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近期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引起了世界範圍的聲討。
英國政府「群體免疫」理論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在3月13日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說的,他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然而一個群體的多數人都產生了對某種病毒的抗體,不在懼怕病毒感染。需要一個群體的60%以上人數。英國有6600萬人口,預測需感染4000萬人,可以達到效果。
但如果一種傳染病,感染人數越來越多,它的最終結局就是人類的滅亡,道德的淪喪,因為新冠肺炎不是普通的感冒,可以完完全全的依靠自身免疫系統康復。歷史上的印第安人消亡就是個典型例子。
1492年,哥倫布帶領其船隊踏上了自認為是印度領土的美洲土地,由此引發了美洲的一系列變化,其中最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一項變化是歐洲流行病的引入。流行病導致大量印第安人死亡。
隨著歐洲人永久性殖民據點的建立,印第安人與歐洲人聯繫的日益密切,歐洲流行病進入北美後開始大規模爆發,導致印第安社會人口銳減。
1612~1613年,北美東海岸流行病大爆發。印第安波塔基特族許多人死於流行病。1616~1617年,緬因殖民據點和波士頓灣附近許多印第安人死去。
1633年,傳染性發熱病侵襲了普利茅斯。1633~1634年,康乃狄克河谷印第安人和普利茅斯印第安人遭遇天花傳染。
1649~1650年,新的一輪天花傳染襲擊了加拿大。
在1600~1650年間,美國東北部的印第安人66%~98%死於流行病;西部阿布納基人據說人口從12000降到250,減少了98%;東部從13800降到3000,減少78%;麻薩諸塞的納拉幹西特人人口從44000降到2000,減少95%;莫霍克人從8100降到2000,減少74%。
在17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裡,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數量由7萬多下降到不足1.2萬。
高頻的疫病發生率、廣泛的波及範圍、快速的傳播速度以及眾多的死亡人口,很清晰地顯示了疫病的毀滅力量,也反映了印第安人在歐洲流行病面前的羸弱。
歐洲人帶來的流行病無疑是造成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的重要因素,它甚至被認為是歐洲人殖民擴張的一個「幫兇」。
然而,流行病給印第安人造成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人口的銳減,它還成為影響印第安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印第安人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社會。
從1576年開始的由流行病引起的印第安人起義、叛教運動和復興運動,一直持續到1582年,對土著神靈的失望和絕望以及流行病造成的災難,使印第安人開始接受歐洲人的基督教。
悲慘而無奈的境遇使他們喪失了生活的意志和活力,陷入了深深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論,打擊了他們對傳統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的信心,這也將對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印第安人社會的發展方向。
面對流行病尤其是一種全新的、沒有接觸過的流行病,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造成了人心理上的創傷,如果無法掌控疾病的發展,容易導致宿命論和悲觀主義,轉向宗教慰藉,引起自殺等悲劇。
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傳染病是通過「自然」的「群體免疫」來達成控制或者消滅的。群體免疫的前提是有疫苗,不談疫苗就說全體免疫,本質上其實就是在玩達爾文主義,草菅人命。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