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會讓我們獲得免疫力,印第安人:你說啥?

2020-12-16 騰訊網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近期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引起了世界範圍的聲討。

英國政府「群體免疫」理論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在3月13日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說的,他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然而一個群體的多數人都產生了對某種病毒的抗體,不在懼怕病毒感染。需要一個群體的60%以上人數。英國有6600萬人口,預測需感染4000萬人,可以達到效果。

但如果一種傳染病,感染人數越來越多,它的最終結局就是人類的滅亡,道德的淪喪,因為新冠肺炎不是普通的感冒,可以完完全全的依靠自身免疫系統康復。歷史上的印第安人消亡就是個典型例子。

1492年,哥倫布帶領其船隊踏上了自認為是印度領土的美洲土地,由此引發了美洲的一系列變化,其中最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一項變化是歐洲流行病的引入。流行病導致大量印第安人死亡。

隨著歐洲人永久性殖民據點的建立,印第安人與歐洲人聯繫的日益密切,歐洲流行病進入北美後開始大規模爆發,導致印第安社會人口銳減。

1612~1613年,北美東海岸流行病大爆發。印第安波塔基特族許多人死於流行病。1616~1617年,緬因殖民據點和波士頓灣附近許多印第安人死去。

1633年,傳染性發熱病侵襲了普利茅斯。1633~1634年,康乃狄克河谷印第安人和普利茅斯印第安人遭遇天花傳染。

1649~1650年,新的一輪天花傳染襲擊了加拿大。

在1600~1650年間,美國東北部的印第安人66%~98%死於流行病;西部阿布納基人據說人口從12000降到250,減少了98%;東部從13800降到3000,減少78%;麻薩諸塞的納拉幹西特人人口從44000降到2000,減少95%;莫霍克人從8100降到2000,減少74%。

在17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裡,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數量由7萬多下降到不足1.2萬。

高頻的疫病發生率、廣泛的波及範圍、快速的傳播速度以及眾多的死亡人口,很清晰地顯示了疫病的毀滅力量,也反映了印第安人在歐洲流行病面前的羸弱。

歐洲人帶來的流行病無疑是造成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的重要因素,它甚至被認為是歐洲人殖民擴張的一個「幫兇」。

然而,流行病給印第安人造成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人口的銳減,它還成為影響印第安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印第安人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社會。

從1576年開始的由流行病引起的印第安人起義、叛教運動和復興運動,一直持續到1582年,對土著神靈的失望和絕望以及流行病造成的災難,使印第安人開始接受歐洲人的基督教。

悲慘而無奈的境遇使他們喪失了生活的意志和活力,陷入了深深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論,打擊了他們對傳統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的信心,這也將對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印第安人社會的發展方向。

面對流行病尤其是一種全新的、沒有接觸過的流行病,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造成了人心理上的創傷,如果無法掌控疾病的發展,容易導致宿命論和悲觀主義,轉向宗教慰藉,引起自殺等悲劇。

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傳染病是通過「自然」的「群體免疫」來達成控制或者消滅的。群體免疫的前提是有疫苗,不談疫苗就說全體免疫,本質上其實就是在玩達爾文主義,草菅人命。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相關焦點

