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約1:29-51
一、引言——「彌賽亞」的故事
十七、十八世紀有一位出生於德國的音樂家,他七歲展露驚人天賦,29歲已累積作品無數,在歌劇界極富盛名。他父親一直希望他能夠學習法律,但他在十八歲就下定決心走上音樂之路,前往義大利學習音樂。學成之後定居英國,有一段時間他的音樂劇作品非常受歡迎,但之後他的聲譽開始走下坡,創作遇到瓶頸,劇團也面臨經營困難,在各種壓力之下,他生病中風,因而暫時引退,就在人生的低潮之處,他遇見了一個音樂劇本,其中的歌詞全部節選自聖經,敘述了耶穌出生、生活、受難、受死以及復活的全部過程。他在拿到劇本之後,得到靈感開始創作,在二十四天的時間,他創作出音樂劇的總譜,包含獨唱、合唱曲四個聲部,以及管弦樂團,完成了五十四首樂曲,據說,他由於埋首於創作,僕人送上的食物都顧不上沒吃,最終,完成該曲目時,僕人聽見他流淚讚嘆的告白聲音:「我看到了天國的門打開了。」
他的音樂劇當年在英國演出時,在場聆聽的國王喬治二世突然間起立,其他人見到國王站立,也隨即跟著一同站立,以致於這首曲目在全世界各地演出都要起立。這首曲目也被稱為天國的國歌。這個人就是:韓德爾(亨德爾),他創作的是神曲《彌賽亞》。韓德爾在人生低潮時,遇見了「彌賽亞」這部神劇,在彌賽亞曲目的最後,他寫下「榮耀歸與上帝」,韓德爾透過創作「彌賽亞」,成為了不朽的音樂家,劇中訴說著彌賽亞救世主的故事,讓每一個觀眾能體會神的心意與救恩的價值。《彌賽亞》最膾炙人口的是第44曲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最後在第53曲「阿們」合唱聲中,唱出基督道成肉身的偉大恩典與莊嚴。
今天的經文也是遇見彌賽亞的故事。
在約翰福音第一章,約翰福音與其它福音書的記載不同,其他三卷福音書不是用施洗約翰的事工作開場白(馬可福音),就是以主耶穌的降生拉開序幕(馬太和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卻以創世以前已存在的「道」作開端,「道」被介紹為與神有親密關係,以光的形式來到人間(將神顯明),「道」被形容為「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父表明出來。「道」被形容為「真光」,經文說到施洗約翰來為光作見證,強調道成肉身將生命與光帶到世界的目的,是要讓那些接受祂、相信祂名字的人,成為神的兒女,這與約翰福音的寫作目的相輝映:「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二十30-31)
「道」這概念對現代人很陌生,可是在古代福音書的讀者,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心中,卻能引起共鳴。「道」被看為充滿宇宙且給宇宙帶來秩序的天理,它能除去人的無知;道這字被廣泛用來指神的心意,創造世界時的工程師,神與受造物之間的中間人;道是天上使者,是將屬靈世界和物質世界連接起來的橋梁。當作者說耶穌是道時,他是使用一個當時通用的名詞,可是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
二、施洗約翰的工作 29-34
聖經似乎沒明說約翰工作了多久,實際上他工作的時間很短,可能只有一年或一年多,但是他的影響在當時極大。
1、開路先鋒
施洗約翰有一個特殊的使命,他還沒出生,天使加百列向約翰的父親撒加利亞顯現時說:「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迴轉,歸於主—他們的神。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1:16-17),為主預備道路、預備合用的百姓。所以,他被稱為耶穌的開路先鋒。
a、施洗
他同時為那些來到他面前的人施洗,因此被稱為「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的信息是要百姓悔改,而且在行為上要有所改變,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 3:7-14),因為真心的悔改是要有行為配合的。耶穌的傳道事工是從約翰的施洗之後才正式開始,當時耶穌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仿佛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可1:10-11)耶穌受約翰的洗禮,不是因為有罪需要悔改,而是「盡諸般的義」,作為一個猶太人,耶穌也生於律法之下,要成全律法的要求,主耶穌存著謙卑的心履行諸般的義,為要讓救恩獲得更美好的成果,聖父和聖靈便在這個時候顯露在眾人面前。約翰承認有段時間他沒認出耶穌:我先前不認識他,約翰是耶穌的親戚,理當認識祂,在這裡說不認識是他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這一刻,耶穌來到猶太人當中,約翰知道上帝讓他將耶穌顯明給以色列人看,讓他們知道耶穌是彌賽亞。約翰將自己的事工與耶穌的分別出來,說他是以水施洗,而耶穌卻以聖靈施洗。
