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學野
在美麗的杭州西湖旁邊,有三座古樸的祠廟環繞在周圍。這三座祠廟屬於三位忠臣名將,分別是宋代的嶽飛廟、明代的于謙祠以及明末的張蒼水墓,這三位被後人合稱為"西湖三傑"。
"嶽飛廟"始建於宋朝,在修成之後一直香火鼎盛,遊人來西湖必定祭拜嶽王爺。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是被歌頌千年的南宋民族英雄。他曾帶兵北伐中原,一路勢如破竹,並矢志"直搗黃龍"。但是在關鍵時刻,嶽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終功虧一簣。
嶽飛被召回後,在第二年被秦檜和張俊誣陷下獄,最後以謀反罪處死。嶽飛之死被稱為"千古奇冤",在後世引得無數文人嘆息。紹興十年的北伐未能光復中原,則是後來宋朝君臣的一大遺憾。
歷史上普遍認為嶽飛之死是秦檜陷害所致,但在當時的皇權社會,宋高宗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宋高宗的態度是決定嶽飛命運的關鍵,高宗要是支持嶽飛,秦檜再怎麼讒言相加都沒用。於是也有人問,要是宋高宗當初堅定支持北伐,嶽飛能否真的打穿金國,直搗黃龍,救回徽欽二帝嗎?
一、嶽飛第四次北伐
嶽飛的軍事生涯裡一共北伐四次,除了第一次北伐的對手是金人扶持的政權"偽齊"外,後面三次都是跟金人交手。而在嶽飛北伐之中,第四次是最為輝煌的。這次北伐發生在紹興十年,金國大將完顏兀朮居然撕毀合約南下侵略,宋軍只能迎戰。
當時嶽家軍駐守在鄂州,金軍進攻時,嶽飛就請命出兵,結果宋高宗不許。沒想到金人一路暢通無阻,眼看就到了安徽順昌,這時候宋高宗才派嶽飛去救火。
嶽飛在紹興十年6月開始北伐,前鋒張憲一馬當先拿下蔡州,牛皋和孫顯在魯山和淮寧府擊敗金軍。嶽家軍一路北上收復了許昌,並且在第二個月攻下河南鄭州和洛陽。
北伐之順利讓南宋軍民為之一振,也讓淮河流域的百姓鼓舞振奮。
從紹興初年開始,嶽飛就跟北方的抗金義軍有聯繫。此次北伐中,嶽飛就跟河東地區民間義軍領袖合作,短短兩個月間河南已經大半光復,舊都開封成為孤城。
但是嶽飛的對手完顏兀朮不是等閒之輩,他知道嶽飛在郾城的軍力薄弱,於是派精銳騎兵15000多人進攻郾城,想給嶽家軍來個斬首行動。金軍的主力是"鐵浮屠",也就是"具裝騎兵",人馬都披著鐵甲,很難殺傷。嶽家軍在郾城之戰中用步兵對騎兵,挖掘坑道,用刀砍馬腿破了鐵浮屠,金兵大敗。
郾城大敗後,完顏兀朮派軍進攻許昌,嶽飛兒子嶽雲和大將王貴帶騎兵和金人血戰,斬首5000級,俘獲2000人。這一仗之後完顏兀朮大驚失色,已經沒有底氣再戰。此時開封城內的金人將老幼婦孺全部送走,隨時準備逃跑。
嶽家軍擊敗完顏兀朮,已經進軍到了開封城外的"朱仙鎮",此時整個北方形勢大好,黃河一帶唾手可得。也就是在這時候,嶽飛說出來"直搗黃龍"的口號。
但沒想到嶽家軍剛到朱仙鎮,宋高宗趙構的金牌就來了,嶽飛"恢復舊山河"的理想再次成為泡影。
二、不算富裕的宋朝
"十二道金牌"發到河南,嶽飛不得不撤兵。嶽家軍走的時候,北方"忠義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嶽飛走到蔡州被百姓阻攔,因為百姓害怕金人回來之後屠城報復,嶽飛只能掩護大量百姓南逃。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後人讀到宋史,無不嘆息。
嶽飛一路高歌猛進,宋高宗的這通操作讓人看不懂,但是也有人好奇:以當時的南宋國力,嶽家軍要是再打下去,到底能走多遠呢?
