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超冠軍與降級球隊相繼產生之後,除了參加亞冠和足協杯的球隊外,大多數都進入聯賽休整期。在這期間,足協又開始醞釀發布新政策了,這次足協計劃將限薪令進行到底。球迷們都知道,去年足協就已經對聯賽中的球員進行了薪資限制,當時國內球員的頂格年薪是1000萬元,國腳可以上浮20%達到1200萬。
在11月25日上午,足協正式發布了新的限薪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將中超國內球員年薪限制在500萬以內,相比於去年1200萬年薪限制,這個數額縮減了一半有餘,看來足協對於限薪是動了真格的。而中甲中乙球員的薪資限制同樣比較嚴格,中甲國內球員的最高年薪被限制在300萬,中乙國內球員最高年薪被限制在了120萬以內。
除此之外,三級聯賽的本土球員平均薪資也有所限制。中超本土球員的平均薪資不得超過300萬,中甲和中乙聯賽的平均薪資不得超過150萬和50萬。新政一出可謂激起了「千層浪」,球迷和媒體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
客觀而言,進一步的限薪對於目前的中國足球是有利的。前些年不少俱樂部大搞「金元足球」,中超球隊揮舞著鈔票在全世界搜羅大牌外援,並以遠高於實際價格的轉會費籤約外援。這一舉動一方面是大大提高了中超聯賽的觀賞性,也讓我們的聯賽成為了全球出名的「土豪聯賽」。
另一方面,國內球員的身價也是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倍數增長。最開始轉會費是千萬級別的,後來國內球員的轉會費竟然開始過億。張呈棟的1.5億元轉會費更是在當時的轉會期裡排名全球第5,但實際上張呈棟只是位在西甲保級隊都無法出場的邊緣球員。這時就算再不敏銳的球迷,也會發現我們的聯賽其實已經「誤入歧途」了。
有人力挺足協的新限薪令,他們認為此舉會大大減輕俱樂部的運營壓力。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球隊都支持限薪的,雖然中甲中乙球隊普遍希望足協對球員薪資作出限制,可還是有不少中超球隊反對限薪。
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球隊的投資人之所以投資足球並不是出於熱愛足球,對於他們來說,投資足球是個「搏眼球」的行為,這些投資人通過讓球隊保持超高的關注度與知名度,從而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以能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
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廣州恆大,從帳面上來看恆大足球俱樂部已經連續虧損接近10年,但恆大在別的商業板塊上早就大賺特賺了。說到底對於一些投資人來說,搞足球不是為了情懷,也不是真正為了提升中國足球的水平,投資足球不過是一門生意。
當然,對降薪牴觸最大的肯定是球員們。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之前的工資是每月1萬5,公司去年直接一刀切的把工資降成1萬,今年又說最高工資只能是5000,而往後的日子工資還會有下降的可能,這種感受相信你我都能有所體會。
對於在今年已經受到降薪令影響的球員,明年他們的處境可能會更糟。尤其是一些35歲以上還沒退役的老將,他們繼續踢球的原因肯定有出於對足球的熱愛,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沒有什麼比踢球來錢更快了。若是退役轉型當教練,收入絕對不會比球員高。如果退役不當教練去經商,那是賺是賠都沒法說。所以限薪令一出,勢必會有許多球員作出轉行的打算。
持續的限薪降薪也會對一些學習踢球的孩子們的家長產生負面影響。儘管很多人都不願承認,但青少年球員想要一路走進職業隊,光憑實力是絕對不夠的,練球還得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如果家長們看到職業球員在薪資方面的前景一直黯淡,那又有多少家長會繼續讓孩子往職業化道路上去走呢?這樣一來我們的足球人口可能會更加的稀缺。
那麼對於足協的這次限薪令,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