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左派認為自己是正確傳統 右派在走邪路

2021-01-14 中華網

文革時的「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資料圖)

不同思想間難以理性討論交流,習慣相互指責和扣帽子,已經成為中國輿論場的常見現象。許多人喜歡簡單地用「左」「右」概念指責不同意見,而左右標籤一經貼上,相關分歧就會變得勢如水火。這種濫用左右概念的做法如不改變,社會恐難形成基本共識。

「左」「右」被濫用跟兩者的意指含混有很大關係。從原初意義看,「左」主張激進變革、剝奪世襲特權;「右」主張溫和漸變、保持舊的傳統與權力。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共產主義運動中又出現「左傾」與「右傾」,這使左和右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左傾是指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傾向;右傾是指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客觀情況之變而變。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左」「右」的意義在中國再度發生翻轉。「文革」的政治路線被界定為極左,因此反左成為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拒絕接受改革通常被界定為極左和保守;「右」則通常被界定為引進和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的激進主張。

「左」「右」這對概念的歷史沿革決定了二者的尖銳對立。思想討論的雙方一旦以此界定對方,就很容易將討論升級成觀念上的政治鬥爭,變成真理與謬誤之爭。正因如此,如今以左派或右派自居的人常會賦予自我政治正確性和歷史正義性。左派認為他們代表上個世紀的正確傳統,右派走的是邪路;右派則認為中國反左向右轉才走出歷史誤區,只有「右」才代表中國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而「左」派是走老路。

反右遊行(資料圖)

但實際上,現在很多有關中國現實的不同看法與政治正確或道德感並無多大關係,左和右跟政治正確與社會進步更無必然聯繫。在今天複雜多面的中國,社會思想觀念上的分歧也不都是政治上的分歧。如果繼續用「左」「右」這兩個出自政治鬥爭的概念來觀察和解讀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就有可能把複雜中國簡單化,把原本有著正常分歧的思想觀念敵對化,甚至斷送兩者最終歸為正向合力的可能。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思想界或輿論界很多。比如,對於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改革是應當用理性預先構造藍圖,還是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是繼續堅持實踐檢驗真理,還是把某種現成的意識形態作為真理的標準?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如何平衡的問題。

再如,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巨大成就是不是因為堅持了循序漸進的改革,而沒像俄羅斯那樣實施「休克療法」?亦或如某些人所言,循序漸進的改革已使中國發展步伐放緩,因此亟須一個一攬子計劃進行徹底變革?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激進主義與漸進主義之爭。

還如,在全球競爭中,國家和民族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是否中國實行了西方那套制度,就能化解與西方的矛盾甚至解決周邊領土爭端?世界公民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否已成現實?世界各國利益衝突的解決是靠公民個人或企業自身能力,還是要以國家力量為後盾?這些問題與其說是左右之爭,不如說是普世主義與愛國主義之爭。

中國的社會現實與思想意識複雜多面,無法簡單用「左」「右」概括。如果意見分歧各方能放棄「左右之爭」的框架,不再亂扣帽子,而是以更多元的視角和更理性的態度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或許更有利於我們的改革和社會治理。(作者是中國力研究中心主任、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陳獨秀曾犯右傾錯誤,圖為流落四川江津時的晚年陳獨秀(資料圖)

王明,曾犯「左傾」錯誤(資料圖)

反右派批鬥會(資料圖)

