廣泛流傳到歐洲的第一本全譯本中文聖經。在《神天聖書》中,馬禮遜將God譯為「神」,承襲了天主教徒巴設譯本的譯法。但是事實上,在《神天聖書》中,馬禮遜自己也沒有給God一個固定譯法。該書中馬禮遜用了「真神、真活主、神主、神天、主、上主、上天、天地之大主」等譯法。

根據《神天聖書》,由麥都斯、馬約翰(馬儒翰,馬禮遜之子)、郭實臘、裨治文等人組成的譯經小組於1837年出版《新遺詔書》、1840年出版《舊遺詔書》,後郭實臘又反覆修訂,最後於1955年成型出版,名為郭實臘譯本,此譯本將God譯為上帝。太平天國(1851-1864)的創立人楊秀清、洪秀全採納「新舊遺詔書」,受其影響創辦拜上帝教,其教義《舊遺詔聖書》及《新遺詔聖書》的來源便是郭實臘譯本。因此郭實臘譯本可謂在晚清造成最大社會震動的中文聖經。

1842年英美傳教機構組成十二人委員會重譯聖經,計劃出版由不同教會宣教士聯合翻譯的《委辦譯本》。可惜,因為教派不同立場而造成了分裂。 美國浸信會不滿將Baptizo譯作「洗」而不譯作「浸」,首先退出,另邀宣教士高德(J. Goddard)依浸信會立場修訂《馬士曼譯本》而完成《高德譯本》。美國聖經公會代表裨治文因堅持God譯為神,不可譯為上帝,半途退出,完成《裨治文譯本》。英國聖經公會代表麥都思等人仍於一八五四年完成《委辦譯本》。此譯本不但重譯聖經,統一譯名,還有著名漢學家理雅各、中國學者王韜的協助,譯文優雅,文採斐然,遂成19世紀最具影響力中文聖經。

中文聖經早期譯本

二馬譯本

中國新教譯經史上著名的「二馬譯本」都不同程度地參照了館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天主教中文聖經「巴設譯本」,但為各自獨立翻譯。他們將God譯為「神」,Holy Spirit譯為「聖風」,但Baptism,馬士曼譯為「蘸」,馬禮遜譯為「洗」。就出版後影響而言,馬禮遜譯本明顯大於馬士曼譯本,被早期來華各教派傳教士參考、使用,而馬士曼譯本則主要受到浸禮會的傳教士使用、參考。

1.馬士曼譯本(Marshmans Version)

19世紀初年,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開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最早將聖經翻譯為「深文理」的是在印度傳教的英國浸禮會傳教士馬士曼(John Marshman)。他在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拉沙(Joannes Lassar)的協助下開始翻譯聖經,1810年出版馬太福音、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約全書,1822年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出版舊約全書並聖經新舊約全書,稱《新舊遺詔全書》, 史稱「馬士曼譯本」。

2.馬禮遜譯本(Morrisons Version)

1807年9月7日,基督教新教傳教士、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RobertMorrison)抵達廣州,1808年根據倫敦會的指示開始翻譯聖經,並參考了天主教中文聖經巴設譯本。 1810年他在廣州先將修改及重譯的使徒行傳付梓,1811年及1812年先後出版了路加福音(出版名為《聖路加氏傳福音書》)和約翰福音。1813年新約聖經全部譯成,1814年在廣州出版。這時英國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也來到廣州,他們合作翻譯舊約,米憐翻譯了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約伯記等,均在馬禮遜審查之下譯成。1819年11月25日舊約翻譯完成,1823年在麻剌甲(即馬六甲)出版中文聖經全譯本《神天上帝啟示新舊遺詔全書》,取名為《神天聖書》,為21卷線裝本,史稱「馬禮遜譯本」。

太平天國譯本

3.郭實臘譯本(Medhursts Version)

1840年,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John RobertMorrison)、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Medhurst)、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 C.Bridgman)和德國傳教士郭實臘(K. F. A.Gutzlaff)合作修訂的中文聖經譯本問世,即太平天國譯本,史稱郭實臘譯本。新約大部分由麥都思翻譯,於1835年完成,1836年由麥都思作最後訂正,1837年在巴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出版,名為《新遺詔書》,共計325頁,石印本。在以後十多年中,它一直是中文聖經主要譯本,並多次重印。 舊約大部分為郭實臘所譯,初版在1838年或1840年間,計665頁。後來郭實臘將麥都思的新約修改出版,名為《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1840年在香港出版。這部新約曾為太平天國所用,並作了許多刪改,在太平軍轄區流傳甚廣,所以被稱為太平天國譯本。太平天國初期用的是郭實臘本新約全書,定名為《救主耶穌新遺詔書》。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又出版了該譯本部份舊約。

十二代表譯本(委辦譯本)

4.委辦譯本(亦即代表譯本)(上帝版)(Delegates Version)

《南京條約》使得五口通商地區傳教合法化,為基督教傳播開了新局面,英美傳教士再次感到翻譯聖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43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香港開會,形成了幾個差會組成的「委辦譯本委員會」,包括裨治文、盧維(Walter MaconLowrie)、文惠廉(WilliamJones Boone)、施敦力(John Stronach)、克陛存(Michael Simpson Culbertson)、理雅各(James Legge)、麥都思及米憐之子美魏茶(WilliamCharles Milne)等十二人。翻譯過程中,委員會發生了譯名爭執, 一是對宇宙主宰God究竟應該譯為神或上帝無法一致;二是浸禮會和其它差會對Baptism如何漢譯有不同意見。但是,公教(中國大陸稱之為天主教)其時已解決了這個問題,16世紀來華的耶穌會士一致同意用《史記封禪書》中所載:「天主,祠天齊」的「天主」一詞代表宇宙主宰,1704年獲得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正式諭令批准。新教因其門戶之見則一開始一律不用「天主」譯詞,對究竟用「上帝」或「神」則長期爭論不休。1860年代,中文聖經譯本北京委員會五人小組則直接跳出爭端,使用天主版中文聖經譯本翻譯京委本官話新舊約全書,包括淺文理譯本新舊約全書。(參見白漢理、包爾滕、施約瑟、艾約瑟等有關於天主版中文聖經譯本譯名系列文章。)然而直到20世紀二十年代新教各派還在為God的中文譯法一直大傷腦筋。1920年出版的聖經譯本中,上帝版佔絕大多數,文言文譯本中,譯為上帝佔百分之九十八,神字版僅佔百分之二;白話譯本中,譯為上帝佔百分之八十九,神字版佔百分之十一。面對爭執不休的局面,首先退出翻譯委員會的是浸信會傳教士,接著公理會傳教士也退出。留下的麥都思和理雅各在1852年出版了上帝版新約全書,1853年舊約亦告完成,1854年大英聖書公會出版舊約全書,即「委辦譯本」或「十二代表譯本」,譯God為上帝。因有中國學者王韜參加,翻譯文筆比以前都「大見進步」,但也出現了「重要的缺點」,「有時候為顧全文體起見竟至犧牲了原文正確的意義,其中所有的名辭多近於中國哲學上的說法,而少合基督教教義的見解。」

