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正義》一:處世為人,首先要知道「徼」「妙」

2020-12-14 尚學庸

↑↑↑ 關注「尚學庸」,以國學啟智慧人生

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字解

道是道理。可道是可能言說出來的道。常是常住不壞。名是名象。可名是可能標記出來。妙是神妙。徼是徼眼、邊界。玄是深遠。

章解

凡道可能言說出來的,不是常住不壞的道。凡名可能標記出來的,不是常住不壞的名。無名可名的,是天地所從生的起頭。有名可名的,是萬物所叢生的娘親。所以合道為一體。常常真空,無意念以觀那道的神妙。常常妙有,有意念以觀那道的徼眼。這真空妙有兩樣,皆出於不可道的道,卻兩樣名,皆可謂之深遠莫測。深遠又極深遠,是一切神妙所出的門戶。

演說

這一章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德是道的動轉。老子說的道德,是從先天虛無立論,神妙莫測,無聲無臭,不可捉摸。孔子稱老子為「猶龍」,是讚美他的道德,像龍的或潛或躍、或現或隱,變化難測,有無莫知。老子的立言也是這樣。若是要執著後天有形有質的道理,又如何能窺猶龍的一鱗一爪呢?但老子的話,雖說從先天虛無上說,卻至虛而至實,至無而至有,有體有用,有本有末,不是虛無的沒有用處。

就象這一章。說真常的道不可言說,道是強假定的名詞。道既然不可言說,名也不可以強名,是虛無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不可言說的道,才生出一切可言說的道來;有不可標記的名,才生出可標記的一切名來。為天地的始,為萬物的母,是虛無卻不虛無。正因為不虛無,所以生天地萬物的道,看不見也聽不見,仍是有而不有,有仍歸於無。所以說有無二者「同出而異名」,同是玄妙莫測的!

人秉受道的全體,得陰陽二氣最為完備,為萬物之靈長、萬類之主宰,自然承擔弘揚道的使命,所以就要體證道的自然。真空以觀道的神妙,妙有以觀道的徼眼。這「徼」「妙」等字,後世丹家解釋為玄關一徼(竅),修性養命通了這一徼,便能成不老金仙。殊不知這等解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卻只是見得龍的一鱗半爪,全然不知龍德的全體。

白居易曾說過,「老子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這徼妙二字,固然是道的體和用。推而來言,天下、國、家、身、心、性、命,一切事事物物、林林總總,莫不各有徼妙。比如,這鎖的簧芯是徼眼,鑰匙插入徼眼中,鎖就能被打開。能開鎖的道理便是「妙」。要是不明白這徼妙,就算把鎖弄壞了也打不開;要是明白了徼妙,卻是輕而易舉。

所以人在世界處世為人,第一要知道徼妙。修身不知徼妙,就戕賊性命;行政不知徼妙,就禍亂國家。科學家製造飛艇、輪船,能在天空、海底飛奔,也無非是知道了物質的徼妙。舜帝無為而天下治,孔子相三月而魯國治,無非是知道了為政的徼妙。事事物物,各有徼妙,不求知而自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然能窺破這道的儌妙。現今全球匯率戰、貿易戰、貨幣戰、經濟戰、硝煙戰...各種戰殺,糜爛不堪,爭權奪利,殘無人道。救天下的徼妙何在呢?就是這虛無的道,就是好生的德。不然,私慾滿腔,殘忍成性,怎麼不戰殺呢?

所以人在世界處世為人第一要知道徼妙

修身不知徼妙,就戕賊性命;行政不知徼妙,就禍亂國家。科學家製造飛艇、輪船,能在天空、海底飛奔,也無非是知道了物質的徼妙。舜帝無為而天下治,孔子相三月而魯國治,無非是知道了為政的徼妙。事事物物,各有徼妙,不求知而自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然能窺破這道的儌妙。現今全球匯率戰、貿易戰、貨幣戰、經濟戰、硝煙戰...各種戰殺,糜爛不堪,爭權奪利,殘無人道。救天下的徼妙何在呢?就是這虛無的道,就是好生的德。不然,私慾滿腔,殘忍成性,怎麼不戰殺呢?