b、修直主的路
約翰很清楚自己在人群中的使命與角色,明說:「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亞」,「不是先知」,一連串的「我不是…,不是…」之後,約翰坦然的面對眾人說:「我就是在曠野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主的路!」約翰否絕了大家給予他太高的權位,反而極力的要大家認識真正的主。約翰明白自己並不能帶給人什麼,但是他要介紹的這位卻是有能力的,祂能帶給人豐盛的生命。
正如古代君王出巡,百姓總要為王預先修直道路,施洗約翰呼召百姓認罪悔改、歸向上帝所差來的基督,就是在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耶穌評價施洗約翰時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你們出去究竟是為什麼?是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經上記著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太11:7-10)」這節經文的意思是:施洗約翰是彌賽亞來臨前的預兆,當猶太人看到約翰,就應該知道,所盼望的彌賽亞要來了。
2、見證基督
a、神的羔羊 29、36
29-34四次「看見」,約翰說「我看見」,很明顯的見證。
約翰福音沒有記載約翰為耶穌施洗的事,其它福音書記載,約翰在替耶穌施洗時已見到聖靈降臨在祂身上,已知道耶穌是誰,因此他這次對周圍的人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譯:背負)世人罪孽的。」(約1:29)。中文和合版聖經將這段經文的意義呈現出兩種理解。
第一種:當翻譯成「除去」時,耶穌乃是「上帝的羔羊」。祂奉上帝的差遣,降世為人,要將世人從罪惡當中拯救出來 (馬太福音1:21)。這個意義強調:基督作為上帝的僕人,因此上帝在整個救贖工作中,扮演著積極角色。上帝透過基督而主動的介入「人間事務」,也就是主動的解決「人有罪」的問題 (這原本是人自己產生而必須自己負責的問題),使得上帝與人類之間原本因著「罪」的疏離,得到化解。
第二種:當翻譯成「背負」時,耶穌成為了世人的「代罪羔羊」。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雖然這道太初與神同在,這道就是神(約翰福音1:1);然而,這屬神並與神同等 (腓立比書2:6) 的基督卻願意成為世人的代罪者。這個意義強調:基督那犧牲的愛。世人原本應該為自己的罪孽而付出死亡的代價,然而至高的基督卻願意虛己的,代替我們去受死,並且是死在羞辱的十字架上。
應該說這兩種意義都在我們信仰生命中呈現出來了。
b、神的兒子 34
說耶穌是神的兒子,此處是第一次。施洗約翰見證主耶穌是神的兒子,為的是支持整本福音書的宗旨:「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二十31)約翰的信息中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約翰的見證在我們看似乎不是十分重要,但對於當時的猶太人,卻是大有關係,因為那時猶太人都承認他是神所差來的先知(太 21:26)。他講道又是那樣大有能力,他所傳報的信息且是震動了全國(太3:5-6)。他為耶穌所作的見證,不是從人聽來的,乃是他自己先清清楚楚的蒙了神的指示,確知耶穌就是神的兒子,神所立的基督,因此他才放膽作見證。他的見證果然很有功效,不多的時候,就有他門徒中的兩個人跟隨了耶穌,作了最首先被召的使徒。必須有所「看見」,才能有所「證明」;我們必須在靈裡有所看見,才能為主作見證。我們若要向世人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也必須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聖靈的作為。
施洗約翰是一位忠實、盡責的先鋒,在眾人眼中是帶著先知的光環的,以至不少人認為他就是基督。在他身邊,也聚集了許多的跟隨者,這樣的時候與這樣的成就,是人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時候,其中的試探一定很大。但施洗約翰卻沒有因此而失敗,他能在風頭正勁的時候放下自己,宣告「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 3:30),可見其靈性的敏銳和品格的謙卑,這是對所有服侍主的人的提醒:務要記住自己的身份與服侍的對象!一切的服侍,都應當為著傳揚主的名,彰顯主的榮耀,務要引人定睛在主的身上。