5.裨治文譯本(神字版)(Bridgmans Version)

美國聖書公會支持用神來表示宇宙主宰,資助退出委員會的裨治文和克陛存完成了以神、聖靈為譯名的聖經翻譯,1859年出版神字版新約聖經。它在許多地方用了1852年出版的麥都思等翻譯的新約,「只有書信是例外」。1862年美國聖書公會出版舊約全書,分四卷,共1002頁;1864年出版新舊約全書,即「裨治文譯本」。它「在文筆上不及『代表譯本』,而在譯筆忠實,切近原文的一點上定然勝過前譯本。」

6.高德譯本(浸字版)(Goddards Version)

馬禮遜將Baptism翻譯為洗,為大部分傳教士接受;馬士曼譯為蘸,則為浸禮會採用。浸禮會傳教士因不贊成將Baptism譯為洗,工作剛開始時就退出了翻譯委員會,長時間延用馬士曼譯本。1848年浸禮會從泰國曼谷請來了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傳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對馬士曼譯本進行修訂。高德從新約開始翻譯,各書均隨時分卷出版,1851年在寧波出版馬太福音,計32頁;1852年在上海出版約翰福音,計28頁;1852年在寧波合併出版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計145頁。1853年在寧波由美國浸禮會真神堂出版新約全書,計251頁。新約全書發行多次,後經羅梯爾(Edward Clemens Lord)修改,1883年在上海再版。高德原想修訂全部聖經,但因健康問題未能完成。舊約部分只譯了創世記(1850年在寧波出版)、出埃及記、利未記等卷。其它都由羅梯爾和憐為仁(William Dean)翻譯,1866年在香港出版舊約全書,1868年出版《聖經新舊遺詔全書》, 史稱「高德譯本」。

文理譯本

1、深文理譯本

深文理譯本最初的委員會成員有湛約翰、謝衛樓、韶潑、惠志道、艾約瑟。委員間對翻譯的看法有很大分歧,難以合作。湛約翰和韶潑逝世後,由皮堯士和羅為霖繼任。直至艾約瑟也逝世後,1905年委員會才召開第一次會議。新約在1906年第二次會議完成。1907年傳教士大會決定只翻譯一部舊約文理譯本。文理譯本委員會成員為當時的四名深文理譯本委員,再加入安鮑德。原來由謝衛樓任主席,進度緩慢。他辭去委員職務後,惠志道繼任主席,進展明顯加快,1915年完成舊約。等到官話譯本1917年完成後,兩部譯本就音譯方式和量度單位協調修訂。1919年6月文理和合譯本聖經出版。

文理譯本出版時,剛好遇上了國語文學開始取代文言的白話文運動,未受廣泛接納,購買者多為閩粵等華南地區及海外華僑信徒。因為他們所操方言與國語差異極大,所以較為偏愛文言。但一方面,國語官話譯本也逐漸在他們中間普及。文理譯本在1920年至1923年修訂新約後,1934年印行最後一版。

2、淺文理譯本

「淺文理」指較通俗的半文半白的漢語,它與深文理的區別,頗難界說,總之是更淺顯易懂。這是聖經翻譯方面的重要進步,畢竟只有非常少的人才能閱讀深文理譯本,淺文理本的出版為廣布福音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淺文理譯本的委員有汲約翰、葉道勝、紀好弼、戴維思。他們都有譯經經驗,故沒有跟從和合本翻譯原則,而以自己的方式翻譯。他們完全採用英國修訂譯本所依據的新訂希臘文文本翻譯新約,嚴格用形式對等翻譯。他們工作進度很快,在三個委員會中是最早完成新約,但是過份拘泥於原文,使得譯本不像中文而難以明白。文體也非計劃原先設想的用淺白文字,而是可以和深文理相比的文言。後來決定只翻譯一部文理聖經譯本時,雖然稱將兩部文理新約譯本合併,但一般認為其實淺文理譯本未被合併到其中。

1)楊格非譯本(Griffith John Version)

最先將新約譯成淺文理的是英國傳教士楊格非(Griffith John),他於1883年出版了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1885年出版新約全書(一說1889年,一說1886年),1889年重訂。1889年創世紀、出埃及記,1898年讚美詩歌、箴言篇。所用底本為公認經文(Textus Receptus),同時參考了其它譯本。1905年出版了楊格非的舊約譯本,僅譯至所羅門的雅歌為止。他所翻譯的各種聖經均由漢口的蘇格蘭聖書會印行。

2)京委本譯本,

在北京的英國傳教士包約翰(John S. Burdon)與白漢理(HenryBlodget)也進行了淺文理聖經翻譯工作。包約翰幾乎獨自翻譯四福音書,1887年由他個人出版,1889年出版他們合譯的新約全書;此一譯本被稱為包約翰、白漢理譯本(Burdon and Blodget Version)。但完成新舊約全書淺文理本的則是施約瑟。施約瑟(S. L. Schereschewsky)是猶太人,熟悉希伯萊文,漢語造詣亦很高,1862年來北京不久就開始了他著名的聖經翻譯工作。他先將聖經翻譯成官話,然後再譯為淺文理。是為京委本淺文理施約瑟譯本(Schereschewsky Wenli Version)。施約瑟1881年患病癱瘓,1886年回美國休養期間,一面修訂他的官話新舊約聖經,一面靠兩手尚能活動的各一隻手指,在打字機上以羅馬拼音逐字譯出淺文理新舊約全書,歷時7年。1895年他再次回到上海,用2年時間將拼音譯稿寫成漢語,1902年由美華聖經會印行,施約瑟自謔為「二指譯本」。

官話譯本

官話分南方官話(南京官話)、北方官話(北京官話)二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白話文運動的開展,聖經官話譯本完全代替了聖經文理譯本。

1.南京官話本(Nanking Colloquial Version)

