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升至7.67% 政策推動下有望繼續提高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

外資險企市場份額截至去年11月升至7.67% 政策推動下仍有望繼續提高

本報記者 蘇向杲

國內外資險企發展再受關注。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擬刪除此前有關外資股比的限制性規定。

從國內外資險企去年的經營情況來看,《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去年前11個月,外資保險公司(銀保監會將中外合資險企及純外資險企統稱為外資險企)原保險保費(下統稱「保費」)收入為3233.69億元,若加上去年12月份保費,外資險企去年保費超過3233億元,外資險企保費規模持續壯大。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外資險企保費市場份額持續提升。《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得的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中資險企保費市場份額為92.33%,同比降低0.75個百分點;而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為7.67%,同比上升0.75個百分點。此外,在北京、上海兩地,外資險企的市場份額均已超過20%,分別為21.23%、20.80%。

「隨著國內保險市場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預計外資公司市場份額未來會有所提升。外資公司還可以發揮鯰魚效應,提升保險市場的良性競爭水平。」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保險業主管合伙人黃悅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相對較低,主要源於外資險企經營受限於決策機制和治理機制等原因。

外資險企股權頻繁變動

隨著我國金融業持續加大開放力度,外資險企將獲得更多的經營自主權,股權治理與經營決策機制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此次《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到,擬刪除此前關於「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的規定。

實際上,早在2018年4月份,銀保監會就提出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2019年,銀保監會取消了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相關金融領域的總資產規模限制。2019年12月份,銀保監會再次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近期又從制度層面重申了這一變化。

在多項政策推動下,國內外資險企的股權結構開始出現較為頻繁的變化,部分外資險企通過股權轉讓變成外資獨資企業,部分外資險企的外方股東則選擇退出,成為中資獨資險企。

從外資險企變外資獨資的案例來看,早在2019年12月份,法國安盛集團完成收購安盛天平財險剩餘50%股權,安盛天平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獨資財險公司。去年5月4日,滙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宣布,將收購國民信託所持有的滙豐人壽50%股權,交易完成後,滙豐人壽將成為其在內地的全資控股子公司。去年7月2日,恆安標準人壽收購標準人壽保險(亞洲)有限公司100%股權,標準人壽(亞洲)正式成為恆安標準人壽的全資子公司。

近日,中德安聯人壽49%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股權出讓方,為其中方股東中信信託,此筆股權交易底價定為23.44億元。中德安聯人壽由安聯保險(中國)控股與中信信託共同持股,為中國第一家獲準開業的歐洲合資壽險公司,目前安聯保險(中國)控股持股51%,中信信託持股49%。此次股權出售,安聯(中國)控股並未放棄優先認購權,若掛牌期滿只有安聯(中國)控股為意向受讓方,則中德安聯人壽有望成外資獨資壽險公司。

從外方股東退出的案例來看,去年12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公告,同意中法人壽增加註冊資本以及股權轉讓方案,其註冊資本將從2億元增加至30億元,同時,原有股東法國國家人壽將徹底退出其股東行列,寧德時代等3家公司成為新進股東,中法人壽正式也成為中資獨資險企。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說:「保險業在金融業中對外開放的時間最早、力度最大。全球主要保險集團都在我國設立了機構,特別是這兩年,持續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險業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水平的持續提升,外資險企的保費市場份額也進一步抬升。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至2018年,外資壽險公司保費市場份額由4%增長至8%,外資產險公司的市場佔比約在1%至2%之間。在2019年保險業對外開放加速環境下,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同比上升0.98個百分點至7.17%。

去年以來,這一趨勢持續增強,《證券日報》記者獲悉,去年前11個月,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8946.43億元,市場份額92.33%;外資保險公司3233.69億元,市場份額7.67%,同比上升0.75個百分點,外資險企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從人身險公司看,去年前11個月,中資公司保費收入為26766.57億元,市場份額90.16%;外資公司2921.04億元,市場份額9.84%;從產險公司看,中資公司12179.85億元,市場份額97.50%;外資公司312.64億元,市場份額2.50%。總體來看,外資人身險公司在國內的發展情況要好於外資財險公司。

經營層面,外資人身險公司也出現諸多經營層面的向好趨勢。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人身險公司退保金2977.11億元,同比下降47.28%;退保率2.25%,同比下降2.62個百分點。從公司看,中資人身險公司退保金2837.92億元,退保率2.32%;外資人身險公司退保金139.19億元,退保率僅為1.39%,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和中資公司。

