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2020-12-12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是個實用主義者!老子眼中的人生,實實在在。在這一章,老子的人生態度,非常明確,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闖蕩江湖要自備7件法寶!

1、謹慎(豫兮若冬涉川)!事前謹慎,總比事後補救強。做人做事就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覺悟。

2、警覺(猶兮若畏四鄰)!時刻保持對生活的敬畏,對環境的警覺,不沉溺於習慣,做出明確的判斷,付諸行功,絕不躊躇。一定要明白,停留是剎那,轉身即是天涯!

3、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儼兮其若客)!《禮記·表記》:「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這是就起碼的人生態度,不是較真,而是通過思辨,看到真實!

4、從容自信(渙兮其若凌釋)!悠閒獨處時,身心舒緩而不敢放縱,慎獨。老子給了一個比喻,看冰塊緩緩消融,這就是非常有意思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看著冰雪消融的過程,是一種怎樣的靈魂觸動?不要輕易評價別人,是修養;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睿智。低谷時不必自卑,因為沒用,身居高位不要狂妄,因為有害。

5、敦厚質樸(敦兮其若樸)!裝傻是一種智慧,裝聰明則是一種真傻!堅強的內心,往往會被一句簡單的安慰打敗,然後淚流滿面!「愁雲低鎖衡陽路,魚書不至雁無憑,今番欲作悲秋賦,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6、虛懷若谷,豁達人生(曠兮其若谷)!人生要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退後一尺的從容。

7、看透不如看淡(混兮其若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智,哪有什麼來日方長,要習慣人走茶涼。

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

成熟的人生,三不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成熟的人不問過去!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努力的人不問現在!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最後一段話特別有意思,「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家講究吐故納新,順勢而為。每一代人都是犯著上一代人的錯誤長大的!在大自然面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拓展視野,發現新的規律,開拓人生的新局面。