第一部南京官話新約全書是由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和施敦力(John Stronach)完成的,他們請一位南京人當助手,將「委辦本」譯成南京官話,但只有新約全書,出版於1857年。

2.北京官話本新舊約全書(Peking ColloquialVersion)

1860年《天津條約》後,外國傳教士可以進入北京。1861年成立了中文譯經北京委員會,由艾約瑟(Joseph Edkins)、丁韙良(W. A. P.Martin)、施約瑟、包約翰白漢理等5人組成。第一部北京官話本是丁韙良譯的約翰福音,1864年由美華聖經會在上海出版,共22頁。第一部北京官話本的新約全書的出版日期有多種說法,一說1866年, 一說1867年, 一說是1870年, 但對1872年出版修訂版沒有爭議。期間對God的譯名又出現不同意見,包約翰力主譯為「天主」,其他或主張譯為「上帝」,或主張譯為「神」。1872年修訂本出版時,出現了三種不同譯名的版本,大英聖書公會出版上帝版及天主版,美華聖經會僅出神字版版。這個新約版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奪取了文理聖經的地位,風靡半國,....,直至1907年和合譯本出版。」依據這個版本,後來還多次印刷,1897年蘇格蘭聖經會出版了附地圖的新約;1885年美華聖經會出版英漢對照本,1897年大英聖書公會出版了串珠本。1874年(一說1868年),施約瑟獨立完成北京官話《舊約全書》由美華聖經會出版,他用了天主版,但有的版本也有印成上帝版或神字版。此版本價值極高,不但忠實原文,而且譯文流暢。1878年大英聖書公會將北京官話新約全書和施約瑟的官話舊約全書合併出版了聖經官話新舊約全書,「曾通行全中國達四十餘年之久」。被稱為第一本白話文中文聖經的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史稱京委本官話聖經。

京委譯本

史稱京委本譯本的是著名漢學家丁韙良(W.A.P. Martin)、白漢理(HenryBlodget)、包爾騰(John S. Burdon,另譯包約翰)、艾約瑟(Joseph Edkins)、施約瑟(SamuelJ.I.Schereschewsky)五人小組存留至今的譯作。1861年,這五人小組成立了中文聖經北京翻譯委員會,共同著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這就是後來早於和合本數十年的著名的北京官話本新舊約全書。他們五人聚在一起開啟這一偉大事工的時候,中國廣大的知識分子使用的還是文言文,普通民眾根本看不懂,因此他們選擇了官話,就是當時的官府語言,也是百姓能看懂的話。所以,此聖經譯本,不但滿足了廣大底層民眾的需要,也將中國的語言精髓完美地保存了下來。上述五人小組真的精通聖經希伯來文、希臘文原文言語和中國官話白話文,他們的譯本不但準確,而且合乎中文習慣,所以保存了聖經的原本意圖和正確意思。五人小組的辛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之後每一個重要的白話文譯本都採用此巨作作為自己的活水泉源,而且都未偏離它的基本技巧與結構。該委員會在1872年推出京委本修訂本並將新約譯完,1874年將舊約譯完。1899年,他們再度修訂了舊約,1902年,又一次修訂了新約。此譯本的翻譯,舊約是直接源於希伯來文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新約是源於希臘公認文本(Textus Receptus)翻譯來的。未經過中間其他語言翻譯後的再譯,保證了對源文聖經的準確和一致性。也讓中國人可以不需要學習其他譯本(如英文、拉丁文)而直接閱讀到原文聖經的內容。此聖經譯本是近代中文聖經的先驅,是最早也是最嚴格尊重原文所翻譯的中文白話文聖經,要比後來的其他官話譯本、包括「和合本聖經」的出現早了三十多年。關於God的翻譯,該委員會最後一致使用「天主」。他們認為,希臘文中的theos與希伯來文中的elohyim在漢語中的最佳譯名就是「天主」。該委員會接受此約定俗成的公教譯名,只因它的意思是正確的,他們並沒有因為中國天主教亦即公教使用此譯名就畏縮。雖然該委員會希望這個譯名被所有基督徒採用,但他們發現,使用哪個術語表示God的爭論,終究也爭不出什麼結果。因此,美國聖經協會(該委員會的支持機構)允許後來的版本使用不同的譯名。

和合譯本

1890年上海舉行各教派傳教士聯合大會,決定進行和合本的翻譯工作,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分別翻譯文言文亦即深文理和合本、以及淺文理和合本和白話文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合本。當時有一個響亮的口號:「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 )。 《淺文理和合本新約》於1904年出版,《深文理和合本新約》於1907年完成。後來兩者合併,於1919年出版《文理譯本全書》。此譯本對原文忠實,文筆流暢,可是發行後已不適合時代需要。1919年4月,由狄考文(C. W. Mateer)等人組成的翻譯小組,費了27年時間完成了白話文《官話和合本》,(又稱《國語和合本聖經》,簡稱《和合本》),為中文聖經立下了重要的裡程碑。《和合本》聖經的譯者是以「忠於原文」為目標,就是要「堅持文字上的準確」,但由於譯經原則改變,這個目標就有新的理解:「重視意義上的準確」。在舊約翻譯的十三年中,新約經過了多次的修訂,以使其譯文更清楚、優美。《和合本》實在為教會提供了一部翻譯比以前更準確、更適合大眾閱讀的譯本,於是它就成了教會和信徒最受歡迎的聖經譯本,漸漸建立起典範的權威,成為主流,也為教會和信徒的語言系統增添了不少獨特的基督教詞彙。

聖經和合本(簡稱和合本;或稱國語和合本、官話和合本),是今日華語人士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和合譯本(Union Version)聖經包括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三種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1890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1890年5月7日至20日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在上海舉行各個宗派都參加的第二次全國會議,決議出版一本全國通用的中文聖經,務求做到文筆順暢而又忠於原文。會中由新教各宗派聯合組成翻譯班子,各差會派代表成立了三個委員會,以英文修正譯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為底本,提出了「聖經唯一,譯本則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的原則, 即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三種譯本,各出一本大家都認同的「和合譯本」,分別各自負責翻譯《官話和合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及《文理和合譯本》。由美華聖經會、大英聖書公會和蘇格蘭聖經會分別按比例承擔費用,會上選出3個執行委員會,各5名委員分頭進行工作。全部翻譯歷時二十七年,其中以《國語和合譯本》最受歡迎,成為今日絕大多數教會採用的標準譯本。

