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而又美好的人生,一定是讀懂了《斷舍離》

2020-12-14 LF藍澈夫人

文 | LF·藍澈夫人

01、時常想起死亡,便能認真活於此刻

電影《遺願清單》片頭有這樣一番獨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說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

我個人認為,努力存於今朝、活於當下,便是生命中最大的意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法存在於過去和將來,今天會變為昨天,明天成了今天,故此我們都是活在每一個今朝的。

正如《斷舍離》書所說:『感嘆生命短暫不是學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嘆息,也不是蘇東坡「人生如夢」的無奈,更不是看破紅塵的消極頹廢。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樂地活著,我們就沒有什麼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記得上初一時我的舅舅曾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

侄兒舅舅要送給你一句話,希望你能一直銘記這句話。人的一生不過寥寥數萬天,看似很長,其實轉瞬即逝,所以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應當快快樂樂的去過好每一天。因為我們無法像天氣預報一樣去預測我們的未來,也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是否活著,更不知道意外會不會砸到我們的頭頂。

我小時候經常一個人晚上在床上躺著發呆。躺著躺著,就想著幾十年後和百年之後的事情。想著自己會死的那一天,死到底是什麼感覺?死了真的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我不知道越想越害怕,內心非常恐懼。好幾次都哭了起來。現在之所以不恐懼了,皆是因為抱著及時行樂的信念。

所以趁活著盡情地生活吧,不然,就是一個錯誤,我們無論做什都沒什麼關係,關鍵是我們要生活。假如沒有生命,我們還有什麼呢?有些東西失去了便是永遠,這是毫無意義的……所謂合適的時間就是我們仍然有幸得到時間。

正如《斷舍離》書中「能時常想起死亡,便能認真活於此刻」一文所言:『當你得意或失意的時候,請在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叩問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選擇超越自我的人生觀,創造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

02、捨棄是一種醒悟,更是一種自由

翻開《斷舍離》第一篇章就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斷舍離》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老一小和尚同行去城鎮化緣,途徑一條小河,兩人正要淌水過河,忽然看見一個老婦人站在河邊發愣。原來老婦人不知河水深淺,不敢輕易過河老和尚見狀上前,詢問後把老婦人背過了河。」

兩個和尚繼續趕路,中途小和尚一直抱怨老和尚,說作為出家人,不應該近女色,怎麼能背老婦人過河?

老和尚起初沉默不語,最後他對小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喋喋不休,是因為你一直沒有在心中放下執念,而我放下老婦人後,同時也放下了這件事情,所以才不會像你這樣糾纏著不放。」

小和尚聽完,頓時鴉雀無聲。

故事中的小和尚可笑至極,做事的人都沒有言語,已經放下了,作為旁觀人一沒出力,二沒認同;反而抱怨同伴違反清規戒律。出力的人都沒有抱怨,看的人卻很不樂意,其實是因為他心胸狹隘。

1985年上映的《濟公》伴隨著許多人的童年,遊本昌老師的濟公可謂是爐火純青,神似人們心中的降龍尊者。濟公懸壺濟世,不畏世俗的眼光,儘管出家人不能染葷、酗酒,然而濟公身上則出現了,這種種違反清規戒律的條陳。

無論是遊本昌老師的《濟公》,還是陳浩民的《活佛濟公》亦或是另類顛覆濟公形象的網劇。這幾者之間都會把濟公,違反戒律的形象拍攝出來,其中有一句深層含義的臺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哪怕濟公違背出家人的原則,卻沒有影響他懲惡揚善、救人為己任的信念。

老版《水滸傳》有這樣一個劇情:「一個和尚與一個道士合夥行不法之事,借著人們信服佛家和道家的心,把一個又一個前來燒香的人,一一殺害擄走錢財。」這樣比較起來,對濟公違反戒律的條陳,似乎就不那麼在意了,故此不應去看萬物的表面,要注視內在的變化。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真正的放下之上,一切皆空即是一切皆有,正如佛語言:「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假如一個人,百種糾纏,千般計較,自然算不上真正的捨棄和放下,又有何快樂言?

