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自 朝文社(ailishi777)
在你死我活的中國古代戰爭史裡,打得最慘烈的戰鬥,往往都是「城池爭奪戰」。比如戰國年間的晉陽之戰、邯鄲之戰,兩漢年間的昆陽大戰、唐朝年間的睢陽大戰、南宋末年的襄陽爭奪戰、明清年間的松錦大戰,都是千軍萬馬為爭奪一座城池展開廝殺,留下觸目驚心的傷亡。當然,除了「城池爭奪戰」外,古代戰爭史上以「繞城」為方式的「大迂迴妙筆」,也是屢見不鮮。
所以好些「現代軍事愛好者」驚嘆之後,也跟著恍然大悟:
古人打仗就是死腦筋,幹嘛非要逮著城市死打,繞過城池不就出奇制勝嘛!
那麼,這「繞城」的奇招,放在古代戰場上,真就是萬能靈藥?首先能現身說法的梟雄,就是西漢年間那位「東帝」——挑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
02
公元前154年,蓄謀已久的吳王劉濞,悍然發動了「七國之亂」。
為了奪漢王朝的權,62歲的劉濞也下了血本,除了煽動了六家實力強大的諸侯,還動員了自己屬地裡的二十萬大軍,與同樣強大的楚軍組成聯軍,以優勢兵力直撲關中平原的門戶睢陽(今河南商丘),卻是一頭撞到鐵板上。狂攻了睢陽好些天,卻是寸步難行。頭破血流的劉濞,卻是又開了腦洞:既然攻不下,要不咱繞道?
這一繞,就緊接著踩進鬼門關。吳楚聯軍在劉濞的勇敢指揮下,掉頭轉攻下邑(安徽碭山縣),卻是又被打得稀裡譁啦,還被漢軍趁機斷了糧道,幾十萬大軍連挨揍帶挨餓,不出意外全線崩潰,被漢軍名將周亞夫一路碾壓到江蘇鎮江,落得全軍覆沒。
震驚天下的七國之亂,至此不到三個月就徹底歇菜。繞過城池出奇制勝?其實死的更快。
為什麼死得快?
復盤這一仗的戰略地圖就知道,劉濞猛攻的睢陽,當時就是漢王朝的交通樞紐。睢水與汳會兩大古河流都流經此地。
從睢陽延展出去的水陸交通線路,可以連接起長安、臨淄、壽春、吳等「漢朝一線大城市」。
特別是漢朝東部諸侯想進長安,都必須要經過睢陽。想要拿下漢都長安,那必須要先拿下睢陽。
繞開睢陽?
一是沒路可繞,二是就算想強繞,那就等於進了對方的口袋,被對方依仗優勢地理位置摁住暴打,一如脆敗的劉濞。
當然,像漢代睢陽這樣的戰略要地,還屬於地理位置特殊的一類。
那倘若對方的防線沒有這麼險要,自家又有絕對優勢的機動能力,「繞路出奇制勝」是不是就靠譜了呢?
這事兒很有發言權的,是中世紀一個威震東北亞的強大王朝:大遼王朝。
自從北宋立國後,大宋與大遼間的戰爭,很快打到白熱化。
而比起經濟富庶且弓弩建築技術強大的北宋來,當時的遼國也有幾大優勢:
一是坐擁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優勢,掌握了南下中原的絕佳跳板。
二是遼國擁有強大的養馬產業與大規模的精銳騎兵部隊,足以發起迅烈打擊。
更重要的事實是,北宋沒有燕雲屏障,雖說邊境上城池林立,但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正方便遼國騎兵「繞路奇襲」。
於是,遼國「實際統治者」蕭太后,也徹底下了決心,賭了一把大的。
03
1004年九月,遼國集中二十多萬大軍,憑著強大騎兵優勢呼嘯南下。
而這次遼國的打法也與之前不同,對宋朝的邊境重鎮能打就打,打不下就繞。
結果數月的拉鋸戰裡,北宋祁州等邊城淪陷,但瀛洲大名等重鎮卻頑強守住了。
可在平原上撒歡的遼軍,不但繞過了北宋各堅城,還繞過了宋軍主力組成的定州大陣,一路殺到澶州城下。
然後經過討價還價,終於達成《澶淵之盟》,以「認宋朝做大哥」「每年收三十萬銀絹」等條件,實現了宋遼的「百年和平」。
乍一看去,這該是場成功的「大迂迴經典戰例」,但看看細節,就知道其中有多險:
遼軍雖然一路突破到澶州,但極少攻克宋軍城池,等於是孤軍深入。
而被打了悶棍的北宋呢?
此後不但穩固了澶州防線,且各路部隊也形成合圍,遼軍的後勤補給也出現問題,甚至河東宋軍還主動出擊,把戰火燃燒到遼國境內。
雖然談判桌上,遼國口氣異常強硬,但幾十萬遼軍其實已「入坑」了。
所以,如果當時宋遼不談判,堅持在澶州打下去會怎樣?
《澶淵之盟》籤約37年後,北宋名臣富弼出使遼國,當著遼國皇帝遼興宗(蕭太后親孫子)的面兒,就好好盤了盤這事兒:
當時咱們談判的時候吧,大宋各位將領都嗷嗷叫著不想談,非要接著打,真要聽了他們的,那就是「北兵無得脫者」。
你遼國幾十萬大軍一個也回不來。
所以能籤《澶淵之盟》,就是我大宋真宗皇帝對你遼國的大恩啊!
