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2020-12-26 飛魚心語

文/飛魚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心懷善良的人,總是甘居卑下的環境,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於相助,真誠可親,說話善於信守諾言,為政善於治理,辦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是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才不會出現過失。

水有包容萬物而不求回報的精神,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而擁有高品質的人也如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質,與世無爭的情操,不欺騙他人,誠信守信。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以不爭為爭,與大道協調,才免去了痛苦和煩惱,心靈得到了釋然。

做人,要學習水的品質,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與別人爭功名利祿,懂得謙卑的人生,也是潤澤自己心靈的最佳途徑。

其實《道德經》的核心就是心道,心存善良,包容別人,不與別人較真,才能獲得幸福的道。

成功的人生是通過學會上善若水的品質:做人樂於給予,不求索取,為人大方,能屈能伸,這樣擁有大格局,才能成大事。

縱觀《紅樓夢》中香菱的一生,她出身名貴,卻命途多舛,幾番轉折,幾多悲苦,但她卻因為守住了善良,而換來自己獨自芬芳。

香菱小時候就被人販子拐走了,被人販子養大而拿去賣,然後淪為了薛蟠的妾室,自從進入賈府之後,香菱學會了讀書,也很努力去讀書,保持心性,不與別人爭,好不容易過上幾天安生日子之後,卻又遇到了心腸歹毒的正室夫人,屢次三番折磨,最後竟然想毒死她,還好惡有惡報,自食惡果,她最後也苦盡甘來,做了薛家的正室夫人。

其實她受了很多苦,卻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多像出自淤泥的蓮花,永遠保持這一顆高貴的靈魂。

香菱的人生,無論經過了多少曲折,但是她保持本心,一心向陽,做好自己,靜而不爭,終會成為心中最美好的自己。

在《紅樓夢》中,最後的贏家,其實是那個靜而不爭的李紈。因為縱觀紅樓女子的下場,只有李紈最後脫穎而出,成為了誥命夫人。

能夠在這片亂林中,清醒地活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李紈,其實是一個脾氣非常好的人,她從來都沒有跟別人發過脾氣,但是不發脾氣的人,不代表沒有情緒。

印象中她有一次因為賈寶玉被打,王夫人而哭著喊出了賈珠的名字時候,說了一句「若有你活著,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

賈珠是李紈的丈夫,但是已經死了,所以,這句話又勾起了李紈對丈夫的思念,於是才情不自禁地跟著哭了起來。

李紈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而沒有丈夫的依靠,在這偌大的賈府之中,想要生存下來,必然需要一些智慧,在她看來,所謂最好的生存智慧便是靜而不爭。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守住內心的清淨空虛。

李紈在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賈府中生活,她非常清楚地認清自己的定位,然後用平和的態度去處理各種關係,幫理不幫親,為人也不高不低,持正守中。

李紈自從失去丈夫之後,被剝奪了管家的權力,雖然她沒有王熙鳳那樣善於算計,但是她卻能夠對自己的日子精打細算,一直不讓自己捲入賈府的內鬥之中,而是在旁邊觀看,因為她早已看透了賈府的人心薄涼。

她其實也是出身高貴,父親是當官的,從小就飽讀詩書,所以,她看透了王夫人不善教育,就把賈蘭留在自己身邊撫養,然後用心教育孩子,不爭不搶,低調內斂,這樣學會自保,或許是在這個渾濁的世界中真正的遠見。

所以在最後的大觀園中,唯有她得到了貞潔烈婦尊稱,因為擺脫了災難。

幸福不取決於一得一失。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凡事不爭不搶,不吵不鬧。淡然,素靜笑對人生,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是人生的大智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楊絳曾說:「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接著,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不爭是一種境界,像楊絳這樣,天生不愛爭的人,本身就贏了。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學習水的不爭老子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之所以善,是因為水有利於萬物的生長,但是卻從不邀功,它去人們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做人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古人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好好讀書,不要修道學道,你個人境界和認知理解不了這些東西,拿上畢業證找個好工作,不行就去考公務員,給父母一個交代,娶妻生子也是一輩子。不要強迫自己幹自己不喜歡的事,自己看不清楚的道,況且修道是想不清楚了,你分辨不出來是邏輯的理性思維還是文字遊戲,算了吧,不必難為自己。言歸正傳,書接上回,正兒八經回答一下。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長大後,為人丈夫,做了員工、領導,再翻開,才發現「道可道,非常道」、「無為而治」……等等「中式智慧」的博大精深: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事事搶著爭先,因為,槍打出頭鳥;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包容萬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40歲求健康,它認為「致虛極,守靜篤」,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只有厚德才可以載物,也只有載物,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
  • 「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德經》來告訴你(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人人都知道學習很重要,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學以 自用,修身明德。二是學以 他用,造福社會。那麼,問題來了,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的讚美之詞,水能承受得起嗎?
    當今社會很多普通人學習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處世原則,把上善若水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哪裡知道「落花縱有意,流水本無情。花自凋零水自流,那管世人閒愁」。老子《道德經》道篇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大部分的解釋都是,水擁有世間最好的善行,它喜歡做對天下萬物都有利的事情,但是卻從來不與萬物爭利,身處在大家都不願意呆的低陷之地,所以水是最接近「道」的。雖然老子的文辭與我們相距了幾千年,但大致意思應該就是這樣。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全篇最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的人生智慧
    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一、道生萬物道是生養萬物的本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出氣,氣又分化為陰氣和陽氣;陰陽兩氣、陰陽交合所生的陰陽之氣,加起來就是三,這個三分化衍生出了萬物。道不僅是產生萬物的最高存在,還是萬物變化運動的規律。「反者,道之動。」(第40章)意思就是萬物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都是根據道的規律進行的。道是永恆不變的。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朋友,沒有敵人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古人說:「仁者無敵。」 無敵是一種境界,不是所向披靡,而是不與人對立。 人生在世,無論善緣惡緣,總會教你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