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文 | 林偉萍
編輯 | 李壯
過去兩個月,我國因疫情衝擊而停產,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超預期。跨國企業不得不審視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最大的變量。海外疫情擴散,經濟前景黯淡,全球資本市場大幅波動。資本市場的大幅下跌加劇了流動性問題,形成負反饋,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的資金鍊,並傳導至需求。在經歷了初期的恐慌之後,我們看到了相對積極的信號。各國積極開展一系列遏制疫情及其影響的措施,包括嚴格的疫情診療和防護、寬鬆的金融政策。目前還很難斷言海外疫情拐點,策略上保持緊密跟蹤,做好應對。
國內最積極的變化是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國內政策聚焦「六穩」,流動性處於非常寬鬆的窗口期。由於海外生產、消費停滯不可避免的會對我國出口造成壓力,因此,基於內需的基建與消費至關重要。新基建內涵豐富,投資方向廣,是「六穩」的重要抓手。同時,在線業態、工業信息化、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業態的繁榮,對數位化基礎設施提出了更多、更迫切的需求。中長期看,新基建具有良好的外溢效應。信息技術創新、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有助於加速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是新基建的核心內涵,目前正處於技術、資本和經濟三期周期疊加的窗口期,積極因素仍在,繁榮階段尚未結束。
從全球價值產業鏈角度來看,全球價值鏈擴張的進程存在了幾個世紀。尤其是1990年到2007年期間,隨著交通、信息和通信領域技術進步,以及貿易壁壘降低,增長最為迅速。中國自2001年底加入WTO後,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但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貿易增長乏力,全球價值鏈擴張放緩。經濟低谷、民粹思潮、地緣政治這三個因素短期不可逆,逆全球化暗潮洶湧,全球價值鏈面臨重構。
新冠疫情的衝擊加速了全球價值鏈走向「多元化」的進程。過去兩個月,我國因疫情衝擊而停產,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超預期。跨國企業不得不審視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另一個層面,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各國政府意識到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供應鏈安全上升為國家意志。降低供應鏈集中度,更加本土化的聲音愈發強烈。全球產業鏈將逐步走向「多元化」。
我國部分產業也面臨著供應鏈安全的問題,尤其是科技產業處於深度「全球化」之中,潛在挑戰極大。以計算終端產業鏈為例,中國企業在整機製造環節具有優勢,而少數國際巨頭在產值最大的核心晶片、作業系統OS、辦公軟體等市場中處於絕對壟斷地位。目前,我國IT底層體系、技術標準以美國底層架構為基礎,核心晶片和作業系統大量進口,一旦出現供應鏈中斷,整個產業、整個信息化的社會將面臨停滯的風險。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科技產業的「安全」是必選項。
科技是「國之利器」。貿易是開端,科技是焦點,一方設置壁壘,一方尋求突破。「一個世界、兩個體系」的科技路徑已然形成,中國科技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如同通信產業的發展軌跡,科技在諸多領域的國產替代將經歷「從無到有」、「從可用到好用」、「從配角到主角」的路徑。
新基建之下,政務、金融、能源、電信、醫療、網際網路等行業將釋放出海量的信息化需求。在一個需求巨大且爆發式增長的市場中,國產化打開了國內廠商的市場空間。此前,國際巨頭把持了晶片(伺服器)、作業系統OS、辦公軟體等市場的絕大份額,國內廠商參與的空間非常狹小。在很多場景中,國內廠商以產品代銷代工的模式出現,利潤率微薄,很難將自主產品推向客戶,更談不上產業升級。在國產替代的場景下,市場環境大不同,國內廠商將進入一個數倍、數十倍於過往的市場,並有機會進入加速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國內IT廠商在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CPU、作業系統、辦公軟體、GPU、中間件、系統解決方案等領域均湧現出一批有競爭力的公司。
每一輪科技飛躍背後都有一批領軍企業,及其打造的生態體系。技術、資本、市場的交匯與協同,推動著行業發展。我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像華為、阿里、騰訊這樣的科技與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資本投入、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努力將帶動一批國內IT企業的崛起。產業聯盟中的合作夥伴有望成為細分領域的翹楚。同時,作業系統、資料庫等領域的統籌合作將釋放巨大潛力。
當下,科技領域正處在歷史上非常寬裕的融資環境中,科創板加速推出,再融資新規落地。從地方到中央也在推出了各種科技類基金。整個科技行業融資環境寬裕,資本助力科技企業發展。
股票市場是稱重器,引導投資者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未來更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資本隨風遷移,湧向受益於全球價值鏈重構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