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著走不行嗎?

2021-02-22 添香讀史

授權自 朝文社(ailishi777)

在你死我活的中國古代戰爭史裡,打得最慘烈的戰鬥,往往都是「城池爭奪戰」。比如戰國年間的晉陽之戰、邯鄲之戰,兩漢年間的昆陽大戰、唐朝年間的睢陽大戰、南宋末年的襄陽爭奪戰、明清年間的松錦大戰,都是千軍萬馬為爭奪一座城池展開廝殺,留下觸目驚心的傷亡。

當然,除了「城池爭奪戰」外,古代戰爭史上以「繞城」為方式的「大迂迴妙筆」,也是屢見不鮮。

所以好些「現代軍事愛好者」驚嘆之後,也跟著恍然大悟:

古人打仗就是死腦筋,幹嘛非要逮著城市死打,繞過城池不就出奇制勝嘛!

那麼,這「繞城」的奇招,放在古代戰場上,真就是萬能靈藥?首先能現身說法的梟雄,就是西漢年間那位「東帝」——挑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

02

公元前154年,蓄謀已久的吳王劉濞,悍然發動了「七國之亂」。

為了奪漢王朝的權,62歲的劉濞也下了血本,除了煽動了六家實力強大的諸侯,還動員了自己屬地裡的二十萬大軍,與同樣強大的楚軍組成聯軍,以優勢兵力直撲關中平原的門戶睢陽(今河南商丘),卻是一頭撞到鐵板上。狂攻了睢陽好些天,卻是寸步難行。頭破血流的劉濞,卻是又開了腦洞:既然攻不下,要不咱繞道?

這一繞,就緊接著踩進鬼門關。吳楚聯軍在劉濞的勇敢指揮下,掉頭轉攻下邑(安徽碭山縣),卻是又被打得稀裡譁啦,還被漢軍趁機斷了糧道,幾十萬大軍連挨揍帶挨餓,不出意外全線崩潰,被漢軍名將周亞夫一路碾壓到江蘇鎮江,落得全軍覆沒。

震驚天下的七國之亂,至此不到三個月就徹底歇菜。繞過城池出奇制勝?其實死的更快。

為什麼死得快?

復盤這一仗的戰略地圖就知道,劉濞猛攻的睢陽,當時就是漢王朝的交通樞紐。睢水與汳會兩大古河流都流經此地。

從睢陽延展出去的水陸交通線路,可以連接起長安、臨淄、壽春、吳等「漢朝一線大城市」。

特別是漢朝東部諸侯想進長安,都必須要經過睢陽。想要拿下漢都長安,那必須要先拿下睢陽。

繞開睢陽?

一是沒路可繞,二是就算想強繞,那就等於進了對方的口袋,被對方依仗優勢地理位置摁住暴打,一如脆敗的劉濞。

當然,像漢代睢陽這樣的戰略要地,還屬於地理位置特殊的一類。

那倘若對方的防線沒有這麼險要,自家又有絕對優勢的機動能力,「繞路出奇制勝」是不是就靠譜了呢?

這事兒很有發言權的,是中世紀一個威震東北亞的強大王朝:大遼王朝。

自從北宋立國後,大宋與大遼間的戰爭,很快打到白熱化。

而比起經濟富庶且弓弩建築技術強大的北宋來,當時的遼國也有幾大優勢:

一是坐擁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優勢,掌握了南下中原的絕佳跳板。

二是遼國擁有強大的養馬產業與大規模的精銳騎兵部隊,足以發起迅烈打擊。

更重要的事實是,北宋沒有燕雲屏障,雖說邊境上城池林立,但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正方便遼國騎兵「繞路奇襲」。

於是,遼國「實際統治者」蕭太后,也徹底下了決心,賭了一把大的。

03

1004年九月,遼國集中二十多萬大軍,憑著強大騎兵優勢呼嘯南下。

而這次遼國的打法也與之前不同,對宋朝的邊境重鎮能打就打,打不下就繞。

結果數月的拉鋸戰裡,北宋祁州等邊城淪陷,但瀛洲大名等重鎮卻頑強守住了。

可在平原上撒歡的遼軍,不但繞過了北宋各堅城,還繞過了宋軍主力組成的定州大陣,一路殺到澶州城下。

然後經過討價還價,終於達成《澶淵之盟》,以「認宋朝做大哥」「每年收三十萬銀絹」等條件,實現了宋遼的「百年和平」。

乍一看去,這該是場成功的「大迂迴經典戰例」,但看看細節,就知道其中有多險:

遼軍雖然一路突破到澶州,但極少攻克宋軍城池,等於是孤軍深入。

而被打了悶棍的北宋呢?

