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 ,考中進士 14人,其中武進士4人;考中舉人51人,其中武舉人13人;貢生104人;通過議敘等途徑,授九品以上官職者 94人。官職最高者是王紘(hóng)和王懿,他們一位是安徽巡撫,一位是雍正皇帝的老師。這麼傲嬌的成績皆出自同一家族——膠州王氏家族。
王姓是膠州第一大姓,大約每10個膠州人就有一個是王姓,他們以不同的族系分布在膠州各個角落,對膠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膠州王氏家族。
傲嬌的膠州王氏家族
王姓,百家姓中的第二大姓,全國人口9000萬。「王」這個姓是怎麼來的呢?《王戈莊王等為代表的世家望族 。既然是大姓大家,膠州王氏家族自然也成為大族,下面這些數字足以說明:據不完全統計,明清以來,王姓家族考中進士14人,其中武進士4人(王元浩考中武狀元);考中舉人51人,其中武舉人13人;考中貢生104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77人;通過議敘、援例、世襲、考授、從伍等途徑,授九品以上官職者94人。官職最高者是王紘和王懿,王紘曾任安徽巡撫、工部侍郎(正二品),王懿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還是雍正皇帝的老師。
現代膠州王姓除少數原始居民外,主要來自湖北、河南、江西、江蘇、山西、雲南、小雲南及山東各地。
多情才子王無竟
王無竟,名僴 ,以字行,秀才,明末清初膠縣著名詩人。從小便顯示出詩歌天賦,年僅16歲為「清遠閒曠之言」,史志對他的稱讚毫不吝嗇:「英特有文譽」。既是詩人才子,往往有真性情,而且往往為了這份堅持義無反顧。當時,山東詩壇盛行濟南李於鱗的摹古詩風,即所謂的歷下派,這種摹古風束縛了人們的創新意識。王無竟不滿這種摹古主張,在大珠山下創詩社,法若真、楊六謙等名流團結在他的周圍,與歷下派相抗衡。
詩社很快得到眾多名士的青睞,大家以詩會友,感情深厚,跟他最要好的是著名詩人劉翼明(字子羽,今黃島區琅琊鎮劉家村人),二人在詩壇被稱為「劉王」。37歲時,王無竟被表兄徐登弟所殺,劉翼明悲痛欲絕為他討公道。這件事被記錄在《青島市志·人物誌》中:
「王無竟為徐登弟殺害,劉翼明披頭散髮到膠州衙門哭訴,請求官府依法處死徐登弟。膠州閻氏知州責問劉翼明說:『姓王的死了與你姓劉的何幹?外姓人參與這樣的訴訟是不合法的。』劉翼明瞪大眼睛怒衝衝地說:『如果五倫中沒有朋友這一倫,我劉翼明就可以置身事外!』因知州包庇徐登弟,官司歷時三年仍未得解決。劉翼明又到青州,在兵備道衙署門外放聲痛哭,三天三夜,聲淚不絕。後青州兵備道受理他的訴狀,行汶萊州知府。萊州知府將案件交高密程知縣審理,徐登弟終被依法懲處。」不僅如此,為朋友討回公道後,他又將王無竟的母親接到自己家中奉養,並將王無竟的詩稿編成詩集,留傳後世。
大家都知道王無竟英年早逝,收穫了友情,其實坊間還流傳著他的一段愛情故事。傳說有一年清明節,他在大珠山上偶遇一位漂亮姑娘,心生愛意,就遠遠跟在姑娘身後一直到了東山張村村頭,但沒勇氣表達愛意。看到姑娘被人接走了,王無竟就像丟了魂一樣。打那以後,他就經常來到和那位姑娘相遇的地方,期望能再跟姑娘見上一面,可惜的是,她再也沒有現身。無奈之下,王無竟只能將這份思念化成一首詩,留在了大珠山石壁上:「一派常如許,幽人日日來。石邊還自笑,青草為誰栽?」
王垓出使琉球被寫進《聊齋志異》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素材大都來自真實的故事,其中《疲龍》一文便取自膠州王氏家族王垓。王垓,字漢京,明末清初膠城王家莊人,他聰敏好學,深沉有大志。因父親去世得早,王垓一邊教書維持生計,一邊刻苦攻讀。終於在清順治六年(1649年)考中進士,被清廷授予行人司行人官職,掌管傳詔、冊封等事宜。提到他,不得不提他被康熙皇帝欽點為使者出使琉球王國的事。
《即墨市志》中有記載,明朝末年,琉球國王尚賢派使臣來中國請封,因戰亂停留在了福建。等到達北京時,明朝已經滅亡,敕印沒能交回。後來,國王又派使臣來中國,將明朝加封的敕印歸還,同時請求清朝皇帝對中山王世子尚質加封。順治皇帝立即命令兵科副理官張學禮、行人司行人王垓為正副使節,去琉球國頒布詔書,加封尚質為琉球國中山王,並賜給王印和錦緞等。張學禮 、王垓奉旨到達福建後,由於當時清政府尚未收復臺灣,交通受阻,因而未能完成。