濟公和老和尚他們的做法,其實就是不願被一系列戒律束縛,規矩是人制定的;難不成遇上突發狀況,還得去翻閱出家人不能為的事情?只有心放下了,無論什麼都可以放下;心若有掛礙,那麼談不上真正的放下。

《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哪怕他知道販賣藥品是觸犯規則的,但他仍然踏上了救贖之路。故此濟公、老和尚、程勇,他們都是在前往正確的道路上,拋棄了世俗人的看法,毅然決然的堅守著自己認為,對他人有益的事情。從而達到了覺悟和行為自由。

03、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趁早放棄

在心理學大師卡耐基《人性的弱點》書籍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名為傑克的中年男人,在搭乘火車時不小心把剛買的新皮鞋弄丟了一隻,整個車廂的人為他感到惋惜。傑克隨手把另一隻鞋也扔下了火車,眾人大吃一驚。

傑克解釋道:「剩下的這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毫無用處,如果有緣人撿到這一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何不成人之美。」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失去重要東西的經歷,大都在心裡留下了悔恨。與其為失去的東西懊惱,不如面對現實,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也許我們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

《人性的弱點》經典語錄

在陳浩明主演的港版《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劇情:「觀音菩薩本是一個國家的王子,因一心修佛而放棄了榮華富貴,因她積累了千世功德與其他3位菩薩,前往靈山接受釋迦牟尼的加冕。

中途碰見一位老婦人被一頭絕頂聰明的老虎圍困,觀音菩薩準備上前營接,卻被一旁的迎接使者勸告:「佛祖正在靈山等待,不能片刻遲疑。」就這樣觀音菩薩來到了靈山,佛祖一一加冕,輪到觀音菩薩時,卻沒有得到回應。

因為觀音一直在擔心老婦人,佛祖說靈山大門即將關閉,如菩薩心有掛礙,誤了時晨就不能涅壇成佛。觀音菩薩立刻向佛祖致歉,飛出了靈山,感化了老虎,救下了老婦人,觀音也因此只能是菩薩,不能成佛。」

令人後悔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事情做了後悔,不做也後悔,不說出來也後悔……人生沒有回頭路,也沒有後悔藥。

過去的已經過去,你無法在設計重來,觀音菩薩的做法她並沒有後悔,因為她起初修佛就是為了救人於水火之中;她更不想為了成佛而迷失初衷。

但她失去了成佛的機會,卻得到了世人的敬仰,比佛的名聲更為興旺;雖說是菩薩卻絲毫不必任何一個佛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很明顯,杰倫和電視劇中的觀音菩薩,有了明確的價值觀: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

結語

最後我來談一談我為何建議讀者去讀一讀《斷舍離》這本書籍。想必有讀者看過,大致的認為這本書是在教我們,該扔的東西就扔掉,其實不然。

《斷舍離》強調的是從捨棄我們不需要的物品開始,但是《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我們不只是取捨物品,更是在取捨人生,捨棄物品就是我們清理人生的開始,儘管這第一步就很難抉擇,這一方面我深有體會。

《斷舍離》的觀點絕對不是誇誇其談,因為它強調了追求靈性生活的真義,割捨掉人生多餘的贅肉,活出自我,輕鬆簡單的生活,舒適愉悅的狀態,加速了人生的新陳代謝,人生才能更快樂。

