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和「右派」的稱呼由來已久了,《辭海》對其起源的描述是「法國大革命初期,1789年5月,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貴族與僧侶坐在右邊,第三等級坐在左邊。其後,國民會議召開時,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坐在左邊,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邊,無形中形成左右兩派。
19世紀,歐洲國家的議會也以議長座椅為界,分左右兩派就坐。後左派、右派即逐漸成為政黨派別政治上激進或保守的代名詞」。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看起來似乎是法國大革命先驅們隨意而坐的屁股,給世界帶來了兩個勢不兩立爭吵不休的新名詞——左派、右派。但據我仔細考證,遠沒有那麼簡單,革命先驅們的屁股,並不是隨意而坐的。
在民主政治初期的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聚集著廉價住宅區和廉價咖啡館,是激進的青年知識分子聚集地區;而塞納河右岸則是巴黎的高尚住宅區,聚集著達官貴人,高級政治沙龍裡充斥著既得利益階層和保守派。從地理位置也可看出「左」、「右」兩大陣營之分。
再追溯遠一點,古羅馬巫師在佔卜時,手舉一個方形木框面對天空,若鳥從右側飛入木框視野,示吉;若鳥從左側飛入木框視野,示兇。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是右手拿著象徵權力的「閃電權杖」。命運女神克羅託,也是用右手拿著決定人生命的「脆弱之線」。基督徒祝福和劃十字,都是用右手來作,人們總是右手向上指向天堂,指向永生,而左手向下,指向受詛咒的地獄。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記載了「萬民受審」之事,神同眾天使降臨人間,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聚集在神的面前接受神的審判。神讓善人站在右邊,進入天堂,獲得永生;而讓惡人站在左邊,打入地獄,飽受煎熬。在大多數英語系國家的傳統婚禮上,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表明女性處於從屬的次要的地位。
這不禁使人們想起《聖經》裡古老的傳說,夏娃,是抽出亞當左側的一根肋骨創造出來的。再考察一下字源,英文「右」單詞為「right」,另有「正確」的意思,而表示「左」的單詞除了「left」外還有另一個單詞「sinister」,卻含有「笨拙、邪惡」之意。
「右尊左卑」,才是產生「左派」和「右派」不同含義的直接源頭,不單英語系國家和基督教國家是這樣,伊斯蘭教等國家也是如此,《古蘭經》中,安拉沒有左手而有兩隻右手!而且同樣也有被獎勵的善人站在神右邊,而被處罰的惡人站在神左邊的記載。
畢竟「左派」和「右派」的稱呼已經中國化了,所以還必須考察一下中國關於「左派」和「右派」的不同含義。漢字是人類所有偉大文明中仍流傳下來並還在使用的唯一古文字,甲骨文的「左」字上為「x」形下為「工」形,「右」字上為「x」形下為「口」形,「x」形在甲骨文中指代「手」,而紡織用的纏線工具和工匠用來度量的尺子在甲骨文中都是「工」形,「口」形則指代食器。看來我們古人對於「左」、「右」分得非常鮮明,「左派」屬於幹活的「賤人」,而「右派」屬於享受的「貴人」。「左」、「右」各加個單人旁變成「佐」、「佑」,「佐」是輔佐,「佑」是保佑,保佑者比輔佐者尊貴,也是不言自明的。
《禮記·王制》記載:「殷人學國老於右學,學庶老於左學」,鄭玄注曰:「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逸周書·武順》稱「天道尚左」,周朝的開國大典上尚父姜子牙就是站在武王右邊,而周公等王子則站在武王左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以絳侯(周)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陳)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秦朝的官制也是「右庶長」高於「左庶長」,「右更」高於「左更」。「閭左」指窮巷貧民,而「右族」指世家大族;貶官稱為「左遷」,而居高位稱為「右職」;「旁門左道」,「無出其右」,成語中的「左」為貶義而「右」為褒義也無需多解釋了。