19世紀,在中國的外國差會競相出版自己的漢語文理聖經譯本,彼此在用詞和翻譯原則上都有差別。傳教士憂慮中國信徒面對諸多文理譯本無所適從,希望有一部聯合的譯本。使用普通語言,不用本地土話或方言。文體易明易解,清麗可誦。直接譯出文句,不僅譯大意。當時很多人期望用淺文言(淺文理)為這聯合譯本的文體,因其既有聖經應有的典雅文氣,又能讓只略為受過教育的人閱讀。自此外籍宣教士歷有嘗試推出統一的中文譯本。1858年出版的新舊約全書文理委辦譯本是首次集眾人之力合作翻譯的成果。可惜由於當時各差會與宣教士期望與意見分歧,以致文理委辦譯本最終並未達成統一中文譯本的目的。1890年的傳教士大會,決定同時以深文理、淺文理、官話翻譯,以「聖經唯一,譯本則三」為目標,與會者幾乎一致肯定需要一個聯合的官話譯本。《官話和合本》由美國長老會的狄考文(C.W. Mateer)、美國公理會的富善(C.Goodrich)、中國內地會的鮑康寧(F.W. Baller)、英國倫敦會的歐文(G. Owen)及鹿依士(S. Lewis)等西方傳教士根據英文修訂標準版聖經(English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藍本翻譯。至於文言譯本方面,英國傳教士維護他們使用多年的文理委辦譯本,因其譯文優美,甚至兩次選為教會呈獻給清廷的中文譯本,有如英王欽定版聖經,堅持最多只需略作修訂,便可用為聯合譯本;美國傳教士不喜歡委辦譯本不夠忠於原文,認為需用較淺易的文言重譯。結果大會決議同時翻譯兩種文言譯本,即深文理和淺文理,以化解兩派間的矛盾。

1.深文理和合譯本(Union Wenli Version)

深文理譯本由湛約翰(John Chalmers)、艾約瑟、惠志道(John Wherry)、謝衛樓(DevelloZelotos Shelffield)、沙伯(M.Schaub)負責。1906年出版新約全書。

2.淺文理和合譯本(Union Easy Wenli Version)

淺文理和合譯本由白漢理、包約翰、紀好弼(R. H. Graves)、葉道勝(J.Gensauml;hr)和汲約翰(J. C. Gibson)負責,於1904年,《淺文理和合譯本》出版新約全書。1907年基督新教傳入中國百年紀念大會上,傳教士們意識到隨著報刊、雜誌和新式教育的改革,淺文理正逐漸成為社會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後來深文理和淺文理兩個執行委員會合併,選出5人共譯舊約;《文理和合譯本》於1907年出版新約,於1919年出版舊約。1919年出版了文理和合譯本新舊約全書,比官話和合譯本的出版遲一個月。

3.官話和合譯本(Union Mandarin Version)

白話文官話譯本由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富善(ChaunceyGoodrich)、鮑康寧(Federick WilliamBaller)、文書田(George Owen)和魯伊士(Spence Lewis)負責。1906年出版新約,1919年出版聖經全書。譯Holy Spirit為聖靈,God則有神與上帝兩種譯名版本(神字版、上帝版)。白話文官話和合譯本是中國新教沿用至今仍然通用的聖經版本,其它兩種和合本都已停止使用。在官話新舊約全部譯成之前,其它各卷均隨時譯成出版,使徒行傳在上海由大英聖書公會、美華聖經會、蘇格蘭聖經會出版;1900年出版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1903年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1904年歌羅西書、怗撒羅尼迦書、希伯來書;1905年提摩太前書、提多書、腓利門書、雅各書、彼得書、約翰一二三書、猶大書和啟示錄;1907年新約全書;在1919年前出版了摩西五經、約伯記、詩篇。1906年,官話和合本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

官話和合本誕生之前,以北京官話翻譯的新舊約只有一本,即北京翻譯委員會(施約瑟、丁韙良、白漢理、包約翰、艾約瑟)翻譯的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本在多處地方參考了這惟一的一個官話譯本。翻譯官話譯本時,官話尚未有成熟的書面形式,委員會需要商量採用一個共通形式。當中狄考文推動用非常口語化的官話。狄考文逝世後,委員意識到官話逐漸成為文學語言,其譯本可能成為重要作品,因而把譯文全面修訂,使更具文學風格。1919年4月出版官話和合譯本。1939年改名為國語和合譯本。1962年,正式書題從《新舊約全書》改為《聖經》,又修訂極個別字詞。段落用新式排列,前版每段都用圓號分隔,新版除了少數段落外,每段都開新行。每段前加黑體字標題,取代前版用小字在書眉上標示段落大意。排版從一欄改為上下兩欄。每卷書後加入插圖。原版引號款式為一勾一點(),新版用空心方角(『』)代替,即現在正體字最常用的版本。

和合本的問世剛好趕上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同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成為中國較早的白話文翻譯著作,最早的是之前北京翻譯委員會譯作的新舊約全書,當時已經通行了三十多年,兩者對中國白話文的普及和發展都起了相當大的積極影響。

由於和合本是20世紀初出版,所用之標點和編排方式都是當時的型態,有別於現今的語文文法。因此,聯合聖經公會於1988年修訂和合本的字眼、段落和標點出版了《新標點和合本》。香港聖經公會經過了多年的修訂,於2006年推出了《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新舊約全書的修訂版則在2010年出版。對和合本進行相當大幅度的修訂,務求使譯文更貼近原文,並且將原和合本中生僻或古舊的文字改換成現代比較通行的語言。如把「吃」、「才」、「彀」改為「吃」、「才」、「夠」等。

思高譯本(思高聖經譯釋本)

思高本譯本是由天主教方濟會會士雷永明神父(Rev. Gabrielle Allegra O.F.M.)於1945年在北京所創立的「思高聖經學會」的翻譯和注釋,會址在北京的 Ly Kwany Kiao 6號。靠近紫禁城。1948年思高聖經學會遷往香港,繼續翻譯和注釋工作。用了九年時間(1945-53年)譯釋舊約共八冊,1954年,耶路撒冷聖地和香港的聖經學會誼結金蘭,雷神父帶領學會的眾兄弟,在聖地的耶路撒冷方濟聖經學院繼續深造和實地考察。雷神父也在聖地學院講避靜,講授《若望福音》。1955年,會士們懷著新知識和新活力返回香港,著手把希臘文的《新約》譯成中文。其間用了六年時間(1955-60年)譯釋新約共三冊,新舊約全書共十一冊。