黃悅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前外資險企經營受困於多因素:一是,外資險企經營受限於決策機制和治理機制。外資險企中國管理層的決策權限有限,部分重要決策權限在亞太區甚至外方總部,決策者對中國的情況未必十分了解,可能會影響決策效果。另外,外資壽險公司大部分採用合資形式,而且中外雙方的持股比例大部分為50%,50%容易形成僵局,影響決策效率和戰略實施。二是,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外資險企的分支機構數量比較少,分支機構設立的速度相對較慢,業務種類的開展部分也落後於中資公司。三是,由於中國業務規模較小,外資公司在科技投入方面更多依靠母公司或外方,未能形成自身的科技優勢。四是,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和地位上升,外資公司的品牌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不過隨著監管對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比例限制的取消,預計外資公司的市場份額未來會有所提升。

相關焦點

  • 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升至7.67% 有望繼續提高
    從國內外資險企去年的經營情況來看,《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去年前11個月,外資保險公司(銀保監會將中外合資險企及純外資險企統稱為外資險企)原保險保費(下統稱「保費」)收入為3233.69億元,若加上去年12月份保費,外資險企去年保費超過3233億元,外資險企保費規模持續壯大。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外資險企保費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去年12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明確從今年起,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放開了外資入股險企的限制。中國保險市場為外資險企敞開了大門,很多人擔心其是否會威脅到中國險企?
  • 中國人壽年報增4倍:其他險企均有望倍增 秘密是啥?
    其他上市險企均有望倍增,秘密是啥?上市險企2019年年度業績披露啟幕。剛剛,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發布2019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中國人壽2019年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較2018年增加455.80億-478.59億元,同比增加400%-420%。
  • 國壽、太保提早布局搶佔市場份額 諸多險...
    不出所料,中國人壽依舊是打響開門紅第一槍的險企,其今年繼續搶跑開門紅。除了主力產品「鑫耀東方」外,其還發布了「鑫耀至尊」、「鑫耀前程」年金險及「鑫耀相伴」兩全保險。而據多位業內人士指出,「2020年開門紅大戰中中國人壽佔儘先發優勢,開門紅基數較大,因此相對而言2021年的開門紅壓力大於其他險企。另外,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均已發布開門紅產品,競爭勢必加大。」
  • 「避風港」效應顯現 外資車企蜂擁而至加大投資
    中國成全球車市避風港豐田作為全球第一車企,從銷量觀察具有一定說服性。近日,豐田汽車公布最新全球銷量數據(含豐田/雷克薩斯)顯示,1-10月全球累計汽車銷量為692.4萬輛,同比下滑14.0%;其中10月全球銷量為84.7萬輛,同比增長8.3%,連續兩個月同比增長,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的需求刺激。
  • 自主車企三強爭霸賽升級,市場份額有望回穩
    自主車企三強爭霸賽升級,市場份額有望回穩自主車企競爭日益激烈,這一陣營三強的排序在最近幾年發生過不少變化。汽車市場連續兩年下滑,自主車企遭遇了較大的挑戰,市場份額已連續多月跌破40%的紅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品牌乘用車2019年銷量達840.7萬輛,同比下降15.8%。2019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9.2%,下降了2.9個百分點。
  • ...2021年外資持有中國國債的份額或由2020年的9%升至約12%。目前...
    文 / 冷靜2021-01-07 17:58:00來源:FX168 【渣打:2021年外資流入中國債市規模或創歷史新高】渣打銀行環球研究部發布《中國利率市場-2021年展望》報告預測,在諸多積極因素推動下,外資流入中國債市的規模在2020
  • 負債端增速出現分化 上市險企或將提前備戰2021年「開門紅」
    隨著國內疫情有所控制,居民企業進入有序的復工復產階段,當前各家保險公司面臨保險行業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調整人力結構,繼續深化改革。隨著疫情負面影響的基本消除,為搶佔儲蓄客戶資源,上市險企或將提前備戰2021年的「開門紅」,這有望開啟保險行業下一輪增長周期。
  • 多險企突破車險「報行合一」規定被罰 業內人士:賠付率不夠高