相關焦點

  • 《斷舍離》9句經典語錄,教你放下執念,過極致的人生
    最慘的人生就是像我這樣,沒錢也沒有快樂!生活真是太難了!」我只能勸勸朋友想開點,畢竟在今年這個特殊階段,沒有誰過得很容易。開心也是過,不開心也是過,為什麼要讓這些還沒發生的事情影響你的心情呢?說到底,朋友的煩惱來源於物質生活質量的降低,房東漲房租,減少了自身的可用資金,導致好看的衣服不能想買就買了。
  • 人生需要斷舍離,定期清除心裡的垃圾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與放棄的過程。不擁有不需要的東西,捨棄丟掉沒用的東西,放下對物質的執念,果決地「斷舍離」。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斷舍離。幸福的人生,有時候並不是累積而成的,而是通過割捨來獲得的。無論居所、身體、情感還是心靈,都不能裝得太滿。
  • 過度的人生,需要斷舍離
    度,是指事物所達到的境界,哲學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能否利用好一件事物,要看你能否把握好這個度。像我們平時吃飯,吃飽即可,吃多了就會難受甚至影響到健康;吃藥更是如此,不可超過規定服用的劑量,否則更會加重病症。凡事都有度,過猶不及。
  • 極致斷舍離:200㎡一塵不染毫無雜物,住在其中太治癒!
    所以為了追求自在快樂的生活,我們需要時常進行斷舍離,斷物慾,舍雜念,只有讓自己不被繁雜和沉重所束縛,將所有浮華褪去,將一切蕪雜隱匿,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輕盈。這裡就有一對90後夫妻,兩人都是舞蹈教師,他們熱愛舞蹈和生活,也喜歡簡單純粹的空間。夫妻二人追求極致的斷舍離,200㎡的家中竟一塵不染,毫無雜物,居住其中就會感覺非常治癒!
  • 讀《斷舍離》有感,斷舍離是一種人生態度
    斷舍離是一種人生態度,是讓生活流動起來,是讓自己放下包袱輕鬆前行,是簡單的日子清爽的空間,是停止舊觀念追隨新思維。有時候斷舍離會覺得無所謂,有時候斷舍離會覺得心痛不已。無論如何,新的徵程已然開啟,有舍方有得!斷舍離,即出之美學。久聞大名斷舍離,這次卻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讀完原作。
  • 《斷舍離》最經典的一句,僅25個字,卻是人生低谷時的「強心劑」
    《斷舍離》最經典的一句,僅25個字,卻是人生低谷時的「強心劑」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低谷時期,當我們處於這個時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力挽狂瀾?她在變革中力挺原創,但是同樣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期,但是她在危機中做到了力挽狂瀾,是一位十分有態度的職場女性。著名演員陳數是中國的斷舍離踐行者。
  • 大陸期貨的人生感悟:人生無非「斷舍離」
    不同的是,以往的禮物都是為了讓母親擁有,而這次,則是我們母女共同進行的、也是一場人生最徹底的斷舍離——我完成了遺體捐獻志願者登記,讓父母給予我的身體最終回到醫學院裡、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再盡微力。醫學院,曾經是年輕的母親最嚮往的地方。品學兼優的她,高考時恰逢特殊年代,各種原因阻斷了她成為醫生的夢想。
  • 斷舍離:想要逆轉人生,必先學會拒絕周遭不相干的人事物
    經歷人生二三十載的路程,我越來越加的認識到:一個人只有活到極致狀態,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顧。中國人信奉「天道酬勤」,一個簡簡單單的「勤」字就已經包含了人生所有的答案。是時候解放自己了,用一場徹底的斷舍離來拯救不斷陷入泥沼的自己。
  • 專注跑步,來一場人生的斷舍離
    看著這項數據統計,不由自主的為當初斷舍離的行為點上一個贊。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騰出時間來,邁開步子,去欣賞更遠處的風景……斷舍離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能夠讓人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越是清楚,越能夠自我主宰,樸素而簡單地生活,就是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最幸福的事情。對於我而言,人生已到下半場,該丟掉的東西,就不應再留戀。放下一些事,騰出一些時間,將身體狀體提升起來,人生才能走得更遠。捨棄那些人生的負累,專注於跑步!於自己而言,是新生,也是真正的自由。
  • 汪涵: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是斷舍離
    汪涵是選擇做一個人生道路上的良師指導晚輩們前行,而何炅則更注重是當一個朋友。所以汪涵對自己的後半段人生是選擇了進行斷舍離。.斷舍離:從清理自己的朋友圈開始我記得是在《天天向上》節目中,錢楓就問過汪涵:「為什麼你要把我的微信刪掉?」汪涵的回答是:「我把陳坤和冰冰的微信也一起刪掉了。」
  • 你只知赫本的優雅,殊不知她一生都在自我的「斷舍離」
    這或許會讓你卸下心裡的重擔,整理自己的內心所需,把「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然後過上一種簡單極致、純粹而有價值的人生。#最近一次斷舍離的經歷是什麼時候# 赫本堪稱20世紀最完美的女神,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 《斷舍離》:你的空間愈是空空蕩蕩,你的人生愈是嗡嗡作響