三、門徒遇見主 35-51
對於猶太民族來說,彌賽亞是整個民族所期盼的,一生中若能遇見彌賽亞,那將是莫大的福氣。這段經文向我們展示了門徒們以不同的方式「遇見」彌賽亞的情形。我們讀這段經文時看到:「見」(1:36)、「找著」(1:41,45)、「遇見」(1:41,43,45)反覆出現。「遇見」(41):a、尋找。原文中和「找著」是一個詞。尋找後的「獲得,發現,遇見」。b、未經尋找而意外地遇見某人。c、寓意指藉著反省,觀察,察驗或研究而得心智方面的「發現」。從這些意義我們來看門徒們在這個過程中是怎樣遇見主——彌賽亞,安得烈與約翰得施洗約翰的引薦,慕名而跟隨耶穌;耶穌在路上「遇見」腓力;安得烈和腓力分別去「找著」自己的兄弟或同伴,說自己已經「遇見」。
1、慕名而來——約翰與安得烈 35-40
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直接影響他的門徒約翰與安得烈。施洗約翰見到耶穌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1:29)經文說:「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1:37)在這裡有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在符類福音中,都是主耶穌呼召人跟從祂,而在這裡卻是門徒主動來跟從祂。很明顯,這兩位門徒的跟隨,不是出於耶穌的主動。他們實在是慕名而來,離開自己的老師,來跟隨耶穌。因此,「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1:38)他們卻回答說:「拉比,在哪裡住?」(約1:38)似乎是答非所問。因為耶穌基督問的是「你們要什麼?」要恩賜,金錢,地位,還是名譽?他們卻問他「在哪裡住」。其實這裡面有著更深層次的涵義,耶穌基督說「你們要什麼」,隱含的意思是:你們為什麼離開約翰來找我?你要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你知道耶穌基督是誰?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門徒深知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就問耶穌:「在哪裡住?」(約1:38)他們想到耶穌的住處去,跟耶穌好好聊聊,因為他們心裡有很多的想法。「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約1:39)「申正」是下午四點鐘,當耶穌基督和他們談話時,已接近傍晚,他們跟隨耶穌,並和耶穌一同住下。他們希望和耶穌基督住在一起,有一個安靜的地方與主長談。只有與耶穌基督同住的人,生命才會得到更新。門徒與耶穌基督同住的這個晚上,我相信,他們和耶穌基督講了很多的事情,耶穌基督也和他們談論了很多天國的奧秘,他們的生命發生了改變。
耶穌說:「你們來看。」這是耶穌對願意跟從他的人發出的邀請。邀請他們與他同行同住,進入他的生命。耶穌的生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因為祂的生命是可以看的。慕名而來的門徒,希望親自看見、親自感受、親自體驗,才能認識深入、全面。他們希望看到的,與他們來跟從耶穌的期待是一致的。也許很多人希望因耶穌得富裕,他們最想看到的應該是耶穌家裡的富麗堂皇和無數財寶。但真正的門徒想看的一定不是這些。耶穌說:「你們來看!」要讓他們看的,一定不是無數的金銀財寶,一定不是富麗堂皇的房屋,而是耶穌生命的真實。而這一點,正是許多慕名而來之人所在意的。耶穌曾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在這裡,我們需要先明白一個特別的事實,就是主耶穌的生命是何等值得學效。祂雖在外在的條件上不及世上許多人,但祂的生命卻能夠成為一種見證。這正是提醒今日教會與牧者,不能停留在「不要看人,人是經不起看的」錯誤的觀念中。反而應當對人說:「你們來看」,邀請他們進入基督生命的實在,讓基督徒與眾不同的生命被彰顯出來。
2、介紹而來——彼得與拿但業 41-42,45-51
與耶穌同住一天之後,兩位門徒就去見證所遇見的。安得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1:41)
