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老匠人的擔憂,傳承人寥寥無幾,打鐵手藝瀕臨失傳的邊緣

2020-12-15 菜鳥班長

四川邛崍平樂古鎮樂善橋旁,有一間網紅老店《王氏鐵匠鋪》,但凡到古鎮旅遊的遊客基本上都會在此打卡拍攝留念。

圖:王氏鐵匠鋪

每天,鐵匠鋪老師傅都會正常的開門營業,生起爐火,專心一志的工作,對自己所打造的每一件鐵器更是精益求精。

圖:王氏鐵匠鋪

鐵匠師傅所打造的鐵器多以農村生活、生產需求為主。有砍材用的彎刀,用於竹編的小刀和工具,種菜的小鋤頭以及抓釘,菜刀等等。

圖:農村生產和生活所用的鐵器

看似簡單的鐵器,在打鐵鑄造中的工藝流程其實並不簡單。一件作品往往都需要經歷少至4~5道,多至近20幾道流程才能完成。

圖:鐵匠鋪菜刀展示

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菜刀,根據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就可以分為切菜刀、切肉刀、砍骨頭刀、砍雞鴨魚肉刀等等。相對應的各類刀的重量也是不相同,從切菜刀2斤重到砍骨頭刀6斤重,大小、輕重都有。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製,當然打造流程也就增加了。

圖:鐵匠鋪內部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打鐵技藝。一是很多鐵器製造都是工具機就可以完成,而且成本很低廉;二是收入問題,老師傅說。

圖:成品鐵器展示

不過,感到欣慰的是鐵匠鋪作為傳統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圖:鐵匠鋪內部

如果條件允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做打鐵匠,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手藝嗎?歡迎留言分享。