如此在遼國地盤上,當遼國皇帝的面兒「打臉」的話,當時卻叫遼國君臣集體失聲,半句反駁都沒有。因為富弼說的,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而從軍事角度說,這場大戰,也生動說明了「繞路」背後的古代戰爭真相:
古代戰場上,那些重兵防禦的堅城,其實並非孤立存在的,相反一個個堅城,組成的是整套配合嚴密的防禦體系,一如宋遼邊境上,宋軍隨後的布防與合圍。
每一次看似簡單的「大迂迴戰略」,都不是簡單粗暴的「繞路」,否則看似繞開一個城,其實卻踩進更大的坑。
哪怕被無數戰爭史專家奉為「大迂迴神作」的「蒙古滅金」戰役,其實也生動說明了這個道理。
後人常津津樂道蒙古軍「大迂迴」的經典,其實這其中的戰場條件就很難複製:
金哀宗登基後,放棄了河北、山東、關陝大片土地,收縮兵力防守河南潼關,等於是擺出被動挨打的態勢,自然方便了蒙古軍放開手腳,展開戰略大迂迴。
但即使這樣,當蒙古騎兵渡過漢江,與金軍與禹山大戰時,經過長途奔襲的蒙古軍鞍馬勞頓,也一度在戰場上受挫。
幸虧金軍沒敢乘勝追擊,錯失了絕好機會。
待到蒙金雙方在三峰山決戰時,火速趕來救援的十五萬金軍,卻因金王朝的腐敗無能,明明「主場」作戰,卻連糧草補給都接濟不上,作戰的金軍士兵竟然三日吃不上飯。這樣的部隊,又有什麼戰鬥力?
果然在三峰山大戰裡全軍覆沒,成就了「大迂迴」的威名。
可如果細看的話,真正害死這幾十萬大軍的,並非精妙的「大迂迴」,卻是這奄奄一息的大金王朝,那腐敗到讓人髮指的政治。
04
而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一切坐擁「堅城」「天險」的古代王朝。
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位置優越的堅城固然重要,但對戰略要地的經營、維護、運轉,才是對防守一方的最大考驗。
就以北宋來說,宋遼戰爭時雖然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屏障,但憑著宋真宗年間還算清明的政治,北宋依然可以通過高效的指揮,以澶州為中心迅速構築堅固防線,迫使遼國乖乖坐下來籤字,儘管「和平條款」有些虧,卻也實實在在把對手打疼。
而到了一百多年後,情況就反過來了:
當志大才疏的宋徽宗腦子發熱,和金人履行「聯金滅遼」後,北宋一開始撿了大便宜,靠著金兵幫忙「收復」了幽州,等於白撿了這塊戰略要地。
但滿以為自己躺贏的宋徽宗並不知道,大宋的「作死」,就從進駐幽州開始。
因為此時的北宋,已經極度腐朽,就連宋遼邊境的駐軍,都基本是廢柴兵,相關軍官大多紈絝膏粱子弟,多是靠著「大佬爸爸」爬上來的,平日「政務」也主要是宴會遊樂寫歪詩。這幫人「白撿」了幽州重地,後果又是怎樣?
北宋接管幽州等地後,雖然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把中原各地的糧倉都掏空了。
可由於政治腐敗指揮混亂,相關官員層層扒皮,反而鬧得北部各地邊防廢弛,幽州境內動亂迭起。
所謂的戰略要地幽州,在一群蠢臣昏將的折騰下,反而成了消耗大宋兵馬錢糧的無底洞……
然後就是,北宋還沒填滿無底洞,「盟友」金兵就翻臉殺來,北宋苦心經營的幽州防線一觸即潰,中原大地更是土崩瓦解。
繁華多年的北宋,這下被金人摁在汴京暴揍,活活上演靖康之恥——對於這類爛到家的王朝來說,再好的戰略要地都不再是禮物,相反卻是促其早死的毒藥。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天子守國門」的大明王朝。
後人常罵「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但在崇禎上吊前,清軍就多次繞過山海關破關南下。
雖然因為山海關的牽制,清軍每次都是搶了就跑。
可明軍在戰場上,卻表現出了令人髮指的低能戰鬥力,以至於沒見到清軍的面,各省明軍就常撒腿跑沒。
於是,撤退的清軍,也經常在路上扔下木牌,上寫著「百官免送」的嘲諷語句……
為什麼會有著雷景象?
且不說明末同樣爛到家的政事,就說說此時明軍裡的幾個細節:
以明末名將盧象升的話說,由於軍隊裡剋扣成風,哪怕精銳部隊,士兵也常吃不飽,校場檢閱時吹一陣風,就常見有人當場倒地。
崇禎年間的兵部官員也常給崇禎叫苦說:
所謂最精銳的京營,士兵全是北京當地的無賴,平日只知道騙錢糧,一打仗就跑精光……
這樣的王朝,就算把全天下的雄關堅城,全搬運到北京周圍。
這悲情的崇禎皇帝,該上吊還是要上吊。
古代打仗「能不能繞路」的話題,看上去無釐頭,卻深藏了這麼多戰爭裡的學問,以及超脫了戰場的興衰教訓。
哪怕時代在變,科技條件在變,但不變的,依然還是造就了多少成敗的教訓。
參考資料:《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刀鋒上的文明》、《宋真宗傳》、《吳楚七國之亂》、《中華交通史話》、《明末農民戰爭史》《靖康之恥全是因為腐敗?八十萬禁軍不能打還真是個體制問題》、《禁軍闕額與北宋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