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到現在的聖經漢語譯本

2021-02-19 通揚泰鹽海門教區

數種不同版本的中文《聖經》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語種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漢語的聖經譯本。中文聖經包括文言文聖經(古文)、白話文聖經、及方言聖經,例如閩南話聖經、客語聖經、粵語聖經(廣東話)與吳語聖經等等。《聖經》原文分別以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希臘語寫成。

不同年代的聖經漢語譯本

 

7世紀 

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波斯景教已經譯出了將近三十部的聖經書卷,大部分屬於專卷的,但是現已全數佚失。從景教其他傳世著作中,有引錄部分經文,文體頗近佛經。

 

13世紀 

1294年以後,天主教的方濟各會也有譯本,像孟高維諾譯了新約跟詩篇,用「韃靼人最通用的語文」翻譯,有可能是中文,亦已全部失傳。

 

18世紀 

18世紀初天主教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士白日昇,曾用文言文翻譯新約聖經。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和馬士曼翻譯聖經時,都曾參考此譯本。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賀清泰,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先用滿語翻譯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再將之譯成通俗中文,名為《古新聖經》。《古新聖經》包括舊約、新約、次經,除若干書卷未譯外幾乎全譯,他並且寫了兩篇序言。他曾上書教廷請求準許出版,但教廷不允準,故此僅有少數手抄本流傳。馬禮遜自言看過一位耶穌會士譯的白話福音書,很可能即為《古新聖經》。天主教的第一部完整中譯聖經《思高聖經》翻譯前,譯者之一雷永明神父曾往北京北堂拍攝該堂所藏的一部手抄本以作參考。然而1949年後,手抄本曾失蹤數十年之久,2011年在徐家匯藏書樓尋獲後,點校出版。[1]

 

19世紀

 

19世紀早期:19世紀初,浸信會的馬士曼在印度塞蘭坡翻譯聖經,其同工是拉沙,1811年譯畢新約,1822年舊約亦告成,並於同年出版《新舊遺詔全書》,這就是馬士曼譯本,是新教最早出版的中文聖經。同一時候,馬禮遜和米憐亦在廣州翻譯聖經,1813年出版新約,1823年出版舊約,定名為《神天聖書》。早期譯本注重直譯和忠實原文,但行文不很暢順。

 

19世紀中期:麥都思、郭士立、裨治文及馬禮遜兒子馬儒翰修訂馬禮遜譯本,麥都思負責新約,郭士立負責舊約。1835年新約譯畢,1837年出版,名為《新遺詔書》,而舊約則在1838年出版。後來郭士立又多次修訂麥都思的新約,改名為《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前後至少有十六次[2]。這譯本後來為太平天國採用。

 

浸信會的高德後來修訂了馬士曼的譯本,與1853年出版新約,高德去世後,憐為仁譯完了舊約,稱為高德譯本。

 

1843年傳教士在香港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委員會翻譯聖經,此譯本因此稱為委辦譯本。1850年新約出版。期間,傳教士就God譯名當用「上帝」或是「神」起爭論,委員會於是分裂。麥都思、郭士立等傳教士以「上帝」為譯名,繼續翻譯舊約,得到王韜協助,1853年完工,1854年出版,仍稱委辦譯本。

 

裨治文與克陛存、文惠廉等美國傳教士退出委辦翻譯委員會,主張用「神」為譯名,另行翻譯聖經,即裨治文文理譯本,於1862年出版。

 

中期譯本在通順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裨治文、克陛存的譯本既重視原文,又很暢順,是非常難得的一個譯本。委辦譯本雖然順暢,然而犧牲了原文的意思,沒有忠實聖經,且雜糅了儒家思想,是不值得推薦的一個譯本。

 

19世紀晚期:施約瑟在19世紀末獨自一人將新舊約翻譯成文理聖經,稱為二指版聖經,是很好的一個譯本。包約翰和白漢理也將新約翻譯成文理聖經;楊格非也曾自行翻譯文理新約。中國各地傳教士,亦有從文理聖經翻譯為當地方言。

 

另外,正教會掌院修士固利乙,也曾將新約全書和詩篇翻譯為文言文,新約於1864年出版,名為《新遺詔聖經》,詩篇於1879年出版,名為《聖詠經》。正教會至今一直未有完整翻譯舊約全書。

 

官話聖經

南京官話:麥都思、施敦力將文理委辦譯本的新約改為南京官話,1857年出版新約,是第一本、也是惟一一本南京官話聖經。

 

