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的「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資料圖)
不同思想間難以理性討論交流,習慣相互指責和扣帽子,已經成為中國輿論場的常見現象。許多人喜歡簡單地用「左」「右」概念指責不同意見,而左右標籤一經貼上,相關分歧就會變得勢如水火。這種濫用左右概念的做法如不改變,社會恐難形成基本共識。
「左」「右」被濫用跟兩者的意指含混有很大關係。從原初意義看,「左」主張激進變革、剝奪世襲特權;「右」主張溫和漸變、保持舊的傳統與權力。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共產主義運動中又出現「左傾」與「右傾」,這使左和右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左傾是指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傾向;右傾是指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客觀情況之變而變。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左」「右」的意義在中國再度發生翻轉。「文革」的政治路線被界定為極左,因此反左成為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拒絕接受改革通常被界定為極左和保守;「右」則通常被界定為引進和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的激進主張。
「左」「右」這對概念的歷史沿革決定了二者的尖銳對立。思想討論的雙方一旦以此界定對方,就很容易將討論升級成觀念上的政治鬥爭,變成真理與謬誤之爭。正因如此,如今以左派或右派自居的人常會賦予自我政治正確性和歷史正義性。左派認為他們代表上個世紀的正確傳統,右派走的是邪路;右派則認為中國反左向右轉才走出歷史誤區,只有「右」才代表中國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而「左」派是走老路。
反右遊行(資料圖)
但實際上,現在很多有關中國現實的不同看法與政治正確或道德感並無多大關係,左和右跟政治正確與社會進步更無必然聯繫。在今天複雜多面的中國,社會思想觀念上的分歧也不都是政治上的分歧。如果繼續用「左」「右」這兩個出自政治鬥爭的概念來觀察和解讀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就有可能把複雜中國簡單化,把原本有著正常分歧的思想觀念敵對化,甚至斷送兩者最終歸為正向合力的可能。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思想界或輿論界很多。比如,對於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改革是應當用理性預先構造藍圖,還是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是繼續堅持實踐檢驗真理,還是把某種現成的意識形態作為真理的標準?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如何平衡的問題。
再如,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巨大成就是不是因為堅持了循序漸進的改革,而沒像俄羅斯那樣實施「休克療法」?亦或如某些人所言,循序漸進的改革已使中國發展步伐放緩,因此亟須一個一攬子計劃進行徹底變革?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激進主義與漸進主義之爭。
還如,在全球競爭中,國家和民族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是否中國實行了西方那套制度,就能化解與西方的矛盾甚至解決周邊領土爭端?世界公民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否已成現實?世界各國利益衝突的解決是靠公民個人或企業自身能力,還是要以國家力量為後盾?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普世主義與愛國主義之爭。
中國的社會現實與思想意識複雜多面,無法簡單用「左」「右」概括。如果意見分歧各方能放棄「左右之爭」的框架,不再亂扣帽子,而是以更多元的視角和更理性的態度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或許更有利於我們的改革和社會治理。(作者是中國力研究中心主任、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陳獨秀曾犯右傾錯誤,圖為流落四川江津時的晚年陳獨秀(資料圖)
王明,曾犯「左傾」錯誤(資料圖)
反右派批鬥會(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