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道德經》早就告訴過你!(深度好文)

2021-01-19 易丹青愛聊文化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學習觀想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講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所以知其然也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國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這一章內容主要講到李耳的無為而治的觀點。以正治國,「正」是什麼呢?南懷瑾老師在《老子他說》中認為,正道就是誠,不用聰明的聰明,不用辦法的辦法,不玩手段的手段。做銷售的朋友肯定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手段就是最好的手段,真誠就是最好的營銷手段!

著同樣也是待人接物最高的境界和方法!

儒家推崇「內聖外王」,所謂「內聖」,就是指「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外王」,則是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以,帶領團隊,做領導的,一定要以身作則,然後服眾。

正心正念正欲正見,做些正事,賺些正錢,傳遞正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備的操守!

「以奇用兵」,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講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可見兵法的核心真意在於虛虛實實,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句話上!

《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這裡的"正"是指用兵的常法,闡述了戰爭的一般規律; "奇"是指用兵的變法,闡述了戰爭指導的特殊規律。

萬物負陰而報陽,衝氣以為和。「正」,「奇」也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陰生陽,陽生陰,老陰為少陽,老陽為少陰,獨陰不生,孤陽不長。

《易經》中的「易」這一個字,將用兵之道的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不變與變化,運動和靜止,相生相對,相互轉化!

《大學》一書前文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可見「至善」是「正」的終極目標和結果!

最後分享《了凡四訓》序文中的總綱——「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相關焦點

  • 「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德經》來告訴你(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那麼,問題來了,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朱熹讀書法中講到:「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大學》中講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國語·晉語八》中講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我們空手而來到人世間,當我們老了死去的時候也是空手而死。所以有句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這道理。所以我們帶著空杯心態和堅持「道」去對待萬物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文/飛魚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道德經》:「有容」乃大!
    《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因為「話粗理不粗」,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明白:「有容」乃大!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你看兩隻水桶,只有肚子裡沒有多少東西的水桶,才會稀裡譁啦的響,如果是滿滿一桶水,是不會發出燥人的聲音的。人無完人,聖人也有頭腦打結的時候。如果你謙虛,那麼人們會比較樂意告訴你哪裡你可能會出錯,這樣你就可以避免更多的錯誤,當然,也可以避免失敗帶來的巨大失落。謙虛的人更加容易獲得人們的好感。
  • 【深度好文】太極推手的境界
    最近,我回顧自己研習太極推手的感悟,總結出太極推手的四層境界,與同好一起探討。
  • 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在《道德經》早就講透了,現在知道不算晚
    靜下來翻閱《道德經》,明白了「致虛極,守靜篤」。你想守住剛猛,剛則易折,你想守住財富,富不過三代,你想保住權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老子提醒我們,要虛。虛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佔有。《論語》記載,曾參稱讚顏回:「有若無,實若虛。」有的好像沒有,實在好像空虛,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生命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正如佛經所言:「你給別人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因此,想要被愛,就要先去愛人;想要得到,就要學會付出。生命,就是在一次次給予中,得以升華。詩人紀伯倫說過一句話:「在花中採蜜,是蜜蜂的快樂;但將蜜汁送給蜜蜂,也是花的快樂。」
  • 年輕人該不該讀《道德經》?兩個理由告訴你答案
    提到《道德經》這本書,想必人人都有所耳聞。但是大家對《道德經》的理解卻很淺顯,要麼只是知道《道德經》是古時候一位名叫老子的人寫的書,又或者只聽說過《道德經》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卻不知道這短短12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
    《論語》,儒家代表作在孔子時代,關於孔子的學問之高,境界之高,曾經有過一場「舌戰群儒」。《論語》境界有多高?如日月之不可逾越,如天之不可階而升!是世上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基礎和參考答案。6.《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
  • 健康的最高境界:靜(深度好文)
    不是醫院的醫生用藥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過來的,藥物只是一種幫助。這些道理,都說明靜態的重要。這個原理,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個人,講的非常清楚。他就是道家的老子。2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可以說它是一本領導學經典。但其智慧和思想,在當代不僅可應用於管理,還適用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於個人修養領域。
  • 【好文】馮友蘭:人生有四大境界
    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都說《道德經》雖只有洋洋五千字,卻深奧如大海。這就是道德經的高深玄妙之處:微言大義,精真窈冥。其大無外,無所不包而精微精妙;其小無內,無所不備而妙訣妙用!
  • 活的有趣,才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且讀文摘,ID:qdwz8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時下大多中國人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大體不外乎是通過一些很剛性的指標,比如身份、地位,職業、收入,房子、車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遊歷等等,似乎一旦擁有這些也就可以稱之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