    近期,監管部門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表明,部分保險公司依然通過各種方式套取費用,以此補貼營銷費用,拓展市場。而有險企內部人士認為,現階段,即使監管機構會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違規補貼營銷費用的現象仍難以消除,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逐步推進,在監管政策引導、市場發展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車險賠付率會逐漸上升,費用率逐步下降,市場才會逐漸回歸理性,這也需要時間。
  • 外資殺回A股 險資大舉進場 更有百億資金抄底ETF!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平穩,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繼發力釋放政策紅利,且資本市場估值相對較低,外資在高資本回報的吸引下將持續流入A股。  另一方面,長線資金也在悄然入市。
  • 3年來21家外資險企增資超150億元;多家國外險企退出臺灣壽險業
    自7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在三亞每日22時至次日8時免收停車費。規定有效期為3年。(蓋世汽車 )北京市商務局:提振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日前,在第111場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表示,北京市將多措並舉,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
  • 我國保險業2017年發展狀況及2018年一季報分析(下)
    其中,人保、平安和太保等「老三家」市場份額在連續數年下降後,市場份額重新向「老三家」集中,2017年升至63.49%。市場份額的上升歸功於較高的增長速度,「老三家」增速分別達12.51%、21.40%、8.25%。
  • 上市險企前11月保費增速收窄「開門紅」戰略調整及車險綜改為主因
    壽險呈「兩升三降」分化態勢  從壽險業務來看,五家A股上市險企今年前11個月合計實現壽險保費14655.86億元,同比增長2.97%,較前10個月4.41%的增速呈現收窄態勢。其中,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兩家公司保費同比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8.29%和17.19%。
  • 一線丨友邦保險獲批成為內地首家外資獨資險企
    騰訊新聞《一線》 作者 劉鵬 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誕生。 2020年6月19日,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取得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將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下文簡稱「友邦人壽」)。
  • 險資開啟搶籌模式 舉牌大軍已至!險企買股票將鬆綁 萬億增量資金可...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險資開啟搶籌模式,一周4次出手,舉牌大軍已至!險企買股票將鬆綁,萬億增量資金可期? 在國壽、太保壽險相繼掃貨港股後,太平人壽、中信保誠人壽也出手了。前一天,太平人壽亦發布公告稱,3月23日,太平人壽耗資8500萬港元,通過滬港通從港股二級市場購買入2998.3萬股農行H股股份,舉牌後持有15.45億股農行H股,佔其香港流通股比例升至5.03%。今年以來,保險機構已九次舉牌上市公司,其中四次舉牌集中於一周時間內,且全部為H股。
  • 國盛策略張啟堯:大分化時代機構仍將是市場主導
    且今年公募話語權繼續提升,2020Q1公募持股佔比已持續提升至5.54%,同期保險與外資佔比略有下滑。從存量來看,2020年前5月偏股基金份額淨增加約4100億份,與新發份額持平,「贖舊買新」並不顯著。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2020年前5月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存量份額(含新發+存量申贖)相比2019年底增加1681億份和3228億份。
  • 一家壽險中介市場頭部險企總裁的思考: 專業經代未來路
    目前是主流險企的主要業務渠道,如平安、國壽、太保、太平等大公司依然把個人代理作為其核心主力渠道。由於這些大公司佔有龐大的市場份額,所以個人代理渠道也必定體現為市場的主力渠道。   對於大公司選擇個險渠道作為主力渠道的原因,主要緣於成本、效率和價值的優勢。從保險公司特別是大公司的角度看,個險渠道相對而言成本較低,產品的價值相對較高。
  • 2019虧3.67億未見扭虧曙光,德華安顧持續推進「個險+數位化」戰略
    來源:藍鯨Insurance近日,外資壽險公司德華安顧人壽披露2019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梳理全年數據來看,德華安顧人壽全年虧損3.67億元,較2018年虧損進一步加劇。事實上,德華安顧成立已約7年光景,僅從經營數據來看,扭虧之路暫未見曙光。
  • 外資股東安聯欲退出 太保安聯健康或將變身中資獨資險企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外資股東安聯集團欲退出 太保安聯健康或將變身中資獨資險企 記者吳敏 成立近六年,由中國太保和安聯集團共同組建而成的太保安聯健康保險,將從一家中外合資險企變身為中資險企。2018年5月,太保安聯健康首輪定增獲批,註冊資本由10億元增長至17億元。2019年9月,太保安聯健康擬實施二度增資方案,註冊資本將由17億元增加至27億元。不過,本輪增資尚未落地,安聯集團已欲退出,這也意味著二度增資也將隨股東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