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仁」與「智」不是普通的文字符號,儒家給「仁」與「智」賦予了深刻的內涵
何為「仁」?
「仁」,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後來發展為含義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的「仁義」、「仁愛」、「仁政」等。
儒家創始人孔子把「仁」放在第一位,並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和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何為「智」?
「智」,本義是聰明,智商高。引申為智慧、智謀、計謀、策略、有智慧的人等。「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知」通「智」。
「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是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就不可能做到仁、義。孔子非常重視「智」,明確指出:「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即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中要謙遜做人,低調處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的行為才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
02.孟子提出的「居上以仁,居下以智」,揭示了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妙訣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相互蠶食,小國為了自保和壯大,就要學會如何和鄰國處理外交關係。當時的齊宣王就此請教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即和鄰國交往有什麼好的策略呢?」,孟子說當然有了,那就是:「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仁處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說和鄰國交往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大事小」,這是仁者的風範,順應「天地萬物」的樂天心理,不去欺負弱小的,這樣可以使天下太平。二是「以小事大」,也是明智之舉,如果強大的國家沒有觸碰自己利益的時候,則可以順從強大的國家,以保護國家及其臣民。
這裡的「上」是指處於上位、順境、優勢地位的時候,「下」則與之相反。通俗地講,就是在「上」的時候要以仁德處事,在「下」的時候要以和氣求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要注意這一原則,也就是說「在人之上要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以己為人」。這不但是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策略,這也是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智慧。
居上時,一定要謙虛,切不可仗勢欺人。人總會盛極而衰,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的風光無限,繁華過後總會凋零,對於真正悟透人生的人來說,謙遜才是應有的心態,而以恭敬的心去尊重和對待每一個人。
特別是處於孤立無援時,很容易和別人產生誤解和矛盾,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放下自己的偏見,坦誠相待,誤會也就煙消雲散。所以人與人之間要避免互相猜忌,放下自己內心的敵意,兩個人化敵為友才能實現互惠互利,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結局。
03.劉備為何能做老大?劉伯溫為何能功成身退?
劉備為何能做老大?劉備深悟以德服人蘊藏的奧秘,以仁德之道,籠絡了一大批人才為他打江山。他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毛澤東也曾多次評價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是仁義待人,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居上以仁」,在劉備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伯溫為何能功成身退?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可謂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助朱元璋登基,在大封功臣之際,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劉伯溫不居功自傲,謙遜處事,懂得「止」與「退」,這是大「智」,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尊嚴與地位。「居下以智」,在劉伯溫身上彰顯了處事的妙訣。
反觀韓信,他輔佐劉邦,功不可謂不大。但他不知謙讓,一味伐功逞能,有功高震主之嫌,最終落得一個「夷滅宗族」的下場。韓信的軍事才能了不起,但在為人處事上,特別是與劉邦的關係處理上,武斷、張揚,自以為是,就是不「智」了。如此可見,君子不可不「智」啊!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上述的事例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04.以仁德之心待人,以謙遜姿態處事
「仁」就是要仁厚、仁義,「智」就是要謙虛、低調,這樣才不會引來別人的嫉妒,才能平安無事,才能生活圓融、快樂。
想成就大事的人,必要寬容於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和欽佩,這也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纍纍。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自己暗蓄力量,悄然潛行。
謙虛、低調不是自卑自賤,是有傲骨而不顯傲氣,自信而不自以為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事張揚,成功了會有驚喜,失敗了也不會招來冷言冷語。低調一點,也可以減少壓力,活得輕鬆。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做作、不招人嫉妒。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謙虛、低調。
特別是當自己處於不利的位置時,不妨先退讓一步,不但可以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闢蹊徑,讓自己重新佔據主動地位。為人處世懂得仁厚、謙虛,則酷暑寒冬都美,南北西東都好,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無。
「居上以仁,居下以智」,蘊藏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處世的妙訣。與人相處時,一定要秉持和諧仁德的觀念,以仁德之心待人,以謙遜姿態處事,這才是仁者、智者最好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