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F·藍澈夫人
01、時常想起死亡,便能認真活於此刻
電影《遺願清單》片頭有這樣一番獨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說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
我個人認為,努力存於今朝、活於當下,便是生命中最大的意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法存在於過去和將來,今天會變為昨天,明天成了今天,故此我們都是活在每一個今朝的。
正如《斷舍離》書所說:『感嘆生命短暫不是學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嘆息,也不是蘇東坡「人生如夢」的無奈,更不是看破紅塵的消極頹廢。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樂地活著,我們就沒有什麼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記得上初一時我的舅舅曾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侄兒舅舅要送給你一句話,希望你能一直銘記這句話。人的一生不過寥寥數萬天,看似很長,其實轉瞬即逝,所以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應當快快樂樂的去過好每一天。因為我們無法像天氣預報一樣去預測我們的未來,也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是否活著,更不知道意外會不會砸到我們的頭頂。
我小時候經常一個人晚上在床上躺著發呆。躺著躺著,就想著幾十年後和百年之後的事情。想著自己會死的那一天,死到底是什麼感覺?死了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我不知道越想越害怕,內心非常恐懼。好幾次都哭了起來。現在之所以不恐懼了,皆是因為抱著及時行樂的信念。
所以趁活著盡情地生活吧,不然,就是一個錯誤,我們無論做什都沒什麼關係,關鍵是我們要生活。假如沒有生命,我們還有什麼呢?有些東西失去了便是永遠,這是毫無意義的……所謂合適的時間就是我們仍然有幸得到時間。
正如《斷舍離》書中「能時常想起死亡,便能認真活於此刻」一文所言:『當你得意或失意的時候,請在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叩問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選擇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創造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
02、捨棄是一種醒悟,更是一種自由
翻開《斷舍離》第一篇章就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斷舍離》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老一小和尚同行去城鎮化緣,途徑一條小河,兩人正要淌水過河,忽然看見一個老婦人站在河邊發愣。原來老婦人不知河水深淺,不敢輕易過河老和尚見狀上前,詢問後把老婦人背過了河。」
兩個和尚繼續趕路,中途小和尚一直抱怨老和尚,說作為出家人,不應該近女色,怎麼能背老婦人過河?
老和尚起初沉默不語,最後他對小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喋喋不休,是因為你一直沒有在心中放下執念,而我放下老婦人後,同時也放下了這件事情,所以才不會像你這樣糾纏著不放。」
小和尚聽完,頓時鴉雀無聲。
故事中的小和尚可笑至極,做事的人都沒有言語,已經放下了,作為旁觀人一沒出力,二沒認同;反而抱怨同伴違反清規戒律。出力的人都沒有抱怨,看的人卻很不樂意,其實是因為他心胸狹隘。
1985年上映的《濟公》伴隨著許多人的童年,遊本昌老師的濟公可謂是爐火純青,神似人們心中的降龍尊者。濟公懸壺濟世,不畏世俗的眼光,儘管出家人不能染葷、酗酒,然而濟公身上則出現了,這種種違反清規戒律的條陳。
無論是遊本昌老師的《濟公》,還是陳浩民的《活佛濟公》亦或是另類顛覆濟公形象的網劇。這幾者之間都會把濟公,違反戒律的形象拍攝出來,其中有一句深層含義的臺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哪怕濟公違背出家人的原則,卻沒有影響他懲惡揚善、救人為己任的信念。
老版《水滸傳》有這樣一個劇情:「一個和尚與一個道士合夥行不法之事,借著人們信服佛家和道家的心,把一個又一個前來燒香的人,一一殺害擄走錢財。」這樣比較起來,對濟公違反戒律的條陳,似乎就不那麼在意了,故此不應去看萬物的表面,要注視內在的變化。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真正的放下之上,一切皆空即是一切皆有,正如佛語言:「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假如一個人,百種糾纏,千般計較,自然算不上真正的捨棄和放下,又有何快樂言?
濟公和老和尚他們的做法,其實就是不願被一系列戒律束縛,規矩是人制定的;難不成遇上突發狀況,還得去翻閱出家人不能為的事情?只有心放下了,無論什麼都可以放下;心若有掛礙,那麼談不上真正的放下。
《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哪怕他知道販賣藥品是觸犯規則的,但他仍然踏上了救贖之路。故此濟公、老和尚、程勇,他們都是在前往正確的道路上,拋棄了世俗人的看法,毅然決然的堅守著自己認為,對他人有益的事情。從而達到了覺悟和行為自由。
03、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趁早放棄
在心理學大師卡耐基《人性的弱點》書籍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名為傑克的中年男人,在搭乘火車時不小心把剛買的新皮鞋弄丟了一隻,整個車廂的人為他感到惋惜。傑克隨手把另一隻鞋也扔下了火車,眾人大吃一驚。
傑克解釋道:「剩下的這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毫無用處,如果有緣人撿到這一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何不成人之美。」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失去重要東西的經歷,大都在心裡留下了悔恨。與其為失去的東西懊惱,不如面對現實,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也許我們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
《人性的弱點》經典語錄
在陳浩明主演的港版《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劇情:「觀音菩薩本是一個國家的王子,因一心修佛而放棄了榮華富貴,因她積累了千世功德與其他3位菩薩,前往靈山接受釋迦牟尼的加冕。
中途碰見一位老婦人被一頭絕頂聰明的老虎圍困,觀音菩薩準備上前營接,卻被一旁的迎接使者勸告:「佛祖正在靈山等待,不能片刻遲疑。」就這樣觀音菩薩來到了靈山,佛祖一一加冕,輪到觀音菩薩時,卻沒有得到回應。
因為觀音一直在擔心老婦人,佛祖說靈山大門即將關閉,如菩薩心有掛礙,誤了時晨就不能涅壇成佛。觀音菩薩立刻向佛祖致歉,飛出了靈山,感化了老虎,救下了老婦人,觀音也因此只能是菩薩,不能成佛。」
令人後悔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事情做了後悔,不做也後悔,不說出來也後悔……人生沒有回頭路,也沒有後悔藥。
過去的已經過去,你無法在設計重來,觀音菩薩的做法她並沒有後悔,因為她起初修佛就是為了救人於水火之中;她更不想為了成佛而迷失初衷。
但她失去了成佛的機會,卻得到了世人的敬仰,比佛的名聲更為興旺;雖說是菩薩卻絲毫不必任何一個佛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很明顯,杰倫和電視劇中的觀音菩薩,有了明確的價值觀: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
結語
最後我來談一談我為何建議讀者去讀一讀《斷舍離》這本書籍。想必有讀者看過,大致的認為這本書是在教我們,該扔的東西就扔掉,其實不然。
《斷舍離》強調的是從捨棄我們不需要的物品開始,但是《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我們不只是取捨物品,更是在取捨人生,捨棄物品就是我們清理人生的開始,儘管這第一步就很難抉擇,這一方面我深有體會。
《斷舍離》的觀點絕對不是誇誇其談,因為它強調了追求靈性生活的真義,割捨掉人生多餘的贅肉,活出自我,輕鬆簡單的生活,舒適愉悅的狀態,加速了人生的新陳代謝,人生才能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