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葛覃

2021-02-19 河南家園

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還否,歸寧父母。

注音:覃(tan)二音  施(yi)四音  喈(jie)一音  

刈(yi)四音  濩(huo)四音  絺(chi)一音  綌(xi)四音  

斁(yi)四音  澣(huan)三音

譯文

葛藤枝兒長又長,蔓延到,谷中央;

葉子青青盛又旺。黃雀飛,來回忙,

歇在叢生小樹上;叫喳喳,在歌唱。

葛藤枝兒長又長,蔓延到,谷中央;

葉子青青密又旺。割了煮,自家紡,

細布粗布制新裝;穿不厭,舊衣裳。

告訴我得老保姆,回娘家,去望望。

搓呀揉呀洗衣裳,髒衣衫,洗清爽。

別把衣服全泡上,要回家,看爹娘。

題解:這是一首描寫女子準備回家探望爹娘的詩。詩人敘述在採葛製衣的時候,看見黃雀聚鳴,引起了她和父母團聚的希望。她得到公婆、丈夫的應允,就告訴了家裡的保姆,開始洗衣,整理行裝,準備回娘家。

毛詩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

朱熹云:此詩后妃所自作,故無讚美之辭。然於此可以見其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已長而敬不馳於師傅,已嫁而孝不衰於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小序以為后妃之本,庶幾近之。

國風 周南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 麟之趾

國風 召南

雀巢 採蘩 草蟲 採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穠矣 騶虞

周南

周,國名;南,南方諸侯之國也。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王昌,闢國寖廣。於是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為周公旦、召工奭之採邑,且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工宣布於諸侯。於是德化大成於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焉。至子武王發又遷於鎬,遂克商而有天下。武王崩,子成王誦立。周公相之,製作禮樂,乃採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筦弦,以為房中之樂,而又推之以及於鄉黨邦國,所以註明先王風俗之盛,而使天下後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蓋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於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於南方,而不敢以繫於天子也。岐周,在今鳳翔府岐山縣。豐,在近京兆府鄠縣終南山北。南方之國,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鎬,在豐東二十五裡。小序曰:「《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雀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工。」斯言得之矣。

國風 周南

國風,也單稱風,是採自各地的民間歌謠。朱熹《詩集傳》:「國者,諸侯所封之域;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十五國風,共計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東周的詩,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詩。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shi)分陝而治。周公旦居東都洛邑,統治東方諸侯。《周南》當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歌,範圍包括洛陽以南,直到江漢一帶地區。意為南國之詩,或以為用南國樂調寫的詩。共計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稱二南。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為《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方稱《詩經》。因其書為毛公所傳,又稱《毛詩》。其創作年代,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大體產生於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它是奴隸制時代的詩歌,為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共三百零五首,簡稱「詩三百」。按其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類。「風」乃風土之曲,即民間歌謠,共一百六十篇,總稱為十五國風。「雅」乃朝廷之樂,多為京都一代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為《大雅》和《小雅》。「頌」乃廟堂之音,是王侯舉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專用的樂歌,共四十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對於《詩經》的解釋,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有的很難達成共識,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謂」。現在我們閱讀或則解釋,只能博採眾長,作一般性的解釋和介紹。對於一些生僻和古今異讀的字,由於種種限制,不能詳細詮釋,但儘可能地注意讀音。愚之見,《詩經》不宜翻譯,任何譯文都不如原文;同樣,也不宜對其進行評說,任何評說都難免主觀色彩。對於《詩經》的理解,因人因時因環境之不同而迥然有異,這正是《詩經》的妙處。如果僅從字面理解,一覽無餘,那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讀《詩經》,重在讀、貴在讀、趣在讀。在注音注釋的幫助下,流暢地熟讀,在誦讀的同時去理解、去感悟,這是學習《詩經》最好、最聰明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感悟與人交流,或者本著「百家爭鳴」的科學態度進行學術上的探討,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絕不能以己之見為終結性的。對於《詩經》,也是不會有終結性的理解的。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河南家園】

