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王氏家族出了94個官:帝師巡撫還有武狀元

2021-03-03 膠州新鮮事

  明清以來 ,考中進士 14人,其中武進士4人;考中舉人51人,其中武舉人13人;貢生104人;通過議敘等途徑,授九品以上官職者 94人。官職最高者是王紘(hóng)和王懿,他們一位是安徽巡撫,一位是雍正皇帝的老師。這麼傲嬌的成績皆出自同一家族——膠州王氏家族。

  王姓是膠州第一大姓,大約每10個膠州人就有一個是王姓,他們以不同的族系分布在膠州各個角落,對膠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膠州王氏家族。

  傲嬌的膠州王氏家族

  王姓,百家姓中的第二大姓,全國人口9000萬。「王」這個姓是怎麼來的呢?《王戈莊王等為代表的世家望族 。既然是大姓大家,膠州王氏家族自然也成為大族,下面這些數字足以說明:據不完全統計,明清以來,王姓家族考中進士14人,其中武進士4人(王元浩考中武狀元);考中舉人51人,其中武舉人13人;考中貢生104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77人;通過議敘、援例、世襲、考授、從伍等途徑,授九品以上官職者94人。官職最高者是王紘和王懿,王紘曾任安徽巡撫、工部侍郎(正二品),王懿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還是雍正皇帝的老師。

  現代膠州王姓除少數原始居民外,主要來自湖北、河南、江西、江蘇、山西、雲南、小雲南及山東各地。


  多情才子王無竟

  王無竟,名僴 ,以字行,秀才,明末清初膠縣著名詩人。從小便顯示出詩歌天賦,年僅16歲為「清遠閒曠之言」,史志對他的稱讚毫不吝嗇:「英特有文譽」。既是詩人才子,往往有真性情,而且往往為了這份堅持義無反顧。當時,山東詩壇盛行濟南李於鱗的摹古詩風,即所謂的歷下派,這種摹古風束縛了人們的創新意識。王無竟不滿這種摹古主張,在大珠山下創詩社,法若真、楊六謙等名流團結在他的周圍,與歷下派相抗衡。

  詩社很快得到眾多名士的青睞,大家以詩會友,感情深厚,跟他最要好的是著名詩人劉翼明(字子羽,今黃島區琅琊鎮劉家村人),二人在詩壇被稱為「劉王」。37歲時,王無竟被表兄徐登弟所殺,劉翼明悲痛欲絕為他討公道。這件事被記錄在《青島市志·人物誌》中:

  「王無竟為徐登弟殺害,劉翼明披頭散髮到膠州衙門哭訴,請求官府依法處死徐登弟。膠州閻氏知州責問劉翼明說:『姓王的死了與你姓劉的何幹?外姓人參與這樣的訴訟是不合法的。』劉翼明瞪大眼睛怒衝衝地說:『如果五倫中沒有朋友這一倫,我劉翼明就可以置身事外!』因知州包庇徐登弟,官司歷時三年仍未得解決。劉翼明又到青州,在兵備道衙署門外放聲痛哭,三天三夜,聲淚不絕。後青州兵備道受理他的訴狀,行汶萊州知府。萊州知府將案件交高密程知縣審理,徐登弟終被依法懲處。」不僅如此,為朋友討回公道後,他又將王無竟的母親接到自己家中奉養,並將王無竟的詩稿編成詩集,留傳後世。

  大家都知道王無竟英年早逝,收穫了友情,其實坊間還流傳著他的一段愛情故事。傳說有一年清明節,他在大珠山上偶遇一位漂亮姑娘,心生愛意,就遠遠跟在姑娘身後一直到了東山張村村頭,但沒勇氣表達愛意。看到姑娘被人接走了,王無竟就像丟了魂一樣。打那以後,他就經常來到和那位姑娘相遇的地方,期望能再跟姑娘見上一面,可惜的是,她再也沒有現身。無奈之下,王無竟只能將這份思念化成一首詩,留在了大珠山石壁上:「一派常如許,幽人日日來。石邊還自笑,青草為誰栽?」


  王垓出使琉球被寫進《聊齋志異》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素材大都來自真實的故事,其中《疲龍》一文便取自膠州王氏家族王垓。王垓,字漢京,明末清初膠城王家莊人,他聰敏好學,深沉有大志。因父親去世得早,王垓一邊教書維持生計,一邊刻苦攻讀。終於在清順治六年(1649年)考中進士,被清廷授予行人司行人官職,掌管傳詔、冊封等事宜。提到他,不得不提他被康熙皇帝欽點為使者出使琉球王國的事。