自1968年《思高聖經合訂本》出版以後,這譯本很快便成為華語地區公教天主教徒最廣泛採用的中文聖經。這譯本的翻譯與修訂工作經歷了叄十寒暑,以下簡述它的翻譯過程。

思高譯本現今最通用的名稱《思高聖經》的翻譯工作由雷永明神父(Rev. Gabrielle Allegra O.F.M.)開始。他生於義大利西西里省,於1931年來到湖南衡陽傳教,及後任衡陽聖心修院院長。他自義大利作修生時已認定要為中國人翻譯一部中文聖經,來到中國後更對中國文化產生極濃厚的興趣。他天資聰敏,不到幾年便掌握了基本中文文法,遂於1935年開始自行翻譯聖經。當時他從耶穌會在北京北堂的圖書館內找到賀清泰神父的《古新聖經》,把它照成相片,分類成冊,以作譯經時的參考。另一方面,他又得到當時蔡寧總主教的幫助,託人從倫敦大英博物館將巴設譯本抄了來作參考。他將聖經從原文逐字翻譯過來,在1944年便完成舊約。然而雷神父仍未滿意這分譯稿,仍覺得其中有許多需要修改的地方,遂決定組織一個有華人神父參與的聖經學會,幫助他修改譯稿。1945年這學會於西煤廠、亦即當時北京輔仁大學附中的一個院落誕生,正式成員有李士漁神父及李志先神父,非正式成員為萬次章神父、李玉堂神父及劉緒堂神父。他們隨即修改雷神父譯的《聖詠集》,並於1946年完成並出版。雖然他們的工作因戰亂而受叄遷之苦,卻仍能約每年出版一部聖經譯註,直至1961年全部完成。翻譯參考文本從雷神父的譯經工作開始,思高譯本皆譯自原文,即希伯來文及希臘文。主要參考文本,包括:舊約以BHK古抄卷,新約以梵蒂岡抄本(全套)。

1、舊約方面,雷神父及聖經學會採用瑪索辣經卷作為底本,主要是基特耳(R. Kittel)的希伯來文聖經(BibliaHebraica)第3版(1927,1945),也參考斯威特(H. B. Swete)出版的《七十賢士譯本》(LXX)(The Old Testament in Greek. Cambridge,1930)及格辣提卡主教(Mons. L. Grammatica)出版的《拉丁通行本聖經》(Vulgate),並早期的敘利亞簡明譯本(Peshitta);中譯本方面參考了賀清泰《古新聖經》及基督教《委辦譯本》。其中「德訓篇」因只有希伯來文的片斷殘簡,故用《七十賢士譯本》譯出,以《拉丁通行本聖經》及希伯來殘卷作補充。「撒慕爾紀」原文有多處殘缺不全,這些地方則以希臘各譯本如七十賢士譯本、阿桂拉(Aquila)譯本、特敖多削(Theodotion)譯本等修訂。「艾斯德爾傳」及「多俾亞傳」主要參考西乃抄本;譯「依撒意亞先知書」,及「哈巴谷先知書」時也曾參考死海古卷的有關經卷。

2、新約方面,譯文以默爾克所校勘的《新約全書》第七版(Augustinus Merk.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et Latine. ed. Septima,Rome: Pontificii Instituti Biblici, 1951)作為藍本,另參考了其他學者如峰索登(Von Soden)、乃斯特爾(Nestle)、缶革耳斯(Vogels)、包威爾(Bover)等新約校勘本及西方訂正本(Western Recension)。中文版本參考了《巴設譯本》、《神天聖書》(見後)、《和合譯本》(見後)及其他十八、十九世紀的天主教中文譯本。

思高聖經的翻譯原則不單只對經文版本及古譯本有細心的選擇,在翻譯經文時也採取一些既定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

1. 翻譯時一律依據原文,如原文殘缺,則以最古的譯本補充;如沒有好的譯文,就以其他相關的經文意義補充。如這一步也不能達到,則加點以示殘缺。

2. 儘量不修改原文,除非古譯文與原文用字不同,而譯文又較原文更合上下文義,或明知是原文抄錯,就會修改原文。

3. 如原文版本之間有異,則參考古譯本;如意義有難有易,則取較難者,因較易的經文可能經過後人的修改。

4. 參考多種各國語言譯本,觀察它們如何以近代語言表達經義。

5. 對原文章節絕對不變動,如多數聖經學者們對某章節主張移動,卻沒有古譯本為根據,則仍不會變動。

6. 翻譯時盡力保存原文的語風及語氣,並以「信」為主,「達」為次,「雅」則不及前兩者重要。但也不過於依字直譯,反使經文意義更為不明,或過於生硬,則失去翻譯的意義。除以上原則以外,對經內人名地名皆依原文音譯;然而對那些在教會內已慣用的名詞,則予以保存,使經文與教會常用詞彙統一。另外在翻譯時注意經文的意義而非將字句逐字譯出,翻譯時也保留與原文同樣的體裁,如散文、詩、法律等,乃因體裁與經文內容有著顯著的關係。由這些翻譯原則中,可見該學會對聖經原文的選取有極嚴格規定,以期望從最正確的原文中把天主聖言翻譯過來,並以最貼切的中文表達經文的原意。這種苦心可以說為將來出版合訂本打下良好的基礎。整部思高聖經的歷時十五年,然而由於分為十數冊的聖經注釋不便於攜帶閱讀,因此於1961年學會開展出版聖經合訂本的譯註修訂計劃。新約的修訂由李士漁神父負責,舊約部份延至1963年尾開始,整個工作終於在1968年完成出版,其中不單是修改譯文及刪減註解,更可說是將整部聖經重譯了一次。

中文聖經恢復本

中文聖經最早的譯本,也許是主後第七、八世紀景教傳入中國時所流傳者,不過那只是部分經文的翻譯,後來也都已失傳。到十三世紀羅馬公教亦即天主教來華,聖經中文翻譯才有進一步的進展。十八世紀末,基督新教來華,聖經中文譯本更可謂百花齊放。一九一九年,國語和合本完成,廣受歡迎並為華語聖徒普遍使用。期間也有個人或團體在譯經工作上多所貢獻,因此有六十年代的公教思高譯本,七十年代的新教呂振中譯本(呂譯本,直譯本),以及此後的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九十年代的聖經新譯本等相繼推出,為各方聖徒參用,可見譯經工作並未停止,主話語的寶礦仍在挖掘之中。