安得烈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我們遇見」原文是「找到」(found)。這可以說是安得烈與約翰得著了歷世歷代最偉大的發現,遠勝過找著金礦或鑽石礦。可以肯定,在安得烈的心目中,遇見耶穌,實在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安得烈介紹之後,「於是領他去見耶穌」。我想這正是安德烈生命的可貴之處,聖經中關於安得烈的事,我們知道得很少,但是他那位鼎鼎大名的哥哥彼得,我們卻知道得很多。彼得是由安得烈的帶領而作門徒的。誰敢說彼得在主的工作上比安得烈帶彼得到主前的成就更大呢?從來就是這樣:在上帝面前到底誰的成就更大,是很難斷定的事。一位擔任重要職位的教會領袖,他一生週遊各地,孜孜不倦,講道解經循循善誘,然而蓋棺論定以後,他的成就也許只是幫助維持了教會的現狀而已。而一位不學無術、從來不為人所注意的平常婦女,因為她有誠篤的信仰、敬虔的生活、無限的愛心,乃將她慈愛的精神、生命的種子種在上帝所交託給他的兒子的心裡,以致他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宣教士、政治家、或是神學家,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新紀元,在人類思想上揭開了新頁。「安得烈先找著自己的哥哥」,這件事也許可以稱為教會歷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這是主耶穌對彼得生命歷程的預言。「磯法」是亞蘭文,「彼得」是希臘文。「西門」的意思是「沙」;「磯法」和「彼得」的意思是「磐石」。在此,我們可以看到,遇見耶穌的人,其人生被改變,其生命被提升。
再看拿但業是經過腓力的介紹,來到耶穌面前。腓力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之後,拿但業回答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當時拿撒勒是一個為人藐視的城市,彌賽亞應該不可能住在這樣差的環境中。而拿但業的家鄉迦拿,就在拿撒勒附近,他很清楚加利利從來沒有出過先知(約7:52)。耶穌稱讚他為:「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這裡摩根假設:那是拿但業在安靜默想的時候,可能正在讀雅各和天梯的故事,所以這句話可以這樣描述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在他裡面是沒有雅各的」。(直譯)這正是「沒有詭詐」的意思。耶穌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這句話使拿但業這個沒有詭詐的人,看見了那使他驚奇的榮耀,並立刻回答說,「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然後耶穌再說話,「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嗎?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你將要看見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所默想的事,就是一個立在地上直達天上之梯子的故事,成就在我身上,「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3、宣召而來——腓力 43-44
腓力的「遇見」耶穌可謂是與眾不同的。因為以上幾位門徒的「遇見」,不是慕名而來,就是被介紹而來,而腓力卻是主耶穌親自所「遇見」的。腓力是「伯賽大人」在迦百農附近,這是安得烈、彼得、與腓力的家鄉(約12:21)。經文說:「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如上文所說,「遇見」原文有「尋找」的意思。那麼,我們可以清楚,主耶穌「遇見」腓力,並不是一種偶遇,而是一種尋找。從主耶穌降世的角度來說,祂到世上來的目的就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正因為此,主耶穌尋找到腓力,並對他說:「來跟從我吧!」
從以上門徒的「遇見」來說,不管他們是尋找耶穌、遇見耶穌,其實這些的「遇見」都不是偶然的,乃是主耶穌主動的「尋找」的結果。今天,許多悔改歸主的基督徒,許多到神學院深造的弟兄姊妹。他到主面前來的途徑可以完全不同,我們也不能高舉某種經歷。「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15:16)。