首先先說個後世公認的結論:嶽家軍很可能繼續北上,但是最遠只能打到燕雲十六州,很難直接滅掉金國。
嶽飛的第四次北伐剛開始確實非常順利,大軍北上後基本沒有打過敗仗,而且殺敵很多。不光嶽家軍,韓世忠和張俊的軍隊也打得很順利。這種順利在宋朝歷史上很少見,因為宋代的軍隊實在是孱弱,一直被北方的遼和金吊打。
宋軍之所以強大,其實就是嶽家軍的戰鬥力強。完顏兀朮當時的兵力號稱"百萬大軍",其實可能只有二三十萬人;而嶽家軍人數雖在10萬上下,但這些都是嶽飛親自訓練三年以上的精兵,正面交鋒絲毫不怕金人。
嶽家軍不怕金軍,但是兩國交鋒越打越北,漸漸地就會暴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後勤補給。
金人的國土在北方,完顏兀朮不斷後退,卻離自己的本土更近,無論是軍糧的補給,還是軍隊的增援都會更加迅速。但是嶽家軍遇到的問題很現實,南方的補給線越來越長,精銳軍隊也越打越少,能否繼續北上完全看國內經濟能否支持。
嶽家軍高歌猛進時,秦檜上書宋高宗:"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嶽某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他的理由就是,嶽飛再打下去就打不動了,因為南宋沒有兵將和糧草支援前線。
後世分析,秦檜這番話其實不完全是假的,因為南遷之後,南宋只有半壁江山,肥沃的華北平原全部拱手相讓。中國南方多山,並沒有大片的平原來養活軍隊,嶺南地區此時正在開發中,又因為稅收過重還發生過叛亂。洞庭湖地區也有鐘相起義,還是嶽飛親自鎮壓下去的。在宋高宗年代的南宋,國家確實貧弱,連年用兵費用巨大,嶽飛第四次北伐讓朝廷掏空了家底。
宋高宗就算願意支持嶽飛,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補給問題遲早會暴露出來。
三、棘手的燕雲十六州
嶽飛北伐前期勢如破竹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宋軍佔據"人和"要素。此時兩軍交戰的地點還在南方,這裡以前被"偽齊"政權壓榨,百姓心向宋朝,簞食壺漿迎接嶽家軍。但是再往北上,"人和"這一點就會削弱,金人的統治更加穩固,百姓的認同感就會變弱。如果金人"堅壁清野",嶽家軍就會陷入苦戰。
除此以外,嶽家軍面前還有一根難啃的骨頭,那就是北宋時期幾次出徵都拿不下的"燕雲十六州"。北宋初年,宋遼兩國在燕雲十六州爆發多次大戰,宋軍都是先勝後敗,最後無奈乞和。
北方地區的平原是騎兵的主場,北宋時期的北伐軍就被騎兵斷糧道,之後沿途追殺,死傷慘重。南宋軍隊以步兵為主,因為南宋除了淮西地區外沒有產馬之地,騎兵不多。
除了金人騎兵難纏外,燕雲地區還有大量的土地屬於山區,這裡完全是金國的的主場。他們在這裡熟悉地形,而且有作戰經驗,這些要素都對嶽家軍不利。
如果嶽家軍打到了燕雲地區,金國就會有亡國之患,肯定舉全國之力來防守。那時候燕雲十六州可能會形成拉鋸戰,這對於求速戰速決的嶽飛和南宋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假設宋高宗支持嶽飛,嶽家軍在前線高歌猛進,但是南宋國土內因為百姓負擔過重,很可能發生起義。大軍在外,起義要是擴散開來,還沒等金人南下,南宋就自己滅亡了。這一點是朝廷大臣很忌憚的,也是宋高宗心裡的恐懼。權衡之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可能是宋高宗無奈的決定吧。
參考資料:
1、《由嶽飛之死看南宋高宗時期的內政與外交政策》 徐勝雷
2、《試論南宋經濟的衰退》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