二十世紀主為著他恢復的工作所興起的二位僕人,倪柝聲弟兄與李常受弟兄,從年少得救即愛慕主話,勤讀聖言,廣研教會歷史上各家解經著述;二位於一生事主盡職過程中,皆不遺餘力,將主話語中真理與生命之豐富,傾倒在神的兒女中間。倪弟兄盡話語職事時,常為著更準確表明主話的深意,將部分經文按原文加以重譯;一九四八年在鼓嶺的同工訓練中,倪弟兄更清楚表明重譯聖經的計劃,可惜未能如願。李弟兄接續倪弟兄的職事,正直分解真理的話,特於一九七四年起,每年夏冬二季在美國帶領生命讀經訓練,按卷查讀新約,同時配合訓練進程,協同數位弟兄,將新約經文用英文重譯,並加註解、綱目與串珠,標名為新約聖經恢復本。此項工作於一九八五年完成,其間有部分或全部亦陸續譯為多種主要語文,包括中文在內。一九八六年春,李弟兄回臺北,同時率同助手十餘人,由精通希臘文學者協助,著手新約聖經中文恢復本的重譯及修訂工作,費時逾一載半,於一九八七年冬正式出版,深受各地聖徒寶愛,無論於真理之闡明,生命之供應,召會之建造,皆助益匪淺。

一九八八年,李弟兄繼續帶領舊約生命讀經訓練,並率翻譯同工,將舊約逐卷從希伯來原文譯為英文;此間為配合訓練之需,中文譯經工作亦同時進行。一九九五年,李弟兄完成舊約生命讀經,而舊約經文英文部分的重譯與校勘工作,在其指引下持續進行。一九九七年李弟兄離世前,囑助手戮力完成經文翻譯,並於譯事完成後出版新舊約聖經恢復本經文版,供聖徒每日讀經之用;一九九九年夏,英文新舊約聖經恢復本經文版(含各卷主題與綱目)按主僕之願正式出版發行。一九九八年夏,中文經文翻譯小組開始重新修訂經文翻譯,仍按李弟兄對於譯經之指導原則,以忠於原文、合乎中文語體為前提,參照英文恢復本經文,逐字查讀校訂,歷時近五載,承各方聖徒關切與代禱,終於在二○○三年夏完工付梓,供陳與神的眾兒女。李弟兄離世前,亦囑英語編輯同工根據舊約生命讀經信息,編寫舊約詳盡註解,同時編列經文串珠;此一龐大事工已於二○○三年底全部含新舊約聖經註解及串珠之英文恢復本發行。中文翻譯工作亦將積極跟隨,俾使神全部解開之聖言得以借恢復本的出版,成為他眾兒女唾手可得的豐富供備。新約恢復本的翻譯,始於一九七四年。緣字該年開始,李弟兄每年夏冬二季在美國舉行生命讀經訓練,按卷查讀新約;為配合此一需要,李弟兄乃協同屬為弟兄將新約逐卷用英文重譯,並加註解、綱目與串珠,標名為新約聖經英文恢復本。此項工作直至一九八五年始告完成,其間有部分或全部已陸續譯為多種主要語文,包括中文在內。到一九八八年春,李弟兄回至臺北帶領召會,復接受負擔,率同助手十餘人,(連同抄寫者、校對者、美工剪貼者,有時超過百位之多,)由精通希臘文的學者協助,著手重譯中文恢復本,以期為華語聖徒預備一本在任何一面均具高品水準的中文新約聖經。

中文恢復本經文,系譯自學者公認最精確的聖經原文,舊約部分系依據德國斯圖嘎版希伯來文經文(BHS),新約部分系依據Nestle-Aland希臘文經文,翻譯以忠於原文為前提,探究原文精意,用中肯、淺順的國語表達之。翻譯過程以國語和合本為參照,盡力保留其語體、節奏、人地名音譯等各面的優美,並以英語中所有權威譯本及華語中所有尋得的其他譯本為參考,盡力保留其語體、節奏,以及人地名音譯,各面的優美;並以英語中所有權威譯本,以及華語中所有尋得的其他譯本為參考,不但得為借鑑、啟發,也為避免偏見、誤斷。凡是較佳的辭句,無不盡力採集各家之長;凡難照原文直譯、古卷差異值得注意、或原文可有不同解讀者,均加註解釋。同時從始至終之翻譯皆遵照一原則,即無論字辭或語句。均盡力忠於希臘原文,不加、不減、不改;務求聖言中的啟示,能在華語中得到差異最少,達意最準的發表。此次出版之恢復本新舊約經文版,同時附有各卷主題、綱目,揭櫫各卷中心思想,陳明各卷結構及分段要義,以幫助讀者進入聖靈的事實與思想。

方言譯本

中國是個多方言國家,差距之大,不能互通,中文聖經方言譯本乃應運而生,大致可分為吳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贛方言五大類。屬於吳方言的有上海土白、寧波土白、蘇州土白、杭州土白、金華土白、台州土白、溫州土白;屬於閩方言的有福州土白、廈門土白、汕頭土白、興化土白、建陽土白、邵武土白、海南土白;屬於粵方言的有廣州土白;屬於贛方言的有建寧土白。

傳教士還曾致力於使用中國方言翻譯聖經的工作。

1.上海土白譯本(ShanghaiColloquialVersion)上海方言譯本有中文和拉丁字母拼音兩種版本。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譯本是由麥都思翻譯的約翰福音書,1847年在上海出版,共90頁,它也是第一本聖經方言漢字譯本。1853年在倫敦出版了拉丁字母拼音譯本。1870年出版了新約全書上海土白中文譯本。舊約譯本早在1854年出版了創世記,直到1908年出版了舊約全書上海土白中文全譯本。上海土白譯本有漢字譯本和羅馬字譯本兩種。1848年米憐翻譯馬太福音完成,1850年在寧波出版,經修訂6年後重印。1870年美華聖經會出版了主要由美華聖經會翻譯的新約全書漢字全譯本,1881年由湯姆生(E. H. Thomson)、範約翰(John Marshall Willoughby Farnbam)和藍柏(J. W. Lambuth)修訂。1853年在倫敦由個人出版了倫敦Kings College的中文教授蘇謀斯(JamesSummers)編輯的約翰福音的上海土白羅馬字本。1854年出版了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和吉牧師的舊約中的創世記;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1882年也譯成了詩篇。1859年美華聖經會出版路加福音,1871年新約,1861年埃及記,1896年馬太福音修訂版出版,均為羅馬字本。1864年出版了文書田的馬可福音、約翰福音和羅馬書的漢字本和羅馬字本,吉牧師(Clevenland Keith)的新約全書羅馬字本。1908年美華聖經會出版聖經全書和合本的上海土白譯本,由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惠雅各(James Ware)、範約翰(John Marshall Willoughby Farnbam)、湯姆生(Archdeacon Thomson)、戴維思(D.H.Davis)、包克私(Ernest Box)、薛思培(JohnAlfred Silsby)共同翻譯。