此後不但穩固了澶州防線,且各路部隊也形成合圍,遼軍的後勤補給也出現問題,甚至河東宋軍還主動出擊,把戰火燃燒到遼國境內。

雖然談判桌上,遼國口氣異常強硬,但幾十萬遼軍其實已「入坑」了。

所以,如果當時宋遼不談判,堅持在澶州打下去會怎樣?

《澶淵之盟》籤約37年後,北宋名臣富弼出使遼國,當著遼國皇帝遼興宗(蕭太后親孫子)的面兒,就好好盤了盤這事兒:

當時咱們談判的時候吧,大宋各位將領都嗷嗷叫著不想談,非要接著打,真要聽了他們的,那就是「北兵無得脫者」。

你遼國幾十萬大軍一個也回不來。

所以能籤《澶淵之盟》,就是我大宋真宗皇帝對你遼國的大恩啊!

如此在遼國地盤上,當遼國皇帝的面兒「打臉」的話,當時卻叫遼國君臣集體失聲,半句反駁都沒有。因為富弼說的,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而從軍事角度說,這場大戰,也生動說明了「繞路」背後的古代戰爭真相:

古代戰場上,那些重兵防禦的堅城,其實並非孤立存在的,相反一個個堅城,組成的是整套配合嚴密的防禦體系,一如宋遼邊境上,宋軍隨後的布防與合圍。

每一次看似簡單的「大迂迴戰略」,都不是簡單粗暴的「繞路」,否則看似繞開一個城,其實卻踩進更大的坑。

哪怕被無數戰爭史專家奉為「大迂迴神作」的「蒙古滅金」戰役,其實也生動說明了這個道理。

後人常津津樂道蒙古軍「大迂迴」的經典,其實這其中的戰場條件就很難複製:

金哀宗登基後,放棄了河北、山東、關陝大片土地,收縮兵力防守河南潼關,等於是擺出被動挨打的態勢,自然方便了蒙古軍放開手腳,展開戰略大迂迴。

但即使這樣,當蒙古騎兵渡過漢江,與金軍與禹山大戰時,經過長途奔襲的蒙古軍鞍馬勞頓,也一度在戰場上受挫。

幸虧金軍沒敢乘勝追擊,錯失了絕好機會。

待到蒙金雙方在三峰山決戰時,火速趕來救援的十五萬金軍,卻因金王朝的腐敗無能,明明「主場」作戰,卻連糧草補給都接濟不上,作戰的金軍士兵竟然三日吃不上飯。這樣的部隊,又有什麼戰鬥力?

果然在三峰山大戰裡全軍覆沒,成就了「大迂迴」的威名。

可如果細看的話,真正害死這幾十萬大軍的,並非精妙的「大迂迴」,卻是這奄奄一息的大金王朝,那腐敗到讓人髮指的政治。

04

而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一切坐擁「堅城」「天險」的古代王朝。

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位置優越的堅城固然重要,但對戰略要地的經營、維護、運轉,才是對防守一方的最大考驗。

就以北宋來說,宋遼戰爭時雖然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屏障,但憑著宋真宗年間還算清明的政治,北宋依然可以通過高效的指揮,以澶州為中心迅速構築堅固防線,迫使遼國乖乖坐下來籤字,儘管「和平條款」有些虧,卻也實實在在把對手打疼。

而到了一百多年後,情況就反過來了:

當志大才疏的宋徽宗腦子發熱,和金人履行「聯金滅遼」後,北宋一開始撿了大便宜,靠著金兵幫忙「收復」了幽州,等於白撿了這塊戰略要地。

但滿以為自己躺贏的宋徽宗並不知道,大宋的「作死」,就從進駐幽州開始。

因為此時的北宋,已經極度腐朽,就連宋遼邊境的駐軍,都基本是廢柴兵,相關軍官大多紈絝膏粱子弟,多是靠著「大佬爸爸」爬上來的,平日「政務」也主要是宴會遊樂寫歪詩。這幫人「白撿」了幽州重地,後果又是怎樣?