北京官話:1872年,北京翻譯委員會(施約瑟、丁韙良、白漢理、包約翰、艾約瑟)翻譯和出版了北京官話新約全書,1874年,施約瑟獨自一人翻譯並出版北京官話舊約全書。1978年,英國聖經公會將兩者合在一起出版,即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本在多處地方參考了這個譯本。

 

楊格非官話新約:1889年,英國傳教士楊格非出版了自己翻譯的官話新約。

 

20世紀

東正教:

新約聖經(主教英諾肯提乙譯本)1910年

官話聖詠經(主教英諾肯提乙譯本)1910年

創世紀第一書(主教英諾肯提乙準印),1911年俄7月出版

 

天主教:

蕭靜山譯本

吳經熊譯聖詠譯義,1946年,新經全集,1948年

李山甫 申自天 狄守仁 蕭舜華四人譯本,1949年

馬相伯譯救世福音,1949年

聖經思高本,1968年

牧靈聖經,1978年

 

新教:

嚴復譯馬可所傳福音(前四章),1908年 

和合本,1904年-1919年 (淺文理新約1904)(深文理新約1906)(文理舊約)(官話新約1907,舊約1919)

朱寶惠譯本 1929(新約).1939(舊約).

王宣忱譯本 1933(新約)

陸亨理國語新舊庫譯本 1939(新約)1958(舊約)

蕭鐵笛譯本 1964(新約)

新約聖經(1959譯本)

新譯四福音

聖經呂振中譯本,1970年 

當代聖經,1974年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1979年 

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 

聖經新譯本,1993年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1997年[3]

 

21世紀

凸桑簡明聖經,2001年 

聖經新世界譯本(漢語版),2001年

聖經恢復本含註解版,2005年

聖經標準本,臺灣浸宣出版社修訂和合本,2005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2006年-2010年

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2010年

當代譯本,2010年

中文英皇欽定本,2011年

中文標準譯本(新約),全球聖經促進會與Holman Bible Publishers,2011年

NET聖經(中譯本),2011-2012

NLT聖經(中譯本), 2012年

聖經和合本根據拜佔庭多數文本更新版,2013年

現今流行的中文聖經譯本

和合本聖經

 

和合本聖經

 

和合本聖經(Chinese Union Version)是現在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中文譯本。1890年在上海第二次的宣教士會議時,決定推派代表來翻譯通用的譯本。所以三個委員匯出三種譯本,一種是淺文理的新約(淺文理之意即比較文言文,但不是那麼深),然後再翻文言文的新約。

 

1907年,出版國語新約和合本,就是用白話文的國語新約。1919年,出文理跟國語的新舊約,所以那時候和合本就全部和在一起出版。至今大部分的教會用的聖經仍是和合本的譯本。事實上,近百年來還是沒有一個譯本能夠完全地取代和合本;雖然和合本當時所用的一些名詞,或者一些文法的方式,我們今天讀時可能有一點點不習慣,但是基本上此譯本的翻譯因為這三方面都做非常地好,所以現在固然有新的編譯版,但是很少能夠完全取代它。

 

思高本聖經

聖經思高本是現在華語天主教(羅馬公教)人士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舉行的天主教會議決定翻譯《聖經》。天主教修會方濟各會於1945年著手翻譯,1948年遷往香港繼續翻譯工作。花了九年時間翻譯舊約,再用六年時間翻譯新約,於1968年正式出版。這是第一部翻自原文的公教聖經全譯本。

 

香港思高聖經學會(方濟各會雷永明神父主持)是這個公教聖經全譯本的翻譯和出版單位,所以通稱「思高譯本」或「思高本」。思高聖經學會在臺灣的臺北市設有分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負責在臺灣出版印行思高譯本。

 

方濟各會翻譯《聖經》時,有使用專門收集聖經文獻的圖書館。部分譯者更親自赴以色列實地考察。翻譯時,除使用原文外,參考的考古文獻則多以法、德兩文記載和教會用的拉丁文。

 

其他譯本

在海外今天也有比如象「今天佳音譯本」的現代中文譯本,還有「聖經新譯本」,但是到目前為止都還很難完全取代和合本。現在聖經中文公會在準備把「和合本」和「合譯本」當中若干名詞、用詞、地名改為現代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郭倩. 失蹤65年後的歸來:現存最早白話漢譯《聖經》發現出版始末. 澎湃新聞. 2015-03-28 [2015-10-27].