  《即墨市志》中有記載,明朝末年,琉球國王尚賢派使臣來中國請封,因戰亂停留在了福建。等到達北京時,明朝已經滅亡,敕印沒能交回。後來,國王又派使臣來中國,將明朝加封的敕印歸還,同時請求清朝皇帝對中山王世子尚質加封。順治皇帝立即命令兵科副理官張學禮、行人司行人王垓為正副使節,去琉球國頒布詔書,加封尚質為琉球國中山王,並賜給王印和錦緞等。張學禮 、王垓奉旨到達福建後,由於當時清政府尚未收復臺灣,交通受阻,因而未能完成。

  清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頒布詔書,仍然讓張學禮、王垓出使琉球 ,完成冊封事宜。第二年,王垓等人從福建入海,一路上飽受風雨侵襲,潮水顛簸,終於到達琉球 。自從王垓等出使琉球後,琉球國不斷派使臣前來進貢,並派遣王室子弟及留學生入國子監,學習中國文化及禮儀。王垓出使回歸後,就被晉升到戶科任職,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曾想方設法保證軍需。後來擔任浙江典試的考官,由於處事公道,大公無私,使一批江南名士得以考中。在出巡寧紹地區時,海寇時常登岸掠奪騷擾,王垓督促地方官整修防禦工事,嚴密防守,確保了百姓的安寧。

  王垓出使琉球的經過後來在民間衍生出了很多版本,說他智鬥鯨鯊,歷經艱險。歸國後,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使琉球記》一書,蒲松齡又把這段軼事寫進了《聊齋志異》。

  被乾隆嘆為窮官的巡撫王紘

  王紘,字經千,膠城王家莊人,是膠州王氏家族中官職最高的一位,曾任安徽巡撫、工部侍郎。作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他當過臨淮知縣、宛平知縣,幹過江南鄉試同考官;在任浙江布政使時,遇上大饑荒,奏請賑恤,救活了數十萬人……一步一個腳印,這些功績下,王紘終於被升為安徽巡撫,之後又轉任禮部侍郎、工部侍郎。作為三朝老臣,乾隆皇帝非常看重王紘,有什麼事都會先問問他的意見。有一天,乾隆問他:「王愛卿,老家有多少財產啊?」王紘回答:「多年獲賜,俸祿所餘,在家置地400畝。」乾隆點點頭,嘆息道:「也是個窮官啊。」

  要說王紘得到信任是後面的事,在這之前他甚至還被誤解與年羹堯是同黨,這是怎麼回事呢?還是看看石業華在《膠州百家姓》中的介紹吧:

  年羹堯與王紘是同年進士,深知他的品德為人,早就想把他籠絡麾下。當王紘被人誣陷後,他曾經暗示過,但王紘拒絕了。後來,年羹堯成了社稷重臣,妹妹又是雍正皇帝的年貴妃,權傾一時。有一次,年大將軍巡邊回朝,路過王紘所在的宛平縣,作為地方官按常規要為他帶路。此時,百官跪迎,年羹堯看見王紘,趕緊下車握手,王紘則有意避開,施官禮,毫無媚態。

  這件事看似平常,卻被很多人看在眼裡。因為此時的年羹堯享受著皇帝般的待遇,別人費盡心思巴結還不一定能入他的眼,王紘卻如此特殊。眾人不知原因,只能猜測:肯定是朋黨!

  此後,年羹堯失寵被賜死,受牽連的朋黨眾多,有大臣向雍正皇帝說了這件事,稱王紘也是同黨。結果調查發現,年羹堯的諸多罪狀王紘均無染指。這樣一來,雍正從心裡對他更加敬重,也越來越重視!


  雍正的老師王懿和武狀元王元浩

  在之前的《發現青島》欄目中,我們曾經寫過雍正皇帝的老師王懿和武狀元王元浩,今天點到為止,不再贅述。

  王懿,字文子,先祖原籍膠州,清初定居即墨(今李滄區)大棗園。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鄉試中了第20名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又在戊辰科會試中第104名進士,殿試賜進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王懿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還是雍正皇帝的老師。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御賜墓葬青島。

