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居上以仁,居下以智」,揭示了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妙訣

2020-12-14 據事說理

01.「仁」與「智」不是普通的文字符號,儒家給「仁」與「智」賦予了深刻的內涵

何為「仁」?

「仁」,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後來發展為含義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的「仁義」、「仁愛」、「仁政」等。

聖人孔子杏壇講學

儒家創始人孔子把「仁」放在第一位,並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和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何為「智」?

「智」,本義是聰明,智商高。引申為智慧、智謀、計謀、策略、有智慧的人等。「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知」通「智」。

「亞聖」孟子著書立說

「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是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就不可能做到仁、義。孔子非常重視「智」,明確指出:「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即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中要謙遜做人,低調處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的行為才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02.孟子提出的「居上以仁,居下以智」,揭示了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妙訣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相互蠶食,小國為了自保和壯大,就要學會如何和鄰國處理外交關係。當時的齊宣王就此請教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即和鄰國交往有什麼好的策略呢?」,孟子說當然有了,那就是:「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仁處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說和鄰國交往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大事小」,這是仁者的風範,順應「天地萬物」的樂天心理,不去欺負弱小的,這樣可以使天下太平。二是「以小事大」,也是明智之舉,如果強大的國家沒有觸碰自己利益的時候,則可以順從強大的國家,以保護國家及其臣民。

齊宣王問政於孟子

這裡的「上」是指處於上位、順境、優勢地位的時候,「下」則與之相反。通俗地講,就是在「上」的時候要以仁德處事,在「下」的時候要以和氣求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要注意這一原則,也就是說「在人之上要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以己為人」。這不但是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策略,這也是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智慧。

居上時,一定要謙虛,切不可仗勢欺人。人總會盛極而衰,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的風光無限,繁華過後總會凋零,對於真正悟透人生的人來說,謙遜才是應有的心態,而以恭敬的心去尊重和對待每一個人。

智者與愚人的區別

特別是處於孤立無援時,很容易和別人產生誤解和矛盾,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放下自己的偏見,坦誠相待,誤會也就煙消雲散。所以人與人之間要避免互相猜忌,放下自己內心的敵意,兩個人化敵為友才能實現互惠互利,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結局。

03.劉備為何能做老大?劉伯溫為何能功成身退?

劉備為何能做老大?劉備深悟以德服人蘊藏的奧秘,以仁德之道,籠絡了一大批人才為他打江山。他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毛澤東也曾多次評價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是仁義待人,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居上以仁」,在劉備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備以仁德之心籠絡人才

劉伯溫為何能功成身退?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可謂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助朱元璋登基,在大封功臣之際,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劉伯溫不居功自傲,謙遜處事,懂得「止」與「退」,這是大「智」,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尊嚴與地位。「居下以智」,在劉伯溫身上彰顯了處事的妙訣。

反觀韓信,他輔佐劉邦,功不可謂不大。但他不知謙讓,一味伐功逞能,有功高震主之嫌,最終落得一個「夷滅宗族」的下場。韓信的軍事才能了不起,但在為人處事上,特別是與劉邦的關係處理上,武斷、張揚,自以為是,就是不「智」了。如此可見,君子不可不「智」啊!

「明代第一謀臣」劉伯溫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上述的事例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04.以仁德之心待人,以謙遜姿態處事

「仁」就是要仁厚、仁義,「智」就是要謙虛、低調,這樣才不會引來別人的嫉妒,才能平安無事,才能生活圓融、快樂。

想成就大事的人,必要寬容於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和欽佩,這也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纍纍。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自己暗蓄力量,悄然潛行。

巍峨泰山,五嶽獨尊

謙虛、低調不是自卑自賤,是有傲骨而不顯傲氣,自信而不自以為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事張揚,成功了會有驚喜,失敗了也不會招來冷言冷語。低調一點,也可以減少壓力,活得輕鬆。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做作、不招人嫉妒。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謙虛、低調。

特別是當自己處於不利的位置時,不妨先退讓一步,不但可以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闢蹊徑,讓自己重新佔據主動地位。為人處世懂得仁厚、謙虛,則酷暑寒冬都美,南北西東都好,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無。

秀麗山水,源遠流長

「居上以仁,居下以智」,蘊藏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的妙訣。與人相處時,一定要秉持和諧仁德的觀念,以仁德之心待人,以謙遜姿態處事,這才是仁者、智者最好的處世之道。

