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為應對持續在海外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國務院辦公廳本月12日發文再度推出15項穩外貿穩外資舉措,並且每一條措施都是針對外資外貿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而給出的精準施策。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雖然遠低於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但自2013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之後,近年來對外貿易額一直在4.5萬億美元上下徘徊。加之由於受到全球經濟的波動、增量出口市場的約束以及外貿環境的不確定,即便在沒有出現疫情的情況下,外貿工作也比以往更具挑戰性。從2019年4.47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來分析,民營企業佔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比例高達42.7%,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所佔比重為39.9%。可見,穩外資穩外貿的核心環節是穩住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基本盤。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貨物和服務貿易)的本質是全球範圍內生產要素的轉移和交易條件的匹配,其存續和發展需要一系列相關條件的保障。自二戰結束至上世紀末的半個多世紀裡,全球貿易在發達國家的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發展,全球範圍內的商品、技術、資本與勞動力流動,在跨國公司日益增強的全球資源配置力的推動下,帶動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大發展,釋放了一波又一波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紅利。德國和日本成為國際貿易外循環最重要的力量中心之一,全球貿易的利益格局也在此期間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時發生,甚至出現了美日、美歐之間較為激烈的貿易衝突。
回顧全球價值鏈供求中心的發展變遷史,當一國完成了由製造業和貿易大國向產業和資本強國的角色轉變之後,往往由於更多關注來自價值鏈高端的收益而忽視了對傳統比較優勢的整固。而當比較優勢漸失之後,來自新興力量的競爭擠壓又帶來了日趨強烈的預期落差。實際上,這也是工業化、全球化以及貿易深化和經濟金融化帶來的內外經濟失衡的相關表現。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際市場格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由於中國的深度參與而發生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最為重要的變化。中國從「入世」之前不到5000億美元的中等貿易夥伴,迅速成長為年進出口額超過4萬億美元的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對外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在「入世」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裡得到了大幅提升。商務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進口佔全球比重約為11%。來自淨出口的外貿順差是確保中國有較充足外匯儲備的最重要來源。
疫情對國際貿易帶來的最重大威脅是供應鏈的局部斷裂,基於各種安全理由以及打造更短「多元本地化」供應鏈的考慮,全球供應鏈轉移自今年3月份以來有所加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新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全球企業可能會在未來5年內將它們全球產品供應的四分之一轉移到新的國家,受到影響的商品總價值為2.9萬億至4.6萬億美元,約為2018年全球商品出口貿易額的16%至26%。
不過,中國自「入世」以來逐漸形成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核心國地位不大可能因為一場疫情的衝擊而輕易動搖,包括標普在內的國際重要市場主體普遍認為,美國製造商很難找到能夠取代中國供應商的生產者,中國巨大的市場機遇是任何有遠見的企業家不敢也不會輕易放棄的。因為市場是最聰明的體系性存在,對國際市場嗅覺極為靈敏、長期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且高度依賴海外利潤的跨國公司而言,除非有持續性的另類替代性收益補償,否則它們不會主動放棄中國的市場,進而選擇與中國脫鉤。在可預見的將來,恐怕也沒有任何國家或國家利益集團能夠長期承受將全球分化為兩個技術、貿易、產業乃至金融體系所帶來的顯性與隱性成本。
中國正在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與21世紀的高標準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並以優質產能的全球化配置、提供可複製的商業模式等一系列方式,不斷釋放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紅利,這些都將構成21世紀上半葉全球化紅利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我國提出並推動落實「雙循環」,既有利於全球經濟再平衡,也是在高水平開放背景下構建全球價值鏈供求雙中心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實施「雙循環」所需的基礎性條件與支撐要素來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的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後期,構建競爭性的國內市場體系尤其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依然有一系列的任務清單需要完成,整體上呈現梯度轉移的產業格局預計在未來兩個五年規劃期間都不會消失,這就賦予國內市場大循環很大的行為空間。實際上,超過5億人口的中西部地區,其在國內大循環帶動下可能釋放的增長潛力,恐怕並不亞於當年沿海經濟大循環所帶來的增長紅利。另一方面,業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且與國際市場高度聯動的中國,只要遵循國際市場規則並以此擴大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完全有條件做大做強外部循環。而一旦中國全面打通內外循環之間的接口,並在整合已有條件的基礎上形成全球價值鏈的供給與需求雙中心,則中國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與產業發展之「錨」。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