清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頒布詔書,仍然讓張學禮、王垓出使琉球 ,完成冊封事宜。第二年,王垓等人從福建入海,一路上飽受風雨侵襲,潮水顛簸,終於到達琉球 。自從王垓等出使琉球後,琉球國不斷派使臣前來進貢,並派遣王室子弟及留學生入國子監,學習中國文化及禮儀。王垓出使回歸後,就被晉升到戶科任職,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曾想方設法保證軍需。後來擔任浙江典試的考官,由於處事公道,大公無私,使一批江南名士得以考中。在出巡寧紹地區時,海寇時常登岸掠奪騷擾,王垓督促地方官整修防禦工事,嚴密防守,確保了百姓的安寧。
王垓出使琉球的經過後來在民間衍生出了很多版本,說他智鬥鯨鯊,歷經艱險。歸國後,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使琉球記》一書,蒲松齡又把這段軼事寫進了《聊齋志異》。
被乾隆嘆為窮官的巡撫王紘
王紘,字經千,膠城王家莊人,是膠州王氏家族中官職最高的一位,曾任安徽巡撫、工部侍郎。作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他當過臨淮知縣、宛平知縣,幹過江南鄉試同考官;在任浙江布政使時,遇上大饑荒,奏請賑恤,救活了數十萬人……一步一個腳印,這些功績下,王紘終於被升為安徽巡撫,之後又轉任禮部侍郎、工部侍郎。作為三朝老臣,乾隆皇帝非常看重王紘,有什麼事都會先問問他的意見。有一天,乾隆問他:「王愛卿,老家有多少財產啊?」王紘回答:「多年獲賜,俸祿所餘,在家置地400畝。」乾隆點點頭,嘆息道:「也是個窮官啊。」
要說王紘得到信任是後面的事,在這之前他甚至還被誤解與年羹堯是同黨,這是怎麼回事呢?還是看看石業華在《膠州百家姓》中的介紹吧:
年羹堯與王紘是同年進士,深知他的品德為人,早就想把他籠絡麾下。當王紘被人誣陷後,他曾經暗示過,但王紘拒絕了。後來,年羹堯成了社稷重臣,妹妹又是雍正皇帝的年貴妃,權傾一時。有一次,年大將軍巡邊回朝,路過王紘所在的宛平縣,作為地方官按常規要為他帶路。此時,百官跪迎,年羹堯看見王紘,趕緊下車握手,王紘則有意避開,施官禮,毫無媚態。
這件事看似平常,卻被很多人看在眼裡。因為此時的年羹堯享受著皇帝般的待遇,別人費盡心思巴結還不一定能入他的眼,王紘卻如此特殊。眾人不知原因,只能猜測:肯定是朋黨!
此後,年羹堯失寵被賜死,受牽連的朋黨眾多,有大臣向雍正皇帝說了這件事,稱王紘也是同黨。結果調查發現,年羹堯的諸多罪狀王紘均無染指。這樣一來,雍正從心裡對他更加敬重,也越來越重視!
雍正的老師王懿和武狀元王元浩
在之前的《發現青島》欄目中,我們曾經寫過雍正皇帝的老師王懿和武狀元王元浩,今天點到為止,不再贅述。
王懿,字文子,先祖原籍膠州,清初定居即墨(今李滄區)大棗園。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鄉試中了第20名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又在戊辰科會試中第104名進士,殿試賜進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王懿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還是雍正皇帝的老師。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御賜墓葬青島。
文狀元難考、武狀元也難中,在青島這片土地上,雖然中國歷代確實出過不少名人,可能戴上「狀元帽」的卻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文狀元蔡齊,還有一個則是武狀元王元浩。王元浩,字海如,現膠州丁家莊人。王元浩自幼學文習武,廢寢忘食,青年時期則有大志,與眾不同。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元浩考中武舉。七年後,也就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赴京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他殿試時,一下舉起360斤的石志(指專為考試而備的長方形石塊,上有抓手),舞動60斤重大鐵刀,當即被雍正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授頭等侍衛職。(記者 宮巖)
來源:城市信報/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