對於中國古代是「右尊左卑」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中央臺的「百家論壇」的某教授就聲稱中國古代是「尊左」的,網上也有大量認為中國傳統是「尊左」的所謂「證據」,我挑幾條典型的來批駁一下。
一:中國有「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傳統,而且這傳統來自於《易經》的「男為陽,女為陰;陽為左,陰為右」。 駁:持這種看法的人根本不懂《易經》,《易經》講究的是「陰陽調和」而帶來的和諧,所以才有「天地交泰」的說法。《易經》裡的「否」卦是乾(天)上坤(地)下,按理說這是自然界的常態,應該是吉兆,但《易經》卻認為是「大兇」;而乾(天)下坤(地)上的「泰」卦,明顯違反常理,但《易經》卻認為是「大吉」;這正是《易經》「陰陽調和」理論的精華所在,簡而言之,《易經》認為統治者(天)高高在上,而小民(地)匍匐於下,這樣的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而小民成為主人(上),統治者成為「公僕」(下),這樣的國家才能長盛不衰。仔細體味《易經》「天地交泰」的妙理,也就會明白《易經》為何說「男為陽,女為陰;陽為左,陰為右」了,它並非是「尊左」,而是為了「陰陽調和」。(關於這可詳見我的另一個帖子)
二:《老子》中就有《貴左》章,其文曰:「君子居則貴左」,「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可見是「尊左」的。 駁:持這種看法的人根本不懂《老子》,《老子》第31章被後人加了個小標題為《貴左》,加這小標題的人和白痴有得一拼。「君子居則貴左」的下文是「用兵則貴右」,閒居是小事,所以「貴左」,而「用兵」是大事,所以「貴右」,「左」、「右」誰更尊不是一目了然的嗎?同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的下文是「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吉事」容易辦,所以「尚左」,「兇事」難辦,所以「尚右」,「上將軍」的地位比「偏將軍」高,這就不用解釋了吧。能從《老子》這些文字中看出「尊左」,我實在無話可說,只有暈倒一條路了。
三:《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既然是「虛左」,可見左為尊。 駁:持這種看法的人拜託多了解一些古代常識,駕馭馬車的「御者」要揮舞鞭子,而揮舞鞭子常用右手,揮舞的鞭子會妨礙右座者的視線,一不小心還會給右座者來一下,所以在馬車上的確是左座為尊。但這只是特例,不是通例。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該明白,古今中外,「右尊左卑」都是通例(中國在唐宋時有些變化,但無關宏旨),所以法國大革命先驅們的屁股並不是隨意而坐,而是有深刻的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樣,當年漢太尉周勃衝著士兵們高呼「支持劉氏的捲起袖子舉起左手」(「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周勃的手,也不是隨意而舉的。
因為「右尊左卑」是「左派」和「右派」分野的根源,所以「左派」常指未得利益者而「右派」常指既得利益者,所以「左派」常要求改變現狀而「右派」常要求維持現狀,所以「左派」常代表底層貧民利益而「右派」常代表上層貴族利益,所以「左派」常激進而「右派」常保守,所以「左派」常年輕而「右派」常年老,所以我們只聽過「左傾冒險主義」而未聽過「右傾冒險主義」,只聽過「右傾投降主義」而未聽過「左傾投降主義」……
古今中外都是「右尊左卑」,是因為偶然嗎?我看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人類的一個普遍的共同生理特徵:右手強勢。正是因為右手強勢,所以右手更顯得重要,帝王們象徵權力的斧鉞權杖之類也都由右手掌握,所以人類的習慣大都為「重右輕左」,這才是「右尊左卑」的最根本源頭,也是「左派」和「右派」含義分野的最根本源頭。
當然,「右尊左卑」也是相對的,例如周勃「為劉氏左袒」時,「劉氏」和「呂氏」都是貴族,只不過當時掌權的是「呂氏」,所以「呂氏」更「尊」,所以周勃「為劉氏」必須「左袒」。同時,「左派」和「右派」中間並沒有無法逾越的鴻溝,他們常可以角色互換的,例如阿Q,當他要求革命時,他是當然的「左派」,如果他革命成功,掌權獲利後,他又會變為堅定的「右派」。例如國民黨,當其高舉「三民主義」北伐時,他是革命的「左派」政黨,當打下天下後,他又成了保守的「右派」政黨。這類例子,實在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