    如今她一語成讖,除了日本本土,「斷舍離」讓歐亞美洲等世界各地誕生了無數斷舍離實踐者。曾經,僅僅是私人哲學的斷舍離升華成了人生實踐哲學,接著又從哲學升華成生活美學。那麼究竟什麼是「斷舍離」?作者從「斷行,舍行,離行」的瑜伽修行哲學中體悟到了讓人擺脫執念的方法: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
  • 2020年15條斷舍離清單,學會告別,教你走向輕盈精緻的人生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斷——斬斷物慾,舍——捨棄廢物,離——脫離執念。自2001年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到現在,這個概念已經成為適合當下的生活哲學。斷舍離不是簡單的「扔」,而是更奢侈地愛自己。通過物質的精簡,實現精神的清澈。1、捨棄視野中的「雜物雜念」,哪怕是微小的,不輕易看見的小障礙物也要丟掉。
  • 放下一個人的好方法:斷舍離
    過程或許很難,但在這偌大的人世間,只要你下定決心去忘記一個人,就一定做得到。02.其實很多時候,放下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下定決心,決定斬斷過去,再輔以一定的方法,就沒有放不下的人。山下英子在《斷舍離》這本書裡,提出了斷舍離的概念,她提倡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斷舍離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即: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
  • 35歲主婦堅持十年「斷舍離」,年輕如少女,精緻的人生值得學習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走的更遠;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心頭煩欲執念,當離,斷離執念,方能笑對人生。很多東西,不管是衣服、廚具還是日用品,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它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念想,或許還是捨不得,或許覺得有朝一日可能還會用到它們,於是一直堆在那兒,家裡的沒有用的東西越來越多。
  • 陳數推薦《斷舍離》:濃縮成10句話,可能會讓你的生活過得幸福!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書中最經典的十句話,讀懂讓你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1.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 日本主婦長期堅持斷舍離,屋內乾淨清爽,令人羨慕
    廚房收納  她家廚房採用的是收納牆的設計,不僅不會佔用太多空間還會容納更多物品,將空間極致利用到底。廚房的背面也是收納櫃,將每一處空間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整理並不一定能改變人生,但好運氣往往願意光臨整理過的人生。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學會「斷舍離」之後才能過上簡單清爽的生活。
  • 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
    可是接下來就會問到「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是什麼意思,我臨時起意,不如在百家號上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裡的智慧。學佛、信佛、禮佛貪嗔痴視為三毒,首先如何正確認識這三毒,我們簡單地展開一下。貪謂之人的貪念,欲望,也屬於人性的劣根,在順境時對所求事物的不滿引起的,內心極其想要、非要達到滿足,得不到便不甘願;要控制貪念、貪慾,不能被其所吞噬。
  • 35歲的日本主婦,用十年的時間來斷舍離,把眼前的生活過出了詩意
    對於懂得生活的人而言,她們擅長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找到美好,創造美好,並且分享這份美好。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被一位35歲的日本主婦圈粉了。她花了十年時間來學習斷舍離,在日常家居中進行斷舍離,憑藉自己的雙手和努力,終於把眼前的生活過出了詩意。
  • 從主持人汪涵到央視名嘴白巖松:斷舍離,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
    汪涵還說:「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就是學會做減法」。他覺得自己的好友列表如果達到100人,就會非常的恐慌緊張,自己就會主動刪除一些人。汪涵面對自己的朋友圈早就看得十分通透,明白有些人根本就沒有必要參與自己的人生,因為真的沒有什麼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越來越精簡自己的社交圈,漸漸地只留下重要的人,把不重要的人物請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