北宋接管幽州等地後,雖然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把中原各地的糧倉都掏空了。

可由於政治腐敗指揮混亂,相關官員層層扒皮,反而鬧得北部各地邊防廢弛,幽州境內動亂迭起。

所謂的戰略要地幽州,在一群蠢臣昏將的折騰下,反而成了消耗大宋兵馬錢糧的無底洞……

然後就是,北宋還沒填滿無底洞,「盟友」金兵就翻臉殺來,北宋苦心經營的幽州防線一觸即潰,中原大地更是土崩瓦解。

繁華多年的北宋,這下被金人摁在汴京暴揍,活活上演靖康之恥——對於這類爛到家的王朝來說,再好的戰略要地都不再是禮物,相反卻是促其早死的毒藥。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天子守國門」的大明王朝。

後人常罵「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但在崇禎上吊前,清軍就多次繞過山海關破關南下。

雖然因為山海關的牽制,清軍每次都是搶了就跑。

可明軍在戰場上,卻表現出了令人髮指的低能戰鬥力,以至於沒見到清軍的面,各省明軍就常撒腿跑沒。

於是,撤退的清軍,也經常在路上扔下木牌,上寫著「百官免送」的嘲諷語句……

為什麼會有著雷景象?

且不說明末同樣爛到家的政事,就說說此時明軍裡的幾個細節:

以明末名將盧象升的話說,由於軍隊裡剋扣成風,哪怕精銳部隊,士兵也常吃不飽,校場檢閱時吹一陣風,就常見有人當場倒地。

崇禎年間的兵部官員也常給崇禎叫苦說:

所謂最精銳的京營,士兵全是北京當地的無賴,平日只知道騙錢糧,一打仗就跑精光……

這樣的王朝,就算把全天下的雄關堅城,全搬運到北京周圍。

這悲情的崇禎皇帝,該上吊還是要上吊。

古代打仗「能不能繞路」的話題,看上去無釐頭,卻深藏了這麼多戰爭裡的學問,以及超脫了戰場的興衰教訓。

哪怕時代在變,科技條件在變,但不變的,依然還是造就了多少成敗的教訓。

參考資料:《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刀鋒上的文明》、《宋真宗傳》、《吳楚七國之亂》、《中華交通史話》、《明末農民戰爭史》《靖康之恥全是因為腐敗?八十萬禁軍不能打還真是個體制問題》、《禁軍闕額與北宋軍政》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著走不行嗎?
    當然,除了「城池爭奪戰」外,古代戰爭史上以「繞城」為方式的「大迂迴妙筆」,也是屢見不鮮。所以好些「現代軍事愛好者」驚嘆之後,也跟著恍然大悟:古人打仗就是死腦筋,幹嘛非要逮著城市死打,繞過城池不就出奇制勝嘛!那麼,這「繞城」的奇招,放在古代戰場上,真就是萬能靈藥?
  • 古人打仗為什麼一定要攻城?繞過城池直搗黃龍不行嗎?
    古代打仗最大的共同特點,都要拼死攻打城池,直接繞過不行嗎?在中國五千年有史可依的一千六百多次戰爭中,有一個戰爭共同點讓我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為什麼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爭中,敵我雙方一定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城?繞過去不是更香嗎?城池:繞過去試試?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城?繞過去不香嗎?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攻城之戰,除非是藉助某些天時地利人和,不然,就只能依靠天災人禍方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如果這些條件都沒有,那麼沒辦法,只能採用強攻的手段。那麼繞過去行不行呢?
  • 野地有種「刺蝟」果,人人見它繞著走,你知道為什麼嗎?
    導語:野地有種「刺蝟」果,人人見它繞著走,你知道為什麼嗎?今天帶大家認識一種新植物。這種植物它的果實上有著長長的刺,讓人一看就滿生厭惡。特別對於農村的小朋友來說,對它太熟悉了。【你知道它的真名叫什麼植物嗎,你知道它為什麼長這麼多刺嗎】我們那把這種帶刺的果實叫「刺蝟」果,主要原因就是它全身長滿小刺,就像是一隻刺蝟一樣。其實它的名字叫「蒼耳」,是菊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常見一種田間雜草。你知道它為什麼會長這麼多刺嗎?其它這是這種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軍事書,其書的內容被很多將軍運用,也被後人稱讚,書中的智慧經過千百年仍然實用,它說攻城之打算是非常的糟糕,那麼這個做法必然不是最好選擇。屬於下下策的攻城,主要由於古代的不發達,將軍帶領部隊跋涉千裡在都城外駐紮營地。
  • 古代攻城戰時,為什麼攻城一方很少去炸城門
    而古代攻城的方式主要三種,即「傅」、「臨」和「門」:所謂「傅」,就是指攻城方用鉤援等器具攀登城牆;「臨」是指用土、石、柴草等填平護城河,然後在靠近城牆的地方堆起比城牆高的土臺,或者用高大的臨車居高臨下攻擊守軍;而「門」指的就是用衝車等器具攻擊城門。
  • 古代攻城這麼難,為什麼不馴養犀牛來撞開城門?
    這種力到底有多大,這要看被撞物體的介質,筆者並沒有查到具體的數值。不過,從有關資料來看,犀牛掀翻一輛SUV或者對抗獅子、大象等大型動物是比較輕鬆的事情,更不要說奔跑起來了。既然犀牛的衝撞力比較大,能不能馴養用它來撞城門呢?顯然是不能的,不然古人早就這麼做了。
  • 古代是如何攻城的
    如果攻城,攻城器械的準備就要三個月,城市周邊的土工作業,又要三個月,小半年過去了,將領忍不住,決定強攻,損失三分之一的人還沒攻下來,基本上也就失敗了。後代的戰爭,只有比春秋時期更殘酷,往往時間跨度也很長。很多時候一個城市能不能攻下來,不在於進攻方的能力有多強,而在於守城方堅守的意志有多強。歷史上有很多城小堅持到底的,也有大城還沒打就投降的。
  • 古代打仗用雲梯攻城,守城士兵寧願辛苦砸石頭,為何也不推倒雲梯
    導言云梯是古代屬於戰爭器械,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自古以來戰爭便是一個十分殘忍的詞語,比如常常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會見到這類的情景,大將一聲令下,兵士們喊著殺,就一起向前衝,但也許會有一些人備感疑惑,每一次戰鬥,只要是碰到攻城,兵士們便會搬著雲梯往城牆上面爬,為什麼守城的人不將梯子推倒,反倒任憑雲梯靠在牆頭上呢?沒有高端的武器裝備,全靠冷兵器的古代。
  • 古代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城門?為什麼攻城車上不建個大蓋子防箭?
    事實上這兩種方法都有,古人也都不是傻子,在戰火中歷練出來的戰士,自然懂得各種守城和攻城之法,也深知對方的各種守城和攻城之法,經驗老道者甚至能預知敵方的各項步驟和準備,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應對之術。以火燒城門來說,相比於泥石沙土鑄成的城牆來說,木製城門對攻城一方來說自然是較為容易入手的一環,所以在攻城方決意強攻城門的時候,會專門使用火攻器具來進攻城門,稱為「火車」。北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中就記載過:火車,以車輪車中為爐,上施鑊,滿盛以油,熾炭火爨,令沸,仍四面積薪,推至城門樓下,縱火而去。敵必下水沃之,油得水,則樓可燔也。
  • 古代攻城時為何一方高掛免戰牌後,另一方就不進攻了?