圖:古鎮鐵匠鋪

本文由「菜鳥班長」發布,2020年11月29日

相關焦點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  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  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
  • 安徽79歲老鐵匠打鐵56年 不賺錢只為「守藝」
    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磨製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手工捶打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展示自己鍛造的鐵製農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展示自己鍛造的鐵製農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燒制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正在焊接鐵具。 李飛 攝老鐵匠董成才用機器鍛壓鐵具。 李飛 攝大火爐裡引上火,手拉風箱呼呼作響,火苗伴著節拍歡呼雀躍,錘聲叮噹鐵花飛濺……12月22日,在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79歲的董成才正在鐵匠鋪裡打鐵。打鐵是一種傳統鍛造工藝,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這門老手藝也瀕臨失傳。
  • 30年,他從「打鐵佬」到非遺傳承人!
    然而,在臺山 有一位匠人熱衷鑄劍 花費30多年時間研究 成功打造出多把刀劍 壹 鑄劍:千錘百鍊打造歷代名刀劍 閱讀武俠小說,聽白鬍子老爺爺講三國、水滸、嶽飛抗金的故事,看老家鑄鐵匠人工作。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出生於湖南岳陽的陳再榮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對刀劍有著獨特的感情。
  • 打鐵的那些年,是潮州東裡人無法忘卻的往事回憶!
    其打鐵業】應運而生於漁耕時代,因此早在明末清初年間,東裡村就建起第一個打鐵鍛爐。鏗鏘擊築力千釣,村裡匠人們打出的農具質量上乘,既結實又鋒利。「天下餓不死手藝人」,因此當年周邊村鎮的七鄉八裡,哪家農戶想買鐵器,不用思索就會一窩蜂地到東裡村購買。
  • 下梅古民居的夫妻打鐵鋪——專業打鐵42年,即將失傳的技藝
    在這個古村的一條小巷子裡面有一個夫妻打鐵鋪子,這個鋪子是由應大叔和他的妻子共同經營。應大叔從15歲開始就從事打鐵,一打就已經是42個年頭了,妻子幫忙打下手。應大叔靠著這個打鐵鋪子養育一對子女讀大學。手工打鐵相對於現代工藝,可以自定義形狀尺寸,鍛打過的鐵具也更加結實耐用。但打鐵是一個靠力氣的手藝,不僅要身子板硬,而且要能吃苦。
  • 農村老話「頭剦二補三打鐵」是啥意思?以前農村三類工匠手藝
    然而對於有手藝的人來說,不僅不用風吹日曬,而且能掙個好錢,生活水平自然就要好一點,正所謂「頭剦二補三打鐵」,這裡指的就是「剦、補、打」鐵這三類工匠手藝。頭剦二補三打鐵「頭剦」排在第一也是毋庸置疑的,對於以前來說真是一門手藝,尤其剦豬最為常見,不過還有剦雞、剦牛,意思就是通過給豬、雞、牛等動物做一下閹割手術,讓其能夠強壯生長。
  • 連州最後的打鐵鋪 需要農具多時生意紅火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四十年的打鐵生涯,讓曾師傅對這一行充滿感情。「1980年時迫於生計,我們選擇了打鐵手藝,先在陽山找生計,第二年我們就來到了連縣(今連州),沒想到這一幹就是大半輩子。」曾師傅說,「如果這門手藝就此失傳,真的很捨不得。」
  • 「可能是鶴山最後一家打鐵鋪!」是什麼,令年近八旬打鐵匠,堅持打鐵55年!
    他身上那一塊塊結實的肌肉完全可以與年輕人媲美,在綠色貼身軍衣下能感受得到身軀的健碩與硬朗,儼然渾身是勁,讓人不禁想起那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話語。「學會打鐵就等於有一門吃飯的本事。」憑藉祖傳的嫻熟技藝,工藝不斷改良,範家打鐵生意多年來都比較紅火,也錘鍊出了範桂崇吃苦耐勞、專心專注的打鐵精神。範桂崇所打造的無論是刀具還是其他農具等,都深受當地人讚譽,鶴山各大市場的魚檔、肉檔以及各間大小飯店,只要誰問起打鐵的,準能提起範桂崇的文利打鐵鋪,鶴山當地的一些外資企業的高管更是慕名前來購買刀具自用或送人。「熟悉的人都知道,有雅瑤就有文利,你說好不好?」
  • 西安54歲「打鐵人」:打造「十八般兵器」 共6000餘件古兵器
    「家中祖輩打鐵,我已是第七代傳人。目前為止,共打造出了400餘種古兵器,共計6000餘件。」王海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圖為王海泉正在打造古兵器。 梅鐿瀧 攝據了解,家住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啞柏鎮呂家堡的王海泉15歲時就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藝,後來憑藉著這門手藝,以打造各種農具維生。
  • 西安打鐵人打造數千古兵器 開博物館傳播冷兵文化
    據了解,家中祖輩打鐵的王海泉已是第七代傳人。目前為止,王海泉共打造出了400餘種冷兵器,共計6000餘件。  王海泉15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藝,後來憑藉著這門手藝,以打造各種農具維生。隨著傳統農具逐漸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農具需求也逐漸減少,王海泉面臨著「轉型」。由於喜歡武術,加上打鐵技藝,從2012年起,他便開始製作中國冷兵器,謀求「出路」。
  • 去年今日「打鐵花」,莫道今年不元宵,明年春色倍還人
    2019年正月十五,在新安縣打鐵花來鬧元宵。打鐵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這一千年絕技,本就起源於老樂山道教文化,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及老樂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後來演變為綜合性民間傳統慶祝儀式。圖為燒制鐵水。
  • 豐縣徐樓的打鐵鋪
    文:老鐵圖:來自網絡豐縣歡口鎮徐樓村的打鐵歷史,究竟有多少年,我不得而知。記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經在周邊的鄉村,負有盛名。俗話說,天下三種苦,打鐵搖船磨豆腐。說起打鐵的苦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人們的生活裡又少不了打鐵的。那時,農業手工業百業興旺,所用的鐵製家什也是五花八門。從鋤、鍁、鏟、刀、錘、抓鉤子,到船上用的大鐵錨,無一不是出自打鐵的。
  • 平和鄉下河村:文成打鐵第一村,至今傳承著南北朝時期著名冶煉技術「灌鋼法」
    由於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稱為「宿鐵」。下河村打鐵傳承的手藝就是這種煉鋼方法。即在打鐵的時候,將生鐵片蓋在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從而形成鋼。下河村的加生工藝獨到之處是只在料鐵的一面加生,使成品刃口的兩面耐磨程度不一致,從而達到刃口始終保持鋒利的效果。
  • 童年回憶|老行當之 打鐵
    地處江西龍南楊坊的四大屋子,在逐漸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手藝,大園人打墊笪、麻園人打石磨、河岸燒石灰,而背夫則傳承了以打鐵為副業的手藝。( 打鐵之 燒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在背夫河岸的屋場裡,隨時都能聽到「叮噹旦當」的打鐵聲。
  • 從溫州市區麻行到大門島,打鐵鋪的打鐵聲聲聲不息
    彼時溫州永邑麻行地區陳氏族人從事打鐵生意的人很多,因此他們所在巷弄也被稱為「打鐵巷」。其中最有名氣的陳氏打鐵鋪就是陳德坤所開的,生意很興旺。永邑麻行靠近麻行碼頭,南北來往客人眾多。打鐵鋪裡爐火通紅,打鐵的聲音整天「叮叮噹噹」地響個不停。
  • 深山打鐵12年,登上多個國際設計舞臺,李共標到底憑什麼?
    他是一位很有品味的茶友,也是茶友圈子的「神秘」匠人。他自學琢磨出「鐵打出」的技藝,用最傳統的手藝,做最文藝的事情。深山裡的「鐵匠」。李共標平時深居簡出,在這個廠房裡生活,也在這個廠房裡打鐵。可以說,打鐵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 小鎮上最後的打鐵鋪,不知不覺已有三十幾個年頭了
    打鐵作為三百六十行中重要的一個行當,據說從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舊時濮院鎮上也有不少打鐵鋪,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行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2說到老底子濮院鎮上的打鐵鋪子,祖傳的有平橋頭許家、東河頭黃家、歸家灣宣家等。
  • 鐵匠傳奇,萬千錘打磨礪而出的匠心手藝
    據說明朝定鼎之後,皇上旨令山西百姓東遷,有一對兄弟袁峰、袁嶺二人便沿途以打鐵為業,流落到章丘相公鎮北一片荒灘上紮根落戶,世代繁衍,收徒打鐵,定居地盤形成村落名曰「袁莊」,這裡自然便成為了章丘鐵匠的再興之地。
  • 「打鐵花」帶來的心靈震撼,是源於絢爛,還是源於寓意
    鐵水打花,顧名思義,是將鐵融化成鐵水,然後打鐵花,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通常出現在熱鬧而又盛大的節日裡。鐵水打花在鐵花綻放之時會發出璀璨絢爛的紅色火光,這意味著一年的紅紅火火,一般用以祈福,祈禱一年的國泰民安,家庭美滿、平安喜樂。
  • 棠溪寶劍:失傳千年手藝再現
    唐朝元和年間,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裡棠溪十裡城」轉眼淪為廢墟,寶劍製作技藝失傳。直到1986年,高慶民在和父親試驗近半個世紀後,才將這一歷史名劍復原。2014年,棠溪寶劍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