這兩位門徒的經歷也提醒我們兩點:一是機會是非常寶貴的(尤其是那些能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不容錯過。詩人說「當趁你可尋找的時候禱告你」(詩 32:6)有些機會失去了,以後還有彌補的可能。但有些機會失去了,就只能終生遺憾了。而要能及時抓住機會,就需要有敏銳的屬靈洞察力,並順服聖靈的引導。安得烈他們一定是牢牢地記住了施洗約翰的預言,並時刻注意他們老師的見證,於是抓住了機會,成為了主耶穌最早的門徒。因此,我們需要在聖靈的光照與引導下不斷增進我們的屬靈洞察力,敏感於主的呼召,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機會,緊跟主的腳步,不致因懈怠與軟弱而遺憾終生。二是了解、認識一個人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與其同住」了。近距離的生活,不僅使你可以全方位地考察一個人的生命狀況與生活態度,從而得出真實、可靠與活潑的結論,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能受到感染。這恐怕正是安得烈他們當時的用意,結果正如他們所期望的:他們真正地認識了主(這是成為門徒與作見證的前提)!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本是與聖靈同住的人,但我們更深地認識主嗎?為什麼我們常感到主很遙遠或模糊呢?恐怕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常常因私慾和不順服而阻隔了與聖靈的交通,不能順著聖靈而行,當然就不能更深地認識主了。所以我們要警醒、要悔改,「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帖後 5:19-22)使自己的生命不斷被聖靈更新。
四、反思與應用
1、遇見主 → 跟從主 → 見證主
施洗約翰只向他的門徒講了一句話—「看哪,這是神的羔羊!」(約1:36)於是,他的門徒就跟從了耶穌,兩個門徒跟隨約翰有三年或許更長的時間,當他們聽到「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是神的羔羊」的時候,他們就對施洗約翰說,「老師,我們今天必須跟隨這位彌賽亞,必須跟隨我們盼望已久的神的羔羊。」「你們來看」,代表著不怕被看,跟從主要親身經驗,來思考、來查驗、來研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將他的品格表現出來。
一個遇到主的人,才敢給別人講「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如果自己都沒有遇見過,怎麼能給別人講呢?當你遇見彌賽亞之後,才能將你所遇到的、知道的、相信的講給別人聽,「我相信了,我遇到了,所以我介紹給你」。當我們找到傳福音的對象之後,就要給他講「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我們傳福音有三個步驟:第一,如果你發現神希望你向某個人傳福音,就鎖定目標,為他禱告;第二,把神的話語告訴他;第三,把他帶到神的面前。其實這就是「見證」,我們自己遇見主的經歷,「見證」的原意是:在法庭上,目擊者將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講述出來。新約時期,使徒們常常為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復活等事實作見證。如今,每一位弟兄姊妹公開宣講和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這就是作見證。
2、你遇見主了嗎?
有一首歌《你遇見主了嗎》,歌詞寫道:「你遇見主了嗎?你遇見主了嗎?你一定要強留他,和他說說心裡話。你遇見主了嗎?你遇見主了嗎?天色已晚,快把他接回你的家。從古到今,有多少遇見主的人,甘願背上十字架,把一切都舍下。你遇見主了嗎?你遇見主了嗎?不要再拒絕,不要再沉默,一定要跟著他。」這首歌提醒我們,我們遇到主了嗎?你每天讀經、禱告的時候,你遇到主了嗎?安得烈、約翰、腓力、拿但業都以不同的經歷遇見了主,今天的你我遇見主了嗎?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常常在神的話語上遇見主,在禱告默想中遇見主,在不同的環境中遇見主,我們的生命能既充滿活力,又充滿聖靈的能力;我們既熱心愛神,又熱心愛人;既甘心遵行主的道,又樂意傳揚福音;既信心充滿,又滿有能力;既做工有力,又不辭辛勞;既喜樂平安,又無憂無慮;既恨惡罪惡,又追求聖潔;既合主心意,又討主喜悅。
如果我們長期沒有遇見主,生命就會枯乾,與主的關係就會疏遠;做工也沒有力量,愛心也冷淡,信心也軟弱,心裡也愁苦憂慮、又重擔累累、壓力重重;常常迷茫和困惑,覺的主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就像必士大池邊病了三十八年的癱子,血氣枯乾,又不能行走。但遇見了主,就立刻起來行走。如果我們在生命中遇見了主,也會得著生命的力量,能遵守主的道,因為愛主的必遵守主的道。耶穌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約翰福音 14:23
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但遇見主之後說「現在親眼看見你」。願我們都能在不同的經歷中遇見主,使我們心中有亮光,人生有方向,腳下有道路;也使我們與主更親密,愛主更熱切,生命更豐盛。