  文狀元難考、武狀元也難中,在青島這片土地上,雖然中國歷代確實出過不少名人,可能戴上「狀元帽」的卻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文狀元蔡齊,還有一個則是武狀元王元浩。王元浩,字海如,現膠州丁家莊人。王元浩自幼學文習武,廢寢忘食,青年時期則有大志,與眾不同。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元浩考中武舉。七年後,也就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赴京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他殿試時,一下舉起360斤的石志(指專為考試而備的長方形石塊,上有抓手),舞動60斤重大鐵刀,當即被雍正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授頭等侍衛職。(記者 宮巖)

來源:城市信報/信網


相關焦點

  • 琅琊王氏家族為什麼這麼牛?
    據統計,從兩晉到唐末琅琊王氏一直維持強盛勢頭的家族,總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員199人,高居首位。琅琊王氏的發跡,是從「一世祖」王吉開始的。漢武帝時期,王吉因精通五經,學問和人品都相當出眾,因此被推舉為孝廉,後任昌邑國王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隊,是郡國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這麼重要的職位,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 山東曹縣三槐堂王茂家族——王氏文化
    我曹縣三槐堂王茂家族王老林村位於鄉政府東北0.8公裡,坐標東徑115°31′20〃,北緯34°47′30〃。
  • 琅邪王氏在宋代的家族遷徙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      琅邪王氏在宋代的家族遷徙,是該世族歷史上又一次由北而南的遷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數該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三槐堂王氏。唐代,琅邪王氏後裔王練(東晉名相王導第十四世孫,王方則之孫,王景第五子)官莘縣尉,攜家遷居莘縣。這是琅邪王氏居莘之始。      後,唐宰相王摶的第三子名王言(王導第二十一世孫),五代時任後唐滑州黎陽(今河南省濬縣)令,去官後攜家由渭南遷居莘縣。王言生子為王徹,官左拾遺。王徹生子為王祜,官兵部侍郎。
  • 琅琊王氏家族文化
    孝友祠浮雕立功:與時推遷、建立事功有人根據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統計,從漢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養出了王導、王睿、王摶等92位宰輔和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等600餘位名士,任何一個中古家族都難以匹望其項背,這種家族成就無疑得益於王氏家風中「與時推遷」的應世態度。
  • 東南營王氏家族的佼佼者
    東南營王氏家族,於明朝洪武初年,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徙入籍平定州東門鎮東南營裡,系州城東會都上二甲。據王仁壽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纂《東南營王氏繹絡族譜》記載,明代時,該家族出現過千戶指揮,此軍功武官職世襲了多代;還湧現了3位儒官。
  • 天度王氏家族墓碑記實
    (閏土 報導)4月5日,扶風縣讀書協會一行二十餘人,從野河山下來後,直奔天度鎮天度村村部,瞻禮了由王寧波倡導,其父王忠蒙支持,族人王彥倫、王西寧、王度平、王金全等積極參與,從廢棄的機井旁、公路邊,還有水渠旁
  • 王氏宗祠千古對聯|作為王氏子孫,一定要知道!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上聯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上聯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上聯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採用王氏節義堂聯。上聯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操。下聯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有鬥嶽般的功勳。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四)——王氏文化
    除正史記載以外,在王氏家譜中還有王順和王廣。其三子王順,也因王志蒙胡惟庸案時改為黃姓,其後裔分布在雲南鎮雄,湖南鳳凰等縣。其四子王廣,王志死時,年僅兩歲,王志犯事後,其母崔氏帶王廣回到安徽六安外公家避難,遂改為崔姓,這一支第八代後的一人,從六安帶子女四人來到定遠南店街定居,後來子孫繁衍,成為後來定遠的一支王姓。