相關焦點

  • 「圍棋十訣」的第一訣:求而不貪——從圍棋的要訣中領悟處世智慧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棋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運用各種技術、戰術圍堵、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鬥性。「圍棋十訣」的第一訣是:求而不貪,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唐代圍棋大師王積薪,總結出經典的「圍棋十訣」,流傳後世。其中的第一訣就是「不貪勝」。圍棋作為一項比賽,爭的就是個輸贏,不貪勝如何理解呢?下棋為了勝利不假,可以求勝而不可貪勝。「求」是朝著既定目標努力,「貪」則是對欲望無限放大——既要贏得快,又要贏得多。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雖然只有5000字,但該書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 人生哲理:大道從來簡,處世平常心
    人生哲理 大道從來簡,處世平常心 人生這一趟旅程,大道從來簡,處世平常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信念,都來自內心最柔軟處,紛繁中能收眼,忙碌中能停步,悲觀中能抬頭,輝煌中能放手,這是內心的一種觀照,更是生命的一種覺醒
  •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是人生來具有的善良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是人生來具有的善良孔子創立了以研究人性善惡為對象的人道理論體系,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論語·陽貨》)的命題,開創了我國古代專以善惡論人性的端緒。但是,有關人性的系統研究,到戰國時期才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理論。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三個哲理小故事,折射人生大智慧!轉變思維,聰明處世
    01處世之道一輛價值1000萬的名車倒車時撞到了一輛價值800萬的勞斯萊斯,雙方的處理方式是和平解決,互遞名片,成為好友。這是一種處事之道。這又是另一種處世之道。哲理啟示:思維不轉變,永遠是窮人。不同的處世之道,造就不同的命運和人生。02三隻木桶有位木匠砍了一樹,把它做了三個木桶。
  • 舜居深山如何成為聖人?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成為聖人嗎?
    舜居深山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聽杜老師講到這段,無限感動。從孟子這段描述裡面我們看到,舜居住在深山裡面,條件艱苦,住的是木頭和石頭搭建的棚屋,周圍生態環境當然也是非常原始,時刻與動物同處,這樣的生活狀態,從外在呈現上看實在就如同野人一般。2. 舜是如何成為聖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得舜不同於野人而成為聖人代表呢?
  • 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了解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以安身立業
    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中國傳統文人大多能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仕途得意時,常存憂患意識,身遭不測時,也能保持一份無怨無悔的淡然心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因其博大,受其滋潤的中國文人的心胸也是寬廣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豐富多彩的。
  • 《孟子》10句至理名言,字字珠璣,道出人生真諦!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作品,記錄了孟子及其弟子關於政治、倫理、教育等的言行和思想觀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為人處世之道,而以下從中精選的這10句至理名言,更是字字珠璣,精闢有深意,值得我們反覆品讀!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公孫衍曾繼商鞅為秦惠王的大良造,後歷仕魏國和韓國,是有名的縱橫家之一;張儀以連橫術破公孫衍的合縱術之後,也曾擔任秦惠王的相,後又任魏國之相。兩人均位極人臣,這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已達到人生頂峰了。人生的理想不就是「出將入相」麼?這樣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誰還能勝任此稱號?景春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大丈夫」——孟子
    一、孟軻的生平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孟子其父早逝,孟母一心教子成人,三遷其居,從墓地旁搬到市場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傳統禮儀的薰陶。孟母此舉也體現了環境對人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孟子晚年歸鄒,專心著述、講學。
  • 《甄嬛傳》中處處是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從中悟出多少呢?
    《甄嬛傳》中處處是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從中悟出多少呢?《甄嬛傳》雖然已經播出多年,但是觀眾對這部劇的喜愛程度依舊有增無減,而且這部劇非常經得起反覆觀看,每次看都能悟出不一樣的人生哲理。經典不愧是經典,《甄嬛傳》中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又悟出幾條呢?
  •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
    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2021/1/30第644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
    (兩種)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 ,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經名:大洞煉真寶經妙訣。服至此英砂丹,乃自嗜欲無嬰,葷血不入,端居諍室,而神和體輕,漸得真人為儔矣。第四返丹妙化砂經日:乾體陽曜,高精漸明。艮雪輕鮮,陰魄消化。乃是青金精液,感汞而生砂,英氣相因,集而為妙,名曰妙化砂。妙化砂。訣日:將青金四兩,還打為鍋子,用赤鹽半兩,石硫黃半兩,大鵬砂半兩,北庭砂一兩、蒲州石膽一兩,和苦酒研如泥,塗其青金鍋子四面,以火炙漸漸塗,令藥盡為候。
  • 孟子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就憑這15句話
    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其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孟子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 什麼是居合道
    驚醒的他立刻自製了一把柄長2尺刃長3尺的木刀,在綜合當時武術環境下大多數人的用劍習慣後,在自己劍術基礎上創出了從拔劍直接轉換到攻擊的用劍技巧。最終在19歲時,民治丸遇到了自己的殺父仇人。民治丸當即則向殺父仇人發起挑戰,而當時他的殺父仇人——坂上主善已經是一名很出色的劍客。因為年齡的差距和對實戰經驗的自信,坂上對民治丸十分輕蔑,實有輕敵之意。
  • 不去居酒屋 依然能喝到日劇中的美味清酒
    小編最愛的日劇之一《居酒屋富士》是圍繞著一家名叫「富士」的居酒屋展開的故事,陌生人們共同擠在小小的居酒屋裡,喝著清酒,從富有趣味和哲理的言談到奇妙的人生經歷。有快樂、有苦楚、但幾杯清酒下肚卻也得到釋懷和安慰。「人生有好多事情不如意,但它就是在那不是故意」,累了倦了的時候,喝杯清酒緩一緩,相信生活會變好的!
  • 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經典,傳播的力量可以跨越東西方的文化鴻溝,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可以平衡種族差異,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聖籍。但是真正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的人,歷史上也沒幾人。
  • 五代十國畫家 | 黃居寀花鳥畫賞析
    黃居寀[cǎi](933年—993年後),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第三子。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其園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過乃父,與父同仕後蜀,為翰林待詔,入宋仍任翰林待詔。嘗合作殿廷牆壁,宮闈屏幛,不可勝記。
  • 木石為居,寸草閒情
    去憑藉一個「梧陰匝地,槐陰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結茅竹裡,障錦山屏,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子去聊寄閒情,去體悟天地,甚至猶可作李太白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那一葉輕舟,乘桴浮海,飄然遠世。中國的讀書人講究的便是進有所為,退有所處。如不可為時,或用一生營構一處「桃花源」,閉門深山,讀書淨土,終生不仕,亦是潔來還潔去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