以上內容摘自《道德經正義》(尚學庸 編著)

深入淺出,結合當下更多文字內容可點擊加關注

音頻專輯請關注「喜馬拉雅」電臺號:【尚學庸】

同時有尚老師多版本解說道德經適合不同層次需求的學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在這一章,老子的人生態度,非常明確,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闖蕩江湖要自備7件法寶!1、謹慎(豫兮若冬涉川)!事前謹慎,總比事後補救強。做人做事就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覺悟。2、警覺(猶兮若畏四鄰)!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老子開創的只是道家學派,並非道教這一宗教組織。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
  • 易中天解讀《道德經》:弱者生存的智慧,莊子思想退化就是阿Q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的《道德經》,它主要講述了修身治國等政治思想,但又包含了特別淵博的知識,十分的深奧。《道德經》不僅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重要來源,它的出現對於傳統的政治、宗教、經濟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
  • 為什麼《道德經》說天地就是一個大風箱?隱藏著為人處世的秘密
    風箱這個比喻非常奇妙,首先,風箱的最大功用是在動的時候,能夠鼓動抽拉周圍的空氣,使它們朝著一個方向吹,這就像是道一樣,一旦向一個方向顯化,就變現出一種事物,生化出一種物質;也像我們的心一樣,當它空閒的時候,混沌一片,什麼都想不了,一旦集中精力,關注一個目標,就能有奇思妙想。
  • 回歸原典 共讀《道德經》中南大學迎來第五期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呂錫琛教授首先從自己研究道家文化的機緣談起,介紹了《道德經》的重要意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我們要追問文明的活水源頭,洗滌心靈。道家文化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乃至工作上的問題都有很多啟迪。儒釋道三家是相互融合學習的互動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壯大。」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老子說的光而不耀,這種處世態度和給周圍人的感覺,如玉般溫潤,如玉般光芒內斂。光而不耀,不露鋒芒,不事張揚,沒有大悲大喜,沒有偏執激狂,寵辱不驚,呈現出生命的成熟狀態。《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我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研究《道德經》
    你也能想起他們的經典傳世著作,《論語》,《道德經》,等等。有多少人深入學習研究過聖人們的著作,並用來指導人生?在中小學課本裡,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的篇章,記得那些世代傳誦的語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會知道「上善若水,不爭即為爭」的道理。你是否覺得,在千年以前,這些先賢們就能有這樣的先進思想,真的很了不起?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曾國藩從中學到的處世哲學,夠我們受用一生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人生在世,為人處世,我們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不過,在第一次讀這句話,很容易誤認為這句話的「對象」指的是外界,膚淺認為是外界的嘈雜或競爭對手。以為這句話告訴我們,面對對手,要想戰勝他,我們要先讓對方膨脹。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這句話想表達的是要放下自己爭強好勝之心。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老子接下來又說: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在通行本中表述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上面說了道德經是一本講經天緯地之學的書,講的是平天下的大學問,他的讀者群,按老子的設定是帝王和天師,帝師級別的。老子在出關前是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學問源頭是上古純之又純的三皇之學,所以說道德經才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一個人要想學點東西,不可不學道德經。學還要會學,學習道德經可以參照尹喜的《關尹子》,韓非子的《解老》和莊子的《莊子》。
  • 孟子:「居上以仁,居下以智」,揭示了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妙訣
    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中要謙遜做人,低調處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的行為才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通俗地講,就是在「上」的時候要以仁德處事,在「下」的時候要以和氣求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要注意這一原則,也就是說「在人之上要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以己為人」。這不但是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策略,這也是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智慧。居上時,一定要謙虛,切不可仗勢欺人。
  •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今釋——道可道章
    此二句方是道經老子之意,方說得其奧旨者,才是非常道、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純一不雜,一團底性中之性,為之始,連天地也在後生,連陰陽也在後剖,那時節才是無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者是太上恐後人不知所以然,強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無名之始,何嘗有天地之形?既無天地,又何為無名之始?
  • 為人處世,超級正義的星座,鐵骨錚錚,正氣昂然,讓人敬仰信服
    1、白羊座大部分白羊性格豪爽,生活態度樂觀,就像走著的小太陽,雖然有點神經質,做事衝動,但卻為人坦率正直,一身正氣,從不做壞事,正義感極強,崇尚公平競爭,喜歡光明磊落的行事風格,始終堅持以最真誠的態度與人交往,見不得偷雞摸狗的陰損行為,只要他一遇到這種事,就一定會匡扶正義,極具英雄主義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了解別人的智謀,認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話說回來,道家一直推崇的「無為而治」。很多人都容易把「無為」理解為「不作為」,而完全忽略了「無為」的後半句:「無為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