健康陽光  積極向上

求真務實 拼搏進取

歡迎關注河南家園

相關焦點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芣苢
    南方之國,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鎬,在豐東二十五裡。小序曰:「《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雀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工。」斯言得之矣。國風 周南國風,也單稱風,是採自各地的民間歌謠。朱熹《詩集傳》:「國者,諸侯所封之域;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
  • 讀詩經《葛覃》:一生最愛是天然
    讀詩經《葛覃》:一生最愛是天然郭慕清《葛覃》中的女子宛如原野上一株自由自在生長的出水芙蓉,她的美是舒展的,她是一個完完整整
  • 《詩經·國風·鄭風》二十一篇總結(解讀)
    讀完了《詩經·國風·鄭風》二十一篇。《鄭風》為十五國風第七風。《鄭風》21篇,大多寫的都是情感的詩文。兩性之情,也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話題。有家庭的夫妻之情,有戀人之情,有對心儀姑娘的感情,有對心儀男子的感情。讀來之後,感覺與當代戀愛中男女青年的心思一模一樣,栩栩如生,如歷歷在目。
  • 詩經·葛覃
    《葛覃》,《詩經·周南》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六句。對於此詩主旨,千百年來爭論不斷。我們讀《詩經》,不可以繞開毛亨。不是說毛亨注得對,而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經典都是提醒,是有效的參照。否則,我們很難跨越兩千年去揣摩古人寫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毛亨留下的著作猶為重要。《葛覃》,后妃之本也。
  • 注音版《詩經》|國風·周南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讀者對古音古字缺乏了解,讀起來都很費勁,更別說去理解了。為了解決大家的閱讀障礙,我們決定為《詩經》注音並簡單解釋其含義,以便大家更方便地去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風》,也成「國風」,是《詩經》的第一部分,包括15個地方(多為黃河流域)的民歌,共165篇。我們今天先來看其中的《周南》。
  •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美德——讀《詩經》第二篇《葛覃》有感
    《詩經·國風·周南》的現實意義以及《葛覃》詩中第一章傳情傳神的文字又何嘗沒有風化的教育意義呢?——參看後文對「禮樂」與「風化」的文字介紹。我是詞窮,想不出來了,只好拋磚引玉借用詩經中的話來形容這位姑娘了:「手如柔夷,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服之無斁」新做出來的衣服穿著真是很舒服,大方得體,銅鏡前的姑娘臉上洋溢著喜悅歡快之情,透露著辛勤勞作之後的勞有所獲的無限快慰和自豪感。
  • 《詩經》第2篇:宮心計抑或是楷模
    張栻[1]在給皇帝講課的時候說,《詩經》中的二南(周南和召南)就像是《易經》的《乾》《坤》二卦,是三百篇的綱要,也是聖賢治理的本源,《葛覃》排在《關雎》之後,說的是王妃(後來的皇后,再後來的女主角)節儉敦本、孝愛恭敬等等令人敬佩的美好品質,我們讀這個詩多讀幾次就能讀出來這樣的味道了。說實話,今天很難讀出來女主角的這種情懷,因為宮鬥實在太厲害了,那有心思想這些。
  • 【詩經之美】《葛覃》春光明媚歡喜歸寧
  • 《葛覃》講解
    (周振甫《詩經譯註》)13、斁(yì):①解也。此與釋音義同。後人區別之。從攴。〾聲。羊益切。古音在五部。詩曰。服之無斁。周南文。斁,厭(yàn)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②厭倦,厭惡。14、言:①語助詞。(周振甫《詩經譯註》)②讀焉(yān),連詞,於是也。言與焉古通用,詩經中言字很多應讀為焉。
  • 讀《詩經》美化語境,淨化心靈
    讀《詩經》美化語言,淨化心靈,陶冶情操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之五經中的《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
  • 【品讀詩經】詩經名句賞析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含苞滿枝頭,花開燦爛如紅霞。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我懷戀著倩影,我心傷悲!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 李山:《詩經》離我們其實很近
    李山:《詩經》是經典,一個民族若是缺少對經典的興趣,還把它看成走向富強的絆腳石,就會人為地拉大與經典的距離。比如說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家庭和諧,你看《詩經》第一篇就強調新婚夫妻的深情,你若把它看成少男少女的風流「愛情」就看不到這一點了。實際上當某一群體感覺離經典很遙遠的時候,基本上是在文化上有問題的表現,因為你不了解在文化上你是誰。
  • 《詩經》中的「國風」是怎麼形成的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最為生動的屬《風》,共收集了十五國風。「風」意為風謠、土風,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歌特色,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周南的民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屬於秦地民歌。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國風·周南·兔罝》
    詩經·國風·周南·兔罝 【先秦】:佚名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
  • 詩詞那些事:詩歌《詩經》
    詩與歌,從融為一體到各自發展,「詩」成為了語言藝術,而「歌」則成為了歷史悠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先秦時還不叫《詩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
  • 徐在國:《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
    >摘 要:根據安大簡,《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的「濩」當讀為「穫」,與「刈」構成同義關係,此句和下句「為為綌」句式相同。,粗曰綌」源於《爾雅·釋訓第三》:「『是刈是濩』:濩,煮之也。」《經典釋文》:「《韓詩》云:『濩,瀹也。』」孔穎達疏:「《釋訓》云:『是刈是濩,濩,煮之也。』舍人曰:『是刈,刈取之。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 《詩經》中的「風」是什麼意思?古人一直都曲解了孔夫子的話?
    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風》不僅被孔夫子排在了全書最靠前的部分,還佔據了整部書一半多的篇幅,這160篇詩歌,歷來都被評為「《詩經》最精華的部分」,所以對「風」的解讀,也會影響對整部《詩經》的理解。不過,從古到今人們對「風」有很多種解讀,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詩經》中很多內容,來源於上古民歌,能看作當時的通俗文學嗎?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總共收錄了自西周以來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的三百一十一篇作品,其中六篇為苼詩,是只有標題卻無內容的。在先秦時期,《詩經》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稱為《詩》或者是《詩三百》,一直到西漢時期,儒家學說上升為官方正統學說之後,《詩三百》也被尊為了儒家經典作品,開始被稱為《詩經》,且沿用至今。
  • 知秋老師讀《詩經》:《關雎》風之始也!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裡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