  • 黔北王氏家族(一)
    聯繫人:王韻掄  29、仁懷市茅臺酒創始人家族「榮和燒坊」創始人之一的「天和號」王氏,乞討入境並落業。 30、仁懷市學孔桃坪巖後王氏為遊學入境遂家。 31、仁懷九倉臥麟村王氏為遊學入境遂家。 32、仁懷市王榮開家族為紅軍長徵落業仁懷。 33、仁懷市王章銀家族為解放軍進入仁懷時落業。 34、桐梓新站王氏為王元開後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屬於太原郡三槐堂。王元開,字民康,將軍。南宋或明代平叛南徵入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大敗叛軍,最終克定。
  • 陳益峰:將軍卸甲,王氏大富家族的祖墳
    王氏,是山西村裡的人丁大戶人家(居住在墓穴旁邊的村莊裡),人丁多,家業大,百萬富翁幾十個,千萬以上的老闆十餘個。王氏與侯氏老塋鳥瞰(王氏人丁多,單輩男丁就是二三百人,上千萬家業的數十個的。侯氏後人人丁稀少,只有七八人,但是家也大,最富有的,家產十億左右)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望族之一。該望族形成並興盛於北宋真宗時期,至南宋末年仍有較大影響。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稱於世,唯獨三槐王氏是個例外。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三)——王氏文化
    為了尋找華聖公的後裔,得到當地史志辦的協助,終於在鶴慶縣黃坪鎮找著火燒橋(現改名幸福橋),經與周邊王氏後裔的走訪考證,未找著華聖公的後裔48、貴州畢節江左王氏王尚明家族堂號:江左王氏原籍:江南應天府竹子巷基祖:王逸入黔始祖:王尚明、王尚魁、王尚臣、王尚龍落業地址:雲南鎮雄、貴州畢節、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一)——王氏文化
    這些屯軍寨子是按軍隊編制分布的,它們分別由六個衛來管理,這六個衛分布在貴陽和曲靖之間。分別是:威清衛(即今天的清鎮縣)、平壩衛(今天的平壩縣)、普定衛(今天的安順市西秀區)、安莊衛(今天的鎮寧縣)、安南衛(今天的晴隆縣)和普安衛(也就是今天的盤縣)。這六個衛就是今天貴陽以西六個主要城市的雛形。貴州不少城市也都源於當年的屯軍營寨。
  • 許振東 ‖ 明清文安王氏家族的衍變與家風
    在井桂林先生的《以史為鑑,惠及後人——文安城內四大家族軼事》一文中,還寫到「文安王氏家族在明朝正德年間出現了位孝子王原」。但是,此王原卻與崇禮坊王氏家族並非一脈。王景祚於清順治三年中進士,後又在多地做地方官,頗有政聲,使廣陵裡王氏一族家業重振。民國《文安縣誌》載,王景祚有一兄名印武,字丕承,中順治十五年(1658)武進士,官位未載。王景祚先後有兩子中鄉舉並為官,子王埏順治十一年(1654)中舉,後任確山知縣、綿州知州、工部都水司員外、遵義府知府等職;子王坦,字仲平,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後任中書舍人。
  • 王顏與河東王氏源流
    此說原本不錯,但王維家族是何時遷到蒲州的?父輩祖輩遷過來的還好說。如果是十八代祖宗就遷過來了,那說大有說頭了。實際上還真是這麼回事。王維王縉家族中有個侄子輩,名叫王顏。他給十八代祖宗王卓立了一塊石碑,把家族的源流細細講了一通。王顏說,自己的家族出自太原王氏,但始祖卻和太原王氏的一般傳說不同。不是出自周靈王太子晉,而是出自周平王的孫子姬赤。
  • 西南地區十七個三槐王氏家族簡介
    本期介紹西南地區十七個三槐王氏家族:
  •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
    ……」二、《琅琊王氏宗譜》(王氏歷朝先正事略)《琅琊王氏宗譜》(王氏歷朝先正事略),第一句就說:「始祖諱覽性孝友父諱融母姜氏朱氏公兄姜出公朱出公兄諱祥字休徵事繼母朱至孝格天臥冰求鯉……(……號是加的,下同)生子裁 會 正 彥 琛 二世祖諱裁字士初襲父爵仕至撫軍長史鎮軍司馬生子導 穎
  • 風雲流轉的晉商文化---山西靈石王氏家族
    靈石王氏家族在晉商巨富家族中,最先發跡的是靈石縣靜升村的王氏家族。靈石縣靜升村位於晉中市最南端,距離太原有300裡地,地處汾河中遊,晉中和臨汾兩盆地之間。縣境東部屬太嶽山區,西部是呂梁山區,汾河自北向南切測韓信嶺,形成一條狹長的「雀鼠谷」(古戰場之一)。
  • 王氏家族簡介
    王彌  王彌(?-311),十六國前趙臣。東萊(山東掖縣)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 太原王氏源流頌——王氏文化
    祁縣王氏在王允之後,王凌(陵)貴顯於三國曹魏之時,王凌即免於王允之難,以才能為魏武帝曹操知遇,入魏後官至太尉,時人說他「文武俱贍,當今無雙。」司馬懿有不臣之心,誅除異己,他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舉兵討伐,兵敗被殺,當時人無不認為他是「固忠於魏之社稷者」。有子四人:廣、飛、梟、金虎,個個才武過人,後皆為司馬懿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