2.寧波土白譯本(Ningpo Colloquial Version)寧波土白譯本最早出現在1852年,出版了新約中的四福音書。1868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901年出版了舊約全書,1923年出版了修訂譯本,有寧波土白中文譯本和拉丁字母拼音譯本兩種版本。寧波土白譯本有漢字譯本和羅馬字譯本兩種,除新約中少數幾卷為漢字外,G. Gussman)、W﹒艾伯特(W. Ebert)翻譯。1916年上海大英聖書公會出版聖經全書。蘇州土白譯本只有中文版。1879年初次出版福音書和使徒行傳,1892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908年出版舊約全書。

福州土白譯本福州土白譯本全部用拉丁字母拼音。第一部譯本是四福音書,1880年出版。1881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914年出版了舊約全書。福州土白譯本最早出現的是在1852年出版的馬太福音,1856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888年出版了舊約全書,1891年出版了全譯本,1909年出版了修訂本。福州土白有中文和拉丁字母拼音兩種版本,1921至1925年間還出版以注音符號排版的福州土白四福音書。

廈門土白譯本廈門土白譯本最早出現於1852年,用拉丁字母拼音首先出版約翰福音,1873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884年出版了舊約全書。由臺灣出版的廈門土白譯本新約全書在1933年才正式發行,1965年又出版了修訂版新約全書附詩篇。

汕頭土白譯本新約全書在1898年出版,是用中文排版。用拉丁字母拼音排版的新約全書在1905年出版。1922年出版了汕頭土白中文全譯本聖經。

16.廣州土白譯本(Canton Colloquial Version)廣州土白有羅馬字譯本和漢字譯本兩種。最早的漢字譯本是1862年美華聖經會在廣州出版的丕思業(CharlesFinney Preston)的馬太福音。1877年出版多人翻譯的新約全書,由大英聖書公會、美華聖經會和個人資金資助出版,1886年修訂本再版。1894年上海美華聖經會出版聖經全書漢字本,由那夏禮(Henry V. Noyes)和香便文(B. C.Henry)翻譯,他們倆還於1895年修訂了新約。1926年大英聖書公會和美華聖經會出版新約全書,P﹒H﹒詹克斯(P. H. Jenkins)和王T.N.是主要翻譯人。 1938年在大英聖書公會和美華聖經會的支持下,詹克斯和Kwang Ning Fat修訂了舊約全書。廣州土白有多種羅馬字譯本:1867年大英聖書公會在杭州出版路加福音;1892年馬可福音(上海);1896年路加福音(上海);1898年路加福音;1899年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使徒行傳;1900年創世紀;1901年出埃及記;1901年利未記第2章到歷代志;1901年馬太福音、約翰福音;1913年新約全書(上海);1915年聖經全書(上海出版、橫濱印刷)。廣州土白譯本最早出現的是在1862年出版的四福音書,1886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894年出了聖經全譯本,以上均用中文排版。拉丁字母拼音聖經廣州土白全譯本是在1905年出版的,1959年出版了廣州土白中文聖經全譯本。

17.建寧土白譯本(Kienning Colloquial Version)建寧在福建西部,但按現代方言分類,屬贛方言。最早譯本是1896年在寧波出版的馬太福音,由L﹒J﹒布萊爾女士(L. J. Bryer)和中華聖公會女部的一些女士共同翻譯,B﹒紐科姆(B.Newcome)編輯。1896年大英聖書公會出版新約,1900年大英聖書公會出版創世紀和出埃及記,由布萊爾女士、H﹒R﹒魯德(H. R. Rood)翻譯;1905年但以理書、讚美詩歌;1912年以賽亞書;均為羅馬字譯本。

18.汀州土白譯本(Tingchow Colloquial Version)客家土白的聖經譯本,最早的有1860年出版的四福音書,1883年出版了新約全書,1916年出版了聖經全譯本。1965年在臺灣出版了客家土白約翰福音,用中文和拉丁字母拼音對照的譯本。

此外,還有溫州土白、杭州土白和金華土白的聖經譯本,有中文和拉丁字母拼音兩種版本。尚有直隸、天津、膠東、山東、海南、興化等土白聖經譯本陸續出版。臺灣聖經公會從1965年至今,已先後出版5種臺灣山地土白的聖經譯本。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如需獲取更多內容和信息 請加微信號 sjgxsxk