  • 從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看「群體免疫」的是與非
    疫情迅速蔓延,對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群體免疫論」能否作為一個應對疫情的合理選擇?讓人不由得想到了當年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天花病毒對印第安人的毀滅性打擊,應該是思考「群體免疫論」的一個很好的歷史性樣本。天花病毒肆虐人間,可能有上萬年的歷史。天花病毒可能造成了幾十億人的死亡,僅在20世紀估計就有3至5億人因天花病毒而死亡。
  • 英國首相被確診!「群體免疫」先進個人
    英國政府預測的結果是,可能英國絕大部分人會感染新冠病毒,雖然有部分人會死亡,但絕大部分人將活下來並獲得抗體,最終獲得群體免疫力。「英國人要做好失去所愛之人的準備(lose your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鮑裡斯在發布會上表示。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為將新冠肺炎的高發期從傳統流感季節的4月延緩至夏季,以緩解醫院面臨的壓力,英國政府決定容忍疫情緩慢發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隱匿性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在人群中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  「群體免疫」的概念被廣泛用於傳染病防控中。根據牛津大學發布的報告,「群體免疫」只適用於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對於非傳染性疾病則無效。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有待商榷的「群體免疫」  那麼「群體免疫」是指什麼?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鋌而走險的豪賭,還是「視死如歸」的騙局
    在沒有疫苗情況下,讓全國2/3群體感染後形成免疫力「風險難料」英國官方最先提出群體免疫這一策略的是該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在13日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大約60%的英國人將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根據派屈克的預測,即有4000萬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派屈克提出的群體免疫概念由來已久。
  • 「群體免疫」「居家治療」,英國「佛系抗疫」是一場豪賭?
    英國天空電視臺的評論批評「群體免疫」策略是在冒險;倫敦資深病危護理專家西蒙·埃希沃斯(Simon Ashworth)則直呼政府,「快醒醒」,一些中國網友也為英國「佛系抗疫」擔憂。「群體免疫」是人道主義危機?按照美國醫學家L. 松佩拉克(Lauren Sompayrac)在經典專著《病毒學概論》中的詮釋,「群體免疫」策略是任疫情傳播,直到人群產生一種「自然免疫」。
  • 英國「群體免疫」招致多方質疑:這是在玩...
    而事實是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疫情軌跡,可能很快會追上義大利。  在歐洲成為最新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中心之際,有關「群體免疫」的的表態,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及爭議。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Patrick Vallance。
  • 英語小課堂:惹爭議的「群體免疫」怎麼說?
    他表示:「我們希望讓絕大多數人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如此一來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 英國首相約鮑裡斯詹森推出的抗疫政策,以及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關於「群體免疫」原則的論述,在國際社會引發巨大爭議,並在幾天之內上升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討論熱點。
  • 世衛組織質疑英國群體免疫方法,它是鋌而走險的豪賭,還是「視死如...
    瓦斯蘭表示,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得了輕微的疾病就能建立某種群體免疫力,更多的人就會對這種疾病有免疫力。這樣能減少傳播。哈裡斯則指出,每一種病毒在人體內的作用是不同的,並刺激不同的免疫系統。「我們可以討論理論,但目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現實的情況,我們必須考慮採取行動。」
  • 英國拋「群體免疫」應對新冠疫情:是鋌而走險的豪賭,還是「視死如...
    在沒有疫苗情況下,讓全國2/3群體感染後形成免疫力「風險難料」英國官方最先提出群體免疫這一策略的是該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在13日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大約60%的英國人將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 群體免疫是什麼,它能用來防疫新冠病毒嗎?
    這種免疫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一是被病毒感染後痊癒,二是接種有效的疫苗。  當一個人對病毒有了免疫力,病毒再來到他(她)的身體裡的時候,就很快會被消滅。這樣的個體免疫就是群體免疫的基礎。所以,群體免疫的效果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群體裡對病毒有免疫力的人的比例(越高越好),二是病毒的基本傳染數(越低越好)。  根據病毒的基本傳染數,我們大致可以估算出群體裡需要多少比例的人有免疫力才能控制這種病毒的流行。
  • 英國推行的群體免疫,首相身先士卒感染,是真的呢還是又嚇唬民眾
    當地時間3月27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在過去的24小時身體呈現「輕微症狀」,告知民眾:「我出現了輕微症狀 :發熱、持續咳嗽,在衛生官員的建議下,我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所以現在我居家工作、自我隔離。」就在月初,英國首相舉行記者會,宣講群體免疫的宏圖大略。
  • 56歲英國首相確診新冠肺炎 說好的群體免疫呢?
    因為herd一詞在英語裡一般指牛群或者羊群,所以當英國人反應過來群體免疫約等於啥都沒有之後,這事兒可能就有點失控。你的政府都是咋看你的 ↓等到「群體免疫」的說法一出,英媒這才恍然大悟,《每日郵報》直接在文章裡開始內涵:原來不取消不空場,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球場相聚,以便痛快的一起感染病毒,並且獲得「群體免疫」,高,實在是高!已經幾個星期了,英國本土關於群體免疫的討論仍在繼續。《衛報》的一篇文章被廣泛轉載,文章的標題是:我是流行病學專家,最開始聽到群體免疫這個詞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個段子。
  • 社交隔離還是群體免疫?喬治亞大學新模型: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很低
    然而,由於這種方法的目的並不會消滅疾病,因此它需要不斷調整封鎖措施,以確保在特定時間點有足夠的人感染病毒。由於這些挑戰,群體免疫策略實際上更像是在走鋼絲。」這項研究是由喬治亞大學傳染病生態學中心的Brett和Pejman Rohani進行的,研究調查了抑制和緩解新冠病毒傳播的方法。
  • 歐洲採用國產試劑驗證「群體免疫」,結果意想不到!
    截至5月10日,海外累計確診人數高達4020104人!其中美國1346339人,西班牙262783人,義大利218268人,英國216525人,俄羅斯198676人……海外疫情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全球人民共同抗疫的時候,英國卻提出一種名為「群體免疫」的抗疫方法。3月中旬,英國首相宣布英國進入抗疫第二階段——「拖延」階段(Delay)。隨後,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發文稱,英國政府抗疫政策的核心理念是「群體免疫」,即放棄積極抗疫,通過讓6成人感染病毒獲得免疫力,阻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1]。
  • 英國:死亡病例幾乎翻倍!「群體免疫...
    英國「群體免疫」措施引發擔憂 英國政府發布數據,截至當地時間3月14日上午九點,共有37749人接受了新冠肺炎感染檢測,其中1140人確認感染(比前一日新增342例),死亡人數達到21人(比前一日新增10例),相比13日11人的總死亡人數,幾乎翻了一倍。
  • 「群體免疫」,理論與現實差多遠?
    原標題:「群體免疫」,理論與現實差多遠?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外媒稱,德國研究發現許多人或已具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4月9日報導,德國科學家稱,很多人或許已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感染過,這意味著封城措施可能很快解除。
  • 瑞典官員稱該國下月可實現群體免疫 德國表示群體免疫行不通
    這個數字比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的其他國家要高得多,但比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低得多。另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瑞典衛生部長表示,該國最早將於下月實現「群體免疫」。Tegnell博士指出,瑞典疫情中心斯德哥爾摩的居民最早可能在下個月實現「群體免疫」。
  •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冠抗體會消失」,群體免疫再被質疑
    (觀察者網訊)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攜帶的病毒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有美媒形容,這一結論可能會對「群體免疫」論者構成「當頭一棒」——然而,中國研究人員早在6月份就已經做出類似發現,並在英國期刊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