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原創|《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學習觀想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講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所以知其然也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國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這一章內容主要講到李耳的無為而治的觀點。以正治國,「正」是什麼呢?南懷瑾老師在《老子他說》中認為,正道就是誠,不用聰明的聰明,不用辦法的辦法,不玩手段的手段。做銷售的朋友肯定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手段就是最好的手段,真誠就是最好的營銷手段!
著同樣也是待人接物最高的境界和方法!
儒家推崇「內聖外王」,所謂「內聖」,就是指「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外王」,則是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以,帶領團隊,做領導的,一定要以身作則,然後服眾。
正心正念正欲正見,做些正事,賺些正錢,傳遞正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備的操守!
「以奇用兵」,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講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可見兵法的核心真意在於虛虛實實,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句話上!
《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這裡的"正"是指用兵的常法,闡述了戰爭的一般規律; "奇"是指用兵的變法,闡述了戰爭指導的特殊規律。
萬物負陰而報陽,衝氣以為和。「正」,「奇」也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陰生陽,陽生陰,老陰為少陽,老陽為少陰,獨陰不生,孤陽不長。
《易經》中的「易」這一個字,將用兵之道的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不變與變化,運動和靜止,相生相對,相互轉化!
《大學》一書前文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可見「至善」是「正」的終極目標和結果!
最後分享《了凡四訓》序文中的總綱——「聖賢之道,唯誠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