    要知道,古代攻城略地講究的是兵貴神速,一旦時間拖得久了,就會糧草耗盡,很可能城池沒攻下來,卻反被守軍幹掉。所以,免戰牌其實並沒什麼實際作用。所以說,在古時候的戰役中是根本就不存在「免戰牌」的,這隻出現於小說或者是影視作品。要知道真正的交戰,並不會因為你掛起免戰牌就停止進攻,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免戰牌」的出現呢?
  • 古代攻城的時候為什麼不繞一下?而是苦苦死攻?
    在古代戰爭中,攻城戰是最艱苦的一場戰役。在攻城戰中,一方要想在接下來的戰爭中獲勝,就必須至少增加十倍的兵力。在影片中我們也能看到,在攻城戰中,守城者會不斷的擊打滾石,木塊,並將熱油倒入地面。另外,使用塞門刀車、八牛弩、狼牙拍、投射器等守城武器,也會給攻城者帶來巨大的傷亡。前面的衝鋒陷陣士兵,基本上是灰燼。
  •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是怎麼想的?
    連孫武都認為攻城是最不得已的情況才去做的,因為死傷太慘重,經常死傷三分之一的部隊都攻不下城池。很多人好奇一個事情,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可以說是最危險不過的了,基本就是十死無生。那麼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古代軍隊攻城時,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還敢爬呢?
  • 銀核引力那麼大,為什麼八大行星卻繞著太陽轉?
    我們都知道,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而太陽在銀河系中同千千萬萬的恆星繞著銀核轉。而這一切的原因,都來源於——萬有引力——或者說時空彎曲。那麼你可能就要問了,銀核的引力那麼大,連太陽都繞著它走,那為什麼八大行星不繞著銀核轉呢?太陽系的行星為什麼不繞著銀核轉,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進一步等價為——月亮為什麼不繞著太陽轉?
  • 古代的城門是木製的,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不敢
    但是當我們查看歷史上各個攻城戰的時候卻發現,古代攻城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用火將城門燒穿,反而是用冒著風險用攻城錘去撞擊城門,那麼明明在知道城門是木頭做的情況之下,為何不用火燒掉城門呢
  • 歷史解說: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什麼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專家
    古代士兵攻城池時,會抬著柱子撞門,還有利用衝車、弩車、火箭等方式。因此就有人提出疑問,既然城門是用木頭做的,為什麼不放一把我直接燒掉呢?這樣不就省時省力了嗎?攻方能想到的辦法防守方當然也能想到,之所以不用,第一個原因是由於古代城門的位置。古代城門是在城牆裡面的,而城牆外會有護城河,這樣一來攻方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靠近城門。而大家都聽說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有水的情況下根本不怕火。
  • 古代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把雲梯推開?因為誰推誰沒命!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除了看它的人口、土地多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強大的攻城利器或者說武器裝備的優劣。因為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不同,冷兵器時代的攻城略地,更多的是靠著人海戰術,誰的人多誰佔據優勢。
  • 為什麼年輕人也容易膝蓋疼?提醒:這3件傷膝蓋的事,要繞著走
    而在人們印象中,膝蓋疼都是老年人出現的症狀,為什麼年輕人也容易膝蓋疼?無論年齡多大,在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下,圍繞在膝蓋的各個組織都容易受其害。提醒:尤其是這3件傷膝蓋的事,希望大家都能繞著走。為了膝蓋的健康考慮,以及心肺能夠得到最好的鍛鍊,建議大家每次跑步都要做熱身鍛鍊,選擇適合自己的跑鞋,再加上正確的跑步姿勢(頭和肩部平穩、擺臂不要過大並放鬆、儘量收腹)。已經有膝蓋問題的人,可以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如快走、太極、廣場舞,有必要可以佩戴護膝。
  •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攻城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有什麼獎賞?
    在古代戰爭中,最危險和艱難的莫過於攻城戰了,《孫子兵法》中就有「上善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說法。 究其原因,在於冷兵器時代城池易守難攻,想要攻破敵城,必須要藉助雲梯,扛著雲梯走到城牆根兒下,架好雲梯,衝到城牆上殺敵,佔領城池——要是真的這麼簡單,孫武也不會說「其下攻城」了
  • 古代守城的士兵,為何不推倒敵方攻城的梯子,老兵:我們又不傻
    關於攻城作戰的描畫中經常可以看到進攻的一方搭起很長的梯子攀登城牆,而城裡的士兵就會用石頭木頭之類的東西砸向攻城士兵,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個想法,那就是為什麼不直接推倒梯子,這樣不是更加方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