Zetzsche, Jost Oliver(尤思德). 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 蔡錦圖譯. 香港: 國際聖經協會. 2002.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 臺灣聖經公會. [2017-12-13] 



 

相關焦點

  • 近代十種聖經中文譯本
    迄今為止,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甚至地區方言都已包羅。僅是亞洲就有九十種不同語言的新舊約聖經,而這裡面讀者最多的是中文聖經。聖經自基督教從明末傳入中國的400餘年來,已從天主教入華初期不為人知的手抄聖經,到「來華第一人」的宣教士馬禮遜與米憐夫婦合譯的《神天聖書》,演變為現如今在華語地區發行數億冊的和合本聖經,這與無數在華傳教士的不斷努力是分不開的。
  • 關於聖經的譯本
    全本《聖經》總共66卷(天主教和東正教收入非正典的《次經》七卷,共73卷),目前,《聖經》已被譯成大約2000種文字,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閱讀人群最多的一本書。《聖經》的漢譯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公元635年(唐貞觀九年),聶斯託利派(景教)宣教士阿羅本從波斯抵達長安宣教,並翻譯《聖經》。明朝天啟年間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碑文就有 「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
  • 中文聖經譯本簡史
    撰寫 | 楊以撒整理 | 楊以撒圖片 | 網絡來源,不做商用▲和合本翻譯小組中文聖經的大規模翻譯工作始於19世紀新教來華之際。然而早在十多個世紀之前,基督教已經開始順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也勢必在語言上產生交集。根據《長安志》記載,約在公元7世紀的唐朝,聶斯託利派的阿羅本借道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其信仰被稱為景教。
  • 【信仰問答】聖經的譯本
    (3)別西大譯本Peshitta:又叫古敘利亞譯本。公元150年間,伊得撒Edessa一帶設立了教會。他們不懂希臘文,所以需要基督教的猶太人給他們翻譯。但這譯本到公元350年才被人發現。(4)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武加大」是「普通」的意思,是教父耶柔米翻譯的。他在382年奉召到羅馬修改校訂拉丁文聖經。後來他到伯利恆學習希伯來文,他在那裡住了15年(390-405年),譯了武加大譯本。公元700年,它成為教會用的譯本。他也譯了多比雅和猶滴2卷次經,又從意大拉本摘錄其它7卷次經,共9卷作為附錄。
  • 研讀版聖經新譯本_簡介
    公元 1611 年在西方的英國誕生了一本英文新譯本聖經:《英王欽定本》(the AuthorizedVersion,通稱 the King Jams Bible),日後逐漸被教會接納而 成為權威版聖經。序文中闡明出版宗旨不是「出版一本全新的譯本,…而是一本進步的譯本。」說明這本聖經是照著自 16 世紀改教運動以來,以忠於原文的原則所翻譯的。
  • 聖經譯本
    >簡介  聖經譯本,是宗教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經多十多個世紀傳教士和聖經學者的不懈努力,已有多達上千種不同譯本。現有的聖經譯本可使全世界超過90%的人以母語方式閱讀。由於選取不同的原始底本、採用不同的翻譯準則及拼寫、書寫規則和神學觀點等因素,不同的譯本之間有時存在著巨大差異。
  • 《聖經》和合本與新譯本之比較
    眾多漢語譯本及各種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譯本不斷湧現,卻仍舊鮮為人知。1919年和合本出版標誌著《聖經》漢譯已達到**階段。此後,和合本受到各基督教會推崇喜愛,成為第一部被全國各地教會廣泛使用的白話文《聖經》。因此,對於多數中國讀者來說,中文《聖經》就等於和合本《聖經》。繼和合本後五十多年悠長歲月,戰火連綿,中文也隨之產生很大變化。
  • [研經工具箱]各中文聖經譯本簡介
    (新約),2006年和合本修訂版(舊約),2010年新漢語聖經譯本,2010年-2014年(舊約部分在譯中)中文標準譯本(新約) ,2011年新普及譯本                本譯本的特點:表達方式和用詞儘量符合現代中文習慣用法;按現代翻譯原則和慣例翻譯聖經中的人名、地名;標點符號以現代漢語標準執行。經文翻譯中也使用言簡意賅、生動傳神的俗語;參照原文,對一些不按時間和發展順序記錄的、描述事件本譯本適當做出調整,使內容更清楚,語句更通順。
  • 中文聖經主要譯本概述
    施約瑟1881年患病癱瘓,1886年回美國休養期間,一面修訂他的官話新舊約聖經,一面靠兩手尚能活動的各一隻手指,在打字機上以羅馬拼音逐字譯出淺文理新舊約全書,歷時7年。1895年他再次回到上海,用2年時間將拼音譯稿寫成漢語,1902年由美華聖經會印行,施約瑟自謔為「二指譯本」。
  • 聖經譯本與解經
    而聖經原來是用希伯來文、希臘文及亞蘭文寫成的。因此,要準確理解聖經的意思,嚴格來說,每個解釋聖經的人都需要研究聖經的原文,了解掌握這些語言的語法,從而明白透過這些語法所傳遞的意思。因為有些語法特徵即使最優秀的譯本也不能完全顯明出來,只有在原文中才能清楚顯示。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具備掌握原文的條件和能力,只能通過譯本來了解聖經原文的意思。
  • 四種珍貴的文言文聖經譯本,見證福音入華足跡
