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2020-12-23 水往雲來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

也就是說,《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其中最大的智慧,既不是上善若水,也不是知其雄守其雌。那麼,哪句話才是老子所要表達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呢?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無為。當一個人達到無為狀態時,的確天下莫能與之爭,也能無堅不摧,無物不破。但是那種狀態,已經是「道」的境界了。同時,也因為無為,所以才什麼都能為。《道德經》中講的為人智慧,卻不是這句。因為無為的狀態,可以是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又都不知道。

當你對任何事物都知道了,你再去無為,就說明你這個人有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當你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你就會去做,並且能做到;當你知道不該做什麼,你能克制自己,什麼都不去做。這樣你就會避免很多的災禍。

但是無為中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他也達到這一步。這並非是你的人生境界有多高,而是你的一種無為本性流露。所以,這種天性帶來的狀態,並不能稱之為智慧。

其實,《道德經》中所論述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其實也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就在第十章中。我們一起來看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順天合道
    道法自然,天的陽氣和地的陰氣相互交感,世上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多元化的生命,陰陽二氣就是世上所有生命的本原和基因,這就是自然科學。天地最大的恩德就是孕育、生養了世間所有的生命,然而卻默默無言,不居功自偉、不圖任何回報……。天地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故能恆久遠。由此可見,世上最大的私是最大的公、最大的公就是最大、最長遠的私。陰陽永遠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道德經正義》一:處世為人,首先要知道「徼」「妙」
    所以人在世界處世為人,第一要知道徼妙。修身不知徼妙,就戕賊性命;行政不知徼妙,就禍亂國家。科學家製造飛艇、輪船,能在天空、海底飛奔,也無非是知道了物質的徼妙。舜帝無為而天下治,孔子相三月而魯國治,無非是知道了為政的徼妙。事事物物,各有徼妙,不求知而自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然能窺破這道的儌妙。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外圓內方、外柔內剛
    所謂內方,指為人要持端正之心,沉穩而不善變,正直而不曲意迎合。清代紀曉嵐說:「做人要處世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汙而為人謙和」,這也是對「內方外圓」的解讀。外圓內方為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方是為人之道,圓為處事之本。方是原則與規矩。它規定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沒有方,世間將缺乏秩序而一派亂象。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3、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儼兮其若客)!《禮記·表記》:「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這是就起碼的人生態度,不是較真,而是通過思辨,看到真實!4、從容自信(渙兮其若凌釋)!悠閒獨處時,身心舒緩而不敢放縱,慎獨。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說話,{善言無瑕謫}善於說話的人,言辭不會有過失。此處的「言」,就是把話說得圓滿,不可攻訐。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德經》來告訴你(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那麼,問題來了,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朱熹讀書法中講到:「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大學》中講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國語·晉語八》中講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文/飛魚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一、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真正幸運的人,會注意這三點,庸人感嘆:知道得太晚
    無為並不是無可作為,不可簡單理解為消極處世,而是而是不妄為,不違背自然規律法則,不做違反天道之事,自然的發展,才是為人處世的長久之道。二、事無事——無事才能長存事無事的意思是指不要無故滋生事端,不要過度計較繁瑣之事,以平常心看待萬物,萬物才能永久長存。
  • 為什麼《道德經》說天地就是一個大風箱?隱藏著為人處世的秘密
    風箱如果不動,就不會有風,誰也不知道那就是風箱,它就在那裡。如果一個人的大腦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心裡總是「空」的,人就不會有思想,更不會有行動,就像植物人一樣,即使是依靠本能可以行走,也是行屍走肉。所以,我們要經常讓腦袋動起來,讓心動起來,做有意義的事情,生命才能綻放光芒。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不爭是一種境界,像楊絳這樣,天生不愛爭的人,本身就贏了。因為他們都懂得老子所要強調的,做人做事,都應當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並非是與別人的攀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 《道德經》中的這三個「道」,揭示了一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奧秘
    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
  • 易中天解讀《道德經》:弱者生存的智慧,莊子思想退化就是阿Q
    這是老子的《道德經》,它主要講述了修身治國等政治思想,但又包含了特別淵博的知識,十分的深奧。《道德經》不僅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重要來源,它的出現對於傳統的政治、宗教、經濟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老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偉大的人,《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從《道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修道的方法、他的德行及為人處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