相關焦點

  • 中文聖經譯本簡史
    1700年左右,天主教巴設神父(Jean Basset)根據拉丁文聖經將四福音書、希伯來書和保羅書信翻譯為中文。這個譯本是手抄本,很有可能就是如今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英國博物館手抄本」。(注1)後來馬禮遜就帶了這個譯本的抄錄文,赴華宣教。
  • 近代十種聖經中文譯本
    本頁面主要想向讀者展示自近代以來聖經各中文譯本的簡要背景及相關知識,如有紕漏,還望批評指正。一、緣起從世界史角度來看,聖經譯本的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時期甚至更早,在使徒時期(約公元33年至100年)福音已傳入不同的語言地區,此時便出現了拉丁語以及敘利亞文等語言的譯本。
  • 天主教中文聖經譯本
    聖經觀·第三講 聖經的譯本(E)
  • 為什麼「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不能用?
    其實,現代中文譯本我自己基本上沒用過,是因為看了主內前輩出於護教目的的專文講論,經我對照確屬實情。有些「外行人」號稱要回到聖經原文(聖經原文是指希伯來文、希臘文、少量亞蘭文)來核查,但為什麼我們可以指認出這個翻譯版本確實不對呢?有標準嗎?有。
  • [研經工具箱]各中文聖經譯本簡介
    呂振中譯本 (LUV)《呂振中譯本》是呂振中牧師以一人之力,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譯成的中文聖經譯本。1946年,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為呂振中出版了《新譯新約全書》。譯文採用直譯的方式,儘量表達原文每字之意義,並保持原文之結構。於1952年,呂振中修訂其譯本,並於1970年正式出版整本《聖經》全書。
  • 聖經譯本與解經
    因此,要全面正確了解原文意思,就需要看多個不同的譯本,彼此比較,好的聖經譯本就是一本好的注釋書。 二、主要的聖經譯本聖經主要的英文譯本有:英王欽定本(KJV),美國標準譯本(ASV),修訂標準譯本(RSV),新修訂標準譯本(NRSV),新美國標準聖經(NASB),新美國聖經(NAB),新耶路撒冷聖經(NJB),新當代聖經(NLT),新英王欽定本
  • 聖經譯本
    >簡介  聖經譯本,是宗教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經多十多個世紀傳教士和聖經學者的不懈努力,已有多達上千種不同譯本。現有的聖經譯本可使全世界超過90%的人以母語方式閱讀。由於選取不同的原始底本、採用不同的翻譯準則及拼寫、書寫規則和神學觀點等因素,不同的譯本之間有時存在著巨大差異。
  • 關於聖經的譯本
    遺詔全書,1822年神天聖書,1823-1824年和合本,1904年-1919年思高譯本(思高聖經),1968年呂振中譯本,1970年當代聖經 ,1974年牧靈聖經,1978年現代中文譯本,1979年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聖經新譯本,1993年
  • 忠信與操縱――當代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研究
    上帝在《聖經》〈創世記〉十一章六節交代了箇中原因,以下是幾個聖經中文譯本的翻譯:創世記十一:6《新標點和合本》79: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他
  • 研讀版聖經新譯本_簡介
    神的時間到了,障礙一一破除;許多重譯中文聖經的機構相繼出現,並且可以在毫無威脅阻檔下順利動工。    《聖經新譯本》擔任了先行者的角色,開闢了路徑,為後來者奠下基礎、提供經驗、設立典範,以致許多機構紛紛採用《聖經新譯本》作重要甚至主要的參照版本。我們深深引以為榮,更將一切榮耀全歸父神。最近才出版的《和合本修訂版──新約全書》,改正之處與《聖經新譯本》之譯文或極類似或完全相同。
  • 《聖經》和合本與新譯本之比較
    眾多漢語譯本及各種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譯本不斷湧現,卻仍舊鮮為人知。1919年和合本出版標誌著《聖經》漢譯已達到**階段。此後,和合本受到各基督教會推崇喜愛,成為第一部被全國各地教會廣泛使用的白話文《聖經》。因此,對於多數中國讀者來說,中文《聖經》就等於和合本《聖經》。繼和合本後五十多年悠長歲月,戰火連綿,中文也隨之產生很大變化。
  • 聖經的中文翻譯
    (官話和合本)此後,仍有許多個人及團體在譯經工作上多所貢獻,因此有六○年代的思高譯本,七○年代的呂振中譯本、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九○年代的聖經新譯本相繼推出。二○○七年,則有新舊約聖經恢復本的出版。本館展示自一八二二年起十種中文聖經譯本,探究聖經翻譯的脈絡。
  • 公元7世紀到現在的聖經漢語譯本
    王宣忱譯本 1933(新約)陸亨理國語新舊庫譯本 1939(新約)1958(舊約)蕭鐵笛譯本 1964(新約)新約聖經(1959譯本)新譯四福音聖經呂振中譯本,1970年 當代聖經,1974年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1979年 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 聖經新譯本,
  • 【信仰問答】聖經的譯本
    後來雅各改名叫以色列:「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28)所以希伯來人又叫以色列人。他們的文字是希伯來文,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的。新約主要是用希臘文寫的。希臘是歐洲的一個國家,也曾一度是希臘帝國。希臘Greece,希臘人Greek,但原文是「希利尼人」Hellen.
  • 四種珍貴的文言文聖經譯本,見證福音入華足跡
    這些譯本由聖經學者們花數年校對,並經過精心排版與注釋,向我們呈現神在中國工作的一份珍貴見證。在微讀聖經App讀經界面點擊上方譯本名稱,即可在「繁體中文」一欄找到這四個譯本,點擊右側下載圖標即可免費下載:
  • 中文聖經是怎麼來的
    舊約聖經用古典希伯來文寫成(也包含一小部分亞蘭文),新約聖經用古典希臘文寫成。在傳揚福音時,聖經需要由原文翻譯為各種不同的語言譯本;在眾多的聖經譯本中,就有中文譯本。有了聖經中文譯本,即使我們不懂古典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也可以方便地閱讀上帝的話語,認識造物的主宰。聖經中文譯本經歷了怎樣的翻譯歷程?它是怎樣來的?
  • 漢譯《聖經》中不可或缺的中國力量:王韜與「委辦譯本」
    作為著名譯本之一的「委辦譯本」,它在漢譯《聖經》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王韜在漢譯《聖經》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委辦譯本」的文字修飾工作,使得該譯本語言流暢、文筆優美、極具可讀性。由於語言通順,該譯本被英國聖經公會採納為海外標準本,成為在中國最廣為流行的《聖經》譯本之一,備受好評。王韜在該譯本的中譯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簡略介紹一下《聖經》的若干譯本
    在「春華秋拾」公眾號裡,我們不涉及傳教,只是站在人類文明思想史的角度,簡要說明一下《聖經》的若干流通版本。  自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聖經》之後,基督教已經嘗試用不同種預言翻譯這部聖典。時下的中國讀者主要閱讀的是英文版和中文版《聖經》。是故,「春華秋拾」通過對國內能夠購買到的不同版本《聖經》做一番簡評,旨在希望您能夠選擇到您心儀的版本進行閱讀。
  • 中文聖經翻譯史 (簡述)
    ,是新教最早出版的中文聖經。王宣忱譯本 1933(新約) 陸亨理國語新舊庫譯本 1939(新約) 1958(舊約)蕭鐵笛譯本 1964(新約)新約聖經(1959譯本) 新譯四福音聖經呂振中譯本,1970年當代聖經,1974年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1979年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聖經新譯本,
  • 思高聖經譯本:天主教唯一中譯聖經全書
    在獨自翻譯《聖經》的漫長歲月中,雷永明構思成立一個有中國神父同仁共同組成的聖經學會,一方面可以修正他的中文用語,使其更符合中國教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合作編寫引言和注釋。1945年8月2日,在北平東城西煤廠胡同的輔仁大學宿舍裡,聖經學會正式成立了,外文名稱為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中文名稱卻經歷了幾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