    說漢語的基督徒,一定對和合本聖經不陌生。去年(2019年)是和合本聖經發行100周年,相信不少弟兄姐妹都回顧了和合本的翻譯歷程,及其對中國教會與文化的深遠影響。可是你知道嗎?新教入華至今200餘年,無數忠心工人投入聖經翻譯。除了和合本外,多種深文理、淺文理、國語譯本誕生,不但促進福音廣傳,也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近日,由聯合聖經公會授權的四種文言文譯本在微讀聖經App上線。
  • 中文聖經翻譯史 (簡述)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語種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漢語的聖經譯本。
  • 聖經漢語言翻譯版本您知多少?
    中文聖經包括文言文聖經(古文)、白話文聖經、及方言聖經,例如閩南話聖經、客語聖經、粵語聖經(廣東話)與吳語聖經等等。《聖經》原文分別以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希臘語寫成。不同年代的聖經漢語譯本參見:聖經漢語譯本列表7世紀• 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波斯景教已經譯出了將近三十部的聖經書卷,大部分屬於專卷的,但是現已全數佚失。
  • 漢譯《聖經》中不可或缺的中國力量:王韜與「委辦譯本」
    談及漢語《聖經》的翻譯者,西方傳教士當然拔得頭籌,如大家熟知的馬禮遜、馬士曼、裨治文、郭實臘、麥都思、狄考文等。其實,在《聖經》漢譯的過程中,傳教士都會需要中國助手來協助譯經。隨著漢譯《聖經》在中國的成熟,這些作為助手進行中文筆錄及加工潤色的中國人逐漸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不可或缺」,但他們鮮為人知。其中必不可少要提及一位中國學者——王韜。王韜是漢譯《聖經》中最應該被提及的華人學者。
  • 兩千年前的舊約聖經古代譯本
    古譯本是指在基督時代前幾個世紀的舊約譯本。希伯來文古抄本十分稀少,古譯文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希伯來文經文,它們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猶太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流傳廣泛,譯本是功不可抹的。他們之間的仇恨,早在耶羅波安分裂時(大約九三一年)已經種下了禍根,敵對態度歷代伸延,到了新約時仍未止息(參約四7—42)。雖然他們分裂的詳情已不大清楚,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猶太人及撒瑪利亞人是大約在主前三五○年斷絕關係。撒瑪利亞人的正典只有五經,原因是聖卷(希伯來聖經第三部份)是在分裂時期才收集的;另外,先知書有很多處攻擊北國及其首都撒瑪利亞,先知書可能亦因此沒有收入他們的正典之內。
  • 忠信與操縱――當代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研究
    [上主]說:「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當代聖經》(國協版)80:[主]便說:「看哪,他們現在同屬一個民族,同操一種語言,就竟然幹出這種事情來,如果繼續下去,他們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簡略介紹一下《聖經》的若干譯本
    在「春華秋拾」公眾號裡,我們不涉及傳教,只是站在人類文明思想史的角度,簡要說明一下《聖經》的若干流通版本。  自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聖經》之後,基督教已經嘗試用不同種預言翻譯這部聖典。時下的中國讀者主要閱讀的是英文版和中文版《聖經》。是故,「春華秋拾」通過對國內能夠購買到的不同版本《聖經》做一番簡評,旨在希望您能夠選擇到您心儀的版本進行閱讀。
  • 聖經新譯本(二)
    《欽定本》聖經所用的英文當然也是十六世紀時代的英文,用的是古體。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約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即羅馬;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公元635年(即唐太宗貞觀九年)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講述人類的墮落、彌施訶(即彌賽亞)的降生、救主在世的事跡等及介紹景教入華、盛衰的經過,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譯成中文的記載。
  • 中文聖經原來是這樣來的
    2019年,是聖經《和合本》翻譯出版100周年,一百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上帝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 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那麼,這本最受信徒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有哪些故事?與山東教會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將陸續講述給大家!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