我特別喜歡《道德經》中的這一段論述,這就是老子的《心經》,做人要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做人就要不拘泥成見,虛懷若谷;灑脫做人,謹慎做事;環境允許,有所為;環境不允許,有所不為;任何時候,都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時也命也,善始慎終,盡人事聽天命,才是最靠譜的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正義》一:處世為人,首先要知道「徼」「妙」
    若是要執著後天有形有質的道理,又如何能窺猶龍的一鱗一爪呢?但老子的話,雖說從先天虛無上說,卻至虛而至實,至無而至有,有體有用,有本有末,不是虛無的沒有用處。就象這一章。說真常的道不可言說,道是強假定的名詞。道既然不可言說,名也不可以強名,是虛無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不可言說的道,才生出一切可言說的道來;有不可標記的名,才生出可標記的一切名來。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和光同塵,靜水深流,有個性但不張揚,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中年男人為人處世,一定要低調,絕對不能炫耀這5樣東西
    比如一些人和領導出去吃飯,在吃飯時還不忘記發個朋友圈,然後寫一段感觸的話,以此證明自己的人脈強大,以求得到別人的羨慕。其實人與人的交往,除了你的親人以外,絕大多數外人的交往都是為了利益才走到一起的,如果哪天你失去資源了,活著說沒有合作了,那麼這層關係也就徹底斷掉了。
  • 我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研究《道德經》
    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在中小學課本裡,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的篇章,記得那些世代傳誦的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會知道「上善若水,不爭即為爭」的道理。你是否覺得,在千年以前,這些先賢們就能有這樣的先進思想,真的很了不起?
  • 別人不說,你卻一定要讀懂、悟透的30條處世金句,真正的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不可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真正有助於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和美好生活乃至獲取成功的一門實用學問。人情世故並非簡單的圓滑處世,也不是虛偽的假意逢迎,而是真正懂得世事人情,並能為自己所用。以下分享別人不說,你一定要讀懂、悟透的6條處世天規、30條處世金句,真正的人情世故,受益終身。
  • 道德經:曾國藩從中學到的處世哲學,夠我們受用一生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這句話所表達的道理,是指任何事物在發展時事物有交替的徵兆。此外,也可以從中看出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在對立面不斷轉化的存在狀態。人們喜歡追求完美,然而這種十全十美的狀態,是天道的忌諱。好的事情,發展到極點,就會轉向壞,比如說花兒盛開至最大就會枯萎,人強盛到極點就會衰亡,這就是事物循環的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人生在世,為人處世,我們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
  • 一個人要有這兩種祥兆,大富大貴是早晚的事情,一定要把握住
    其實,富貴並不是什麼命運之言,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聰慧,當你用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來生活的時分,貴氣自然也就來了!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顏色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善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知曉縱橫捭闔之術。後來很多有名的政客也曾遭到他的影響,諸如蘇秦、孫臏、呂不韋等人。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反觀人類社會,有多是人是在別人的吹捧之下,膨脹了,飄了,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又為了繼續得到別人的吹捧而洋相百出。老人言裡也說過:別人誇你你別信,別人損你你要聽。處事謙卑是一種人生態度,不爭不搶,保持低調,不顯山不漏水。
  • 為人處世,做人要有分寸,懂得識人你就贏了
    文/禪文修01 做人要有分寸《道德經》講:「盈則溢,滿招損」,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03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請記住這段話:「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急事慢慢說;小事幽默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
  • 《增廣賢文》:為人要圓,做事要硬,說話要軟
    1、為人要圓《增廣賢文》裡說: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意思是,山裡面長得有筆直的樹木,世上卻罕見真正正直的人。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不可能「一塵不染」,人也不可能絕對正直。對待正直的人,我們可以以直相對,對待非正直的人,我們就要圓滑處之。這裡的圓滑,並不是說偷奸耍滑、油嘴滑舌,而是老成穩重、圓融寬厚。
  • 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究竟要如何把握為好呢?
    而人們經常說,為人處世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否則,就會對為人做事不利。那麼,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呢?究竟要如何理解才對?又要如何把握為好呢?真的頗有講究,而且確實是一件考驗智慧,又比較難掌控得好的事情哦。所謂「分寸」,本意分別是長度單位,1寸=10分。而這裡所說的「分寸」是指說話或者做事時,採取的比較適量的標準或限度。
  • 道德經,大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先來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厚黑學》教你修煉情商:為人處世要有厚的功夫,也要有黑的學問
    做人難,處世難,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切身感受,但具體難在哪裡,就未必人人都能說得清楚搞得明白了。「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為人處世是一門非常考驗人的學問,難倒了很多人,也成就了不少人。為了讓自己在社會上混得開,人情世故是必須弄懂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做人還是需要點「厚黑的」。
  • 白巖松:我有一個月掙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的一句話讓我放棄了
    如今的社會,要說我們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錢!好像我們住在了被金錢圍繞的牢籠裡。有人說:我們只有掙到很多的錢,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捍衛自己的權利。白巖松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我們很多人都所嚮往的,但是,白巖松也僅僅是位普通人,而他今天為何會有如此成就,我們與他的差距究竟在哪裡?白巖松:要做到不爭也不搶,要奉獻而不是與人爭奪。
  • 曾國藩留給後世的處世秘籍,40歲以後一定要逼自己讀懂!
    【國學生活】為大家錄出了視頻,把曾國藩的處世絕招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你。 學成後你讀懂的不僅僅是曾國藩,而是修身養性、持家教子、為人處世上的大智慧。 但曾國藩是個狠人,批評自己不留情面。 半夜到家後,他居然沒有睡覺,而是寫日記開始總結。他告誡自己,無用的社交應該捨棄,玩的時間要用來讀書。 除了每日復盤,打磨執行力也是必修課。
  • 一個人,想活得硬氣,一定要懂得在三個方面「軟」一點
    一個人,想活的硬氣,一定要懂得在三個方面「軟」一點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做人嘛,得能屈能伸。在《道德經》中有句名言是:「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一定不要過於強硬,容易為自己惹禍上身。只有懂得示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