相關焦點

  • 寒竹:左派認為自己是正確傳統 右派在走邪路(1)
    從原初意義看,「左」主張激進變革、剝奪世襲特權;「右」主張溫和漸變、保持舊的傳統與權力。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共產主義運動中又出現「左傾」與「右傾」,這使左和右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左傾是指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傾向;右傾是指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客觀情況之變而變。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左」「右」的意義在中國再度發生翻轉。
  • 「左派」「右派」探源
    後左派、右派即逐漸成為政黨派別政治上激進或保守的代名詞」。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看起來似乎是法國大革命先驅們隨意而坐的屁股,給世界帶來了兩個勢不兩立爭吵不休的新名詞——左派、右派。但據我仔細考證,遠沒有那麼簡單,革命先驅們的屁股,並不是隨意而坐的。
  • 獨家|中國的左派、右派和主旋律
    許子東:各位,編輯讓我講講桑德斯現象和美國的左派,左派右派的問題非常複雜。我在香港的大學課堂也常常要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提問,什麼叫左派,什麼叫右派。我說最簡單的來說,左派就是注重結果的平等,右派就是強調機會的平等。比方一群原始人,要到一樹林裡摘水果,右派就認為大家只要都是成年人,一起出發就可以了,最後摘來,有的人一筐有的一籃,有的人只有一兩個,這也是合理的。
  • 左派和右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1791年法國大革命後的制憲會議,主張溫和改良的坐在右邊,主張激進革命的坐在左邊,於是左派右派就產生了。但是左右其實是相對的,法國大革命期間,整體是越來越激進的,昨天你還是左派激進代表呢,今天又冒出來一個比你還要瘋狂,比你還要激進的,於是你就變成了右派。右派總是相對溫和的,左派總是激進的,那麼對什麼溫和,對什麼激進呢?
  • 2020年,我們還談論左派右派嗎
    1789年,法國大革命誕生了「左派」「右派」兩個詞。但它們邁向政治領域,足足花了一百年。原因也比較簡單,承認它們同時存在,在專制國家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大範圍來說,左派與右派分國家,也分時代。但縱觀中西方歷史,我們大概能給左派和右派進行一個詮釋:右派支持民主。認為民主、人權高於一切。從這個基礎上出發,也推崇自由、法制。
  • 左派右派都是想過好日子-左派,右派,改革開放,文革,民主-中安在線...
    左派右派都是想過好日子 發布時間:2013年05月14日10時50分   稿源:環球時報   編輯:中安在線   ???最近我主持的「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與研究」結果在網上引起一番左派和右派的議論。有人興高採烈,說社科院的調查證明左派是右派的四倍還多。
  • 希特勒是左派還是右派
    有一大學生問我:你是左派還是右派?我反問:你認為希特勒是左派還是右派?他答:當然是右派,極右!我:…………於是說起一段往事。左派與右派之分,源自法國大革命,歐洲可謂其發源地,然而,在其發源地上的這一舊聞,足以呈現左與右之間的界限是何其模糊、糾結,甚至被完全顛倒。
  • 英媒:為何美國左派右派都說對方「反智」?
    美國的左派與右派兩個陣營,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自己都是「智」,看對方都是「反智」。FT中文網6日刊文,解讀「為何美國左派右派都說對方『反智』」。文章談到,在左派看來,右派的「反智主義」體現在出於宗教信仰不能容忍墮胎、不承認全球變暖和「堅持持槍」等方面。在右派眼裡,左派的「反智主義」體現在一味堅持政治正確,玻璃心和自我陶醉的傲慢。
  • 環球時報:左派右派都是想過好日子
    最近我主持的「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與研究」結果在網上引起一番左派和右派的議論。有人興高採烈,說社科院的調查證明左派是右派的四倍還多。有人說這個比例不對,實際上右派遠多於書中說的8%,不信到網上看看!
  • 左派右派、輸家贏家莫衷一是
    民主黨全國書記金加雷蒂(NicolaZingaretti)迫不及待從羅馬向佳尼道賀,他非常清楚,如果民主黨失去託斯卡那大區這個左派傳統領地,他在黨內地位難保。民主黨在這兩個地區的候選人德呂卡(Vincenzo DeLuca)和埃米裡亞諾(Michele Emiliano)都是當地爭取連任的政客,事前似乎都跟民主黨領導層保持相當的距離,選戰中打的都是個人政績牌,結果證明這是正確的戰略。 他們不僅保住了左派的基本盤,同時還吸引了部分右派選民和被視為民粹派的五星運動的支持者。
  • 右派好?還是左派好?
    四十年前,毛澤東在會見首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時表示:我喜歡西方的右派(政黨),不喜歡左派。毛澤東闡述的這一觀點可能會在今天的中法關係中得到應驗。2012年5月6日,法國社會黨人奧朗德當選為法國總統,法國左派上臺了……不樂觀的徵兆?
  • 為什麼左派和右派已經過時了?
    歡迎親回來,今天咱們來聊一下左派和右派。 在美國,歐洲,中國都有左派和右派的說法。 所以,「左派和右派」以後只會越來越複雜,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了。 用數位化的多維向量來簡化可能更為合理,人就只管滿不滿意。
  • 左派,右派,左翼,右翼,現在終於明白了!
    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 「左派」與「右派」的由來(推薦! 解釋的很清楚! )
    2018-12-06 18:22:13 來源: 戰國的英雄 舉報   「左派
  • 在中國右派好還是左派好,看完這個短文你就明白了
    左派愛中國,恨算計中國的國家,愛自己的家庭,離婚率低。  右派恨中國(中國怎麼做都不對),愛美國,離婚率高,且喜歡亂搞,認為亂搞感情也是民主自由的一種外在表現。  左派傻傻,奉獻第一,對朋友義氣。  右派自私,崇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右派好還是左派好,相信你現在應該明白了。
  • 每日一書——《大爭論——左派和右派的起源》
    今天推薦的書是《大爭論——左派和右派的起源》。當今的美國,其政治環境可以說複雜的無以復加,各種公共問題引發了劇烈的社會矛盾,醫療、交通設施,甚至墮胎,在道德、制度、法律等多個領域,總能招來無休止的爭吵,關鍵是,這樣的爭吵看起來永遠沒個盡頭,也看不出馬上就能有個結果的可能。
  • 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常識貼
    美國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認為1500年至1763年的世界是新興西方的世界;1763年至1914年的世界是西方佔據優勢地位的世界;1914年以來的世界則是西方衰落與亞、非、拉國家崛起的世界。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歷史的時間節點很重要!
  • 「左派」和「右派」的由來,「左」傾為何要加引號?
    我們在歷史書和時事新聞中,經常會看到左派(左翼)、右派(右翼),那這幾個名詞是怎麼來的呢?在中學時,歷史老師也會一直強調「左」傾一定要加引號,右傾不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左派」和「右派」這兩個名詞其實是舶來品,其起源要追溯至大革命時期的法國。
  • 潘妮妮:路飛是左派還是右派?我對《海賊王》有一個腦洞
    在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但是,最近我們好像又開始看到有這樣一種必要性。 今天很多日本的知識精英們會比較迷惘,他們會說我們清楚地知道日本年輕人戰後接受的教育,以及正規的輿論,裡面沒有比較暴力,比較民粹或者偏右翼的東西,那麼年輕人怎麼會有這些奇怪的想法呢?然後人們想當然地會認為是受到了「不良」作品的影響。 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呢?
  • 自稱「左派」卻想搞「一例一休」?都怪大陸就好啦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盧荻】上月在臺灣參加研討會,短暫停留幾天期間,從媒體見到一眾民進黨領導人物紛紛自稱左派,以至於蔡英文被漫畫化地封為「左派教母」,頗感有趣又怪誕。說起來,民進黨好像也曾經有其草根傳統和某些左派傾向,今日蔡英文等人自稱左派,其實是順應形勢稍微更換一下口號,並不是很離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